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

上传人:arrownail386 文档编号:924606 上传时间:2019-03-03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通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三现代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12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年)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12 讲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19491978 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 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并逐步建立起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制度: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1956 年中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

2、于求成,出现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更发生了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浩劫的“文化大革命”。尽管如此,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间,经过党和人民的艰苦奋斗,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外交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20 世纪 70 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新中国外交获得重大突破文化新中国成立后,在核研究、航天技术、计算机应用、农业新品种研究等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推动中国文艺工作者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作品2考点一 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3、及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成立: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2)新中国的成立,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建立: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2)发展:1956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建立:1954 年,

4、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建立:1949 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完善:1954 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作用:促进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愿望的实现;实现民族平等,保证祖国统一与民族团结;调动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4社会主义法制建设(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背景:国民党政权被推翻,新中国即将成立。性质:临时宪法。内容: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

5、则。意义:为新中国的成立提供了法律依据,是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2)1954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背景:人民政权得到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性质: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内容: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国家的国体与政体。意义: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三)“文化大革命”31原因(1)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3)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误,推波助澜。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

6、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等一系列冤假错案。二、改革开放前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时代背景(1)国内: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2)国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和激烈斗争。2外交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的外交政策。3外交成就(1)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年里与苏联等 17 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2)1953 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的外交政策走向成熟。(3)1954 年,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4)1955 年,参加万隆会议并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二)20 世纪 70 年代外交的重

7、大突破1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2中美关系正常化: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 ,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 年正式建交。3中日关系正常化: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1972 年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1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曲折发展的原因及影响(1)原因: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影响大,民主法制意识淡薄,此外还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影响,这一切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严重阻碍;公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受公民文化素质不高的制约;我国现实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在比较落后的经济文化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建立的时间不长,缺乏

8、经验;党内出现了“左”倾错误。(2)影响:政治民主化毕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的长期努力,民主政治制度将不断完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民主的要求必然会越来越强烈;随着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完善,4不断进步,它也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开辟了道路。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大政策的不同(1)从目的上看:三大政策维护独立和主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关系而提出的。(2)从内容上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3)从影响上看:三大政策巩固了中

9、华人民共和国的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也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20 世纪 5070 年代我国外交战略的演变时段 战略 表现20 世纪 50年代联合苏联 “一边倒”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三条方针。“一边倒”即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就是联合苏联,联合各人民民主国家,联合各国的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结成国际统一战线20 世纪 60年代反帝反修两条线面对两个超级大国都与中国为敌的不利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的战略思想。 “中间地带”包括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以欧

10、洲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的战略是依靠第一中间地带,争取第二中间地带,反对两个超级大国的霸权主义20 世纪 70年代“一条线” “一大片”面对苏联的威胁,提出实施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调整对美政策,实现了关系正常化。着重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力求通过谈判消除苏联严重威胁。我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在其中积极维护正义事业【典例 1】 (2017江苏单科)20 世纪 50 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

11、势。 ”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出席日内瓦会议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20 世纪 50 年代5二看关键信息: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接受上述原则缓和紧张局势三看答题方向: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什么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万隆会议主要是解决亚非共同关心的问题提出与题干不符的事件因基础不牢而误选。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B()阅读材料可知,其中的“上述原则”提出于 20 世纪 50 年代,适用于世界各地不同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国家,如能遵照“上述原

12、则”办事,则有利于缓和世界上的紧张局势。由此判断, “上述原则”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日内瓦会议是为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而召开的提出与题干不符的事件因基础不牢而误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并未涉及两国总理的声明D()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中苏之间签订的互助条约张冠李戴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说明当时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历史追问据上题思考,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方针、政策的因素有哪些?提示:综合国力;社会制度及意识形态;国际环境;国家利益;等等。练习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1956 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

