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dealItalian200 文档编号:929814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0月月考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山西省汾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0 月月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60 分)1.鼎在商周时期是地位和权势的象征,周礼记载:“天子用九鼎” ,但考古人员在春秋时期的诸候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这说明当时( )A. 诸候争霸,胜者为王 B. 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C. 尊王攘夷,号令诸候 D. 大国诸候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诸侯用九鼎说明春秋时期诸侯觊觎王权,而不是诸侯争霸,胜者为王,故 A 错误;春秋时期,周朝王室衰落,各诸侯开始觊觎王权,因此建造九鼎,反映出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故 B 正确;诸侯用九鼎与尊王

2、攘夷无关,故 C 错误;“诸侯墓中发现也有九鼎”说明诸侯私自建造九鼎,并不是表明大国诸侯问鼎中原,故 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2.左图和右图中,我国当时实行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行省制B. 分封制、郡县制C. 郡县制、行省制D. 分封制、行省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和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根据基础知识我们知道西汉初期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是郡国并行制,元朝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为行省制度。图一中有郡和国所以是西汉的郡国并行制;图二中根据辽阳行省和岭北行省可知是行省制。- 2 -考点: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点

3、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3. 礼记礼运把禹作为 “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以区别于禹以前“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其主要依据应是A. 设置官职B. 建立武装C. 禹死启继D. 制定刑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禹作为“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的开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禹死启继,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故 C 正确。设置官职,不等于王位世袭制,故 A 错误。建立武装,也不等于王位世袭制,故 B 错误。制定刑法,同样不能说明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故 D 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

4、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4.商朝初年的伊尹辅佐汤灭夏,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商朝末年的姬昌是西部方国首领,请问伊尹和姬昌最可能被商王赐予什么官A. 师、侯B. 士、王C. 相、侯D. 师、伯【答案】C【解析】【详解】史料信息给我们提供了商王如何设置官员的历史情境,从中可以提炼出伊尹、姬昌的身份和职权等有效信息,结合课本知识,可知参与商王决策的伊尹可能担任相或者卿士,身为方国首领的姬昌可能被封为侯或者伯,故 C 项正确。师主要是负责军事,不符合材料“拥有参与商王决策的权力” ,故 A 和 D 项错误。姬昌不可能被封为王,故 B 项错误。5.下图为 2014 年 2 月发行的报纸,与其命名直

5、接相关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3 -A. 禅让制B. 世袭制C. 分封制D. 宗法制【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齐鲁” 、 “三晋” 、 “燕赵”可知,这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国名称,故 C 项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继承制度,故 A 项排除。世袭制与“齐鲁” 、 “三晋” 、 “燕赵”无关,故 B 项排除;宗法制并未体现诸侯国名称,故 D 项排除。【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封制的相关知识,在复习备考中要注意适当扩展相关知识。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治权,属于政治制度范畴。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内为

6、宗法制,在国家范围内为分封制。要注意区别分封制、封建制、宗法制的概念和含义,避免混淆错误。6.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 ,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A. “裂都会而为之郡邑”B.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C. “周公立七十一国”D. 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材料“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反映的是秦代郡县制;B 项体现了分封制下各个诸侯王对周王所尽的义务;C 项也体现了分封制;D 项中“齐” 、 “鲁”是西周分封的两个诸侯国。所以答案选 A。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中国

7、早期政治制度分封制- 4 -7.历史学家指出,西周王朝虽然显示出一定的统一性、集权性,但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材料中“分散性、松散性”的表现是A. 宗法分封制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B. 宗法分封制下,地方诸侯有较大独立性C. 层层封授,血缘和政治隶属关系逐渐松散D. 实现了国与家、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国家结构上的分散性、松散性仍是最本质的特点”得出,西周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下诸侯有较大独立性,故 B 项正确。A 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故排除。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是按血缘关系来分配政治权利,因此不因层层封授而松散,故 C 项正确。D

