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927985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3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吉林省辽源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上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历 史 注 意 事 项 :1.答 题 前 , 先 将 自 己 的 姓 名 、 准 考 证 号 填 写 在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上 , 并 将 准 考 证 号 条 形 码 粘贴 在 答 题 卡 上 的 指 定 位 置 。2.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每 小 题 选 出 答 案 后 , 用 2B 铅 笔 把 答 题 卡 上 对 应 题 目 的 答 案 标 号 涂 黑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 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3.非 选 择 题 的 作 答 : 用 签 字 笔 直 接 答 在 答 题 卡

2、上 对 应 的 答 题 区 域 内 。 写 在 试 题 卷 、 草 稿 纸和 答 题 卡 上 的 非 答 题 区 域 均 无 效 。4.考 试 结 束 后 , 请 将 本 试 题 卷 和 答 题 卡 一 并 上 交 。第 卷本 卷 共 24 个 小 题 , 每 小 题 2 分 , 共 48 分 。 在 每 小 题 给 出 的 四 个 选 项 中 , 只 有 一 项 是 符合 题 目 要 求 的 。1(2019 贵州中学期末考试)西周时期,周公将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加以整理、改造,确定了一整套典章、制度、规矩、仪节,成为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的“周礼”。这主要说明了“周礼”A旨在传播中

3、国传统文化B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C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D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2(2019 河北省武邑中学联考)春秋战国时期,燕国的礼器风格兼有北方戎族色彩,晋国公室也多次与戎狄通婚,赵国的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这些史实A反映了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B说明少数民族文化日益成熟C表明分封宗法制度走向崩溃D印证了民族交融趋势的发展3(2019 河北省武邑中学调研)先秦时期实行爵禄制,有爵即有禄、采邑或禄田世袭领有。秦汉时期实行爵禄分离的爵秩制: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这一变化表明秦汉时期A贵族政治的影响仍存在B官僚政治制度尚未确立

4、C封建等级制度趋向稳定D选官用人制度日益成熟4(2019 山东临沂市第十九中学调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 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5(2018 东阳中学期末考试)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监察

5、宰相而且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御史和宰相的关系变化反映了A御史和宰相互相牵制、互为仇敌B宰相已经失去了行政权C专制主义得到进一步强化D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相等6(2018 山东实验中学期末考试)公元前 5 世纪中期,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拥有最高立法权,制定了十二铜表法,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由此可见,罗马法律的制定A推动共和政体的确立B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C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D体现了各阶级的利益7(2019 广东省百校联考)苏格拉底因批评传统信仰中不协调的东西而获罪,在法庭上他耻于向陪审团乞怜,甚至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而是居

6、高临下,据理力争,这就使得陪审团难以采取变通做法。最终陪审团以过半票的结果宣布其死刑。这反映出在古代雅典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2A司法程序遵循了民主原则B辩才不能影响陪审团的决定C司法审判缺乏严格程序D公民缺乏演讲技巧的能力8(2019 辽宁省沈阳市东北育才学校模拟)新政期间罗斯福谈到美国三权分立政体:“现在其中的两匹马在协力前行,但第三匹马却拒绝跟进,因为最高法院、联邦政府之间的权力平衡被彻底打破,我的目的就是要恢复这种平衡。”从 1937 年到 1941 年,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这表明A罗斯福总统动摇了美国司

7、法独立B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C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D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9(2019 四川省宜宾市诊断)1875 年,法国国民议会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在法律上确立了共和政体。1884 年法国议会又通过决议“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这表明法国A借鉴了英国责任内阁制 B总统共和制更符合国情C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性 D保皇派的力量仍然强大10(2019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联考)在某历史时期,湖南涌现出许多进步报刊,如抗战日报观察日报大众日报等。另外,新华日报解放群众毛泽东自传抗日的八路军等书报期刊在湖南均有大量销售。这表明A国民党在湖南的

8、力量削弱B报刊业缓和了国共两党关系C抗日战争进入了相持阶段D政治局势推动了报刊业发展11(2019 湖南省醴陵市联考)下表为 1843 年与 1858 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货物 单位 1843 年税率% 1858 年税率%棉花 担 654 572印花 匹 1425 498袈裟布 匹 1068 498棉纱 匹 694 486A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 B中国自然经济完全解体C中国降低进口洋货税率 D列强对华商品输出激增12(2019 四川省宜宾市诊断)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开始作为

