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929893 上传时间:2019-03-04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5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阳高县第一中学2016_2017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模块结业考试试卷二(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阳高一中 2016-2017 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模块结业考试历史试卷(二)(本试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一、客观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 2 分,共 24 小题,共计 48 分)1.北魏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总结出一套个体农户农副兼营的精耕细作农业模式,反复强调农户不要过度扩大耕种面积, “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表明A. 精耕细作的目的是追求农业收益的最大化B. 精耕细作农业遏止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C. 个体农户为主体的耕作模式抑制农业的进步D. 人口与土地的尖锐矛盾导致耕作模式的转变【答案】A【解析】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古代精耕细作追去的是农业

2、收益的最大化,故 B 项正确;精耕细作农业推动了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为主体的精耕模式推动了农业的进步,故 C 项错我;材料不能反映出人地矛盾对耕作模式转变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点睛:材料“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是解题的关键。2.黄崇德是 16 世纪一位典型徽商。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后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积累了巨额财富,用于购田置地。这说明当时农产品大量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政府放弃对食盐贸易的控制商人社会地位显著提高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最初他只是经营棉布、粮食等”表明农产品在当时大量进入

3、了商品流通领- 2 -域,故正确,排除 BC;“积累了巨额财富”不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是“用于购田置地”说明了当时农本思想依然占主导地位,故正确,排除 C;“获得政府许可,转而从事利润更大的食盐贸易”反映了食盐贸易依然控制在政府手中,故错误;材料反映了一个徽商最初经营农产品、后来经营食盐、发家致富的过程,没有涉及社会地位提高的信息,故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商业活动3. 乾隆以后,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 , “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A. 商品经济繁荣 B. 长途贩运发达C. 区域经济发展 D. 抑商政

4、策改变【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型而言属否定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材料文字描述的是清代关东地区与上海之间的频繁贸易往来,这既能表明明清以来的长途贩运发达,也能反映出区域经济的特色和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所以 A B C 三项均符合材料,D 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直至清末(甲午战后)统治者才被迫放弃抑商政策,显然与材料中时间特征“乾隆以后”不符,故 D 是答案。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名师点睛】 “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周社会上出现了商业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政权统治等问题。封建统治者以此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

5、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2)表现战国首倡:商鞅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 ,限制工商业发展。西汉时期:汉武帝实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明清时期:明太祖强调“厚本抑末” ;清雍正帝强调“农为天下本务”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3)影响:破坏了工商业的正当经营,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4. 隋都城图题记:“畦分棋布,闾巷皆中绳墨,坊有墉(墙) ,墉有门,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亦一代之精制也。 ”由此可见,隋都城的设计重在- 3 -A. 打破市坊的空间界限 B. 便利居民的交通出行C. 加强官府的严格控制 D. 促进城市的商业活动【答案】C【解析】阅

6、读材料从材料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逋亡奸伪无所容足”,“而朝廷官寺、民居市区不复相参” ,可以看出从管理的角度来设计都城,A 是在宋代,B 材料中没有涉及,题中材料限制了城市商业活动,D 也应排除。【考点定位】必修二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中国古代的商业。5.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 1600 年,从这里出口了 400 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 18 世纪,其产量约为 16 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答案】D

7、【解析】材料反映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掠夺,黄金大量流入西班牙。这些黄金流入西班牙,导致物价飞涨,货币贬值,引起价格革命。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选 C。由于西班牙从殖民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因此西班牙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也没有成为世界霸主,排除 A、B;新航路开辟使得贸易中心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但不能说西班牙成为世界市场中心,排除 D。6.如表所示为 1838 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机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

8、匠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4 -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A. B. C. D. 【答案】A【解析】据表格信息可知“收入最高、居中、最低三个工种”的变化趋势可得出工业方面的工种的收入最高,而原本的一些传统行业收入偏低,说明工业革命促使了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正确;据表格中收入状况是以是否使用机器为分类的标准,正确;据“1838 年”可判断出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 “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正确;表格中体现的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所带来的影响,与“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9、无关,错误。故 A 项正确。点晴:解题时紧扣题干中的时间信息及表格中的手分类进行综合判断,由时间信息可知是工业革命时期,由收入高低可判断出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相关,据此分析可判断出正确答案。7.有人描述 19 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A. 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B. 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C. 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D. 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可知,随着工业革命的

