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924588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2.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一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第3讲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年前)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3 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清(1840 年前)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考 点 一 明 清 时 期 的 政 治 一、明朝(13681644 年)1中央(1)丞相制度废除:废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2)内阁制度形成:明太祖时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内阁出现。(3)选官制度:明朝实行八股取士,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4)监察制度:在中央设有都察院和监察御史,又设六部给事中,负责监察百官。2地方(1)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地方上设提刑按察使司,分管地方监察和司法。二、清朝前期(16441840 年)1清朝初年:设内阁、六部,负责奏章票拟,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

2、皇权受到限制。22康熙时期: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三足鼎立,集权于皇帝。3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每日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1明代官僚制度的改革(1)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强化皇权,把秦汉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政皆独断”的君主极权政治。罢中书省,废丞相制,由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扩充监察机构并充分发挥其作用。(2)经过改革,明代官制的突出特点是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

3、寺九卿并列。这一方面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看,这种高度的君主极权政治及与之相应的各种极端手段窒息了社会发展的活力。(3)地方: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掌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司,掌管刑法;又设都指挥使司,掌管军事。三者合称三司,长官为封疆之吏。原来行省的权力至此一分为三,三者各司其责,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各自直属中央。后来,地方上临时派遣的巡抚成为地方最高长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2影响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因素(1)经济因素:古代都城一般分布在经济较为发达、物产较为富饶的地区,以利于都城的物资供应,这是影响古代都城选址的主要因素。古都长安、南京、杭州、洛阳、开封都具

4、有上述优势。(2)政治因素:古代都城选址多考虑“居中”原则,从中国古代多朝都城来看,长安、洛阳、北京等,都位于国家的中心地区,这样有利于确保国家统治政权的集中,同时又能辐射全国。(3)军事因素:都城作为一个王朝的统治中心,其军事地位决定了国家的安危,这显然是明成祖选址北京考虑的主要因素。(4)历史因素:一些都城曾长期处于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从而被视为正统王朝安置国本之地。3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

5、权的独尊。3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官)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外廷)转移,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

6、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如行省制度、选官制度体现了继承,内阁和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发展。专制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丞相、八股取士和军机处的设置等方面。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 积极作用:明清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粉碎内部分裂叛乱、抵御外来入侵,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

7、国家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消极影响:从目的看,它是为了维护渐趋衰落的封建制度和“家天下”的皇族统治,具有历史的反动性。从措施看,它是以强化封建专制为核心,最大限度地把对全国的统治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这就违背了时代潮流,阻碍了历史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奠定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点拨:注意区分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明清时期的专制主义空前强化,走向极端,折射出封建制度的衰落,阻碍了历史进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落伍。但明清时期中央集权的加强,其积极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典例 1】 (2017新课标全国卷)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4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

8、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明朝初年到明朝中后期二看关键信息:由严禁宦官读书识字到宦官读书识字制度化三看答题方向:说明了什么选项排查5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想一想,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这些空前强化君权的措施是否顺应历史潮流,为什么?提示:(1)措施:废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设殿阁大学士,设内阁;设立锦衣卫、东厂、西厂。(2)不适应历史潮流。因为强化专制主义的措施恰恰反映了封建统治的衰落,上层建筑日益不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

9、需要,违背了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潮流,阻碍了社会进步。练习 1 (2018北京卷)乾隆继位之初,曾裁撤军机处,但第二年又下旨:“目前两路军务尚未全竣,且朕日理万机,亦间有特召交出之事,仍须就近承办” ,将其恢复。此后军机处“军国大计,罔不总揽” “内阁宰辅名存而已” 。这表明( D )A清朝内阁权力得到加强 B清朝中央集权遭到削弱C军机大臣获得宰相职位 D军机处有助于加强皇权解析:从材料中“内阁宰辅名存而已”可知,A 项错误,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且清朝中央集权强化,故 B 项错误;当时不存在宰相一职,排除 C 项;军机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且为皇帝所直接控制,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10、故 D 项正确。练习 2 (2017天津文综)“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 。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 ”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D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病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6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主制存在的历史条件。题干材料表明支撑中国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长期存在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其意在强调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故 D

