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923717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议论文阅读10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议论文阅读 10 篇一、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跳出心灵的“井口”刘元通人生需要参照系。没有参照就没有比较,缺乏比较就容易迷失自我。 庄子里讲了一则寓言故事:有一位河伯,以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欣然自喜;等到看见茫茫大海后,才发现自己的可笑。这启示我们,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井口” 。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把标尺,既衡量着自己,也丈量着他人。这把标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生格局、发展后劲。格局在井中,心灵便容易被点滴成绩或些微挫折填满,要么骄傲自大,要么畏葸不前。从井底跳出来,努力拓展格局,成长的半径才会不断延伸,一切也就皆有可能。

2、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时常可见。有的人吃不得苦,经历一些艰辛挫折就难以承受,殊不知美好生活总是来之不易;有的人经不住夸,稍微取得一些成绩、得到一点赞赏,就开始飘飘然;有的人沉不住气,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缺乏持之以恒、久久为功的坚韧凡此种种,往往是因为看不到山外有山,也不懂得止于至善。类似“井口”心态一旦固化,就会在无形中为成长进步设置了天花板。跳出心灵的“井口” ,应该始终保持对未知事物的好奇。科学家牛顿曾自喻为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小孩, “不时为拾到比通常更光滑的石子或更美丽的贝壳而欢欣鼓舞” ,却对不远处的“真理大海”一无所知;国画大家李可染晚年自称“白发学童” ,仍然保持一种孩童般的“空

3、杯”心态。他们深知,世界无比广阔,有无垠的疆域等待自己去开拓,因而保持着谦逊、进取的姿态。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跳出“井口” ,并不意味着跳到另一口“更大的井”里。因而,还应明确奋斗的方向,校准人生的参照系。实际上,对一个人来说,比所处位置更重要的,往往是正确的方向。一旦参照错了对象,规划错了路径,无异于缘木求鱼,达不到超越自我的目标。譬如,为官者与商人比财富,求学者与富人比安逸,2就是南辕北辙,越用力反倒陷得越深。有人说,错的并不是我的身体,而是我对自己的人生设限,因而限制了我的视野,看不到生命的种种可能。从即刻出发,让自己动起来,勇敢跳出心灵的“井口”

4、,你会发现,世界正绽放不一样的光彩。(摘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7 月 02 日,有删改)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本文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 分)3.简述第段的论证思路。 (2 分)4.下列的链接材料,哪一则适合充当本文的论据?请说出理由。 (2 分)【材料一】81 岁的“学霸奶奶”薛敏修在天津大学现代远程教育 2018 年首场毕业典礼上说:“我觉得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挑战自己,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 ”【材料二】在谢亮老人的带动下,附近的很多退休老人纷纷加入义务指路的行列,义务指路成为京城街头一道亮丽的风景。5.【素养提升设问】文章第段的寓言故事,能让

5、你想到什么成语?一、 (8 分)1.(2 分)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2.(2 分)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列举现实中“有的人”吃不得苦、经不住夸、沉不住气等现象,具体有力地证明了“现实中,自我设限的井口3时常可见”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2 分)首先提出“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才能跳出心灵的井口 ”的观点;然后列举牛顿、李可染的事例加以论证;最后得出“目光高远,向着地平线不断迈进,一个人就不会在意眼前的波涛”的结论。4.(2 分)材料一。材料一中的“学霸奶奶”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是自觉拓宽思维与行动的边界的表现,与文章论点相符。5. 示例:

6、井底之蛙,坐井观天。二、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不畏苦寒 自得其芳陈 峰一位朋友对紫苏情有独钟,遂买了几盆回家,经常浇水、修枝。然而,待紫苏长成后,却始终不闻其香。朋友不禁感慨:看来有些“关心”实属多余。同为紫苏,置身野外,香味清爽而持久;放于室内,照顾有加,反而失去了芬芳。植物的这种特性,与人的职业发展规律颇有几分相通之处。俗话说,马厩里养不出千里马。从艰苦环境中历练出来的人,经过反复摔打、磨炼,其工作能力、心理素质往往更胜一筹。并且,在这些人看来,困难既是挑战的同义词,也是成功的垫脚石;不回避眼前的苦,恰恰是对自己负责任的表现。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