10、开展,机器日益增多,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传统的手工工场和家庭手工业逐渐被淘汰,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领域- 5 -的革命性变化,A 正确;BC 项材料中不能反映,D 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所以选 A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厂制度8.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 ,“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A. 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B. 工业革命促进

11、了世界市场的形成C. 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D. 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工业革命使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使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对材料最恰当的理解应是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故答案为 B。ACD 项对材料的理解不够全面,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9.1912 年 4 月, “泰坦尼克”号客轮在从英国到美国的首航中不幸沉没。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该客轮的背景材料,其中符合史实的是使用电灯照明豪华客舱配备电视航线经过地中海

12、用无线电报与外界联络。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1912 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已接近尾声,当时的新科技成果已经有了电灯、电报、- 6 -电话等,但在船上只能用电灯和电报,没有移动电话。故正确,答案为 B 项。电视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从英国到美国直接横渡大西洋即可,不必经过地中海,排除。因此含有或的 ACD 项不正确,排除。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名师点睛】第一次工业革命于 18 世纪 60 年代在英国爆发,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这场革命以改良蒸汽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使工厂制代替了手工工场,用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人类

13、进入蒸汽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从 19 世纪中后期开始,所取代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和化学工业的建立。其中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人类跨入电气时代。两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发展均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10.下表为 18001900 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1800 1830 1860 1880 1900欧洲 280 341 536 620 630中国 333 298 197 125 62据此可知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C.

14、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答案】D【解析】【详解】进入 19 世纪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动,之前“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模式被打破,家庭手工业逐渐没落,但是这种制造业的衰落也不是中国所占份额被欧洲超越的主要原因,故 A 项、B 项均错误;从图表中无法体现出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故 C 项错误;解读图表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中期欧洲进行了第一次工业革命,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欧洲所占份额逐渐超越中国,并且差距越来越大,故 D 项正确。- 7 -11.欧洲资本主义的发生与发展大致经历了资本原始积累、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三个阶

15、段,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扩张方式各有侧重,以下能对应的是A. 商品输出资本输出早期殖民B. 早期殖民资本输出商品输出C. 早期殖民商品输出资本输出D. 商品输出早期殖民资本输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新航路的开辟,西方国家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伴随着殖民扩张,资本的原始积累也发展起来;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也进入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随着向垄断主义的过渡,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张由商品输出为主变为资本输出为主。故应选 C。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荷

16、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列强对外经济扩张手段的变化12.19 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 。这种状况表明A. 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B.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C. 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D. 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放【答案】C【解析】中国市场外国货增多,说明民众的日常生活也融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 正确;A 是鸦片战争之后;当时中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据主导,B 错误;当时中国对外开放是被动开放,D错误。13.据研究,1853 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 经

17、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 8 -B. 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 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 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 909 便士,而中国是 094 便士”说明中国对英国的棉纱的消费量很低,其根本原因是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D 正确;中国小农经济能够实现自给自足,鸦片战争不会使中国棉花的消费量瞬间减少,排除 A;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国门,无法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排除 B;该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整体上是高于印度的,排除 C。所以选 D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自然经济的抵制14.

18、清末某著名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A. “自强” “求富”B. “师夷长技”C. “中体西用”D. “民生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主要创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材料中“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首在利民” 、 “国之利因之”等信息体现了“求富”的要求, “征兵转饷”则反映了“自强”的要求,A 项正确。师夷长技即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中体

19、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强调在不改变中国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与材料中修建铁路无直接关系,排除 C。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强调平均地权,改善民生,与材料无关,排除 D。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 9 -振。 ”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商人投资规模过度。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欧战”即指的是一战,一战时期,西

20、方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中国,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因此“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 ,使纱厂规模不断扩大,当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据此分析可知与使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 ,不合题意与史实,“官僚资本”的影响是在 1927 年以后,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 ACD,故选 B。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16.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B. 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C. 国民政

21、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D. 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答案】B【解析】- 10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故 A 项错误。从图片可以看出外国资本一直占有重要份额,民族资本受到外国资本的挤压,故 B 项正确。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故 C 项错误。中国产业资本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内局势而非国际局势,故 D 项错误。17.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A. 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B. 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D.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