13、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 ”这反映了当时( C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解析:1956 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我国进入社会主义6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变成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 因此在政治上需要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在此背景下,中共八大提出健全法律制度建设,故 C 项正确。A 项“开始”表述错误,在此前已经制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14、一系列法律,开始了制度化建设,排除;B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政治体制改革、依法治国的方针都是在改革开放后推进的,排除 D项。练习 2 (2018北京卷)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 年 6 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解析:由材料信息“抗美援朝” “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无法解决”

15、 “美国同意和谈”可知,朝鲜战争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美国愿意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进行会谈,A 项正确。B 项史实错误,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的冷战对峙持续至苏联解体,排除;C 项史实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 1971 年第 26 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合法席位,排除;D 项史实错误,和约并未实现朝鲜半岛的统一,排除。私营商业在全国商品中的经营比重,已由 1950 年的 55.6%降为 1952 年的 37.1%。我国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中央和地方的人民政府。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还有通过宪法和国家建设计划。1952

16、年斯大林对刘少奇说:“你们不制定宪法,不进行选举,敌人可以用两种方式向工农群众宣传你们,一是说,你们的政府不是选举的;二是说,你们国家没有宪法。 ”从 1953 年开始,我国进行人口普查、选民登记。选出了各级人民代表。在 1954 年 9 月 15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根据金冲及著作整理【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原因。评析一届人大召开的历史意义。7原因:经济:农村土地改革已经完成;城市中公有制经济比重大幅提高;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政治:按照共同纲领的规定,应当召集全国人民

17、代表大会;召开人大制定宪法是赢得民心、使政权合法化和赢得外交主动权的必要的政治举措;我国基层选举工作已经完成。意义:标志着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体制的建立;表明我国的一切国家权力开始由全国人民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这是我国政治民主化的伟大成就;适应了当时生产关系的变化,配合了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的进行。1919 年以来,中国外交呈现出 10 年一小变、30 年一大变的周期性变化。每隔 30 年左右为一个大周期,迄今已经历了三个周期,这三个周期的起点分别为 1919 年、1949 年和 1979 年。在每个周期,中国的外交政策都会出现战略性调整。中国外交的这种周期性变化是中国与国际上

18、其他力量实力对比的变化以及国内形势与国际局势联动的必然结果。摘编自刘胜湘中国外交周期与外交转型【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个周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战略性调整” 的具体表现。战略性调整: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考 点 二 改 革 开 放 前 中 国 的 社 会 经 济 与 生 活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 年底)(1)背景:新中国成立;土地改革;国营经济建立。(2)措施:“银元之战” “米棉之战” ,合理调整工商业。(3)意义:经济恢复,为开展有计划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19、2 “一五”计划(19531957 年)(1)背景:新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重工业落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苏联的援助。(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3)意义: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大改造(1)内容: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8(2)意义:1956 年底,基本完成三大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1中共八大(1)内容: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要求同当前经济文

20、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探索。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2)“大跃进”运动:大炼钢铁。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3)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3国民经济的调整(1)背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19591961 年的严重经济

21、困难。(2)调整:从 1960 年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4 “文化大革命”中的调整与整顿:1971 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 年出现复苏局面;1975 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三、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新中国社会生活的新风尚(1)习俗:20 世纪 5070 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2)生活水平: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要凭票证计划供应。中国人的生活水平差距不大,但总体比较低。2交通事业的进步(1)铁路: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了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

22、通。(2)公路:全面建立起比较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设了一座座公路大桥。3电视事业的发展:1958 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9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建设的特点(1)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并举:以“三大改造”为代表的社会主义改造与以“一五”计划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同时进行,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协调发展。(2)充分借鉴和吸收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如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发展服务于工业。(3)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在此体制下国家的生产、资源及产品分配等方面都由政府计划调控。(4)经济落后但发展迅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基础落后,但发展较快、增长

