[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914011 上传时间:2019-02-2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自考类试卷]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20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 20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Communication 与“ 传播 ”一词的相同之处是(A)均含“传达 ”之意(B)均含 “运输” 之意(C)均含 “交流” 之意(D)均含“沟通 ”之意2 划分人类传播类型的二分法的着眼点是(A)传播的手段(B)传播的规模(C)传播的性质(D)传播的符号3 下列选项中,属于线性模式的是(A)竹内郁郎的“ 传播单位” 模式(B)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C)申农 韦弗的通信模式(D)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4 塔尔德明确提出模仿理论,指出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是在哪本著作中(A)社会学方法的规则(B) 模仿的法则(C)

2、模仿率(D)陌生人5 中国正式确立传播学的学科地位是在(A)1984 年(B) 1993 年(C) 1997 年(D)2002 年6 按照英尼斯的观点,下列选项中属于偏向时间的媒介是(A)纸草纸(B)白报纸(C)羊皮纸(D)铜版纸7 理解媒介:人体的延伸的作者是(A)麦克卢汉(B)莱文森(C)英尼斯(D)拉斯韦尔8 下列属于莱文森媒介理论代表作的是(A)传播的偏向(B) 权力的媒介新闻媒介在人类事务中的作用(C) 机器新娘(D)新新媒介9 大众传播是一种(A)形式化的传播(B)制度化的传播(C)自由化的传播(D)民主化的传播10 被称为“第四权力 ”的是(A)立法权(B)行政权(C)司法权(D

3、)大众传媒11 作为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不包括(A)高技术素质(B)共源复制性(C)专门用于承载符号(D)依托人体传递信息12 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传媒帝国是(A)中国(B)美国(C)日本(D)英国13 在地缘、业缘或共同兴趣、共同爱好的基础上,经过持续不断的交往,自然而然形成的群体是(A)组织群体(B)非组织群体(C)初级群体(D)次级群体14 下列不属于群体认知过程的是(A)群体评价(B)群体选择(C)群体判断(D)群体接受15 “大众传播 ”一词,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A)英国(B)美国(C)中国(D)印度16 美国学者赖特把拉斯韦尔所概括的传播社会功能

4、中的社会遗产传承功能称为(A)社会化(B)大众化(C)定量化(D)解释与规定17 1986 年成立的我国国内较早的专门研究舆论和社情民意的学术机构是(A)北京新闻学会受众调查所(B)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C)中国社会调查所(D)复旦大学传播研究所18 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A)“一致效果论 ”时期(B) “魔弹论” 时期(C) “有限效果论” 时期(D)“多元效果论 ”时期19 下列对“沉默的螺旋 ”理论的评价正确的是(A)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心理分析的领域转到了现象论的描述(B)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C)重点关注舆论的变化

5、过程和“少数”的作用(D)忽视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20 “上限效果 ”假说中的“上限”不包括(A)信息源的性质决定的“上限”(B)受众本身的“上限”(C)现有知识已达到的“上限”(D)新传播技术发展的“上限”二、多项选择题21 传播学在中国起步的里程碑式的事件主要有(A)第一次受众调查(B)施拉姆访华(C)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D)传播学的学科地位正式确立(E)中国传播学会成立22 印刷传播的特性包括(A)记录永久性(B)分布性(C)迅速性(D)自由性(E)表达性23 一般情况下,可以把媒介产业分为哪几大类(A)印刷媒介产业(B)电子媒介产业(C)互联网产业(D)广告产业(E)音像制品

6、产业24 伯罗认为,组织传播的功能有(A)生产功能(B)适应功能(C)革新功能(D)管理功能(E)维持功能25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提出者包括(A)蒂奇纳(B)爱蒂玛(C)多诺休(D)奥利恩(E)克莱因三、名词解释26 亲身传播27 反馈28 传播单位29 托马斯公理30 行政管理研究四、名词解释31 简述传播的四大功能。32 简述口语传播的特点。33 简述社会对传播的影响。34 群体与组织之间的区别有哪些?35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五、论述题36 中国传播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37 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网络大众传播有哪些特点?六、案例分析38 在中国,日益升温的微博越