7、可自得其芳。当年兰考风沙最大的时候,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用心血浇灌出绿荫成片的焦桐树;海南乐东县委书记林北川,总是天不亮上班,天黑了还没下班,找最难的事去做、找硬骨头去啃,引领边陲贫苦山乡大变样。正是依靠无数党员干部带头“自讨苦吃” ,一件件大事水到渠成,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干群间的距离也因此大大拉近。通向成功的道路不会平坦,在前进过程中遭遇困难或挫折,总是难免的。但正如宝玉没有雕琢难以成器,火石不受摩擦不能产生火花,人生如果不经历4一番艰辛、不挑战一次苦难,也难以燃旺生命的火炬。科学家南仁东带着 300多幅卫星遥感图,对 1 000 多个洼地进行比选,走遍西南山区

8、上百个窝凼,最终找到“天眼”最适合的建造地点。砥砺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不惧任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地迈向目标,我们就能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界上没有无解的挫折,也没有过不去的沟坎。当我们习惯在逆境中积蓄前行的力量,或许就会发现,原来你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得多。(摘自人民日报 ,有删改)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 文章第段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2 分)3. 请为文章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 分)4. 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对待生活中的磨

9、难与挫折。 (2 分)二、 (8 分)1.(2 分)无论从事何种行业,唯不畏苦寒者,方可自得其芳。2.(2 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艰难困苦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从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通俗易懂,更有说服力。3.(2 分)示例一:邓稼先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隐姓埋名,历尽辛苦,身5居大漠深处 28 年研制核武器。示例二:袁隆平为了解决困扰中国的粮食问题,甘于平凡,历尽艰难,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新型杂交水稻。4.(2 分)示例:我们都渴望成功,但在通向成功的道路上必然会遭遇困难或挫折。我们要不惧任何磨难与挫折,勇敢面对,凭借攻坚克难的坚韧意志,去战胜它们,在青春岁月里收获更多的精彩与自信。

10、三、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 分)“不够”与“足够”庄永明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我有一位朋友,已经拥有好几套房产,可每次与人聊天,总绕不开房子的话题,他经常对同事说,还想再要一套房子。同事就问,你有那么多房产,供自己和家人住早就绰绰有余了,难道还不够吗?这也不够,那也不够,说到底是不知足。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有的盲目攀比,别人买了一个名牌包,自己就一定也要有一个;有的看到别人在网上红了,自己就无底线地炒作,也想在网上一夜成名凡此种种,对待名利“没个底” ,物质欲望“无底洞” ,如此“不够” ,实际上是摆位“不正” ,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

11、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如此重利的结果,最终将被利所缚,为利所害。更进一步说,这种“不够” ,实际上暴露的是个人的浅薄,根本原因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出了问题。与此相反,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时代楷模”钟扬视事业重于生命,一生心系西藏、情系种子,即使自己病倒了,想的还是工作,他用 53 岁的人生,做了一般人 100 岁都做不完的事。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杨善洲退休后放弃到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回到家乡种树 206多年,带领群众植树造林 7 万多亩,经济价值超过 3 亿元,最后把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无偿上交给国家,兑现

12、了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的诺言。在新时代,还有很多人像他们一样,付出足够努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们为党工作、为民奋斗的事迹也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厚度,而在于精神的高度。周恩来同志曾说,物质生活方面,我们领导干部应该知足常乐,要觉得自己的物质待遇够了,甚至于过了,觉得少一点好,人家分给我们的多了就应该居之不安。他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淡泊名利,为我们树立了典范。新时代,物质生活更充裕,事业舞台更广大,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重任的广大青年,更应把“不够”放在事业上、追求上、奋斗上,同时做到“足够”努力,矢志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如此才能不负时代重托。(人民

13、日报2018 年 05 月 22 日 18 版)1. 文章首段作者列举朋友的情况,有什么作用?(2 分)2.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不够”与“足够”的根本原因。 (2 分)3. 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 分)4. 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2 分)5. 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2 分)( )A本文第段“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不少”中“这样”指“这也不够,那也不够” ,是指现实生活中那些“不知足”的反面事例。B本文第段“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厚度,而在于精神的高度” ,7揭示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党工作、为民奋斗” 。C本文第段运用举例论证与引用论证,揭示出周