22、1928-1935 年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主要是因为南京国民政府推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C 项正确。1937年全面抗战开始,排除 A。一战期间,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该时期日本加紧侵华,排除 B。1946 年,南京国民政府和美国签订了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与材料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时间“1928-1935” ,根据表格信息总结“中国轮船发展情况” ,结合民族工业发展的史实分析材料和选项即可知道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18.1957 年底到 1960 年,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这主要是因为A. 第一个五年计

23、划顺利完成B.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C. 公私合营后国营企业职工大增D. 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答案】B- 11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7 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故 A 与题干的“1957 年底到 1960年”不符,故 A 不符合题意;大跃进 1958 年开始,1960 年结束。 “大跃进”中大办工矿企业导致职工人数猛增。故 B 符合题意;公私合营与三大改造有关,三大改造在 1956 年底结束。故 C 与题干的“1957 年底到 1960 年”不符,故 C 不符合题意;人口增长造成大量劳动力剩余与题干的“我国职工人数从 3101 万猛增至 5969 万”无关。故 D

24、 不符合题意。故选 B。19.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的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薄,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个别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A. 三大改造时期B.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C. 人民公社化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单家独户的经营” 、 “贫农” 、 “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等信息可知,该日记所载的时期应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业生产落后,为此政府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推行农业合作化,把以生产资

25、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A 项正确。 “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为 1959-1961 年,该时期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不可能出现“单户独家经营” 、 “卖地卖牲口”等现象,排除B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形式,使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让农民成为自负盈亏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与材料信息“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不符,排除 D。20. 下图主题与下列口号精神相近的是- 12 -A.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 公共食堂好,吃饭不花钱C. 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D. 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

26、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漫画主题是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只有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和漫画主题吻合,所以此题答案选 A.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B.公共食堂好 吃饭不花钱、C.自愿又互利,发展合作社、D.联产承包制,走上富裕路均根本不能反映漫画主题浮夸风、共产风、高指标、瞎指挥。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大跃进、人民公社21.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量却增加 674 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 53 万亩,总产量增加 6

27、52 万担;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农民生产自主权的扩大B. 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C.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完成D. 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1980 年与 1975 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 6884 万亩,总产- 13 -量却增加 674 亿斤;油料作物和甜菜播种面积共扩大 3626 万亩,其总产量分别增加 70%和 150%。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农民生产自主权扩大,故 A 正确。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没有革命

28、性的改变,故 B 排除。当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不久,故 C 排除。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不是主要原因,故 D 排除。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2.下表是依据龚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的 19791984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年均增长率统计表。该表反映出农村(家庭收入) 176%收入城镇(职工货币工资) 80%农村 89%消费水平城镇 45%A. 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已建立B.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还没有启动D. 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低于农村【答案】B【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

29、水平增长率高于城市,说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B 项正确。21 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故 A 项错误。20 世纪 80 年代初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启动,故 C 项错误。消费水平增长率高低不能说明消费水平高低,故 D 项错误。点睛:抓住材料时间“19791984 年”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平均增长率”等信息,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23.1981 年中共中央 27 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 14 -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独立的管理体制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市场调节为主。A. B.

30、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建设上以吸收利用外资为主,经济所有制实行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结构;经济活动在国家宏观经济指导调控下,以市场调节为主;对外商投资给予优惠和方便;特区拥有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所以答案选 C;独立的管理体制说法错误,排除ABD 三项。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名师点睛】1979 年 4 月邓小平首次提出要开办“出口特区” ,后于 1980 年 3 月, “出口特区”改名为“经济特区” ,并在深圳加以实施。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

31、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24.小明家有包括爷爷(80 岁)奶奶(77 岁)爸爸(45 岁)妈妈(42 岁)姐姐(20 岁)在内的 6 口人。今年有一天,小明(今年 16 岁)在家中一个陈旧的纸箱中发现了一个小盒子,盒子当中有一张两寸见方的硬纸片,上面印刷着“山西省粮票”字样,但他不知道这是谁的,请你帮他做出选择A. 粮票是爸爸妈妈刚生下小明后使用的B. 粮票是爷爷奶奶在