11、 项正确。A、B 两项表述正确,但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C 项完全曲解了材料的意图。练习 3 (2017新课标全国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占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

12、都是中国人,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 “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答案: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解析:可以从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入手,结合郑成功加强对台湾管辖的积极意义

13、回答。明初规定“凡内外管属衙门官吏,有系父子、兄弟、叔侄者,皆须从卑回避” ,吏部选任官员“南北更调,定为常例” ;改御史台为都察院,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加重其职权;后又设六科给事中,使之成为另一套独立的监察体系。 明律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大不敬”及结党营私均处以极刑。由于其所立律文标准多从推测定性,造成冤狱无数;官员受财“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绞” 。朱元璋曾对贪腐官员法外施刑, “赃至六十两以上者枭首示众,仍剥皮实草” ;对那些违旨下乡扰民的官吏“许民间高年有德耆民,率精壮拿赴京来敢有阻挡者,其家族诛” 。 明律还规定官吏犯公罪一律可出钱赎免。摘编自关文发、颜广文明代政治制度研究【问题

14、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初朱元璋加强廉政建设的背景,并概括其主要措施。7背景:明朝初建,朱元璋强化专制统治(或:专制皇权)。措施:实行官员回避制度;设立两套独立的监察体系;制定严苛的法律法规、严惩贪腐官员;准许民间力量参与反腐。 考 点 二 明 清 时 期 的 经 济一、明朝1农业(1)农耕技术: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农业著作: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当时农业科技的水平。2手工业(1)生产方式:明代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在很多行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一些行业出现手工工场

15、。(2)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资本主义萌芽出现。(3)制瓷:明宣德年间的青花瓷最为著名,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3商业(1)工商业市镇:明朝中后期,在运河沿岸、江南地区,工商业市镇大量涌现。(2)商帮: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了大商帮。(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 ,瓷器外销;明代烧制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4经济政策(1)明朝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2)明朝“海禁”:明太祖担心流亡海外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规定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二、清朝1手工业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苏、杭和南京成

16、为丝织业中心;制瓷业进步(瓷窑、品种、技术);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2商业晋商和徽商;“闭关锁国”政策。3外贸“海上丝绸之路” ;根据欧洲商人的订单,专门烧制西餐用具和鱼缸等。84经济政策(1)继续推行重农抑商政策。(2)清朝禁海、迁界;闭关锁国,只留极少口岸对外通商,由政府特许的商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如广州“十三行”的设置。1明清时期经济新现象及原因(1)新经济现象 地区性商业中心形成,城市地位更加突出,地域分工明显,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东南地区产生资本主义萌芽。大宗白银交易盛行,对外贸易中出超明显。各地之间和内部,尤其是东南地区商业发达,并涌现出地域性的商人群体。 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对

17、人身依附关系的控制逐渐减弱。人口迅猛增长,人口密集地区逐渐向边地迁徙,向海外移民的规模逐渐扩大。(2)原因 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西欧用大量从美洲掠夺的白银换取中国的商品。自然经济占主体的封建经济,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调节了政府与劳动者的关系。封建政治中心的北迁,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的复苏。2古代中国农耕经济向近代化转变的制约因素(1)土地私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导致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2)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

18、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影响了国内外市场的扩大及资本转化的进程。(3)经济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具有封闭性、分散性,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加之沉重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4)思想观念:以“农本”为立国的经济思想,历代统治者始终对工商业采取压制政策,导致民间资本大量流向土地,而非用来经营工商业。点拨:中国高度成熟的农耕文明具有极富韧性的自我整合机制,不断扭曲化解异质变革因素,修补完善自身的体制,成为桎梏近代化因素发展的巨大障碍。而这又是传统农耕文明衰落,被远远甩到世界潮流之外的根本症结。3影响我国历史上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94.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1)中国历