14、恩来的精神品质,指明了做到“足够”的正确做法,有力地论证了文章的中心论点。D. 本文第段“新时代,物质生活更充裕,事业舞台更广大”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 ,突出了“不够”与“足够”的时代性,突出了文章的现实意义。三、 (10 分)1.(2 分)证明“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说法的正确;引出“不够”的议论话题。2.(2 分)不够:实际上是摆位“不正” ,把自己看得太重、把利益看得太重,而把职责使命、责任义务看得太轻。足够:不计较一时的名利、个人的得失,心里想的是长远的事业,谋的是人民的幸福。3.(2 分)示例:贪官杨振强因为过分追求物质的“不够” ,大肆收受贿赂,贪污腐

15、化,最终成为阶下囚。4.(2 分)首先,作者列举一位朋友的情况,点明“如今,对物质的不满足 ,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 ,引出“不够”的话题;然后,分析“不够”与“足够”两种心态产生的根本原因,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表明作者的见解,点明文章的中心论点。5.(2 分)B【解析】选项 B,应该是“他们”所做的“为党工作、为民奋斗”的事迹启示我们“人生的意义,不在于物质的厚度,而在于精神的高度” 。四、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少为懒惰找借口8郑滋妤一位诗人说:“你生而有翼,为何竟愿一生匍匐前进,形如虫蚁?”这是一声直击灵魂的质问。是啊,人人生而有翼,只要肯努力地展开

16、双翅,朝天空飞去,谁都能拥有一片广阔的天地。可为什么有时候却一动不动地匍匐在地,形同虫蚁?“明明知道懒惰不对,可我就是不想努力。 ”“明明知道不能拖延,但不等到火烧眉毛还是不会开工。 ”有人说,在快节奏的今天,有一种“明明病”让人焦虑。懒惰和倦怠在恣意滋生,有的人已然忘记努力为何物,只会用“道理我都懂”来安慰自己。问题在于,既然明知努力就能进步,为何拒绝努力?因为努力不像口头表述那样简单,展翅翱翔要经历暴风和雨雪的锤炼。马尔克斯为写百年孤独曾足不出户、废寝忘食整整 18 个月;卡夫卡写小说总是熬至凌晨 3 点;齐白石练画虾曾画秃了无数支笔努力是寂寞的,是艰苦的,既无鲜花为伍,亦没有舒适为伴。而

17、人往往追求舒适,努力的艰辛让人望而却步。像个怕苦的病孩子面对一剂良药,却怎么也不敢喝下去。正因如此,病才难以痊愈。浮躁的心理和对结果的怀疑,是拒绝努力的另一个原因。诚然,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应当如何努力?努力的时间需要多长?最终结果能否达到预期?面对种种不确定,一句“努力”给不出答案。 “听了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一些人不再相信努力奋斗。展翅高飞的吸引力比不上匍匐于地的安逸舒适,惧怕辛苦和没有方向最终导致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越舒适越惧怕辛苦、越不愿面对不确定性,这样的恶性循环磨灭了努力的欲望。这样说来,不努力似乎变得理所当然。可梦想何在?志向何在?一生庸庸

18、碌碌真的让你满足吗?“最怕你一生碌碌无为,还安慰自己平凡可贵。 ”不肯努力就将最终被时代的浪潮吞没。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有意志。不努力是进取精神的毁灭!从现在开始展翅还为时不晚,放弃眼前的舒适,拒绝匍匐于地,才能在磨砺中到达更高的境界。(摘自人民日报2018 年 2 月 28 日,有删改)91.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 分)2. 简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2 分)3. 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4. 请为第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 分)四、 (8 分)1.(2 分)成就梦想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们要少为懒惰找借口,自觉地在磨砺中锻炼自己,成就自己。2.(2

19、 分)文章开篇由一句诗引出很多人的生存常态:有条件、有能力却不愿意为了梦想而付出努力。然后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些人不愿意努力的原因。最后作者通过阐述不努力的危害性来警示大家,呼吁大家为了梦想付出努力、在磨砺中到达更高的境界。3.(2 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马尔克斯、卡夫卡、齐白石等人的事例,论证成功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从而说明“艰辛”是很多人不愿意努力的原因,使论证更具说服力。4.(2 分)示例:陈景润为了印证哥德巴赫猜想,一张又一张的运算稿纸,像漫天大雪似的飞舞,铺满了房间,足足有三尺厚。10五、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傲骨“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此言