32、童年时期使用的C. 粮票是姐姐小时候使用的D. 粮票是爸爸妈妈在童年时期使用的【答案】D- 15 -【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山西省粮票”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粮票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结合选项可知,小明今年 16 岁,故他出生时应该是 21 世纪初,不会出现使用“粮票”的情况,排除 A。小明的爷爷出生于 20 世纪 30 年代末,而他的奶奶出生于 20世纪 40 年代初,他们的童年不可能出现使用“粮票”的情况,排除 B。小明的姐姐出生于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已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可能出现使用“粮票”的情况,排除 C。小明的爸爸和妈妈出生于

33、 20 世纪 70 年代,仍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在他们童年时代可能出现使用“粮票”的情况,D 项正确。二、主观题(共 4 题,总计 52 分)25.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 “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国防绿” 、 “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 、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

34、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20 世纪 80 年代,色彩鲜艳、款式时髦的服装逐步在大众中流行。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摘编自陈志华、朱华中国服饰史(1)材料一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民众的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答案】 (1)洋气:西方式生活时尚。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西方文化的影响。(2)变化: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因素:改革开放;经济和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

35、思想观念变化;外来文化影响。【解析】- 16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 、 “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可知“洋气”是指西方式生活时尚。关于原因,根据材料一“天津通商” 、 “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等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国防绿 海军蓝是中国城乡居民追求的色彩。那时期,穿一身国防绿 、腰间系一条帆布大板带、肩背军挎包成为青年男女尤其是大中专学生追求的一种时尚毛皮大衣、羽绒服、西服、呢大衣等各种

36、服装充分展现穿着者的风采与魅力”概括得出由单一服饰到多元化服饰。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民众受西方现代文化的影响较大,中国服饰正式走向了多元化”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外来文化影响、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民众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分析即可。26.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52 年一 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 年=100)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材料二 20 世纪 70 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80 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

37、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 17 -变化的原因。【答案】 (1)变化:总体上是增长的。 (答成“曲折发展”也可给分,或者答成“50 年代持续增长;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下降;60 年代中期恢复。 ”也可给分)主要原因:三大改造与一五计划的顺利实施;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实施国民经济调整(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

38、、充实、提高”的方针) 。(2) “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1952 年-1965 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可知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呈现曲折发展的趋势。关于原因,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三大改造、一五计划、中共八大、 “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调整等方面分析原因即可。(2)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关于对洋务运动评价是从否定到肯定。先要介绍 70 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 80 年代

39、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27.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化学工业的卡特尔化是按照以下途径进行的: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率的提高。1904 年,六个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了两大卡特尔。周一良、吴于廑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材料二 1901 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

40、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1)材料一中的“卡特尔”是一种什么样的生产组织形式?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列举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处于领先地位的新兴工业部门。(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答案】 (1)垄断组织。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 18 -(2)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原因:19 世纪末,西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木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注意:如果只从中国角度去分析原因不给分)【解析】

41、【详解】 (1)根据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卡特尔是垄断组织。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史实可知德国化学工业、电力工业、汽车工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可以看出当时清政府处于屈辱的服从地位;第二小问,关于原因,主要从这个时期的世界背景来看,即从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的角度来考虑。28.阅读下面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42、。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答案】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

43、,影响农业生产。(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 ,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19 -【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等信息即可知道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关于认识,根据材料一“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可知商鞅认为农业为本业,商业是末业,进而提出了重农抑商思想。关于背景,结合战国的时代背景、农业与商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可。(2)根据材料二“初算缗钱” 、 “告缗”可知汉武帝向商

44、人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财产的商人。根据材料二“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可从抑制商人、增加财政收入方面回答目的即可。关于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可从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等方面思考作答。【点睛】材料解析题的四步解题方法:第一步,先看该题设问,明白该题提问的角度、内容和解答要求,如抓住本题 “态度、认识、背景” “措施、目的、举措”等相关设问要求。第二步,读材料,找出关键字词句,最大限度的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 “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 “初算缗钱” 、 “告缗” 、 “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等,紧扣设问要求。第三步,回归教材,分析材料与课本某一内容的联系。抓住教材中关于重农抑商政策的相关内容,紧扣设问,逐一分析材料即可解决。第四步,提炼答案,分点作答,答案是对材料的理解、概括、分析和运用所学知识总结后得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