23、较为迅速。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道路的策略、特点及原因(1)策略:实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借鉴苏联的经验,走不同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2)特点实行五年计划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步进行。立足于中国国情。(3)原因国内资金缺乏,只有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工业与工业体系的建设。斯大林模式的影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 ;中国实行“一边倒”政策倒向苏联。中国具有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经历。3新中国的计划经济体制(1)计划经济体制的含义计划经济体制又称

24、指令型经济,是国家对生产、资源分配以及产品消费事先进行计划的经济体制。其基本特征是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调节,以指令性计划和行政管理为主。(2)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在集中统一的原则下,强调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结合。以计划管理为主,同时重视市场管理。在计划管理上实行多种计划类型。比较注重宏观调控,综合平衡。(3)计划经济体制形成过程10萌生阶段(1949 年 10月1950 年 6 月)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没收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企业,建立了国营工业,掌握了国民经济命脉,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不久,对非公有制的私营工商业实行了调整,使私营企业初步纳入了计划生产的轨道初步形成阶段(1950

25、年 6 月1952 年 8 月)中央首先加强了对国营工业生产和基本建设的计划管理。对农业、手工业加强计划领导。在调整私营工商业的基础上,要求私营工商业遵照执行政府制定的产销计划。在市场管理方面,国家指令要求国营贸易公司正确地执行价格政策基本形成阶段(1952年 9 月1956 年 12 月)1952 年 11 月成立了国家计划委员会。1954 年我国制定和颁布了第一部宪法,计划经济体制成为我国法定的经济体制(4)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原因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外国经济侵略与长期不稳定状态,使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条件极为落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在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

26、,可以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 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的需要。 “一五”计划实施后,大批农民进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人口不断增加,生活物资供不应求,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的供应更是匮乏,不法商人投机倒把,囤积居奇,为了保证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就得对基本生活必需品进行较为合理的分配。苏联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苏联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创始国、受益国、输出国。我们知道,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靠计划经济体制,用两个五年计划完成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其成绩让世界震惊,直至新中国成立时,世界各国对这一体制大多持肯定态度。战争年代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影响。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在

27、根据地举办的各类经济实际上是带有强烈的计划体制色彩的,这一点也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的经济体制的选择。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传统理解,同旧制度决裂的思想反映;西方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等,也是促使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环境和重要原因。(5)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的作用 运用这种新的经济体制有助于在短期内医治旧中国遗留下来的经济恶性波动,以顺利地渡过经济困难时期。 在经济发展水平低、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国力有限的条件下,运用这种行政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保证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重点建设上,奠定了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五”期间形成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28、济体制逐步失11去了活力,弊端日益暴露,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4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1)经济方面举措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实现了三大改造,完成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依据个体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是落后生产方式的代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2)政治方面举措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依据三大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3)民族关系方

29、面举措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 中国是多民族国家,过去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政策;少数民族地区落后 (4)外交政策方面举措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依据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5.用通史视角分析 20 世纪 5070 年代中国共产党“左”倾错误的表现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受到严重破坏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

30、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1961 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外交上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执行所谓的“革命外交” ,以意识形态为主,恶化了我国的外交环境,形成了 20 世纪 60 年代中美、中苏关系全面恶化的局面学术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判,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学、艺术的发展教育上政治运动严重冲击了教育的正常发展,甚至出现了高考制度被废除的严重错误,“工农兵学员”的招生制度导致教育质量的严重下降【典例 2】 (2018新课标全国卷)下图是 1953 年的一幅漫画,描绘了资源勘探队员来到深山,手持“邀请函”叩响山洞大门的情景

31、。这反映了当时我国( )12A已经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B开始进行对矿产资源的开采C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D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正在展开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53 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资源勘探队到深山探矿三看答题方向:反映了什么问题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 ()初步改变工业落后局面是在“一五”计划完成之时提出与史实不符的结论1953 年至 1956 年是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B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在古代就已经开始了运用“开始”一词设障矿产资源的勘探、开采是中国古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C ()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是在 1965 年提出与材料时间信息

