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七校联考高三历史温馨提示: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不使用答题卡的区,学生作答时请将答案写在试卷上。第 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卷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殷代氏族是政治社会共同体,有土地、有人民,相当独立自主,他们和殷王室不一定共同具有高度的认同意识。即使是殷王后裔之族,也有些人认为武王革命不过意味着换了一位共主,无所谓亡国之痛。他们愿意归顺周人,小邦周也乐于接纳。 ”为了避免上述情形发生, “周人”的对策是A. 制定礼制,规范贵族的行举B. 实
2、行宗法制,强调“家国一体”观念C. 制定律法,惩戒贵族的失范D. 实行井田制,确立“土地国有”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同时也强化了以大宗为代表的贵族特权地位,以得到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的目的。故答案为 B 项。礼乐制度是用来维护根据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排除 A 项;C 项不是西周采取的措施,排除;井田制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排除 D 项。【点睛】分封制是西周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分封制带有“家天下”的色彩,
3、“国”乃是“家”的大而化之。从政权角度说,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是天下诸侯的“周天子” ,是君臣关系;从宗族角度说,周王是姬姓宗族的大家长,与同姓诸侯是兄弟关系或父辈与子侄关系。宗法制是分封制的核心,政治权力是根据宗族地位分配的;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的重要手段,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22.学者丛日云在从多种维度来考察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及两者的个性之后,将其概括为“一”与“多” 。并认为古代中国的政治主体对任何外界事物都要将其纳入“一”的框架,面对有悖于“一”的秩序,就会激发出改造与整合它使之归于“一”的冲动。古代中国有悖于“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A. 郡县制B.
4、三省六部制C. 郡国并行制D. 内阁制【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可以知道,“一”这个秩序的制度是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结合所学可以知道,郡国并行制的实行容易导致诸侯王势力的增强,形成割据势力,出现王国问题,威胁中央权力,故 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均有利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符合题意。故选 C。3.公元前 3 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 ;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这两种法律都A. 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B. 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C. 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 D.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 秦律是在秦统一六国后修订
5、并完善的,万民法是在罗马帝国版图扩大的情况下制定的,因此两部法律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故 B 项正确;A 项只符合秦律 ,应排除;C 项只符合罗马法,应排除;D 不符合秦律 ,应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秦统一六国后, 秦律 ”、 “罗马法,向万民法方向发展” ,结合秦律与罗马法制定背景解答即可。4.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克里斯提尼重新划定以地域为基础的 10 个行政部落代替原先的 4 个血缘部落。这两个措施共同的进步意义是A. 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B. 有利于打破贵族垄断特权3C.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 导致了官僚政治的衰落【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
6、本题考查秦始皇郡县制和克里斯提尼行政部落的进步意义。郡县制使地方的管理权直接掌控于中央,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克里斯提尼以地域为基础的行政部落则打破了之前以贵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由此可见两者共同的进步意义是都打破了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故本题选 B。AC 对应秦始皇而不对应克里斯提尼。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导致了贵族政治的衰落,D 错误。考点: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5.中国古代实行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它包含两种专制模式,一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二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下列选项包含这两种专制模式
7、的是。A.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B. 汉武帝“中外朝制度” ;清朝设立军机处C.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明朝设置内阁制D. 明朝设置内阁制;清朝设立军机处【答案】C【解析】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符合材料“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明朝设置内阁,符合“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故 C 正确;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都属于正式行政体制,故 A 错误;汉武帝“中外朝制度”并不符合“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故 B 错误;明朝设置内阁,也不符合“实行集体宰相制度” ,故 D 错误。故选 C。6. 代议制民主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也是古希腊民主政治的
8、复兴与发展,从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来分析,既有承继又有发展,可以印证这一说法的是A. 代议制的核心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B. 英国君主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C. 美国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D. 代议制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答案】B4【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美国并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英国才是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开创者。代议制的核心不是政府如何行使权力而是公民如何行使权力。代议制不是对古代文明的安常守故而是既有承继又有发展。所以本题答案只能选择 B。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英国君主