9、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A历史观点和历史解释 B历史观点和历史结论C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D历史结论和历史解释13(2019 江苏省泰州市期中)1970 年 10 月下旬,尼克松在欢迎罗马尼亚领导人齐奥塞斯库的宴会上,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据此判断,美国A积极传递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B彻底改变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C落实中美联合公报的原则D开始推进与中国新型区域合作14(2019 广东省茂名市五校联盟联考)2017 年 11 月,美国时代杂志亚洲版的封面耐人寻味象征五星红旗的红黄底色上用中英文写着“中国赢了”,这是该

10、杂志创刊以来首次使用中英两种文字展示其封面内容。这说明A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扩大B中美对峙的新冷战格局即将出现C“一超多强”格局被打破D美国“单极世界”梦想彻底破灭15(2019 云南省大理市)1960 年 3 月,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缓和、谅解、合作”三部曲政策和“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 年,戴高乐访问苏联,同苏联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术合作协定。法国的举动A冲击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B加快了欧洲的一体化进程C表明法国和关国盟友关系破裂D推动多极化格局本形成16(2018 沈阳中学期末考试)16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马尼拉帆船贸

11、易,在浩渺的太平洋上开辟3了一条丝绸之路。藉此,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这条太平洋丝绸之路的开辟A引起了菲律宾的“价格革命”B促进了中国工商业市镇的发展C完成了美洲的资本原始积累D把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17(2019 湖北省仙桃中学)明清时期,商业的繁荣催生了一批新兴工商业市镇。在苏州,棉布业市镇有南翔镇、新泾镇、月浦镇、江湾镇等;丝绸业市镇有著名的盛泽镇、黄溪镇、濮院镇等,这说明当时A商业分工越来越细致B市镇的规模不断扩大C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18(2018 杭州中学期末考试

12、)从中国工业资本中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的产值比较表中,可得出的历史信息是:1920 年 1936 年19201936 年平均增长(%)产值(亿元)比重(%)产值(亿元) 比重(%)官僚资本 18 422 22 12 118民族资本 251 578 1632 88 1241A国民党统治时期官僚资本迅速膨胀B民族资本发展得益于南京临时政府的扶持C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D民族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官僚资本19(2019 河北省武邑中学)19 世纪中期,中国产茶区出现不同程度的扩张,福建武夷山开荒栽茶“漫山遍野,愈种愈多”,杭州於潜“仰食于茶者十之七”,湖南浏阳“以素所植麻,拔而植茶”。这表明A国内需

13、求扩大使茶叶生产增加B通商口岸附近的农业逐渐破产C出口数量增加扭转了贸易逆差D开埠通商加速农业生产商品化20(2019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调研考试)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从报纸广告发展到杂志广告、路牌广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刊登了不少外商广告。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A近代上海的崇洋媚外之风盛行B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C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民众需要D近代以来民众消费观发生改变21(2019 江苏省泰州市期中)1912 年 3 月 2 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官厅为治事之机关,职员乃人民之公仆,本非特殊之阶级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

14、生,曰君,不得再沿用前清官厅恶称。”上述称谓变化的社会意义主要在于A强调信念一致B强化公仆意识C充实人民语言D彰显平等精神22(2019 浙江省杭州模拟)下图所反映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国际经济秩序不合理B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C发展中国家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D经济全球化的结果23(2019 湖南省醴陵市联考)美国特朗普政府多次明确提出“美国利益第一”“美国至上”等主张;英国“脱欧”;西欧一些政党与政界人士反思,甚至抵制经济全球化,这些现象表明A区域集团化对经济全球化的反作用明显B恐怖主义是阻碍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C全球化发展过程是曲折的D发达的国家普遍反对全球化424(2019 湖南省重点高中联

15、考)美国传统文学主要反映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乐观精神,文学作品中处处体现着美国人发奋图强、乐观向上,通过个人奋斗实现“美国梦”的精神,二战对美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美国文学产生了消极、悲观和厌世的主题,“美国梦”走向幻灭,美国二战后文学的这种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A二战使美国人蒙受巨大灾难B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面临空前困难C战争前后美国人生活出现巨大落差D美国人原有的信仰和观念被打碎第 II 卷本 卷 包 括 必 考 题 和 选 考 题 两 部 分 , 共 计 52 分 。 第 25 题 、 第 26 题 为 必 考 题 , 每 个 试 题考 生 都 必 须 做 答 。 第 27 题 第 29 题