32、不符的结论1960 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D ()材料漫画反映了 1953 年大规模经济建设背景下,矿产资源勘探工作的展开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我国的“一五计划”有何特点?提示:(1)“一五”计划确定工业化为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并且优先发展重工业。这一方面是借鉴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另一方面基于我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的现状。_(2)“一五”计划将工业化建设的重点放在东北地区。这是由于东北地区具有相对优越的工业基础,而且工业资源丰富,又是重要的农产品基地,靠近苏联,易于接受支援,具有13独特的优势。(3)“一五”计划以总路线的精神为指导,包括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两大任务

33、,而且以工业化为目标,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主要手段,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4)考虑到改造和建设的长期性, “一五”计划只是强调五年期间为改造和建设准备初步基础。实施的结果则是“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了总路线规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超额完成了预定的工业化的建设指标。练习 3 (2018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为 1956 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 ”)该漫画反映了( B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解析:题中漫画反映了妇女的地位及作用,即不仅是家庭主妇

34、,量布做衣服,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可以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体现了女性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贡献,故 B 项正确。A、C 项材料没有反映;当时城乡差别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排除 D 项。练习 4 (2018江苏卷)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关于发放的时间和定量,有以下记述:发放时间 每人每月定量 出处1954 年 7 月开始 1.5 斤北京市档案馆票证展览中的文字介绍未予说明 1 斤 北京粮食工作1957 年 11 月 17 日开始 1.5 斤 中国商业四十年1957 年 12 月 1 日之前 1 斤1957 年 12 月 1 日之后 1.5

35、 斤北京市档案馆藏北京市食油供应办法文件14据此可知,关于“高脑油”的发放( C )A展览的文字介绍真实可靠B两部经济著作的记述完全一致C馆藏的原始文件更为可信D现有史料无法证明其是否实行解析:结合表格中的信息可知,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向知识分子发放“高脑油”的记载,在数量、时间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从出处的角度进行甄别,可知珍藏于北京市档案馆的原始文件属于官方记载的第一手资料,更具可信度,由此可知 C 项正确,D 项错误。展览的文字介绍经过了人为的抄录或者加工,可能中间会出现差错,A 项排除;B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956 年,在中共八大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

36、充”的总体构想: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陈云把这种构想称之为“大计划小自由” 。萧冬连求索中国:文革前十年史【问题设置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所提构想的价值,并分析该构想未能推行的原因。价值: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原因: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左”倾错误。1958 年 2 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在今后三年内开展

37、“大跃进”运动,号召在 1958 年钢铁增产 19%,电力增产 18%,煤增产 17%。毛泽东提出要在十五年内(即 1972 年前)赶上或甚至超过英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在乐观主义的鼓动下,浮夸的计划者们在随后数月里不断提高生产指标,希望取得前所未有的增长率。徐中约中国近代史【问题设置 2】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曾犯过像“大跃进”一样的“左”倾错误,请用所学知识归纳这些“左”倾错误。15(1)政治上,主观夸大阶级斗争的严重性,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错误地发动了“文化大革命” ,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2)经济上,忽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过分追

38、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和公有化程度,错误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了 19591961 年的严重经济困难。(3)文化上,将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批评,破坏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严重阻碍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 点 三 改 革 开 放 前 中 国 的 思 想 理 论 成 果 与 科 教 、 文 艺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1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 年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 ,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 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二、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1 “两弹一星”(1)原子能技术:1

39、964 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2)导弹技术:1964 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3)人造地球卫星: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2杂交水稻:1973 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 2 号” ,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3生物技术: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人类合成蛋白质的时代。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1背景: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党中央提出让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2内容: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 ,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3影响:它是新中国科技和文艺的基本性