9、立宪制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名师点睛】英国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特点:(1)西方代议制普遍特点:属于间接民主,既要求政府对民众负责,又使它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2)英国代议制民主的特点:是一种间接民主,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7.17 世纪 40 年代,伴随着明王朝的灭亡,清王朝建立起在全中国的统治。而同一时期的英国,也经历了一场不同含义的“革命” ,这一“革命”最终结束了旧王朝的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东方的没落和西方的崛起都明显加快。从历史发展的趋势看,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A. 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B. 东西方经济实力的
10、对比和变化C. 东西方文明的衰亡和兴起D. 东西方军事力量对比的变化【答案】A【解析】【详解】清王朝仍然实行封建君主专制统治;英国“光荣革命”后确立起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因此东西方“天平”失衡主要是指东西方社会发展方向的变化,故答案为 A 项;清王朝在世界上经济实力仍然强大,东西方经济实力对比没有发生变化,排除B 项;东西方文明都没有出现衰亡,排除 C 项;东西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没有发生变化,排除 D 项。8.钱满素在美国掀翻:分权制衡民主化进程中写道:杰弗逊曾经说过:“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 ”制宪者们精明地设置障碍,使权力不能集中在任何一个人或一个部门
11、之手,以避免胡作非为或盲动。控制的办法主要是使每个部5门都在别的部门中发挥一定作用,有能力延缓甚至阻止其他部门的行动。材料理解最正确的是A. 联邦制使中央和地方相互制衡B. 政府分权和制衡降低行政效率C. 总统对国会负责避免盲目行动D. 猜疑的实质是权力的相互制衡【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是一个表示解说关系的句群,主旨附着在第一句,联系第二分句,可以简单概括为:自由是通过权力的制衡来实现故 D 项正确;A 项偷换论题,材料讲中央权力之间的制衡,而非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制衡,所指不同,故 A 错误;材料讲制衡的重要性,B选项讲制衡的弊端,与题意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讲相互制衡,而非总统对国会
12、负责,故 C 项错误。【点睛】美国 1787 年宪法的主要内容;1、确立联邦制,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又相对保证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制衡;2、共和政体上体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原则,实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有效维护了资产阶级民主,保证美国长期的稳定,并对世界民主政治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9.1912 年清帝下诏退位,几百字退位诏书,主要说了三件事:第一,顺应民意,避免战乱宣布退位。第二,结束帝制,建立共和立宪政体。第三,由袁世凯组建临时共和政府。这说明了A. 新政权保留了君主地位B. 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 清帝退位类似禅让制D. 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答案】D【解析】【详解】清帝下诏
13、退位,以体面的方式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利益;革命的目的实现,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说明妥协其实是一种历史智慧。故答案为 D 项。新政权实行的是民主共和政体,未保留君主地位,排除 A 项;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资产阶级的斗争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排除 B 项;清政府是被革命推翻的,排除 C 项。610.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的依附地位。 ”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A. 南京条约B. 北京条约C. 马
14、关条约D. 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中的“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 ,这体现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转为资本输出为主的新阶段;依据所学知识, 马关条约的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体现了列强资本输出的新要求。故选 C 选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名师点睛】欧洲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经历了从原始阶段:黑奴贸易、殖民扩张、圈地运动以及商业革命和价值革命等等,到后来的自有资本主义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最后的垄断组织。把握好这些阶段对应中国的历史事件,有
15、助于我们解答问题。11. 宋庆龄说:“孙中山与中国共产党之间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她话中的“国际局势”和“内部条件”是指A. 日本侵略加深和国内抗日救亡运动兴起B. 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共对孙中山的真诚帮助C.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和五四运动的爆发D.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蒋介石集团背叛革命【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由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党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共产党则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代表阶级利益不同甚至对立的政党能够实现合作。7“内部条件”是指当时中国人民与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
16、社会的主要矛盾,两党都把反帝反封建作为其革命目标,孙中山接受共产党的帮助;“国际局势”是十月革命后共产国际成立,推动两党第一次合作,故 B 答案正确;A、C、D 不符合题意。故该题正确答案为 B。12.下图是蒋介石的手谕,来自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下列对其分析最准确的表述是A. 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B. 国共两党既合作抗日又存在矛盾C. 陕甘宁边区受国民政府直接领导D. 国民党政府禁止学生抗日活动【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的“中华民国三十二年”即 1943 年,处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时期,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蒋介石下令不允许刊登