7、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事件中,使中国的社会生态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据2010 中国微博年度报告统计,2009 年舆情热度靠前的 50起重大舆情案例中,微博首发的有 11 起,占 22。自 2010 年 9 月始,以宜黄拆迁事件为标志,从河北大学撞车事件、重庆一区委书记训斥开发商之“作恶门” 、官员局长“开房门 ”,到郭美美 “炫富门”,再到四川会理县领导 “悬浮照”事件,无不彰显了微博在舆论监督中的强大力量。结合案例,试分析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给中国社会所带来的冲击和变化。七、填空题39 根据李普曼的见解,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40 麦克卢汉的媒介“ 三论 ”是媒介讯息论、和

8、媒介凉热论。41 舆论监督的前提条件是保证媒介和公民的。42 1663 年,莱比锡新闻以最早的日刊报纸形式创刊于。43 人际交流也称,即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44 1967 年,美国学者 JA巴隆发表接近媒介:一项新的第一修正案权利一文,首次提出了的概念。全国自考(传播学概论)模拟试卷 20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1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传播”一词译自英语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的含义主要有:通信、传达、交流、交往、传染、交通等。“传播”与 communication 两词的异同: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后者含

9、“运输(货物与人)”及 “(双向 )交流”之意,而前者不合。由此可见,communication 的舍义比“传播”更为丰富。但传播学中的 comrnunication,从一开始就排除了 “传染”、“交通”的意思。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精神内容”的流动,与“物质内容”的转移无涉。故应将 communication 译成“传播”。2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分类的不同取决于着眼点的不同。二分法着眼于传播的技术、手段,将人类传播分为亲身传播和大众传播两种类型;四分法着眼于传播的范围,规模,将人类传播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团体)传播和大众传播四种类型。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0、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是线性模式;竹内郁郎的“传播单位”模式和丹斯的“螺旋形上升”模式是控制论模式;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是社会系统模式。4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1890 年,塔尔德出版模仿的法则一书,明确提出了模仿理论。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就是一个发明、模仿、冲突和适应的循环过程,模仿是通过人与人的接触和传播产生的,传播是最基本的互动渠道。他在逝世前出版的模仿率一书影响了后来的扩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A 、D 两项分别是涂尔干和乔治 西梅尔的著作。5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1997 年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正式确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

11、业目录(1997 年颁布)中规定:新闻传播学为国家一级学科;新闻学、传播学为二级学科。同年,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设立了传播学博士学位课程。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媒介偏向即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特性。偏向时间的媒介如黏土、石头和羊皮纸等,较适合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A 、B 、D 三项均属偏向空间的媒介。7 【正确答案】 A8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莱文森被称作“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克第一人”,其代表作有手机:挡不住的呼唤、新新媒介等。A 、B 、C 三项分别是英尼斯、阿特休尔、麦克卢汉的著作。9 【正确答案】 B10 【正确答案】 D11 【正确答

12、案】 D【试题解析】 大众传播媒介本身具有三大特点:高技术素质、共源复制性和专门用于承栽符号,即大众媒介是高技术的能复制符号的传播工具。12 【正确答案】 B13 【正确答案】 C1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群体认知是群体意识形成的基础,群体认知的过程主要包括群体选择、群体判断和群体接受三个方面。15 【正确答案】 B16 【正确答案】 A1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20 世纪 80 年代,在受众调查的促进下,一系列的社会调研机构相继成立。1986 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成立,这是国内较早的专门研究舆论和社情民意的学术机构。中国社会调查所是 1986 年成立的民营调查公司。

13、1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经历了从“魔弹论”(也称“一致效果论”)到“有限效果论”( 也称“选择效果论”)再到“多元效果论”(也称“间接效果论”)等理论体系的演变。从 20 世纪 40 年代开始,传播效果研究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有限效果论”时期。19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沉默的螺旋”理论把对舆论形成过程的考察从现象论的描述引向了社会心理分析的领域,强调了社会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它强调了大众传播对舆论的强大影响,并正确地指出了这种影响来自大众传播营造“意见环境”的巨大能力。这一理论的不足是忽略了舆论的变化过程和“少数”的作用。20 【正确答案】 D

