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强化训练 12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 年)时间:45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小题,每小题 4分,共 48分)1(2018湖北省八校高三联考)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 ,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答案:A解析:据材料“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可知对社会团体进行登记的目的在于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管理,有利于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A 正确;B、C、D 均与材料中新中
2、国的需求无关。2(2018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三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领导体制曾采取“议行合一”制,即中央人民政府不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而且还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我国最高行政权与最高立法权的分立开始于( )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B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C中共八大召开以后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人民代表大会,实行“议行合一”制,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行使最高立法权,B 正确;A 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C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D 是改革开放新时期。3(2018河北省张家口市高三模拟)20 世纪 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
3、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 “东风商店” “红卫战校” 。这一现象反映出(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答案:D解析:“反修路” “东风商店” “红卫战校”和“文革”时期政治斗争有关,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D 正确;A 是 1956年确立,不符合材料主旨;B 中“朴素作风”错误;C中“城市民众”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4(2018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高三联考)1954 年 10月,在会见日本议员访华团时,2周恩来即明确提出:“五项原则不应只限于处理中印和中缅关系,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
4、处,我们也欢迎。 ”这反映了中国( )A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B从革命外交转向国家外交C突破美国包围封锁政策 D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1954 年 10月” “它也可适用于全亚洲,甚至全世界各国” “美国如果愿意和平共处,我们也欢迎”结合所学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可知周恩来主张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联系。结合所学“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中国的外交思想从强调意识形态的“革命外交”转向了注重国家利益的国家外交,故B项正确。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表明中国开始步入世界外交舞台,与题干无关,故 A项排除。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表明中国
5、突破了美国的包围封锁政策,故 C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中国将谋求与美日关系正常化,故 D项错误。5(2018湖南省衡阳市高三模拟)1970 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对助手基辛格说:“我想请你让你的助理人员起草一份研究材料,对我们在联合国接纳中国问题上将采取什么方针提出建议我认为,我们没有足够的票数去阻挡。接纳的时间比我们预料的要来得快。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第三世界国家蓬勃兴起B苏联东欧国家支持中国C美国霸权地位江河日下D欧洲国家日益走向联合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无力阻挠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使中国在联合国大会上获得足够票数,A
6、项正确。当时中苏关系恶化,苏联东欧国家不可能支持中国,B 项错误。20 世纪 70年代是美苏争霸,美国霸权地位受到一定削弱,但不是江河日下,C 项错误。欧洲国家走向联合不利于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D 项错误。6(2018陕西省咸阳市高三模拟)据统计,19491952 年,山西忻县有 8 253户农民出卖土地 39 912亩,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出卖土地的户数和亩数,1953 年比 1952年增加 5倍多。这一现象 ( )A反映了土地改革过程的曲折性 B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稳固性C促使中共加快农业合作化步伐 3D说明农村城镇化效果显著答案:C解析:题干提到各地农民在土改过程中出卖自己的土地,这反映
7、的是农民在分到自己期盼已久的土地之后,不得已将之出卖,说明农民拥有了土地之后,仍然存在自己直接耕种的困难,故选 C;题干中的信息不是土地改革的困难,而是土改之后的困难,所以 A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D 与题意无关,故排除。7(2018广西桂林、百色、崇左三市高三联考)1957 年,我国工业总产值比 1952年增长 128.6%,工业产值所占比重由 1949年的 30%提高到 56.5%,重工业比重由 26.4%提高到48.4%。这主要得益于(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C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D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答案:B解析:从 1953年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逐步
8、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 “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建设成就主要得益于计划经济体制的推行,故答案为 B项。 “一五”计划的完成只是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排除 A项;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改造侧重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变,排除 C、D 项。8(2018安徽省芜湖市高三模拟)1962 年 9月,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 ,规定了“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 。至此,党中央关于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方面的内容用条例的形式固定下来。这一条例( )A是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B说明人民公社体制正式废除C是对农业合作化成果的否定
9、D不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答案:A解析:根据“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人民公社允许家庭副业存在和销售,并以条例规定下来,体现了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属于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故 A项正确。改革开放之后,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取代,故 B项错误。材料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没有涉及农业合作化的信息,没有否定农业合作化成果,故 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信息,故 D项错误。9(2018湖南省怀化市高三一模)下表是某学生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笔记提纲,这4主要反映出这一时期毛泽东( ) 提 出 党
10、 的 工 作 重 心 转 移开 创 有 中 国 特 色 的 政 党 制 度丰 富 和 发 展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国 家 学 说奠 定 中 国 特 色 民 族 制 度 的 基 础A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B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C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D发展了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提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奠定中国特色民族制度的基础”等信息可知,该内容出自共同纲领 ,将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阶段,为新中国的成立准备了条件,故 C项正确。 新民主主义革命论解决了革命领导权、同盟军等问题,与材料
11、不符,排除 A。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解决了中国革命道路问题,排除 B。D 项属于建国后的毛泽东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10(2018湖南省张家界市高三模拟)有科学家在回忆录中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 ”形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 B新中国成立初期科技水平落后基础薄弱C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未援助 D新中国初期的科研经费难以得到落实答案:B解析:“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科研活动开展得很狭窄,只有地质学、生物学、气象学等学科进行了比较连续的科研活动”说明此时期我国科技水平极