17、与之有关的新闻,实际上反映出国民党对中国共产党的排斥和压制,说明双方既合作抗日又存在矛盾。故答案为 B 项。材料没有涉及国民党对于抗战的态度,排除 A 项;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是一个自治性的地方政府,排除 C 项;D 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13.“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 ”习近平主席执政以来,新设置了一些新节日。这些节日与历史事件对应错误的是A. 国家宪法日1982 年宪法颁布实施B. 国家公祭日1937 年南京大屠杀C. 抗战胜利纪念日1945 年 8 月 15 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8D. 烈士纪念日1949 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答案】C【解析】【详解】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是
18、9 月 3 日,不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 8 月 15 日。C 项对应错误,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 C 项。国家宪法日(12 月 4 日)是为纪念 1982 年我国颁布新宪法;国家公祭日(12 月 13 日)是为缅怀 1937 年南京大屠杀的死难同胞;烈士纪念日(9 月 30 日)是为纪念 1949 年新政协会议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其他三项对应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B、D 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 ,要求选出“对应错误”的选项。此类试题的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 “无” “没有” “错误”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
19、推法,即根据题意,首先找出对应正确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对应错误但却是题目要求的答案。解答此类题也可用正向思维或排除法。14. 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 “辛亥革命、国民革命、解放战争分别推翻了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国民党政府,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 。关于这“三次高潮”的说法,正确的是A. 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根本一致B. 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根本一致C. 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根本一致D. 革命对象与革命领导根本一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国民大革命、解放战争都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所以三者的革命性质相同,三者任务都是反帝反封,所
20、以选 A。三者领导阶层分别为资产阶级、国共合作、无产阶级,故 C,D 错误。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是却被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政府,但是反帝反封的任务并没有完成,只有解放战争结束后才建立起真正的独立、自主的国家,B 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认识;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认识915.2014 年是甲午年,在最近的两个甲午年(1894、1954 年)中所发生的一些大事及其影响,可以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转折性的。下列对这两个甲午时期的概括最符合上述观点的是A. 中国签订首个资本输出条约;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出席国际会
21、议B. 中国政治民主探索开始;中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国际会议C. 中国救亡探索模式转型;中国社会主义法制道路探索的开始D.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开始起步;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具规模【答案】C【解析】【详解】在 1894 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的刺激下,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1954 年一届全国人大颁布宪法,新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法制道路的探索。故答案为 C 项。1895 年签订的马关条约拓展了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途径,1954 年新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排除 A 项;1894 年与中国的政治民主探索无关,排除 B 项;中
22、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排除 D 项。16.有学者认为, “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 , 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其依据应该包含苏维埃政权( )A. 颁布了土地法令 B. 处死了末代沙皇C. 颁布了和平法令 D. 推翻了临时政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俄国十月革命。依据所学,判断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的任务。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在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在于反封建, 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 A 项符合题意;B 项是二月革命的成果;C、D 两项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故选 A。考点
23、: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认识17. 2015 年 11 月 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习近平、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共同翻开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回顾历史,海峡两岸具有政治意义的接触与会谈开始于A.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0B. 江泽民主席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C. 海协与海基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D. 美国声明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的立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祖国统一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 是大陆释放和平统一的信号,排除;B 是关于领导人和平统一的讲话,