19、史上的人口流向由荒漠草原向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迁移。如东汉以后的五族内迁和元朝时女真、蒙古人的南下。北方人民南迁。由黄河流域迁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如西晋末年北方人民南迁和五代十国时期中原人民流向江南。内地人口向边疆迁移。政府组织军民迁移,从事戍守、开发、屯田等。如秦朝迁 50万中原人前往越族地区。华人外流。我国古代出现的到海外谋生、居住现象,形成华人外流。如郑和下西洋后形成的南洋潮。外族内流。在长期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少外国人来华经商定居,形成外族内流,如唐朝时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到我国一些地区居住。(2)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 政治因素:巩固边防、开垦荒地、限制富豪、文明开化

20、等政治需要成为促成移民的因素。 环境因素:战乱和自然灾害严重频发之地的人民向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之地迁移是历史上的一种常态。经济因素:落后生产方式下的人民向拥有先进生产方式的地区迁移。10(3)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意义 人口分布日渐合理,人口资源得到开发和利用。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融合,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有利于国内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边疆的开发和国防的巩固。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和南洋经济文化的发展。5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变化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往往是与经济、政治、财政、社会等方面的变迁互为因果的,揭示其间的联系与规律,是这方面研究工作的重要宗旨。(1)田赋和徭役的演变历程夏、商、

21、西周:赋役制度起源与初步变化的历史阶段,人们基本上通过井田制,围绕孟子所说的“贡、助、彻”的形式与内容展开讨论。春秋战国:赋役制度在社会变革中形成“赋、税、役”三元结构。秦至隋唐:随着经济与阶级关系、财政需求等多方面的演变,赋役结构不断产生重大变化。秦制为田租(税)、口赋、力役。魏晋南北朝、隋及唐前期演变为计田(丁)征收的租、计户或丁征收的调与力役(或庸)。 唐中叶两税法改革后至清代:先是租调和部分力役并入田亩役,中经北宋王安石变法、明中叶一条鞭法和清朝的摊丁入亩,力役最终全部并入田亩税。中国古代赋役结构在清代最终完成由人头税向资产税的转化,同时也完成赋、税、役归并为田赋的转化。 (2)赋役结

22、构演变的主要途径人头税逐渐向资产税转化。力役逐渐由现役向代役、雇役转化,而这两条途径的最终汇合点为田税。具体演变趋势如下:11【典例 2】 (2018江苏卷)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明清时期二看关键信息:江南地区桑蚕业收入丰厚,地主也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催收田租三看答题方向:说明了江南地区的什么问题选项排查12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古代中国的耕作工具和技

23、术、耕作经营方式经历了怎样的演进历程?提示:(1)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农耕主要是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器,牛耕开始出现;汉代广泛推广牛耕;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改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2)耕作经营形式的发展: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13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这一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练习 4 (2018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中的动物

24、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 B )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 A 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禁政策解除的信息,故排除 C 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 ”,这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 D 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

25、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 ,故 B 项正确。练习 5 (2017天津文综)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B )A B14C 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城市的发展。首先,从材料中“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可知,朱仙镇处于南北交通的枢纽。再根据“由佛山镇至汉口镇” “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得出朱仙镇应在佛山镇和汉口镇的北方,据此可推断出为朱仙镇。景德镇位于江西省,应在处。故 B 项正确。练习 6 (2018天津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26、一: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 39%。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材料二: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三: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但是,“农为国本” ,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

27、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15答案:(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

28、但增速较缓。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的传入。(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一中的图片可以看出,从战国中晚期到清前中期粮食亩产量整体呈增长趋势。第二小问注意结合明朝和清前期对应的是 1417 世纪,当时西方开辟了新航路,世界联

29、系加强,一些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第(2)问,第一小问可从小农经济的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重、灾害多、生产工具简单等方面分析我国小农经济脆弱的原因,可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分析其顽强的原因。第二小问可以联系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知识进行回答。第(3)问,第一小问从材料三可以看出,一方面重视农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农业,又使其不堪重负,变革出现滞后性,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第二小问可从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对农业的压迫以及重农抑商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明太祖出于巩固内部统治和防御北元再起的考虑,又厉行海禁,禁止私人出海贸易,也禁止外国商人来中国经商,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被长期保持不变

