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25540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7.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练汉至元政治制度备考加分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3 练 汉至元政治制度1(广安、遂宁、内江、眉山四市 2017 届第二次诊断考试)吕思勉在中国简史中记述:“(两汉社会的地方官吏)服官州郡的,称其官署为本朝。长官死,僚属都为之持服(守孝、服丧)。 ”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官职礼仪尚不够健全B沿袭了分封时期的诸侯观念C上下级之间依附关系严重D州郡地方官员权力普遍过大2(厦门 2018 第一次质检,25)汉代丞相犯罪,依“将相不辱”和“将相不对理陈冤”的习惯,不用出庭接受审问;即便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这是因为( )A无为而治的推行 B重罪轻罚的传统C丞相地位的尊崇 D官僚集团的庇护3(天一考前 2018 专家诊断卷,25)

2、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4(宁德 2018 年第一次质检,25)汉武帝时,拜卫青为大将军, “位在公上” ;封公孙弘为丞相, “无爵” ;授儒者孔安国为侍中, “朝廷荣之” 。这表明汉武帝时期( )A权力重心由外朝转向内朝B意识形态由法家变为儒家C中枢机构从独相变为多相D中央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5(沈阳市省示范协作校 2018 一模,25)汉武帝创始了一条新的法制,即派遣中级人员(六百石俸禄)

3、巡行郡国,察考大吏(二千石俸禄)的成绩和罪恶,随时向中央快速汇报。这种以卑临尊的“法制”( )A提高了行政效率B可提高秩卑官员的积极性2C加强了专制皇权D能够防止官僚队伍的腐败6(山西 2017 年考前适应性测试,24)汉代郡守有权任命属吏,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他们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朝廷。这一状况( )A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稳定了地方的统治秩序C使豪强地主势力崛起D影响了人才的公正选拔7(安阳 2017 二模,25)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定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社

4、会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B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C政府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D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8(滨州 2017 届 3 月模拟,26)秦置尚书于禁中,掌通章奏而已;自汉武帝后,尚书职权逐渐提高,但终两汉之世,尚书还是少府的属吏,其位秩不过千石;到隋唐,尚书省已是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了。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 )A中枢权力机构的逐渐成熟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尖锐C古代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D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9(西安 2018 届一模,2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名号为“参议朝政” “参议得失”等。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同中书门下平

5、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这样,宰相群体已不限于三省长官。这表明(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10(成都 2017 二诊,26)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3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 ”下列最能反映该观点的制度是( )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11(梅州 2018 年 1 月质检,25)唐初设置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场所“政事堂”(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

6、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在于“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扯皮推诿降低效率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12(石家庄 2017 年一模)比较规范的三省六部制主要存在于唐朝前期。自唐玄宗时起,一种名为“使职差遣”的制度被推广开来,如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等。这一做法( )A缓解了皇帝与宰相的对立B标志着官僚政治体制成熟C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D推动了地方行政权力的扩大13(邵阳 2017 第二次大联考,26)唐朝前期,世人嫁娶注重门第,特别是大士族之间出现了“恃其族望,耻与他姓为婚”的现象,之后门第的观念逐渐减轻。

7、五代时,世人“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封建等级观念淡出社会生活B民族融合改变了世人婚姻观C世家大族的社会地位已没落D政治制度调整影响社会生活14(大连 2018 届双基测试,3)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春,进士科考试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冲突事件,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从吏部转移到礼部。礼部以考试选拔举送人才,吏部据官阙和人才资序任用。这一变化( )A改变了吏部职能 B有利于权力的制约C加强了中央集权 D提高了礼部的地位415宋太祖敕令子孙不得诛杀文人,他的助手赵普更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反映出

8、宋代统治者( )A强化对民间思想的控制B更加青睐主张改革的官员C重视对百姓信仰的管理D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观念16(天津河东区 2017 一模考试,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一书中写道:“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 ”他评判汉唐宋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 )A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B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C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D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17(淄博 2017 届 3 月模拟考试,25)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属于差遣性质,所谓“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 。这一做法( )A缓和了中央与地方对立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D扩大了地方

9、行政权力18(湖北省八校 2017 届第二次联考,25)中国历史上有很多重要的职事官如尚书、侍中等就是从皇帝身边的近官即侍从等演变而来,使得中国古代官制呈现出近官“外化”的特点。这反映了( )A统治阶级基础不断扩大B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C行政机构效率大大提高D监察制度进一步完善19(石家庄 2018 届第二次质量检测,26)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 )5A.南方成为经济重心和文化中心B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C科举考试失去笼络士人的作用D教育发展难以满

10、足人口增长需要20(玉林、贵港 2017 年 3 月质量检测,25)元朝行省对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负责)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这说明元代( )A地方行政效率得到提高B完善了中央集权模式C外重内轻局面得到改变D注重君主权力的加强6答案精析1B 材料现象不能得出地方官职礼仪的整体状况,故 A 项错误;材料现象体现出上下级的严格关系受到分封制严格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上下级的依附关系是分封时期观念的表现,故 B 项正确,故 C 项错误;地方官员权力大不一定出现材料现象,D 项错误。2C 无为而治,与材料中“将相