24、不是海峡两岸政治接触,排除;D 是美国的外交说明,不是两岸的政治接触,排除。C 是 19992 年两岸的政治接触。故选 C。考点: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祖国统一 一国两制18.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解释“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时引述了毛泽东的一段话:“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因为虽然我们愿意按照平等原则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但帝国主义是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 ”上述材料体现了新中国A. 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旧外交B. 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范围C. 坚决保障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成果D. 坚定地站在
25、社会主义阵营一边【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关系的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题干所给材料中“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应急于去解决” “但帝国主义是 绝不能很快地就以平等态度对待我们的”体现了新中国取缔列强在华特权的范围,故 B 项正确。A,C,D 项在题干中均没有体现,故排除。故选 B.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的外交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19.1955 年 9 月,美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巴基斯坦、菲律宾八国缔结的地区性军事同盟条约东南亚条约 (又称马尼拉条约 )正式生效。条约由序言、正文、美国的“
26、谅解”条款和议定书组成,表示要“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11的扩张” 。对这一条约产生的背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世界处于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的状态B. 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C. 美苏争霸世界的格局已经形成D. 世界范围内的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955 年”和“联合起来,遏制共产主义势力在亚洲的扩张”可以看出, 东南亚集体防务条约是在世界处于全面“冷战” 、局部“热战”的状态下签订的,故答案为 A 项。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是在 20 世纪 60 年代,排除 B 项;美苏争霸的格局出现于 20 世纪 50 年代末,排除
27、C 项;民族解放运动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 项。20. 1960 年 3 月,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问法国,会谈时提出著名的“从大西洋到乌拉尔” 的欧洲建设构想。1966 年 3 月,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1966 年 6 月,戴高乐访问苏联,同勃列日涅夫签订了贸易文化协定以及空间探索和技 术合作协定。材料表明在 20 世纪 60 年代A. 法国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B. 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战略态势C. 欧洲普遍加强了政治经济联系D. 国际格局出现多极化的趋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 项错误,日益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通常是指二战后的日本,法国本身就是政治大国;B 项错
28、误,20 世纪 60 年代在美苏争霸中美国仍然占有战略优势,从 60 年代古巴导弹危机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这一点;C 项错误,题干突出的是戴高乐时期挑战美国霸主地位的同时加强了与苏联的关系,在题干中无从体现; D 项正确,戴高乐的举动反映了随着西欧在二战后的崛起,不愿一味的惟美国马首是瞻,冲击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主,有利于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走向联合的欧洲 。1221. 方行清代农民经济扩大再生产的形式:“往时江南无尺寸隙地,民力田,佃十五亩者称上农,家饶裕矣,次仅五六亩,次三四亩,佐以杂作,非凶岁亦可无饥,何者?男耕于外,妇人蚕织
29、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不仰给于一人也。 ”材料反映出江南农村A. 家庭手工业的收益高于农业B. 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未改变C.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显著提高D. 土地利用率高但兼并严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的“男耕于外,妇人蚕织于内,五口之家,人人自食其力” ,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故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没有反映,排除;农产品商品化是指农产品用于市场交易,材料没有反映,排除 C 项;材料未能反映“兼并严重”的现象,排除 D 项。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名师点睛】小农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封建经济就是
30、以小农经济占主导。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小农经济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原因,一是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如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二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22.下图是中国古代一城市在某一时期的行政及商业功能分布图(局部) ,这一时期是13A. 西汉B. 唐朝C. 南宋D. 元朝【答案】C【解析】【详解】从图示中“西湖” “临安府治”可知该城市是杭州,从图示中的的“三省” “枢密院” “六部”等信息可知杭州在当时是都城;南宋时期商业活动
31、的时间、地点限制已被打破。故答案为 C 项。其他三个朝代的都城不在杭州,排除 A、B、D 项。【点睛】宋朝时期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23.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跟秦岭一线。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考中进士淮河以南却占了 952%。这一现象出现主要源于A. 经济重心的南移B. 政治中心的转移14C. 程朱理学的兴起D. 丝绸之路的衰落【答案】A【解析】【详解】从唐朝末年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地区的教育文化事业也
32、得到发展,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答案为 A 项。北宋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流域,排除 B 项;程朱理学的兴起和丝绸之路的衰落与材料中的现象无关,排除 C、D 项。24.北京大学罗荣渠教授认为:“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了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这一评价立足于文明史观正确分析了新航路开辟的历史影响是对西方殖民行为开脱的言论是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新航路开辟的影响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向现代
