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科技说明文的特点及本文,层次分明地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2.比较两文,明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互相启发,发现新的论据或结论。3.把握文章的说明对象,培养爱好科学.主动探寻自然奥秘的精神。 【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恐龙无处不在”初看题目,我们可能以为这篇短文要向人们描绘上亿年前恐龙家族繁衍生息.遍布世界的盛况,但读了全文,我们才明白这是一篇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的科普论文。而“被压扁的沙子”初看题目更是不知所云,沙子怎么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读完全文才明白,本文是前一篇内容的延续,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
2、探讨恐龙的死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走近作者阿西莫夫,科幻小说及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代表人物之一。他是一位生于俄罗斯的美籍犹太人,为本世纪最顶尖的科幻小说家之一,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 。作品极其丰富,代表作有我,机器人.基地系列.钢窟系列等。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著名的“阿西莫夫机器人三定律” 。以其名字命名的阿西莫夫科幻小说杂志,至今仍然是美国当今数一数二的科幻文学畅销杂志。作品多次被搬上银幕。3.相关资料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新疆域 。阿西莫夫在本书序
3、言中说,这些文章,是“对科学近期进展的回顾和对导致我们形成清晰知识的历史成就的重新检讨与评价。 ”这两篇短文在原书中编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学新疆域”章节里,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说明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可以相互参照阅读。【导学过程】一.教师导引6500 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 16 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史上最大的谜。不同地域恐龙化石的发现意味着什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对此分别做了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 。二.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1)鸟臀 (2)褶皱 (3)潮汐(4)劫难 (5)追溯 (6)遗骸2.解释词
4、语。(1)遗骸: (2)追溯:(3)劫难: (4)致密: 2(5)天衣无缝:3.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1)例如,在 1986 年 1 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化石骨骼。 ( )(2)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 )(3)如果在 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 30 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二)合作探究1.两篇短文各自要说明的内容是什么?2.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说明的角度不同。试比较。3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4.揣摩语言,感受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1
5、)青蛙和蟾蜍是人人皆知的现代两栖动物。(2)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3)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4)即非常纯的沙子。(5)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3三.交流展示四.达标练习(1)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埃及就有了“赤潮”的记载(2)直到显微镜发明以后,人们才逐步揭开了赤潮的神秘面纱。原来是海水中的一些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从而引起水色异常,形成赤潮。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较多,主要是微型或小型浮游植物和原生动物,现在已知的有 40 多属、1
6、20 多种,其中以夜光藻、骨条藻和原生物中的溢虫等较为常见。它们主要分布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3)赤潮的颜色,主要由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的颜色决定,如以夜光藻为主形成的赤潮,主要呈红色;而以绿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则为绿色。因此,赤潮实际上是各种有色潮的总称。发生赤潮的海水常常带有粘性和腥臭味,所以又被称为“臭水” 、 “厄水” 。(4)近年来,赤潮的频繁出现与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人类长期向海洋倾倒垃圾,工业污水、生活废水和农业肥料大量流入海洋,给海洋生物增加了过量的食物,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增加和聚集,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条件
7、,这是赤潮形成的根本原因。(5)此外,海区内的水文气象条件,也与赤潮的发生有着直接的关系。如强烈的日照、水温的升高、海水的停滞以及海面上空气流稳定等因素,均有利于赤潮生物的集结。因此,这也是赤潮形成的自然条件。(6)密集的赤潮生物不仅堵塞鱼类的鳃,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使海水极度缺氧,而且还能够形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威胁其他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其大量死亡。更为严重的是,赤潮生物体内及其代谢产物含有生物毒素,这种生物毒素不仅能够引起鱼类及贝类中毒或死亡,人若食用了含有这种毒素的海产品,也有可能发生中毒或致死事件。(7)人类怎么也没有想到,早在 20 亿年前就已经活跃在地球上的藻类,今天会以这样的方式
8、向我们敲响警钟。这是海洋对人类破坏生态的报复,它告诉我们,海洋绝不是人类的“垃圾站”和“污水桶” 。保护海洋环境,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8下面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赤”是红的意思,但“赤潮”时海水并不一定都呈红色。C造成“赤潮”的生物种类不少,它们都是微型或小型的原生动物,都生活在离水面几十厘米至一米左右的海水表面,所以才引起了水色的改变。D “赤潮”发生时,海水常常会变粘并伴有腥臭味。9第(7)节画线句子中“这样的方式”是指_。“向我们敲响警钟”中的“警钟”是指_。10第(2)节中加粗词语“一些”能否去掉?为什么?4答:_11从建国初到 60 年代以前,我国沿海仅发生过 4 次赤
9、潮,70 年代达 15 次,80 年代以来达到了260 次。请运用选文中的相关知识解释我国赤潮日趋严重的主要原因。答: _【我的疑惑】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答案1、 (1)tn(2)zh(3)x(4)ji(5)s(6)hi2、 (1)遗体、遗骨 (2)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3)灾难、灾祸 (4)细致精密 (5)比喻事物多指诗文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的痕迹。也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没有一点破绽或缺点。3、 (1)举例子;(2)打比方;(3)列数字。二、1、第一篇恐龙无处不有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佐证了大陆漂移假说;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
10、撞击导致恐龙灭绝。 2、这两篇短文都谈到了恐龙的灭绝,但这-问题在每篇文章中所“扮的角色”不同。在第一篇中,作者谈到恐龙灭绝的历史,谈到它的化石尤处不有,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而在第二篇中,恐龙的灭绝则成为探讨的主题, “被压扁的沙子”则成了证据。3、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4、学生明确:如果抽象地说现代两栖动物,不加以举例,读者可能一时想不起是指哪些动物。现代两栖动物很多,举“青
11、蛙”和“蟾蜍” ,是因为它们“人人皆知” 。 “青蛙”和“蟾蜍”不能在南极生存,犹如当年恐龙不能适应南极的生态气候一样,因为它们同属两栖动物。这一句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即南美洲与非洲海岸线惊人的吻合。这一句看起来有调侃的意味,但并非无稽之谈。星体撞击地球虽然极为罕见,但在地球的历史上确实发生过。作者作这样的假设,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5这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二氧化硅” ,一般的沙子都含有杂质。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作者随笔幽默了一下,表现了作者思维的活跃。四、8C 9赤潮频繁出现 保护海洋环境,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10不能。 去掉“一些” 便表明所有的浮游生物都会形成赤潮,这不符合实际。11我国日益加剧的海洋污染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