11、不辱” “由皇帝示意自裁”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中“重罪,亦由皇帝示意自裁”并非轻罚,故 B 项错误;汉代丞相位高权重,与材料中“将相不辱” “不用出庭接受审问”相符,故 C 项正确;材料中“丞相犯罪”不等于整个官僚集团,故 D 项错误。3A 抓住“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 ,注意汉初以来,丞相作为三公之首、百官之长,位高权重,对皇帝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因此汉武帝“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这样就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便于汉武帝控制,故 A 项正确。4A 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提拔布衣亲信卫青、孔安国等近臣构成中朝,逐步取代三公九卿的地位, “中朝”拥有决策权,

12、 “外朝”变为执行机构,故 A 项正确;汉初的治国思想主要是黄老之学,汉武帝时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正统思想,故 B 项错误;汉承秦制,据材料可得汉武帝时中枢机构仍是独相,故 C 项错误;据材料可得中央权力重心的转移,不能说明行政机构的职能巨变,故 D 项错误。5B 材料看不出提高行政效率,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派遣职位低的官员去巡视职位高的地方官,并把他们的行为向中央汇报,这有利于一定程度上改变职位低的官员的自卑心理,从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故 B 项正确;巡行郡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能防止官员腐败现象说法过于以偏概全,故 D 项错误6A 材料中属吏“心目中只有郡守而无

13、朝廷” ,反映出中央对地方官员控制的削弱,故A 项正确;“属吏往往与郡守结为一种私恩关系” ,中央集权的削弱不利于稳定地方的统治秩序,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郡守等地方官员势力的崛起,与豪强地主无关,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属吏与郡守的私恩关系是否影响人才的公正选拔,故 D 项错误。7D 根据材料“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定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可以看出隐藏着腐败的人为因素,但不是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可以得出中正判断是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但不是材料主旨,故 B 项错误;政府在选官上起着重要作用而非7“决定”作用,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

14、整一次” “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得出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故 D 项正确。8A 据材料“掌通章奏而已” “尚书职权逐渐提高” “政府里最高最大的行政机构” ,可知尚书省的演变历程表明中枢机构的逐渐成熟,故 A 项正确;变化的过程无法说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关系,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 C 项错误;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说明专制皇权的发展,故 D 项错误。9C 到宋朝时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故 A 项错误;据材料“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 、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头衔,同为宰相之列”可知,新设官职与原三省的官员都是宰相,居于同等地位,故 B 项错误,C 项正

15、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故 D 项错误。10B 秦朝三公九卿制是官僚政治开始阶段,并不完善,故 A 项错误;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恰当地处理了皇权和相权的关系,官僚政治走向完善,故 B 项正确;明朝废丞相,内阁制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故 C 项错误;军机处的设置标志君主专制空前强化,故 D 项错误。11D 据材料唐朝使三省长官合一办公,容易造成相权集中,威胁皇权,故 A 项错误;唐朝的三省在决策程序上更加完善和规范化,故 B 项错误;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制衡,提高了行政效率,故 C 项错误;“三省体制”的本意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合一办公会导致相权集中,

16、故 D 项正确。12C 材料中心是唐朝前期的三省六部制比较规范,如唐玄宗推行“使职差遣”制度,此制“盐铁使、户部使、度支使取代户部财政权,监选使、监考使分割吏部人事权” ,财政与人事机构独立各专其职,从而有助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C 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皇帝与三省宰相之间具体的关系状态,A 项转移话题。唐朝前期的三省六部制是较完备的官僚制度,后来逐步消失,B 项错误。 “使职差遣”制度采用分化事权策略,地方行政权力并未扩大,D 项错误。13D14B 从材料可知吏部与礼部都有对科举制的管理权,二者可以互相牵制,保证科举制的实施,故 B 项正确。15D 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不是强化对民

17、间思想的控制,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官员改革的信息,故 B 项错误;百姓信仰有多种,材料反映的是宋代统治者重文,故 C 项错误;从材料“不得诛杀文人” “半部论语治天下”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8可以反映出宋代统治者倡导重文轻武的治国观念,故 D 项正确。16C 汉代与唐代中央集权过程中给地方保留了一定的自主性,行政效率相对较高,而宋代采用分割地方权力的方式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冗官现象严重,行政效率低下,故C 项正确。17C 根据题目中“宋代路、州、县的官员都由中央官兼任” “三年一替”得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并非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对立,故 A 项错误,故 C 项正确;根据题

18、目中“属于差遣性质” “以京、朝官权知,三年一替”得知造成官僚机构的臃肿,削弱了地方权力,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故 B、D 两项错误。18B 尚书、侍中等近官本来就属于官僚统治集团,统治阶级基础并未扩大,故 A 项错误;皇帝身边的近官“外化”为国家重要官职,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B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行政效率,故 C 项错误;材料未涉及监察,故 D 项错误。19B 根据宋代部分地区发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表,可以看出同一地区,不同时间录取比例缩小得出政府意在优化官僚体系的结构,故 B 项正确。20B 材料未体现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元朝行省对重要的权力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是防止地方乱用职权,而“朝廷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 ,体现的是中央集权,故 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外重内轻” ,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君主专制的加强,故 D 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