40、、长期性方针,促进了科技和文艺领域的繁荣。4曲折:“文化大革命”中, “双百”方针遭到严重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成政治问题,甚至上升为阶级斗争问题,许多知识分子受到政治批判。四、教育事业的发展161人民教育的奠基:1949 年底,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成功地将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为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的新中国的人民教育。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素质较高的劳动后备军和德才兼备的建设人才。3动乱中的教育:1966 年夏,高考制度被废止,70 年代初,高等院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 ,导致大学教育水平下降。1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和成就阶段 方针

41、政策 成就新中国成立初期 以老解放区新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旧教育的有用经验,借鉴苏联经验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改变成新中国的人民教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毛泽东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有用人才“文化大革命”时期 以阶级斗争为纲,大中小学一度停课;高考制度被废止,大学招生通过推荐方式教育战线一片混乱,人才出现断层改革开放以来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三个面向”方针;20 世纪 90 年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211 工程”计划;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类培育飞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各级各类人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无穷活力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事业发

42、展的原因及特点(1)原因根本原因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其迅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经济的发展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证。20 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 党和政府对教育高度重视,广大教育工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2)特点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重点。各级各类学校调整教育模式,充实部分学科和专业,使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整、系统。17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德、智、体全面发展

43、,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接班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与时代特征的关系(1)19491956 年,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确立社会主义性质的人民教育事业。(2)19561966 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掀起“教育大革命” ,既有成就也有教训。(3)19661976 年, “左”倾错误占主导地位的“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遭受挫折,高等教育受到严重冲击。(4)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快速发展时期,确立了“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全面快速发展。4对“双百”方针的理解认识及其实施中的经验教训(1)理解认识“百花齐放”与“百家争鸣”适用的领域分别是文学艺术、科学领域。毛泽东提出的

44、“双百”方针,实际上是一条政治界限,是人民内部的自由,是为人民服务的。“双百”方针在贯彻中遭到了挫折,并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到了“左”倾错误的干扰。“双百”方针体现了国家最高决策者对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一种新的尝试,但没有采取法律条文来保证文艺和学术自由。(2)经验教训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在文学艺术领域要始终坚持“双百”方针,这对发展我国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同政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以及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典例 3】 (2017天津文综)毛泽东说:“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

45、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A 新民主主义论B 论联合政府C 论人民民主专政D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材料未指明时间,推测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8二看关键信息: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更加美好的将来三看答题方向:这段话出自什么文件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 ()发表于 1956 年之前,与材料不符利用时空线索设障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新民主主义论发表于 1940 年,强调了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指出中国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B ()发表于

46、 1956 年之前,与材料不符利用时空线索设障 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论联合政府发表于 1945 年,描绘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建设新中国的政治路线C ()发表于 1956 年之前,与材料不符利用时空线索设障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 1949 年,论述了即将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性质、内外政策,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理论准备D ()材料强调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要求加速社会主义建设,解决好人民内部矛盾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毛泽东思想的特点是什么?其形成、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提示:(1)特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2)阶段:酝酿国民

47、革命时期,形成土地革命时期,成熟抗日战争时期,发展新中国成立前后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练习 5 (2017新课标全国卷)下图为 1954 年某画家创作的婆媳上冬学 ,这一作品( C )19A继承了传统文人画的特点B受同期西方流行画派影响C体现了现实主义绘画风格D注重表现作者的艺术想象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教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加大了教育发展力度, 婆媳上冬学反映了这一时期开展的扫盲教育,该作品体现的是现实主义绘画风格,故选 C 项。传统文人画注重意境,A 项与题干作品不符;该作品并未受到西方流行画派的影响,故 B 项错误;该画注重现实风格而非艺术想象,故 D