20、直接透过人的表相,深入骨髓。 “傲气”与“傲骨” ,一字之差,含义决然不同。盛气凌人是傲气,自命不凡是傲气,不可一世、目中无人,当然是傲气的极致表现,如果没有实力做内在支撑,便不免透着一种浅薄,一丝内荏。用现在的话说,这是性格里一种土豪式的张扬,是人格中低级别的傲态。而傲骨是不露声色、虚怀若谷的内敛,是有志向、有自信、有定力的品质,是力量和尊严的内蕴,也是对人“貌相”还是“斗量”的依凭。傲骨是一种风度一种气质,是高写的人格姿态,是超标于庸俗的自我要求。有傲气的人,常人觉得难以接近,更难相容,或让人敬而远之,视而疏之,及至因为走不近、看不惯而生反感,见不得、受不了而感压抑。而有傲骨的人,表面和蔼

21、而沉稳,使人深感有亲和力,有愿与其交往的欲望,发散出一种和谐和包容的气度,流露着从善如流、天高地广但绝不苟同流俗的开阔与坚守。与有傲骨者相处,便似与善良、正直和真谛相行,不觉难堪而备生尊重,不觉偏狭而可以被他带向高处望远。 傲气看似趾高气扬,一口吐完,若无内里氤氲,顿化作空虚;傲骨不卑不亢,却有定海神针在,是风里浪里屹立不倒的大写人格。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仙李白此句,把酷爱自由、桀骜不驯的一身傲骨展露得淋漓尽致。当然这是酒后。李太白一生怀有远大抱负,毫不掩饰地追求浪漫和自由,黄河决堤似地挥洒着诗情诗意和诗才。当其政治理想与现实相碰撞时,胸中淤积了难以言状的痛苦和愤懑,

22、他内心是挺立的,是傲慢的,不向权贵低头的本色藏在怀袖和笔墨中,支撑着他不但嘲弄皇帝身边的佞臣,有时也让皇帝难堪。傲骨在内,被人生放逐到哪里,也都是自由。他时常畅怀痛饮,邀朋呼友,足迹遍及名山大川,大半生过着流浪的生活。奇险的山川与他叛逆不屈的性格相映照,斗酒留诗,留下的是大量仰怀古人、壮思欲飞的佳篇佳句,其中梦游天姥吟留别尽情无拘地书写逆境中的心路历程,苦闷的心灵在梦中得到了久渴后的解放,今人读来,却感受得到李白那愁怀难遣本色不改的铮铮傲骨。他是放浪形骸的,11但那是他的表情;他的诗歌境界是瑰丽多彩的,内里却是超拔人格之孤高,傲视世俗之痛彻。 傲骨是不低头,是不屈服,是寄怀山水背后无言的愤怒,

23、是笔墨诗行里有声的呐喊。 人因为有骨架,才能直立不倒;因为有傲骨,才能在精神上昂首挺胸,才能在文化上有不弯的脊梁。 齐国饥荒严重,有一位衣袖遮脸、饥肠辘辘者过市,尽管走路已东倒西歪,但拒绝别人的吆喝,不去低三下四接受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路边。宁可舍弃性命,不吃“嗟来之食” ,这种保持尊严、升华人格的方式,可能在当下有些人看来觉得可笑。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郡里派督邮视察,做派了得,有人提醒道:来头不小,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去迎接吧。陶渊明听后长叹一声:我才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米薪俸,去低声下气献殷勤。言罢,毅然辞官,永远离开多少人向往的衙门。 “不为五斗米折腰”决不是一时的负气,而

24、是长期价值判断后的郑重选择。陶渊明用“宁可失去”来作为维护人格尊严的代价。 是的,有人失去的是虚浮的光环,光鲜的车马,有人失去的是身体的自由乃至生命。是傲骨,让他们对崇高情操、对正直不阿、对道德修为、对大义和气节,用决绝的方式执守。如果现在的我们没有这一把“骨头” ,又有什么资格去嘲哂故人?(选自小品文选刊 ,2018 年 6 期)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 阅读文章段,试分析这三段之间的论证思路。 (2 分)3. 选文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124. 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2 分)5.【素养提升设问】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文章最后一