16、 为 选 考 题 , 考 生 根 据 要 求 做 答 。25(2018 毛坦厂中学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5 分)近代以来,政治民主化是世界各国政治发展的总趋势。材料一 正如美国宪政评论家所说:“新宪法(指 1787 年宪法)确立的四种主要决策实体(众议院、参议院、总统、最高法院)中,民众只有权选一种。其他三种的选举至少要两度远离民众控制。根据 1787 年的宪法,民众只选举众议院议员,而且众议院议员任期短,只两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州立法机关则有权推举任期 6 年的合众国参议员。州立法机关推举出其认为合适的选举团成员,再由选举团成员推选出总统。最后,由总统任命终身的联邦法官,从而尽

17、量使那些决策者们远离民众控制。”刘书林试论美国“三权分立”模式的本质及局限材料二 早在 1954 年宪法的制定过程中,曾经有人提出过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放在“国家机构”的前面作为第二章,以示重视公民权利的意见。但当时因为有许多人不同意而未成现实。时间过了 28 年,我国经历了摧残人权的“十年浩劫”之后,因而在现行宪法的起草过程中,当又有人提出这样的意见时,终于顺利地被接纳了。再从另外的一个角度来考虑:公民权利自由的内容同宪法总纲第 2 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紧密相连,如果没有每个人的权利,特别是选举权、监督权以及其他的一系列政治权利和自由的行使,那么,所谓“国家

18、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将无从谈起。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许崇德我国宪法是人民权利保障书(1)根据材料一,分析美国 1787 年宪法关于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所遵循的原则及其体现出的局限性。(6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宪法是怎样体现人民主权原则的?(10 分)(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的共同之处及本质区别。(9 分)26(2019 宜昌中学期末考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材料 法国年鉴派历史学家布罗代尔提

19、出过“世界时间”的概念。依据他的观点,人类文明的进步并不均衡地发生在地球的每一个地方,相反,它只出现在少数的两到三个地方,这些地方所呈现的景象代表了那个时期人类文明的最高水平。下表是不同时期“世界时间大挪移”的概况。中国西安、洛阳公元前 202 年220 年罗马6 世纪以后 中国13 世纪以后 逐渐向西方转移18 世纪 世界时间的钟摆彻底离开了中国请根据上述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阐述“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原因,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27(2019 宜宾中学期末考试)【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 分)材料 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时,认识到收取泰半之税(注:农民收成的

20、三分之二上缴国家。)是造成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调整赋税政策。汉代赋税主要包括田租和口赋。口赋是汉代向百姓征收的人头税。算赋是其中的一种,高帝四年(公元前 203 年)开始征收,征收对象是十五至五十六岁的成年人,每人一百二十钱为一算。汉高祖减轻田租,实行什五税一,即从农民的土地收获中征收十五分之一的税。文帝二年(公元前 178 年),为鼓励百姓从事农业,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田税之半”。同时算赋减至四十钱。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又下诏“赐天下民今年租税之半”。此后的十二年中全部免除了农民的田租,直到景帝二年(公元前 155 年)又实行令民半出田租,即实行三十而税一的税率,并从此成为定

21、制,终西汉之世没有再变。据漆侠中国改革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8 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初赋税改革的意义(7 分)28(2018 茂名中学期末考试)【历史选修 3.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分)材料 从 19651967 年夏,和平运动逐渐形成。1965 年以前,对于遥远的亚洲国家发生的战争,只有一些知识分子与和平团体关注。随着战争的升级,文化界自由派也开始反对约翰逊了。5纽约书评有名望的编辑们发起了一次反对约翰逊战争升级政策的请愿活动。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要数学生的反战了。在伯克利的加州大学,爆发了有名的“言论自由运动”。在“言论自由运动”

22、高潮的时候,学生甚至占据了学校的行政大楼,引起了全国性的罢课。当约翰逊对北越开始一系列轰炸时,很多大学里的教授和学生发起罢课运动,深入讨论越战。除宣讲会外,学生还开展了抵制征兵活动。学生认为。如果战争本身是错误的,那么支持这场战争的政策和行为也是错误的。朱美娣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和平反战运动的演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反战运动兴起的主要背景。(8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主要方式。(7 分)29(2018 湖北中学期末考试)【历史选修 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 分)材料 李提摩太,英国人,187