8、 项不能反映松散性,故排除。8.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中有“宝玉抢读贾环四不象灯谜”的场景。贾宝玉和贾环(宝玉之弟,为贾政的妾室所生)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在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从传统观念上看,导致两人地位悬殊的主要原因是A. 分封制的影响B. 个人素质的差异C. 宗法制的影响D. 封建家长的喜好【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干所示“贾宝玉和贾环是同父异母的兄弟” ,根据宗法制中血缘亲疏关系影响政治地位的特点,造成了剧中两人的地位却有天壤之别,说明是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影响,故 C 项正确。分封制属于地方管理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A 项错误。个人素质与材料中现象不符合,故 B 项错误。封

9、建家长的喜好不符合材料中宗法制影响因素,故 D 项错误。【点睛】由宗法制度产生的宗法观念- 5 -9.下图中的“示”指“祖先” , “示”和“司”合起来表示“世世代代专门祭祀祖先的庙堂” 。与“祠”紧密相关的制度为A. 王位世袭制B. 分封制C. 宗法制D. 世卿世禄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分配政治权利的一项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祭祀祖先等是宗法制下的具体表现。王位世袭、分封、世卿世禄的依据都是宗法制,故选 C。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10.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史实历经时间的考验,具有恒久的意义,并成为指引历史发展

10、方向的标志。以下最能够体现上述含义的是A. 秦统一六国B. 西周的分封制C. 西周的宗法制D. 王位世袭制【答案】A【解析】【详解】秦朝的统一结束了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故 A 符合题意。分封制、宗法制和世袭制都没有恒久的意义,不符合题意,排除 B、C 和 D 项。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反复强调深化改革,勇于创新。体制、制度创新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秦始皇在这一方面的贡献不包括A. 皇帝制度B. 三公九卿制- 6 -C. 统一度量衡D. 首创郡县制【答案】D【解析】【详解】秦始皇统一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11、度,包括皇帝制度以及三公九卿制度,同时实行统一度量衡、货币以及文字等措施,具有开创性,故 A、B 和 C 项正确。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实行,秦始皇统一后只是推广,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12.从下图的漫画作品中,能够显示的关于秦朝的历史信息是实现国家统一确立君主专制体制确立封建土地制度建立三公九卿体制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漫画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属于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制度,说明此时秦朝完成了统一六国,在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正确;封建土地制度确立是战国时期,故 D 项正确。13.秦朝地方上实行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主要是因为

12、A. 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B. 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7 -C. 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D. 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答案】D【解析】略14.历史学家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 ”其中“中国之政”主要指的是A. 皇帝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材料中“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是指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是指秦始皇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13、,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是指汉武帝时期奠定了中国的疆域版图,由此可知本题选择 D。、三项都包含在 D 项之中。15.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种瓜得豆” 。中国古代下列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A. 秦朝郡县制 B. 西汉郡国并行制C. 元朝行省制 D. 清朝军机处【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刘邦吸取秦朝短命而亡的教训,实行郡国并行制,结果分封诸侯势力做大,威胁中央,导致了七国之乱,可谓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故 B 正确。秦朝郡县制和元朝行省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巩固国家的统一。清朝军机处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14、,君主专制的加强。这三项制度都没有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故A、C、D 排除。16.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 8 -日加一等,十日徒一年” ;“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这些规定A. 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B. 利于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C. 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D. 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材料反映的是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的惩罚,不能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故 A 项错误;政府行政决策的正确与否与诏令颁发者无关,故 B 项错误;对延缓诏令颁发者进行惩罚,

15、旨在督促其及时颁发诏令,这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与材料主旨不符,故 D 项错误。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17.唐代开元年间,薛王李业的舅舅违法遭御史弹劾,并依法治罪。李业找玄宗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下令重新审案,旨在宽免。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这反映出在唐朝A. 皇权受到一定制约B. 贵族政治走向衰落C. 大臣专权现象严重D. 伦理道德受到挑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分析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宰相姚崇坚持执法,绝不宽待,玄宗只好作罢”信息说明宰相并没有因为皇