33、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 、“没有了美洲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 ,可以看出材料是从文明史观的角度评价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肯定了新航路开辟带来的积极影响。说法正确,故答案为 A 项。材料没有反映出对西方殖民行为的开脱,也没有体现出对新航路开辟的辩证分析,说法错误,排除含有或的 B、C、D 项。【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
34、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15答案。25.19 世纪末,美国总统格罗弗克利夫兰在一次演讲中痛叹垄断组织的扩张:“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 ”这说明垄断组织A.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权B. 破坏了美国民主政治制度C. 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要求D. 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答案】A【解析】据材料“公民正在遥远的后方挣扎,或者在钢轮下承受践踏直至死亡,公司团体本来应该是受到法律仔细约束的造物和民众的奴仆,现在却变成了民众的主人”说明垄断组织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和政
35、权,故 A 项正确;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而不是破坏美国得民主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垄断组织的出现适应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故 C 项错误;垄断组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没有造成侵犯人权和社会动荡,故 D 项错误。第 II 卷(非选择题,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卷包括 3 个小题。其中 26 题 20 分,27 题 14 分,28 题 16 分,共 50 分。)26.现代化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趋势,也是近代以来中国人追求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36、 1834 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 ,内文用了“平行款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 ,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 ,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二 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外国资产阶级的腐败制度和作风,我们要坚决抵制和批判。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16法中合乎
37、科学的方面。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因而对外部资源、模式和市场的利用极其有限,也影响了现代化的发展速度。改革开放以后,对现代化的全球化倾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提出要与世界接轨从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的全球化与中国化的合理结合。材料三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 100 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明史观角度概括 18341894 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2)比较材料二中的两段材料,概括指出中国现代化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之处
38、,简释形成这种现象的国际因素。(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背景方面简要说明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实现“中国梦”伟大理想的有利条件,以及中国政府为此所采取的政治、经济措施。【答案】 (1)西方文明的冲击;(2 分)学习西方文明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失败。(2 分)(2)落差: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 (2 分)因素: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 (2 分)(3)有利条件: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
39、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2 分)政治措施: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推动祖国统一。 (2 分)经济措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2 分)【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文明史观的含义,文明史观认为人类社会是一部文明演进的历史,从文明史观角度来分析“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可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来分析,外因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内因从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工业文明的失败来说明即可。(2)第一小问考查学生比较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二第一段中“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去17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管理方法中合乎科学的方面”
40、和第二段中“在改革开放以前基本不考虑全球化的问题,关起门来自搞一套”的信息可得出第一段材料主张学习一切国家,包括资本主义国家的长处,第二段材料却表明,事实上在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建设基本处于封闭状态。第二小问原因从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来思考,抓住中苏、中美关系来分析,可得出两极格局下,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实行“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中苏关系破裂。(3)第一小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抓住时间 20 世纪 90 年代,结合所学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等角度来归纳即可;第二小问联系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政治
41、方面从民主和法制的不断完善,实现依法治国;一国两制等方面归纳,经济方面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方面来归纳。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 至 1900 年间西方列强侵略西方的侵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的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在亚洲签订的部分条约一览1951 年 8 月,与菲律宾签订美菲共同防御条约1951 年 9 月,与日本签订美日安全保障条约1953 年 10 月,与韩国签订美韩共