25、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五、 (8 分)1.(2 分)做人要有傲骨。2.(2 分)第段总说李白的傲骨体现在他的诗词里,第段通过列举具体的诗词内容来证明李白具有傲骨,第段进一步总结上文,这三段是总分总的结构关系。3.(2 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不吃“嗟来之食”的人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事例来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事实确凿,说服力强,有力地证明了“做人要有傲骨”的中心论点。4.(2 分)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抗元,失败后被俘,只要投降就可以获得官职,妻子和孩子就能获得自由,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文天祥毫不动摇,慷慨激昂,用正义和傲骨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5.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人要有傲骨,要有超越庸

26、俗的自我要求,与他人交往,要培养自己的高尚情操,不慕名利,坚守做人的气度,保持刚正不阿的姿态,用决绝的方式坚守自己的骨气。六、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据载,唐代天德军判官任迪简一日赴宴,倒酒的侍卫一时马虎,误把醋壶当作酒壶,给任迪简斟了一大盅醋。任迪简一喝,酸不可耐,但他知道军使13李景略治军极严,部下稍有过失便遭重咎。于是,他咬牙饮尽,结果“吐血而归” 。这件事情传出去后, “军中闻者皆为感泣” ,任迪简也日益受到官兵爱戴。因崇敬他宽厚仁恕、与人为善的人格魅力,后人誉之为“呷醋节帅” , 旧唐书亦为他作良吏传。人格魅力是什么?就是人的信仰、气质、品德、才智等汇聚而

27、成的感召力量。心理学家称之为冬天里的火把,夏日里的清风;管理学者言其为一呼百应的号召力,凝心聚力的吸引力,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于从政为官者而言,它就是感人、服人、率人的软实力。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在革命战争年代,工农群众文化不高,对马列原理知之不深,但为什么共产党人能“唤起工农千百万”?对此,邓小平同志曾一语道破: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当年,面对众多佃农,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抛却“鸦飞不过的田产” ;面对数百万革命经费,掌管它们的方志敏,自己却身无分文;面对反动派的屠刀,夏明翰舍身昭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读懂了革命先烈的人格底蕴,才能真正理解他们带领群众革命

28、的魅力所在、成功所能。这些人的人格魅力,个性或千差万别,但共性却多有可循惟其平民情怀,故能赢得民心;【A】惟其清正廉明,方能受到信赖;惟其心胸博大,才能凝心聚力。人无贵贱之分,但人格有高下之别。高尚的人格能让权力者信而有威,卑劣的人格会使权力者“威”而无信。权力者失去公信力,纵使他吐真言、为善行,社会也会给予负面评价。当下,一些党员干部缺的不是文化水平,而是精神境界;浅的不是专业知识,而是道德修为;弱的不是工作能力,而是人格力量。有的人感叹官不聊生,抱怨群众工作难做,解决问题难成。究其症结,原因之一就是为官失去了人格底蕴。 【B】倘若讲信仰的丧失信仰,怎能信服群众?做“公仆”的热衷官威,怎能贴

29、近群众?为官的不思作为,怎能激励群众?喊操守的自己缺德,怎能感召群众?领导干部若表里不一,患了“人格分裂症” ,即便位高权重也难以服人率众。播下一种人格,收获一种命运。党员干部能否收获人民感念、青史留名的灿烂人生,就看他是否播下了信仰坚定、品高行端、亲民为民的人格种子。(选自 人民日报 ,有删减)141.请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2 分)2.文章第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3.文中【A】处划线的两个句子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2 分)4.试分析【B】处句子有什么作用。 (2 分)5.【补充设问】请为本文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并阐述理由。六、(8 分)1.(2 分)人应当涵

30、养人格的魅力。2.(2 分)举例论证。举彭湃毅然烧毁地契,方志敏清正廉洁,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论证了共产党人干事业,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崇高的人格成就伟大的事业。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3.(2 分)不能。这句话与上文方志敏清正廉洁的事例和夏明翰舍身为主义的事例一一对应,如颠倒则不符合逻辑。4.(2 分)运用反问的句式,突出了高尚人格的魅力影响力之大;引人思考,发人深省。5.涵养人格的魅力。选文对人格魅力进行了解释,同时围绕人格魅力的作用来进行详细说明。因此可将本文标题拟写为:涵养人格的魅力。15七、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10 分)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世