16、帝的一厢情愿就改变了执法的力度,显然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故 A 项正确;材料中体现不出贵族衰落信息,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宰相是依法执政,不是专权,故 C 项错误;伦理道德处理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唐朝制度【名师点睛】汉朝到元朝的政治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阶段。复习时注意一个“继承” 、把握两个“趋势” 、抓住三个“创新” 。- 9 -一个“继承”:西汉和唐朝明显继承了秦朝和隋朝的政治制度。两个“趋势”:一是从汉到元宰相制度的变化,体现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趋势;二是从汉到元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体现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趋势。三个“创新”:从

17、汉到元时期,开创了三省六部制(中央行政机构) 、行省制(地方行政制度) 、科举制(人才选拔制度) ,这三大制度不仅对中国古代而且对当今社会都有重要影响。18.史学界普遍认为, “宋承唐制”是宋代制度的主要特点。唐宋时期为维护统一局面所采取的重大措施的共同点是A. 在边疆设立军镇B. 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C. 置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D. 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答案】B【解析】【详解】在边疆设立军镇唐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宋朝,故 A 项错误;CD 属于宋朝的措施而不适合唐朝,唐朝三省六部制和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系列措施,都是分化事权使各部门之间相互牵制,故 B 项错误。19.2013 年“中国梦”

18、、 “大部制”成为中国媒体关注最热词,对中央权力机构部门改革,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权力关于历史现象与此总趋势不相符的是A. 三公九卿制明确了职权部门分工B. 三省六部制制约分散了相权C. “二府三司”权力相互牵制削弱了相权D. 行省制度创立推广加强了中央集权制【答案】D【解析】【详解】三公九卿制是秦朝调整中央权力部门,故 A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唐朝实行中央权力调整,故 B 项错误。 “二府三司”是北宋时期权力运作的特点,故 C 项正确。行省制度属于地方制度,不属于中央权力机构调整,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20.自秦汉至宋元,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总体趋势是A. 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

19、10 -B. 国家行政权逐渐转移到君主手中C. 宰相逐渐退出权力中心D. 世卿世禄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打破【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由秦汉至宋元是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比如郡县、道、路到行省,地方政府的自主性逐渐被削弱,故选 A。封建国家权力不存在转移的问题,而是君主的权力不断地加强,排除 B;宰相退出权力中心是明以后的事,而且元代还涉及一个宰相权力反弹的问题,排除 C。世卿世禄被打破早在春秋战国就开始了,排除 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的加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1.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执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统率本省军队。同时规定,没

20、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据此可知元代 ( )A. 地方长官有较大独立性 B. 重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 专制主义皇权空前加强 D. 行省权力受到中央节制【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元代行省长官在忽必烈时期主要职掌钱粮、户口、屯种、漕运等事务,成宗时,可领本省军队” ,可以得出元代行省长官的权力比较大;但“没有中书省、枢密院转发的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也不能调动军队” ,可以得出行省的权力受到中央的制约,并不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C 正确,A 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对地方官员的监察,B 错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达到顶峰,D 错误。点

21、睛:本题重在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在行省制度下,地方具有相当大的权力,但受到中央的节制。再结合本题的材料,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2.历史发展证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有助于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执政能力。下列我国古代的选官标准中能体现这一认识的是A. 按军功选官B. 按门第选官C. 科举考试选官D. 按品德选官- 11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 项按军功大小、B 项按门第高低、D 项按品德好坏,这三项都不能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制度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选拔官吏,可以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科举

22、制度23.范进 XX, “杯具”还是“洗具”?QQ 新闻网认为范进在此制度下由一赤贫之民一跃官至御史巡抚,使人民中的优秀分子有参政机会,体现了它的公平公正。该制度是A. 分封制B. 三省六部制C. 科举制D. 察举制【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史料中心是选官制,可排除 A、B 项,察举制后来被世家大族垄断,没有公平可言,可排除 C 项。科举制是依据考试成绩进行选官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故选 D。考点:科举制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但是科举考试的