48、项表述错误。练习 6 (2017北京文综)下列选项中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C )史实 结论A 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 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B 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数学、天文知识 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C 1905 年京剧定军山被拍摄为电影 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D 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 成功解决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及古代、近现代的科技。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对前人经验的总结,属于传统科技的总结性著作,且这仅是医学方面的成就,因此由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无法得出明代科技水平全面提高,排除 A 项;康熙帝向西方传教士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更多的是出于个人兴趣,并不能由此得出清初全社会关注西方自然科学,排除 B 项;电影的发明是近代科技进步的结果,京剧被拍成电影,体现了近代科技使传统戏剧获得新的传播形式,因此 C 项正确;联合国向世界推广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把它作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项战略计划,但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尚未得到成功解决,排除 D 项。20建国初期,受到苏联影响,妇女争当 “英雄母亲” ,1953 年人口普查全国有 6 亿多人。1956 年,周恩来在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建议中提出,在“生育方面要加以适当节制” ,通过调查研究 1957 年经济学家马寅初发表新人口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1516-2000 Surfaces for sports area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indentation German version EN 1516 1999《运动场地面 耐压痕性能测定》.pdf DIN EN 1516-2000 Surfaces for sports areas - Determination of resistance to indentation German version EN 1516 1999《运动场地面 耐压痕性能测定》.pdf
  • DIN EN 15161-2007 Wate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inside buildings - Installa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1 2007-02《建筑物内水调节设备 安全、操作、维护和修理》.pdf DIN EN 15161-2007 Wate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inside buildings - Installation operation maintenance and repair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1 2007-02《建筑物内水调节设备 安全、操作、维护和修理》.pdf
  • DIN EN 15162-2008 Machines and plants for mining and tooling of natural stone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gang saw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2 2008-10《天然石的开采和加工用机械和设备 直锯的安全要求》.pdf DIN EN 15162-2008 Machines and plants for mining and tooling of natural stone - Safety requirements for gang saw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2 2008-10《天然石的开采和加工用机械和设备 直锯的安全要求》.pdf
  • DIN EN 15164-2008 Machines and plants for mining and tooling of natural stone - Safety - Requirements for chain- and belt-slotting machine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4 2008-09《.pdf DIN EN 15164-2008 Machines and plants for mining and tooling of natural stone - Safety - Requirements for chain- and belt-slotting machines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4 2008-09《.pdf
  • DIN EN 15165-2015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 Forming machines - Safety and hygiene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5165 2014《食品加工机械 成型机 安全和卫生要求 德文版本EN 15165-2014》.pdf DIN EN 15165-2015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 Forming machines - Safety and hygiene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5165 2014《食品加工机械 成型机 安全和卫生要求 德文版本EN 15165-2014》.pdf
  • DIN EN 15166-2010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 Automatic back splitting machines of butchery carcasses - Safety and hygiene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5166 2008《食品加工机械 畜体屠宰场的自动.pdf DIN EN 15166-2010 Food processing machinery - Automatic back splitting machines of butchery carcasses - Safety and hygiene requirements German version EN 15166 2008《食品加工机械 畜体屠宰场的自动.pdf
  • DIN EN 15167-1-2006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for use in concrete mortar and grout - Part 1 Definitions specifications and conformity criteria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pdf DIN EN 15167-1-2006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for use in concrete mortar and grout - Part 1 Definitions specifications and conformity criteria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pdf
  • DIN EN 15167-2-2006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for use in concrete mortar and grout - Part 2 Confomity evaluation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7-2 2006-12《用于混凝土 灰浆和水泥浆的粒.pdf DIN EN 15167-2-2006 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 for use in concrete mortar and grout - Part 2 Confomity evaluation English version of DIN EN 15167-2 2006-12《用于混凝土 灰浆和水泥浆的粒.pdf
  • DIN EN 15168-2007 Surface active agents - Determination of hydroxyl value - p-Toluensulfonyl isocyanate (TSI) method and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with tetrabutylammonium hydroxide .pdf DIN EN 15168-2007 Surface active agents - Determination of hydroxyl value - p-Toluensulfonyl isocyanate (TSI) method and potentiometric titration with tetrabutylammonium hydroxide .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