31、界读书日前夕,一项阅读调查显示,在半数成年国民更倾向于传统纸质图书阅读时,近一成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 ,1/3 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 “屏”阅读,已与传统的“平”阅读平分秋色。几年前,就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乃至对立起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有人在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屏中获取信息,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在互联网时代,却非要固守黄卷青灯

32、不可,未免显得有些迂腐。对于那些互联网原住民来说,他们选择读屏,拥抱更简捷的阅读方式,实则属于阅读本能。而一些人爱读纸质书报刊,也多与阅读习惯有关。双方不妨少一些“洁癖” ,多一些接纳。两种阅读方式并存,相得益彰,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阅读时代。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于读屏与读书之间的轩轾,不如反身自问:今天我阅读了吗?有人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读书也好,读屏也罢,惟有热爱阅读,精神才能挺立,深切理解“再卑微的骨头里也有江河” ;把阅读当成生活方式,才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每个人的心怀都是一道河水,多阅读多吸收,方能心灵丰沛,奔流向前。对于热爱阅读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堪称最丰盛

33、的时代。然而,与过去单一的选择相比,如今“过剩”的选择机会,也让人困惑与惶恐。在五花八门的新书中,什么书才是好书?有作家说,在信息海啸中,读书要会做减法,要学会找“小岛” 、找“海床” 、找“支点” 、找“自己” 。诚哉斯言!当前, “读书好”已是社会共识,但得承认, “好读书”和“读好书”仍是需要努力的目标。更堪忧的是,为数不多的阅读时间,往往被营养价值不大的无效信息所裹挟,被缺乏深度的平庸书籍所填塞。于是,我们变得无所不知,却无一精通;我们看似很忙,实则很盲。更有甚的是失去了自我。这愈发证明:读屏时代,更需价值坚守。16蒲松龄尝言:“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

34、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把阅读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人一定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这样的国家一定拥有勃勃生机和巨大潜力。(摘自人民日报 ,有删减)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2.文章第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3.请你分析选文第两段能不能互换位置?并说明原因。 (2 分)4.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2 分)5.请围绕中心论点,为选文补充一个道理论据。 (2 分)七、 (10 分)1.(2 分)从“读书好”走向“读好书” (或:在阅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今天,我们要坚持“读好书” 。 )2.(2 分)比

35、喻论证。作用:用“小岛、海床、支点、自己”比喻在信息洪流中人们所找寻的好书,直观有力,通俗易懂地告诉我们要学会挑选好书读,使观点更加清晰,更容易被读者理解。3.(2 分)不能调换。原因:第段论述了“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第段论述了在信息洪流中,读书“更需价值坚守” 。这两段是递进关系,17调换后逻辑关系混乱,所以不能调换。4.(2 分)第段为选文的结尾段,在内容上深化中心论点,发出“建设书香社会,提升全民阅读的品质”的号召,补充论证了阅读会让人拥有开阔的精神版图的论点。5.(2 分)示例一:腹有诗书气自华。示例二: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八、 (2019 原创)阅读下文

36、,回答问题。 (11 分)拯救“失写症”尹长森你是否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尴尬?某研究机构的一项社会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问卷调查的 2301 人中,只有 38.1%的受访者每天都会写字,62.8%的受访者遭遇过提笔忘字的困扰,85.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有必要强调手写字的重要性,可见, “失写症”成为亟待重视的社会现实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苏士澍也曾发出“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的呼吁,百余位政协委员联名倡议,唤起民众对汉字的重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拯救“失写症” ,需要在传承中重视汉字的文化内涵,在与当代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谋求创新发展,让汉字焕发魅力。历史上,这也正是汉字世代相传、生

37、生不息的一大动力。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是基础。汉字只是书写和表达工具而已吗?当然不是。古人造字时,把传统伦理道德的标准融入其中,方正的汉字满整端直、安静敦重,通过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匀称的结构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美观、灵动、天真,正能给人一种品德教育。此外,阴阳相生、刚柔相济、虚实相间、计白当黑、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等等,作为汉字重要表现形式的书法中常见的矛盾关系无不体现对立统一的哲学观念。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等原则,也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18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