14、二、多项选择题21 【正确答案】 A,B,C【试题解析】 中国传播学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和确立四个阶段。在兴起阶段,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学术事件,即开展第一次受众调查、施拉姆访华和举办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这是传播学在中国起步的里程碑式的事件。D、E 项均出现在中国传播学发展的确立阶段。22 【正确答案】 A,B,C,E【试题解析】 印刷传播的特性包括:(1)表达性,能传送范围广阔的思想和感情;(2)记录永久性,可以超越时间;(3)迅速性,可以跨越空间;(4)分布性,可以到达所有阶层的人们。23 【正确答案】 A,B,C,D24 【正确答案】 A,C,E【试题解析】 伯

15、罗认为,组织传播有三种功能:(1)生产功能,即完成工作;(2)革新功能,即探索新的行为方式;(3)维持功能,即维持系统运行。25 【正确答案】 A,C,D【试题解析】 “知识沟”理论的主要提出者是 P J蒂奇纳、GA 多诺休和CA奥利恩。这三位学者多次合作,又同在明尼苏迭大学工作,故被称为“明尼苏达小组”。三、名词解释26 【正确答案】 亲身传播:是以人体自身为中介或媒体,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27 【正确答案】 反馈:指传播过程中的受者对接收到的信息所作出的反应。28 【正确答案】 传播单位:这是由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引申出的一个概念。任何传播活动的

16、参加者,无论个人或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 。参加者都兼有两重身份,即“ 传者 ”和“受者”(这里统一称“解码者”);都有四种功能,即“传送”( 发信) 、“接受”( 受信) 、“ 编码”(亦称“符号化”) 和“ 译码”(亦称“符号读解”)。29 【正确答案】 托马斯公理:这是美国社会学者托马斯针对传播的负功能所造成的恶性循环后果所提出的观点,即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30 【正确答案】 行政管理研究:指的是以拉扎斯菲尔德及其美国同行为代表的“为服务公共或私人的经营管理机构而进行的那种类型的研究” ,也就是为解决经济或社会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后来被称为传播学

17、的经验主义研究。四、名词解释31 【正确答案】 (1)监测环境功能,即用“ 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2)协调社会各个部分功能,即以“ 宣传”聚合社会各种团体和各个成员对环境采取一致的、有效的行动。(3)传承社会遗产功能,即通过“ 教育”使社会规范和知识等精神遗产代代相传。(4)调节身心功能,即借助。娱乐” 使整个社会获得休息以保持活力。32 【正确答案】 (1)口语具有表述的自由性。口语可表述过去、现在和未来,具体与抽象,在表述上不受时空的限制。(2)口语传播主要依托人体的发声功能传递信息,只能在同一时间和一个有限空间里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语传播又受到时空的限制。(3)

18、口语使用的声音符号,转瞬即逝,记录性较差。口语信息的保存和积累,只能依赖人脑的记忆力。33 【正确答案】 (1)社会的分层为传播的阶梯性提供了可能。(2)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传播技术的进步。(3)社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传播的发展水平。34 【正确答案】 (1)从形成的途径看,群体往往是自然形成的;而组织是基于某种社会需要,按照社会契约而人为地加以建立的。(2)从行为的规范看,在群体中,其成员的互动虽然也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但不是很严格,活动的余地较大;而在组织中,成员的互动是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的,这些规章制度一般都很严格。(3)从内部的结构看,群体的结构显得松散,往往未形成一定的层级;而组织通常具

19、有权威的分层体系,形成系统的阶层制或等级制。35 【正确答案】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早期大众传播效果理论,直接来源于大众社会的概念,认为大众传媒对每一个人都具有强效果,而且效果是一样的。(2)随后的研究,逐渐对这一思想提出疑问,新的理论假设大众传播效果具有选择性,是有限的。(3)随着研究的深入,着重短期、直接的效果研究也遭到怀疑,不得不又一次修改,转向研究媒介间接、长期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呈现出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理论体系演变,即“一致效果论” 、“选择效果论”和 “间接效果论 ”,也可称为“魔弹论”、“有限效果论” 和“多元效果论”。五、论述题36 【正确答案