30、。永乐时,一方面继续实行海禁,另一方面又实行较为开放的政策,并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壮举。明中期以后,海禁时紧时松,中国海商和倭寇相勾结,出现了嘉靖年间的倭患。隆庆以后,部分地开放海禁,私人海外贸易得以迅速发展,明初制定的禁海政策至此基本瓦解。与此同时,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方殖民者陆续来到中国沿海,这给中国带来了机会,使中国有可能融入世界潮流, “走上与西方世界同步发展的轨道” ,但也蕴藏着危机。白寿彝中国通史【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海禁”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危害:给中国的航海业和对外贸易带来了沉重打击,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使中

31、国在近代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考 点 三 明 清 时 期 的 文 化16一、明朝1思想方面(1)王阳明“心学”:王阳明的思想核心是“致良知” ,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和理,主张克服私欲,恢复良知。(2)李贽自称“异端” ,力图冲破传统儒学的束缚,有强烈的追求个性发展的要求。主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认为人皆有私,主张个性自由。提出“万物皆生于两” ,否定“天理”的存在,主张男女平等。2科学技术方面(1)本草纲目:系统地总结了中国 16 世纪以前的药物学成就。它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2)农政全书:系统总结历代经验、达到传统农业科技的顶峰。徐光启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32、” 。3文学艺术方面(1)文学:三国演义 水浒传和西游记 。(2)戏曲:明传奇形成四大声腔。(3)绘画:文人画代表作品有徐渭的牡丹蕉石图 。二、清朝1思想方面(1)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倡导工商皆本。(2)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注重实学,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 。(3)王夫之:政治思想,揭露了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哲学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4)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反传统、反教条: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 ,否定孔子是“圣人” ,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他的“异端”思想和狂傲不羁的

33、品行,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惊惧。批判封建专制:黄宗羲指责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 ,反对“独治” ;主张“经世致用” ,他提倡走出家门,到实践中求真知,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7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2文学艺术方面(1)小说创作的兴盛。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经济上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为适应市民阶层需要,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

34、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聊斋志异是其代表作。(2)绘画和书法:强调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的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如清代郑板桥的墨兰图 。(3)京剧:形成于道光年间,发展于同光年间,成为中国戏曲艺术的瑰宝。1明清时期思想与政治统治的关系明清时期强化理学主导地位。理学作为官方的正统思想,明清时期受到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和高度重视,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科举取士的准则。清代科举考试中,士子的文字稍有不合程朱之说者,即被视为离经叛道,甚至招来杀身之祸。此外,明清统治者还采取其他一些措施加强学术专制,如明初朱元璋亲自删定孟子 ;清代修纂四库全书时“寓禁于修” ,被禁毁的书籍达到

35、数千种。2明清儒学与宋明理学的不同18点拨:明清儒学批判宋明理学,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表现有:批天理, “存人欲” ,体现民本思想;经世致用体现的是儒家的入世务实思想。发展表现在:批判君主专制、三纲五常,体现出平等意识;限制了君主专制,体现出民主色彩;主张人欲天然合理,体现出个性解放色彩;经世致用体现出否定权威和独立的思想。3中国古代科技没能转化为近代生产力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应有的土壤。另外农民贫困、国内市场狭小以及剥削者买田置地,束缚了手工业发展,使科学技

36、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 (2)政治上: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3)思想上:文化专制使大量知识分子脱离对自然界的观察研究。 (4)教育上:封建教育以儒学为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 点拨:中国传统科技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法,西方近代科技则采用实验方法,重点放在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上。科技的创新和转化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科技的创新和转化,反之,则阻碍。明清之际的社会环境不利于古代科技转19化为近代生产力。4承古萌新的明清文化(1)“承古”中国古典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本草纲目是古代医

37、药学的集大成者,而且是一部生物学的经典之作。除此之外还有农政全书 天工开物等。古典文献进入总结时期大规模丛书与类书的编著:四库全书是一部规模庞大的丛书,对古籍整理和总结文化遗产有重要的贡献。(2)“萌新”(3)原因明清时期大体处于和平安定的局面,为文化事业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反映在文化上出现反传统、冲击封建网罗的近代启蒙文化。明清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20明清时期,中外交流频繁,西学东渐兴起。【典例 3】 (2017江苏单科)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