38、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然而,有人发现,他们并不能在当前的一些书法作品中看到真善美了。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原来,一段时间以来,有人打着“创新书法”的旗号刻意求怪、博出位,所书的汉字给人以歪歪扭扭、龇牙咧嘴的印象,看不懂、摸不透。这就给人们尤其是年轻人造成了错误印象和行为引导,开始萌生“写不好也罢了” “不写也罢了”的想法。可见,书法一定不能“任性”地“创新” 。试看中国历代优秀书法,哪个不是眉目清秀、结构匀称?历史上每次被人们认同的书体创新,例如近现代的启功新米字格书体、刘炳森的隶书等,又哪个不是讲究“法度”和线条美?千百年来

39、的中国书法,无不继承着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书法创新须“入得其内,出乎其上” ,在掌握传统书法用笔和汉字结构的前提下,与当今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事实上,书法不否定阴柔美和残缺美,但刻意求怪的“审丑”书法绝不应该成为主流。黑格尔曾说:中国书法最鲜明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当下民众的“失写症”不仅仅是技术变革和民众不重视的结果,更与审美教育缺失、文化创新能力不足等相关。拯救“失写症” ,关键在于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1 月 04 日)1. 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 分)2.

40、 阅读第段,说说中国书法从哪些方面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神。 (4 分)3. “这种氛围导致人们坐不稳、静不下。当此之时,接触优雅的汉字、养心的书法,能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 ”中“这种氛围” “当此之时”分别指的是什么?(2 分)194. 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上文,谈谈如何才能拯救“失写症” 。 (3 分)材料一:现在人们经常谈论汉字危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是因为存在一个错觉,过去汉字很纯粹,使用汉字运用汉语的人都是用它来写作,创作书法艺术。而今天,大部分人使用汉字是用来交流,毫无文采。材料二:国学大师钱穆说过,汉语之美在于“精” 。 “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

41、 ,仅 10 个字,不仅使我心与天地大生命融凝合一,又兼及自然科学。着语不多,会心自在深微处。八、 (11 分)1.(2 分)拯救“失写症”的关键是让民众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2.(4 分)体现出了温柔敦厚、谦谦君子的形象和道德指引;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和追求,引导大家克服浮躁、向美向善;体现了和谐、自然之美,给人们带来涤荡心灵的愉悦和审美享受;反映人民精神面貌,体现时代的大美和大爱。3.(2 分) “这种氛围”指当下社会充满着变化和诱惑,浮躁已经成为当前文艺领域最突出的问题。 “当此之时”指在这种氛围下人们坐不稳、静不下的时候。4.(3 分)正确认知汉字和书法的文化内涵;书法创新不刻意求

42、怪、博出位;懂得汉字之美、愿意提笔写字。九、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跟风阅读”不可取20张贺最近一篇“最难读完的十本书”在网友中引发了共鸣,许多人一看连红楼梦等“四大名著”都位列其中,不免心中戚戚:“看来没读完四大名著的不是我一个。 ”的确,这份书单上有的书是举世公认的难读,比如尤利西斯和追忆似水年华 ,不但篇幅超长,而且语言艰涩、情节平淡,即便在欧美国家,绝大多数读者也只是“听说过但没读过” 。但是,读书不是为了显摆,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是为了开阔眼界、增长才干、陶冶性情。摆正了态度,才不会因没读某本书而惭愧,更不会因读过某本书而自傲。其实,世界上没有难读的书,

43、只有与你无缘的书。读书就跟吃饭穿衣一样,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人的口味和习惯千差万别,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你, “跟风阅读”并不可取。但现在“跟风阅读”似乎已经成了风气。拜社交媒体所赐,许多读者在买书之前常常会去打分网站上看看评分如何再做决定;不知看什么,依靠排行榜、媒体和朋友推荐也是许多读者的常态。 “跟风阅读”出现的根本原因还是心无定见,不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因此很容易被别人的意见所左右, “既然有人说好,那就去读读看” 。这种被动的“跟风阅读”常常令人失望。就拿畅销书排行榜来说,用来指导阅读并不靠谱。从 2000 年起,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每年都会公布年度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披露

44、当年单品种累计印数超过百万册的图书(不含课本) 。有研究者把历年的数据与当当、京东等网络书店的年度畅销书排行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二者的重复率低于 10%。也就是说,有 90%当年发行量超百万册的书没有进入网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之内。当然,这样的比较不算科学,因为网络书店面向个人读者,系零售渠道;而发行量巨大的政治辅导类读物通常走专门的发行渠道。不过,即使剔除了政治辅导类读物和工具书等,还是有大量销量超百万的好书没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反映出来。另外,如果仅仅根据排行榜选书,很可能会陷入没有新书可读的窘境。因为有不少书是常销书,比如平凡的世界 窗边的小豆豆等连年位居畅销书排行榜。而新书能进入榜单的就很少