23、0 年底到达中国,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在中国生活 45 年之久,对中国社会有深入了解。李提摩太传教方式类似于利玛窦,以中国士民乐于接受的方式传布新教,19 世纪 70 年代,山西、山东正值丁戊灾荒,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提出欲救其灵魂必先救其肉体的主张。1893 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李提摩太乐于学习儒学、佛教、中国传统文学,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1901 年他提出用庚子赔款在山西创办大学山西大学堂,李

24、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摘编自张昭军中国近代文化史(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7 分)(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李提摩太的活动加以评价。(8 分)2018-2019 学 年 上 学 期 高 三 年 级 期 末 考 试历 史 答 案第 卷1【解析】“周礼”是对远古到殷商的原始礼仪的整理、改造,对中国传统文化、宗教思想影响至深。这充分说明“周礼”具有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故 D 项正确;“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符合材料的部分信息,不是主旨,

25、故 A 项错误;西周时期还没有皇权,故 B 项错误;“周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维护社会稳定,C 项错在“维护了”。【答案】D2【解析】材料只是说明北方几个诸侯国的文化受到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说明燕、晋、赵三国与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发展,但无法证明少数民族文化的成熟,故D 项正确,B 项排除;材料并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现实,排除 A 项和 C 项。【答案】D3【解析】秦汉时期实行的爵禄分离的爵秩制中,爵级用以保证贵族身份和维系政治忠诚,说明贵族政治的影响依然存在,故选 A;“禄秩则用以录人用事,有职方有禄,职高则禄重,按劳取酬”说明当时已经确立了官僚政治,故 B 的说

26、法错误,故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封建等级制度问题,故排除 C;题干没有提到选官用人制度,而是说到了官员的待遇问题,故 D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答案】A4【解析】从材料的信息来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别派遣御史、丞相和刺史监察地方官员。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管理的管理加强,故选C;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排除 A;材料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排除 B;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不高,排除 D。【答案】C5【解析】北宋由御史很少弹劾宰相到御史和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说明北宋相权进一步削弱,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故

27、 C 项正确;A 项错在“互为仇敌”;北宋宰相依然掌握行政权,故 B 项错误;监察官员与宰相的权力不可能相等,故 D 项错误。【答案】C6【解析】十二铜表法由执政官、平民与贵族代表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肯定了“人民的福利必定是最高的”。由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平民斗争的结果,其制定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故 C 项正确;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和共和政体的确立无关,故 A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本质上维护贵族利益,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 B 项错误;D 项错在“各阶级”,故错误。【答案】C7【解析】材料展现了雅典司法审判的流程,最终是陪审团投票确定苏格拉底有罪,从中可看出民主原则贯穿了雅典的司法过

28、程,故选 A 项;“拒绝按惯例让自己的子女、亲友当庭哭诉以博得同情”,说明“博得同情”的方式是可以影响陪审团的意向的,故排除 B 项;法庭辩论、陪审团投票的方式说明司法程序没有问题,故排除 C 项;雅典人是最讲究演讲技巧的,故排除 D 项。【答案】A8【解析】材料反映了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与法院的斗争即行政与司法两大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衡。美国 1787 年宪法规定三权分立与制衡,美国司法并非独立,排除 A;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总统和法官之间存在权力冲突,排除 B;由材料“罗斯福获得了七次大法官任命机会,大法官的笔奠定了罗斯福新政的宪法基础”,可见新政推动总统行政权的逐步扩大,故 C 正确;材料没

29、有体现三权分立政体阻碍新政的施行,排除 D。【答案】C9【解析】材料“仅以一票多数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府的共和国形式不得作为宪法修改提议的对象”表明法国用法律为共和政体的稳固提供屏障,同时这也说明法国当时保皇派势力仍然比较强大,故 D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责任内阁制,故 A 项排除;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政体,故 B 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民主政治的曲折性,故 C 项排除。【答案】D10【解析】依据材料内容可知,湖南涌现出的报刊多是以抗日战争为主题,这说明政治局势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因此 D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这些报刊都是共产党主办的,材料并未涉及国民党的力量

30、削弱;B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国共关系的缓和;C 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知此时抗日战争所处的阶段。故正确答案为 D 选项。【答案】D11【解析】从表格中的数据来看,1843 年与 1858 年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均有大幅降低,这是协定关税带来的结果,说明当时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故答案为 A 项。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排除 B 项;C 项不符合题干中“本质问题”的要求,排除;材料反映的是税率的变化,没有涉及商品数量的变化,排除 D 项。【答案】A12【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19 世纪三四十年代爆发的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和德国西里西亚织工