38、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 )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中国古代二看关键信息:中国画“得意忘形” ,不追求逼真摹写三看答题方向:这种特点可以怎样概括选项排查21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中国古代绘画按照创作题材、创作手法上有哪些分类?中国古代文人画有哪些特点?提示:创作题材分类有: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风俗画等;创作手法分类:有写意画、工笔画等;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特点:注重写意,以画传神、以画传情,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感情的表现,融文学、书法、绘画、篆刻艺术为一体。练习 7 (2018新课标全国卷)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

39、被视为“官腔” ,到清代被誉为“雅乐” “盛世元音” ,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 ,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D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 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 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解析:材料信息主要反映的是明代到清代昆曲流行于社会上层,江南士大夫也用昆曲以示高雅,说明昆曲属于上层文化和官场文化,这也是它流行于明清时期的主要原因,D 对。陆王心学提倡“心即理也” ,事实上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昆曲关系不大,A错;昆曲流行于京剧之前,是京剧的渊源之一,京剧吸收了昆曲的部分

40、元素,B 逻辑错误;昆曲是“官腔” “雅乐”且很受江南士大夫欢迎,这反映了社会上层的文化取向,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强化,C 错。练习 8 (2018新课标全国卷)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 ,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B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官修” “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药学的发22展得到国家的支持,故 B 项正确。药学发展源于社会生

41、活,非政治体制,可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对药学发展的影响,可排除 C 项。隋唐以前,理学还没有产生,排除 D 项。练习 9 (2018新课标全国卷)明朝中期以后,京城及江南地区,雕印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有人谑称:“老童(生)、低秀(才),胸无墨、眼无丁者,无不刻一文稿以为交游酒食之资。 ”士大夫间也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当时( D )A学术文化水平迅速提升 B士人的地位显著提高C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 D崇尚文化的氛围浓厚解析:根据材料“京城及江南地区” “出版个人著作之风盛行” “流行将书籍作为礼物” ,可知当时社会对文化的崇尚,故答案为 D 项。材料不能体现“迅速

42、提升”学术文化水平,可排除 A 项。材料反映出士大夫间注重风气,没有体现他们地位的提高,可排除 B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世致用思想,可排除 C 项。练习 10 (2018浙江卷)思想家王守仁说:“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也”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 ”其主张( D )重建儒学信仰 人人都有良知无私则无心 道德自我完善A BC D解析:题干材料没有体现王守仁主张重建儒学信仰,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材料“夫良知者,即所谓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可得出“人人都有良知” ,符合题意;“无私则无心” ,肯定人的私心,宣扬人

43、性自由,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题干材料“不待学而有,不待虑而得者” “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 “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主要强调道德的自我完善,符合题意。故选项 D 符合题意。从顺治至康熙初年,黄宗羲对清统治者怀着强烈的民族仇恨,不仅在行动上进行武装反抗,而且在焚书 明夷待访录等著作中还进行激烈的批判。康熙十七年(1678 年),清廷议修明史 ,特开“博学鸿儒科” ,以延揽人才。叶方蔼向康熙帝推荐黄宗羲。黄宗羲的弟子陈锡嘏当时在北京任职,代为力辞。黄宗羲闻知后即致书陈锡嘏表示感谢,说如果让他“待诏金马” ,无异于“断送老头皮也” 。康熙十九年,黄宗羲年已七十一岁,徐元文(顺治十六

44、年状元,官至户部尚书)在康熙帝面前举荐黄宗羲参与修史,康熙帝下旨浙江督抚“以礼敦请” ,黄宗羲仍然托病力辞,却派遣自己的儿子黄百家到徐元文主23持的明史馆去修史了。康熙二十六年,黄宗羲在写给徐乾学(康熙九年探花,官至刑部尚书)的一封信中写道:今圣主持召,入参密务,古今儒者遭遇之隆,盖未有两。五百年名世,于今见之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从顺治至康熙年间,黄宗羲对清廷的态度逐渐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国历史的发展来看,黄宗羲对清廷态度的变化在当时有何意义?变化:由武装反抗、著书批评,到不仕清廷;再到托病力辞,派子替之;最后到认可、赞誉