45、了。据开卷统计,在 2017 年排名前 30 的畅销书中,有 19 种出版时间超过3 年。与其依靠榜单和别人推荐,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当然,在21茫茫书海中遇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一位自己可心的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耐心和坚持。日本作家山本文绪年轻的时候也曾经靠畅销书榜和杂志社推荐来选书,但翻过以后总觉得没意思。幸运的是,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坚持在书海中寻觅。 “老大不小才终于和自己觉得有趣的书相遇。找到了一本,后面就简单了。找找同一作者的,看看这位作者推荐的,作者不同便看同一类型的,一定还能找到喜欢的其他作家。不限于小说,纪实文学和学术书籍也同样如此。 ”山本文绪的方法就是许多名家推

46、荐的“顺藤摸瓜读书法” 。读书说到底是自己的事,别人可以推荐,但主动权还是要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否则跟在别人后面、追逐时尚潮流,不过是读给别人看的,而真正的阅读是读给自己的。因此,建议那些渴望用书籍丰富自己的读者一定要坚持下去,坚持在书海中寻寻觅觅,直到找到那本让你心动的书。(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03 月 29 日,有删改)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 分)2结合第段的内容,说说用畅销书排行榜来指导阅读为什么不靠谱。 (2 分)3.文章第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 分)4.选文第段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理解。 (2 分)九、 (8 分)1 (2 分)与其依靠榜单和别人推荐

47、,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解析】选文第段论述了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读书,第段论述了“跟风阅读”的不可取,第段论述了应该怎样选择书来读,第段总结论证。根据选文内容即可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22 (2 分)有大量销量超百万的好书没能在畅销书排行榜上反映出来(有90%当年发行量超百万册的书没有进入网店的畅销书排行榜之内) ;根据排行榜选书,很可能会陷入没有新书可读的窘境。3.(2 分)举例论证,真实可信地论证了在茫茫书海中遇到一本自己喜爱的书、一位自己可心的作者是很不容易的,需要耐心和坚持,使论证更有说服力。4.(2 分)总结全文,给那些渴望用书籍丰富自己的读者提出建议,强化中心论点与其依

48、靠榜单和别人推荐,不如依自己的兴趣爱好主动选书。十、 (2019 原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8 分)守望家风报春晖辛得平春节长假里,由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与众多网络新媒体共同发起的“牵妈妈的手”大型网络活动,引发超过 15 亿人次关注,成为今年春节最暖心的记忆。这一活动让家风传统、亲情牵挂深深扎根于国人的心中。可以说,重视家庭、守望家风成为现代社会文明风尚的标配。家风是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因子。想一想,小时候牵妈妈的手,只因这双手是遮风挡雨的坚定倚靠;长大后牵妈妈的手,则是为了表达寸草春晖的无尽感恩。时间在爸妈身上过得很慢,他们并不在意岁月易逝、容颜易老,对子女的满心牵挂仿若他们依然是不懂

49、事的孩子。时间过得又很快,总能在不经意间发现爸妈鬓角白了,背变驼了,手上的老茧又厚了。“妈妈的手”所牵动的,是远方游子对温暖家乡的深情凝望。回家过年,多少人被来自爸妈的温情关怀所包围。他们大多并不存在生计难题,但却缺少子女膝下承欢的欢愉,成了实实在在的“亲情无依式父母” 。 “多想让时光逝去得慢一些,多想把时光分享给父母一些” ,网络上暖心的话语,正代表着无数游子的心声。“妈妈的手”所托举的,是亿万中国人骨肉团圆的精神原乡。正是在春23节团聚中,奔波的游子深切体会到“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焦灼情愫;体会到“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觉寒”的精神依赖;体会到“大小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的深刻含义。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孝亲敬老的好家风。一杯茶放在桌上还没来得及喝,老爸忍不住唠叨“茶凉了不能喝” ;跨上车去走亲戚,老妈跟出门外连说了三遍“慢着点” ;一饭桌的美味,恨不得让孩子全部吃完牵起妈妈的手,牵起的也是兴家乐业的义务。那个叫做“家”的人生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