23、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弊端也日益明显。总的来说科举制为历朝所沿用。24. 明初废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下列对这一制度的评论不正确的是废除了秦汉以来的丞相制度相权进一步得到强化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因此结束皇帝专制得到极大强化A. B. C. D. - 12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明初废丞相说明相权削弱,皇帝专制得到极大强化,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ACD;相权进一步得到强化错误,符合题意,当选;废丞相并不意味着三省六部被废除,因为六部还存在,隋唐以来的三省六部制因此结束错误,符合题意,当选;所以选 B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废丞相【名师点睛】宰相制度从秦朝开

24、始设立,此后便走上了日趋弱化的道路。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25.元朝在对行省划界时广泛采用“犬牙交错”的原则,例如陕西行省跨越秦岭,湖广行省、江西行省均跨越南岭,河南江北行省跨越淮河,中书省直辖区则跨越太行山。元朝的这一做法A. 使地方享有更充分的军事、行政管理权B. 分割地方,以便于加强对地方的控制C. 肥瘠搭配,便于农业生产的管理和发展D. 充分体现了元朝“以北制南”的治国理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

25、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元代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可知,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边界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因此排除 A;这种做法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排除 C;材料未反映作者的主观态度,也没有强调行省制度的弊端,因此排除 D;根据元朝行省的分布和设置行省的目的以及其历史作用,可知 B 符合题意。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行省26.明代何良俊说:“太祖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

26、备顾问而已。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其势不得不重。 ”这反映出内阁权力上升的原因在- 13 -于A. 内阁首辅获得皇帝的信任B. 内阁拥有类同宰相的权力C. 内阁取得票拟谕旨的权力D. 内阁大学士参与最高决策【答案】C【解析】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内阁有票拟权,所以其权力的上升不是因为首府得到皇帝的信任,A 错误;明朝的内阁不是中央法定的行政机构,B 错误;从材料可以看出,大臣们的奏章要送到内阁进行票旨,体现了内阁有票拟的权利,这是内阁权力上升的主要原因,C 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内阁没有最高决策权力,D 错误。点睛:明朝内阁制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内阁制度随着皇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权利的来

27、源,由君主所授予,对君权的制约作用有限事无大小,内阁都要秉承君主的旨意行事,遂成为君主加强专制的工具,因此明代的君主专制比前代尤甚,助长了君主专制。27.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清朝入关沿袭明制设立内阁作为行政中枢,六部时期下属和执行机构,议政王大臣- 14 -会议是清初决定军国大计的最高决策机构,南书房为康熙设立,是清代皇帝文学侍从值班之所,实际上是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国家权力重心,军机处是雍正皇帝时期设立,故 C 和 D项错误。六部从属于内阁,故 A 项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点睛】康熙后,特别是

28、雍正朝自军机处建立后,军机大事均归军机处办理,南书房官员不再参预机务,其地位有所下降。但由于入值者常能觐见皇帝,因接近皇帝对于皇帝的决策特别是大臣的升黜有一定影响力。故而仍具有一定地位。南书房亦被长期保留,直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戊戌变法时才被裁撤。28.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的共同之处是( )A. 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 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 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 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内阁和军机处都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所以答案选 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

29、制度的加强内阁、军机处29.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学了明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强化一课后,用语言归纳出如下结论,其中正确的是皇帝一人说了才算君臣关系如主奴关系法律严酷,视臣民如草芥用察举制选官,只凭品德取人A. B. C. D. 【答案】B【解析】【详解】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高度集中,正确;明朝内阁大臣和军机处大臣- 15 -都是皇帝亲自任命,君臣关系如同主奴关系,正确;明清时期严厉刑法,民众生活苦不堪言,正确;明清时期实行的科举制,察举制是汉朝实行,不符合题意,错误,选择 B 项正确。30.下列有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A. B. C. D. 【答案】C【解