20、】 中国传播学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萌芽阶段(19561978)。所谓萌芽阶段只限于当时少数几位学者翻译了西方传播学的一些片段,主要有张隆栋翻译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一书,以及一些内部刊物编译的相关书籍和文章,介绍日本、美国、法国的新闻与传播学理论。(2)兴起阶段(19781982)。在这一阶段,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界发生了三个重要的学术事件,是传播学在中国起步的里程碑式的事件。1982 年进行了第一次受众调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以科学方法为指导进行的受众调查。1982 年 4 月5 月,美国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访华,这是中国新闻学研究者第一次与西方传播学者直接对话。1982 年 11 月,

21、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举办了第一次西方传播学座谈会,这次座谈会后来被称为“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 :1983 年出版的传播学简介是第一本在中国出版的关于传播学的著作。这一阶段的中国传播学研究一方面以引进西方传播学著述为主,另一方面一学者开始考虑传播学的本土化问题。(3)发展阶段(19821997)。在这一阶段,中国传播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1984 年第一部传播学译著传播学概论在中国出版。接着,一批本国学者撰写的传播学著作相继出现。除了书籍的引进与出版,这一阶段的中国传播学研究的特点在于,开始注重实际运用以及传播学本土化问题,具体表现如下:受众研究的进展。传播学本土化的探索。传播学批

22、判学派的研究。(4)确立阶段(19972007)。1997 年,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得到了正式确 立。在这一阶段,传播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 通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成果:传播学的译著、专著、教材大量出版。专业课程:自 1980 年复旦大学新闻系率先开设传播学课程后,各地高校纷纷开设了相关课程。有的高校还根据自身的基础、实力与专业特色,拓展传播学的外延与内涵,开设了一些有现实针对性的课程。研究团体与专业性会议:2002 年由 21 所高校的新闻与传播院系发起成立了“中国传播学会 ”,这是中国传播学界建立的第一个学术共同体,具有里程碑意义。37 【正确答案】 (1)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受众特征

23、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中,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尽管也有反馈,但这种反馈和传者大规模发出的信息相比,不及时、不直接、不充分。而且,在长期的单向传播模式下,受众已习惯了沉默地收看,被动地接受。在网络空间中,由于网络技术能提供给个人更多的选择,受众的个性化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和满足,在接受信息的同时,也可以发表评论、发布信息,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和发挥。(2)与转统大众传播相比,传者身份发生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大众传播的传者媒介组织,体现为某个组织、机构或国家的代言人,代表所属的组织、机构和国家而传播信息。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无数的个人网站,个人主页、大众论坛等,都可以成为信息的

24、发布者。“人人皆成信息来源” ,在网络传播中,传播主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3)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手段兼容并包。传统的大众媒介传播手段单一、有限,而网络媒介兼容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手段,保存信息、表现信息、发送信息。网络传播的多媒体特点,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各种传播形式的“兼容并包” ,丰富了信息传播的手段。(4)与传统大众传播相比,传播速度更快。网络传播的载体是光纤通讯线路,从而在技术环节上保证了网络新闻传播的即时性特点。与传统的大众传播相比,网络传播的速度更快,从而使得互联网成为了信息发布的第一渠道。六、案例分析38 【正确答案】 网络传播时代的到来,从传播角度看,使

25、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在网络传播时代,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而存在,可以自主地寻找和接收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中的一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络、数字电视、手机等传播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还能存储文字、视频、声音,让受众在自己方便的时候浏览或收听,传播内容从“单一 ”走向“复合”。(2)微博之所以能在中国的社会牛活中发挥如此显著的作用,源于这一网络新媒介的以下特点:首先,任何人只要是微博用户,都可以随时发布信息和意见,突破了传统媒介体制下的层层审批和限制,对舆论监督非常有利;其次,微博可以跨界传播,使原本不认识的人们发生联系,对同一事件发表意见和看法,并通过迅速转发,产生倍增效应,十分容易形成舆论热点。(3)网络传播在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丰富的信息的同时,也对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问题。在微博这个人人可以自由讨论的平台上,难免会出现诸如网络犯罪、知识产权、色情传播、信息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七、填空题39 【正确答案】 虚拟环境40 【正确答案】 媒介延伸论41 【正确答案】 知情权42 【正确答案】 德国43 【正确答案】 人际传播44 【正确答案】 “ 媒介接近权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