31、起义”属于历史叙述;材料“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属于历史解释,因此正确答案选 C;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历史观点、历史结论,故 ABD 项排除。【答案】C13【解析】本题考查了中美关系的改善。美国从来没有彻底改变敌视新中国的政策,故排除 B 项;中美联合公报的发表是在 1972 年,故排除 C 项;中美之间的关系不属于新型区域合作,故排除 D 项。根据“第一次以美国总统的身份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这被认为是意味深长的外交信号”可知美国积极传递了改善中美关系的愿望,故选 A。【答案】A14【解析】依据材料可知,中国的崛起受到美国的强烈关注,突出了当今时代下中国影响力的扩大,

32、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中美对峙不符合史实;C 选项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当今世界正朝着“一超多强”的政治多极化趋势发展,并未被打破;D 选项错误,“彻底破灭”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答案】A15【解析】材料反映了法国试图摆脱美国的影响,提高自己的世界政治地位,这是多极化趋势的表现,因此 A 项正确,欧共体成立于 1967 年,加速欧洲一体化显然不符合材料主旨,B 错误。C 项的“破裂”不符合事实,排除。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D 错误。【答案】A16【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太平洋丝绸之路促进中国与拉美之间的贸易,并没有体现菲律宾所受的影响,排除 A;

33、由材料“16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中国的丝绸、瓷器等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拉丁美洲各地;反过来,美洲的作物烟草、玉米、甘薯,以及墨西哥的银元等传播到中国”,结合所学,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专业的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选 B;C 中“完成了”不符合所学,排除 C;鸦片战争后,由于列强的经济侵略,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排除 D。【答案】B17【解析】从材料信息反映的明清江南地区棉布业市镇、丝绸业市镇的兴起,说明当时区域生产的专业化明显,不同地区的生产存在地方特色。故答案为 D 项。材料涉及的是手工业生产,和商业分工无关,排除 A 项;材料未涉及市镇的规模,排除 B 项;材料主旨未涉及城乡

34、经济联系,排除 C 项。【答案】D18【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可知,1920-1936 年民族工业产值和比重均高于官僚资本,故民族资本发展速度快于官僚资本,D 项正确。A 项的官僚资本迅速膨胀,与民族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官僚资本不符,故错误。1920-1936 年,当时中国处于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B 项错误。材料只涉及民族工业和官僚资本,不能说明民族资本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C 项错误。【答案】D19【解析】题干提到的是福建、杭州和湖南等地茶叶种植面积大大增加,使得我国产茶区扩大,这发生在 19 世纪中期,是因为我国在鸦片战争之后被迫开埠通商,外商对中国茶叶的需求量增加所导致的,故选 D

35、;A 不符合史实,因为国内自然经济为主导,对茶叶的需求量短期内不可能大量增加,故排除 A;题干没有体现通商口岸的农业逐渐破产,故 B 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题干没有提到贸易逆差问题,故 C 也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答案】D20【解析】材料“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载体越来越多”反映了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告业得到迅速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埠后上海商业得到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广告业的发展,故B 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业的发展,故 A 项排除;近代上海报刊业迎合商业发展的需要,故 C 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众消费观念的变化,故 D 项排除。【答案】B21【解析】本题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影响。题

36、意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称谓的变化,没有体现信念的相关内容,故排除 A 项;公仆意识主要针对官员,与民间无关,故排除 B 项;称谓的变化是为了消除官职高低和阶级之间的尊卑,并非是为了充实语言,而是为了体现平等,故排除 C 项,故选 D。【答案】D22【解析】本题考查了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发展。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发达国家人口比例低,但生产总值所占比例高,发展中国家人口比例高,生产总值所占的比例却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而不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过剩和人口素质低,故排除 B、C项;经济全球化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展,但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 D 项。故选 A。【答案】A23【解析】美

37、国特朗普的主张和英国“脱欧”,是逆经济全球化的行为,表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曲折,但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故答案为 C 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区域集团化,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涉及恐怖主义,排除 B 项;D 项说法绝对,排除。【答案】C24【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文学作品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将这种意识表达出来,战争中发生的事,如 600 万犹太人被屠杀,原子弹在广岛爆炸,使美国知识分子感到震惊。他们怀疑人性是否还有善良的一面,也感到人难以控制自己制造出来的巨大物质力量。他们对文明与进步的信念发生了极大动摇。所以 D 项正确。材料不是论述战争使美国人蒙受巨大灾难,A 错误。二战后美国经济