30、析】【详解】材料提到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幅图里面中央的箭头应该表示相权,皇权和相权的消长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废除,故 C 正确。皇权和相权的消长趋势是相权不断削弱,故 A 错误。相权不可能逐渐增大,故 B 排除。相权也没有曲折发展而上升,故 D 排除。二、非选择题(共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 16 -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

31、部门的领导。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 。景奉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

32、为视域的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答案】 (1)相同:处理地方事务,受制于中央。不同:三司制:中央部门领导,分掌地方事务。巡抚制:皇帝直接派遣,统领地方事务。(2)作用:解决了地方三司分权下协调不一,效率不高的问题;维持分权的基础上,通过集中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统治的基础,巩固了中央集权,维护统一和民族团结。【解析】本题考查明朝的巡抚制度。(1)根据材料信息“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

33、导” “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 “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可以总结出本题答案。(2)根据材料信息“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和所学知识可以总结出答案。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 17 -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

34、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礼记大传(1)根据材料一, “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答案】 (1)指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特点: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大宗”与“小宗”是相对的;宗法制度与分封制度密切相关;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积极作用:

35、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政治联系具有向心力,有利于加强周天子的权威,有利于西周王朝的长治久安。【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是分封制;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的信息从与宗法制关系以及等级森严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归纳出嫡长子继承制特点,依据“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归纳出大小宗相对性,依据“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归纳出西周政权与族权密切结合特点;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政治联系向心力,周天子的权威以及西周王朝的巩固等角度思考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ISO 18490-2015 e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Evaluation of vision acuity of NDT personnel《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人员的视力评估(ISO 18490 2015)》.pdf EN ISO 18490-2015 en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Evaluation of vision acuity of NDT personnel《无损检测 无损检测人员的视力评估(ISO 18490 2015)》.pdf
  • EN ISO 18513-2003 en Tourism services - Hotels and other types of tourism accommodation - Terminology《旅游服务设施 旅馆和其他类型的旅游膳宿 术语 ISO 18513-2003》.pdf EN ISO 18513-2003 en Tourism services - Hotels and other types of tourism accommodation - Terminology《旅游服务设施 旅馆和其他类型的旅游膳宿 术语 ISO 18513-2003》.pdf
  • EN ISO 18541-1-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use case definition《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pdf EN ISO 18541-1-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use case definition《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pdf
  • EN ISO 18541-2-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MI) 第2部分 技术要求(IS.pdf EN ISO 18541-2-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2 Technical requirements《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MI) 第2部分 技术要求(IS.pdf
  • EN ISO 18541-3-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3 Functional user interface requirements《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pdf EN ISO 18541-3-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3 Functional user interface requirements《道路车辆 标准化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pdf
  • EN ISO 18541-4-2015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4 Conformance test《道路车辆 标准化访问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MI) 第4部分 一致性测试(ISO18.pdf EN ISO 18541-4-2015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4 Conformance test《道路车辆 标准化访问汽车维修保养信息(RMI) 第4部分 一致性测试(ISO18.pdf
  • EN ISO 18541-6-2018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6 L-Category vehicle specific RMI use cases and requirement.pdf EN ISO 18541-6-2018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access to automotive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 Part 6 L-Category vehicle specific RMI use cases and requirement.pdf
  • EN ISO 18542-1-2012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terminology - Part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use case definition《公路车辆 标准化维修和保养信息(RMI)术语.pdf EN ISO 18542-1-2012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terminology - Part 1 General information and use case definition《公路车辆 标准化维修和保养信息(RMI)术语.pdf
  • EN ISO 18542-2-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terminology - Part 2 Standardized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Registration Auth.pdf EN ISO 18542-2-2014 en Road vehicles - Standardized repair and maintenance information (RMI) terminology - Part 2 Standardized process implementation requirements Registration Auth.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