42、同防御条约1954 年 12 月,与台湾国民党势力签订美台共同防御条约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如:美日安全保障条约规定, “为了对日本国的安全及维持远东的国际和平与安全做出贡献,允许美国的海、陆、空三军使用日本国内的设施及区域。 ”美韩共同防御条约规定,缔约双方通过共同磋商,采取行动对付共同危险、制止武装进攻。摘编自冷战时代美国的亚洲政策材料二 1989 年 11 月,包括澳大利亚、美国、日本、韩国、东盟六国等 12 国在内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正式成立。1991 年 11 月,中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地区
43、加入该组织。其宗旨和目标是: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内贸易和投18资壁垒。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二十多年的实际经历表明, “APEC 方式”在维护各成员利益方面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平等互利、协商一致、求同存异、自主自愿以及渐进发展等原则,不仅维护了发展中成员的利益,也同样让发达成员受益。摘编自APEC 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等(1)根据材料一,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哪一事件直接有关?试概括美国与缔约国(地区)的关系特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有哪些不同?这反映出 20
44、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怎样的发展趋势?(3)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你认为世界各国该如何应对?【答案】 (1)事件:朝鲜战争。特点:美国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目的:遏制中国(对中国形成军事包围) ,抗衡苏联,建立亚太地区霸权。(2)不同:突破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界限,由亚太地区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构成;不再是大国主导下的控制与依附关系,成员国之间平等互利,协商一致,共同受益;不具有军事政治性,属于论坛性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不以第三方为敌对,旨在加强区域经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分析作答)趋势: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
45、代主题(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 ;经济全球化加快,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3)世界各国应相互尊重,同舟共济,建立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不同时期的世界形势及应对措施,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1)联系所学史实可知,美国加紧在亚洲缔约应与朝鲜战争直接有关。从材料中的“根据上述条约,缔约国(地区)给予美国在其领土设置军事基地、驻扎军队等权利,缔约双方保证共同应对外来干涉或武装进攻等”可以看出,通过这些条约形成以美国为主导的军事政治同盟。从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美国亚洲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遏制中国,
46、抗衡苏联,建立亚太地区霸权。19(2)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与美菲、美日、美韩结盟相比的不同点,应当联系所学亚太结合组织的性质和特点,以及材料中的“亚太经合组织是论坛性经济组织”等信息,从成员构成、相互关系、组织性质、宗旨目标等角度来分析回答。所反映出的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趋势,应当联系所学,从冷战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增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发展迅速等方面来回答。(3)面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变化,世界各国的应对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等方面来回答。28.世界贸易反映出参与国的经济水平和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代开辟
47、了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代商人的海上贸易已包括了全部南海诸国和整个印度洋区域,并远伸到西亚乃至欧洲。隋唐时期全国统一,陆路丝绸之路除沿袭汉魏时的南路、北路外又增加新路,并出现了登州、扬州、明州等著名港口,唐朝在广州首次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两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宋政府对海上贸易采取支持、鼓励的态度,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多达 60 个以上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试从整体史观的视角简要评价。材料二 1843 年前后中国海关新旧税率比较项目旧税率(实征银两)新税率(银两)布(每匹) 0373 0100进口棉纱(每担)
48、2406 1000南京丝(每担) 23733 10000出口茶叶(每担) 0475 0250摘编自【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2)据材料二,说明 1843 年前后中国海关进出口货物税率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因素。20材料三 在 19 世纪 50 年代60 年代,卷入世界市场的大多是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们共同围绕着一个巨大的工业中心英国。英国消费它们的原料,同时供给它们必须的工业品。从 1870 年至 1913 年,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这说明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以及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都加强了。其中 1900 年,各主要
49、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为:英国 19%,美国 12%,德国 13%,法国 9%。马世力世界史纲(3)根据材料三,指出 19 世纪中期到 20 世纪初世界贸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 世纪中期英国能主导世界市场的政治、经济原因。【答案】 (1)特点:交通发达(或陆海丝绸之路发达) ;范围广泛(或远及西亚、南亚、欧洲、非洲) ;政策开放,政府设机构管理(或设市舶司管理) 。评价: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耕文明时代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2)变化:进出口货物税率下降明显。因素:南京条约中的协定关税制度。(3)特点:英国由独霸世界贸易到贸易比重降低;世界贸易由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国际贸易总重增长且互相依赖;国际分工明显;欧美发达国家主导贸易的局面最终形成原因: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不断完善。经济上,率先完成工业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