38、发展呈现上升趋势,B 错误。战争前后美国人生活出现巨大落差不符合材料主旨,C 错误。【答案】D第 II 卷25(25 分)【解析】本题考查美国 1787 年宪法和新中国宪法的有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1)美国 1787 年宪法关于权力的分配与运行机制所遵循的原则,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宪法(指 1787 年宪法)确立的四种主要决策实体(众议院、参议院、总统、最高法院)中”,并联系所学来回答。其体现出的局限性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其他三种的选举至少要两度远离民众控制”等信息分析得出。(2)我国宪法体现人民主权原则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既然公民行使各项民主权利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

39、民的基础,所以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移作第二章,紧接宪法总纲,这无论在实质上或者在逻辑上都是恰当的”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美两国民主制度的共同之处是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主权。本质区别应当联系所学有关内容,从两种制度的阶级性质来回答。【答案】(1)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局限性:严重限制了大多数民众的民主权利及其发挥作用的渠道。(2)体现:明确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民主权利,并专设一章;将关于公民权利的内容放在国家机构相关介绍之前。(3)共同之处: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民主权。本质区别:美国民主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

40、主(或资产阶级专政),中国民主是人民民主(或人民民主专政)。26(12 分)【解析】本题要围绕认真“世界时间大挪移”而展开。第一小问,可以从资本主义世界形成、近代思想解放和近代科学的产生、发展等三个方面加以概括分析,要突出“世界时间大挪移”的多方面动因。第二小问,设问开放,言之成理即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从变化的原因、过程和影响等方面概括分析,即要突出世界的整体性,又要揭示“世界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区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答案】答案角度一: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以及以欧洲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角度二:文艺复兴、宗教改

41、革、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发展与成熟,促进了人类思想的解放。角度三: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推动了人类自然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启示:世界是一个整体,互相联系、相互影响;“世界时间”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各国(区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变化,因此一个国家要引领“世界时间”,就应该注意制度创新、增强国力等。(言之成理,亦可赋分)27(15 分)【解析】(1)从材料“汉初在总结秦亡教训”“调整赋税政策”并结合西汉初年社会状况的相关知识可以分析出汉初赋税改革的原因。(2)根据材料“从此成为定制”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社会矛盾的缓和、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

42、来分析出答案。【答案】(1)原因:吸取秦亡教训;汉初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鼓励百姓从事农耕生产;政权初建,经济凋敝。(2)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社会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为“文景之治”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为后代治世提供了借鉴。28(15 分)【解析】(1)依据材料“从 19651967 年夏,和平运动逐渐形成”、“随着战争的升级,文化界自由派也开始反对约翰逊了。”结合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可知 60 年代和平运动逐渐形成,同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人们越来越多的反对战争,而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也使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国际反战运动发展愈演愈烈,这些因素都促使了 60 年代美国反战运

43、动的兴起。(2)依据材料“纽约书评有名望的编辑们发起了一次反对约翰逊战争升级政策的请愿活动。”、“学生甚至占据了学校的行政大楼,引起了全国性的罢课”、“除宣讲会外,学生还开展了抵制征兵活动。”可知 60 年代美国反战运动的主要方式有文化界的请愿活动、学生罢课、召开宣讲会和抵制征兵等活动。【答案】(1)背景:和平运动逐渐形成;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和平与发展成为人类的共识;两次世界大战的深刻教训;国际反战运动的发展。(2)主要方式:文化界发起请愿活动;学生发动了全国性的罢课;组织宣讲会,并开展抵制征兵活动。29(15 分)【解析】本题考查传教士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

44、括能力。(1)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先后在山东、山西、河北传教,并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与文化知识”“李提摩太多方筹措银两,积极参与赈灾活动”“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在课程设置、教学管理、教学内容方面完全贯彻英国教育模式”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2)对李提摩太在中国的主要活动的评价,可以根据材料中的“1893 年翻译泰西新史揽要,书中所宣传的变通观、进化论学说,引起维新人士的兴趣”“将西游记大乘起信论等东方著作翻译成英文,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李提摩太还是山西大学的奠基人”“为山西培养出郑永锡、李蒙淑等技术人员,南桂馨、陈德坤等革命先烈,马俊、崔廷献等政治家”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答案】(1)传布新教、赈济灾民、传播西方先进思想、翻译中国典籍、发展新式教育。(2)传播进化思想,促进维新活动的发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促进山西近代教育的发展;为中国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