45、清廷统治。原因:清廷统治日益巩固,民族矛盾相对缓和;康熙采取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黄宗羲对清朝统治的认可。意义:有利于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考 点 综 合 跨 模 块 结 合 热 考 问 题1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对思想文化的影响(1)对主流思想的冲击:明末工商业地位日渐突出, “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受到挑战,进步思想家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反映发展商品经济的要求,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2)对书法的影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明代书法呈现平民化、世俗化、个性化的趋势。(3)对绘画的影响:明清时期,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兴起和发展、传统社会秩序松动和价值观念变化。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众

46、多风格独特、不拘成法的画家和画派。(4)对文学的影响:明清时期,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兴起,这为通俗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市民队伍的壮大使小说这种文学形式的读者队伍扩大。(5)对文化教育:江南地区科举状元人数明显多于北方,小说等文学形式的成就,南方更为显著。2.明清时期的旧传统与近代化的曙光24253.中国传统科技与西方近代科技的区别及原因264.纵向对比中西文明的对比关系27一、古代中国的经济尽管中国古代的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总量随着政局的变化而有所升降,但从经济结构来说,从战国秦汉以后,就处于一种比较稳定的状态。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特点,是以农业为主体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和交易的覆盖面在

47、某些时期很广,但规模不大,没有形成全国性的主体经济部门的商品化生产。历代王朝都实行对不同程度的私有土地的管理,控制一定数量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土地所有权不断有所变动,但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则比较稳定。大部分时期里,国家只是管理土地和户口,而不管理具体的经济生活,农民生产什么,市场上交易什么,交易价格的高低,诸如此类的具体经济问题,官府并不进行管制。因此,从经济形态上说,中国传统经济是自然经济,小规模生产,以自给自足为主;从经济制度上说,中国古代则是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但属于自然经济形态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市场的自由度很大,但市场规模不大,社会分工不太发达。至于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贸易,主要是服从于政治

48、目的的朝贡贸易。到宋朝时,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总量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世界各国处于尚未形成“整体的世界史”的前资本主义时代,没有形成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28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二、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 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所强调的,是人民百姓作为人的权利,批判几千年的封建主义制度是违背人性、压抑民权的制度。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们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他们强调的不是民生与民用,而是民权,并以此批判君主。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最高阶段。我国近现代思想家的民主思想,就是在这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Q 2941 2-1999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s Series Q Switching and Signalling Broadband ISDN - B-ISDN Application 11.pdf ITU-T Q 2941 2-1999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s Series Q Switching and Signalling Broadband ISDN - B-ISDN Application 11.pdf
  • ITU-T Q 2941 3 FRENCH-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pdf ITU-T Q 2941 3 FRENCH-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2号数字用户信令系统(DSS2).pdf
  • ITU-T Q 2941 3 SPANISH-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数字用户信令系统2号(DSS2.pdf ITU-T Q 2941 3 SPANISH-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数字用户信令系统2号(DSS2.pdf
  • ITU-T Q 2941 3-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Study Group 11)《No 2号数.pdf ITU-T Q 2941 3-2000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2) - Generic Identifier Transport Extension for Support of Bearer Independent Call Control (Study Group 11)《No 2号数.pdf
  • ITU-T Q 2951 9 FRENCH-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  Id.pdf ITU-T Q 2951 9 FRENCH-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 Id.pdf
  • ITU-T Q 2951 9 SPANISH-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r I.pdf ITU-T Q 2951 9 SPANISH-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r I.pdf
  • ITU-T Q 2951 9-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 of ATM fic.pdf ITU-T Q 2951 9-1999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Support of ATM fic.pdf
  • ITU-T Q 2951 CORR 1 SPANISH-1998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C Basic call Co.pdf ITU-T Q 2951 CORR 1 SPANISH-1998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C Basic call Co.pdf
  • ITU-T Q 2951 CORR 1-1998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 Corrigenroa.pdf ITU-T Q 2951 CORR 1-1998 Stage 3 Description for Number Identification Supplementary Services Using B-ISDN Digital Subscriber Signalling System No 2 (DSS 2) - Basic Call - Corrigenroa.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