12、为落后,B 正确;A 和 C不是主要原因;D 中“落实”说法错误。11(2018辽宁省重点高中协作校高三模拟)1955 年, 人民日报社论说:“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而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 ”这表明新中国成立初期( )A “左”倾错误严重摧残文艺发展B艺术家深入理解“双百”方针C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D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答案:C5解析: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反映了对美术家的作品忽视社会主义建
13、设倾向的批判,说明党强调文艺要宣扬社会建设精神,故 C正确;1955 年中国并没有严重的“左”倾错误,故 A错误;“双百”方针提出于 1956年,故 B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科学和文学领域呈现繁荣景象,故 D错误。12(2018山东省潍坊市高三模拟)1961 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采取定(发展规模)、缩(缩小发展规模)、并(与他校合并)、迁(迁离北京)、放(下放地方领导)、停(撤销停办)的方法。这一政策旨在( )A摆脱计划管理体制对教育的影响B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C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D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均衡发展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8 年至 1960
14、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大跃进”的狂潮中受到严重的冲击,为了缓解教育规模与经济发展的矛盾,1961 年教育部开始调整北京等地区的高等学校,故 C项正确,B 项错误;当时的经济体制没有发生变化,故 A项错误;D 项“均衡发展”说法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小题,第 13题 28分,第 14题 24分,共 52分)13(2018贵州省凯里市高三模拟)适度人口理论是探讨一个国家在现有的资源、科学技术水平下最适宜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新中国人口生育政策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自然生育、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新中国建立伊始,我国实施的是“自然生育”的人口生育政策。1957 年
15、 7月马寅初发表文章新人口论认为当时中国面临的情况是人口数量过多以及人口素质的参差不齐。60 年代初期随着第二次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 “节制生育”政策开始实施。20 世纪 70年代早中期开始实施“晚、稀、少”的人口生育政策,这标志着我国生育政策开始步入有计划的轨道。80年代初期,受到“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我国实施了以控制人口数量为核心的计划生育政策。新世纪以来,少生、优生、优育观念深入人心,生育政策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确保计划生育有法可依。2016 年 1月 1日,实施全面二孩政策,逐渐形成现行的人口生育政策。摘编自孙怡颖建国后我国人口生育政策的嬗变及其
16、影响材料二:20 世纪 5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面临新的形势,人口增长掉头,且人口转变呈现多元化态势,其根本原因是各国生育率以不同的速度下滑,世界人口大势的转变引发各国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以及对生育政策的调整。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这不仅发生在生育率长期低迷的欧洲,也发生在生育率快速下降的东亚和大洋洲。东亚地区日本、6韩国和中国台湾已转而推行鼓励生育措施,并不断加强政策力度,效果却差强人意。摘编自沈可国际人口政策转向对中国的启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任意两个时间段中国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并说明计划生育对中国的影响。(16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
17、口政策与国际人口政策的差别,并加以简要评价。(12 分)答案:(1)原因:50 年代:新中国成立,政局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国家领导人提倡。60、70 年代:人口快速增长产生巨大社会负担,人民公社、 “大跃进” “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80 年代:西方适度人口理论的影响,缓解人口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矛盾,提高人口质量,改革开放的推动。21 世纪初:老龄化现象严重,人口红利的减弱,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积极:有效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有效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人均资源水平;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人口质量。消极: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性别比失衡程度加重;劳动力人口不足。(2)差别:中
18、国:节制生育,计划生育。世界:鼓励生育。评价:政府生育政策的调整会顺应生育形势的改变以及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生育政策存在巨大差异;坚持适度人口原则,结合国情,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人口与可持续发展政策相结合。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西方的人口政策。从建国以来人口政策的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中国人口政策与国际人口政策的差别等方面来分析。(1)可以从分为 20世纪 50年代、6070 年代、80 年代和 21世纪初等几个阶段,根据材料并结合 20世纪 50年代、6070 年代、80 年代和 21世纪初的社会状况来分析出人口政策变化的原因。根据材料“少生、优生、优育观念
19、深入人心,生育政策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形成了全国统一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确保计划生育有法可依”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分析出计划生育的影响。(2)从材料一中可以分析出中国的人口政策是节制生育和计划生育;材料二“越来越多国家出台鼓励生育政策”可以分析出世界的人口政策是鼓励生育。根据材料“各国生育率以不同的速度下滑,世界人口大势的转变引发各国政府对生育率态度的转变以及对生育政策的调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政府政策的改变、生育政策的不同、结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来分析出第二小问的答案。14(2018河北省唐山市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为 20世纪 5070
20、年代新中国经济与外交发展状况简表。时间 经济状况 外交状况20世纪50年代土地改革在新解放区推行。国家财经根本好转,国民经济恢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7复, “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完成。八大二次会议后,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新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中苏关系恶化。这一时期越南、法国、印度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 23个。20世纪60年代开始提出“八字方针” 。经济经历困难后逐渐恢复。“文革”动乱涉及经济领域。中苏关系恶化。美国发动侵越战争。这一时期古巴、法国等与中国建交,建交国家有 16个。20世纪70年代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工作时期,经济好转。十一届三
21、中全会召开,开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体制改革进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这一时期西方与中国建交国家达62个。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下册)等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经济与外交关联,史论结合)(24 分)答案:示例:论题:经济实力决定外交,外交为经济建设服务。阐述: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实力的增强是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基础,而新中国的外交活动,为国内建设赢得了和平的国际环境。1950 年至 1952 年土地改革进行,使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新中国经济状况好转,这些均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又为开展大规模的国内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国际环境。总之,经济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外交,而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解析:本题是开放性试题。以新中国经济和外交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首先,根据材料和设问要求提炼相互关联的经济与外交历史信息,自拟一个论题;然后,围绕自己所拟的论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注意逻辑思维清晰,论证合理,表述得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