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扬州中学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高一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卓越(zhu) 百舸(g) 摇曳(y) 眷属(jun)B. 追溯(s) 独处(ch) 肴馔(zhun) 跬誉(gu)C. 蜿蜒(wn) 脊骨(j) 蠕动(r) 给予(j)D. 瞭望(lio) 遏制() 轻蔑(m) 惆怅(chng)【答案】A【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字音题考查的重点是多音字、形声字、形近字、方言字。要注意以义辨音,以形辨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错误的习惯误读。解答此类题目,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2、本题题干要求选出“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本题中,B 项, “跬誉”的“跬”应读 ku, “跬誉”指眼前的一时的声誉。C 项, “脊骨”的“脊”应读 j, “脊骨”指脊椎骨,人和脊椎动物背部中间的骨头。D项, “轻蔑”的“蔑”应读 mi, “轻蔑” ,轻视,小看。故选 A项。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A. 9月 3日,校长在开学典礼上公布了军训方阵比赛获得全市一等奖的消息,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B. 我们在欣赏前赤壁赋的华美文辞时,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其中蕴涵的哲理,从而进一步领略苏东坡自由的精神境界,则恐有买椟还珠之憾。C. 金风送爽,天高云淡,
3、省运会在扬州召开,我在电视里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听到庄严的国歌响起,不禁心潮澎湃,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D. 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里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 2 -析正误。A 项, “一片哗然” ,许多人吵吵嚷嚷,表示对听到的或看到的事物反感不满。句中说学生“欢呼雀跃” “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不合语境。B 项, “买椟还珠” ,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使用正确。C
4、 项, “感同身受” ,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此处是说“爱国热情” ,对象不当。D 项, “出神入化” ,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它的陈述对象是“技艺” ,这里用来陈述“听” ,陈述对象用错。故选 B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
5、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3.下列文化常识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学不可以已”是他的作品师说中的名句。B. 苏轼,字子由,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北宋文学家,有苏东坡集 。在党争等政治斗争中,曾被诬入狱,屡遭贬谪,直至远贬海南。 赤壁赋是其谪居黄州期间所作。C.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河东先生集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永州八记的第二篇。D. 苏洵,字明允
6、,眉州眉山人,北宋散文家,有嘉祐集 。他的名篇六国论 ,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以钱帛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文化常识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 ,然后借助平时的积累进行辨析。A 项, “学不可以已是他的作品师说中的名句”错误, “学不可以已”出自荀子的劝学 。B 项, “苏轼,字子由”错误,苏轼字子瞻, “子由”是“苏辙”的字。C 项,“始得西山宴游记是他的永州八记的第二篇”错误,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 的第一篇。 钴鉧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二篇。故选 D项
7、。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A.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暴:同“曝” ,晒干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糊涂C. 举匏尊以相属 属:同“嘱” ,嘱托D.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运数【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举匏尊以相属”中“属”如解释为“嘱托” ,则与语境不合,句中说“举匏尊” ,意思是“举起酒杯” , “以”是目的连词,举起酒杯的目的自然是劝酒,此处的“属”意
8、思是“致意” ,引申为“劝酒” 。故选 C项。【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5.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惑之
9、不解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C.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D. 其皆出于此乎 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要求选出“相同的一项” ,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A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之”是结构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独;“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之”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 项,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于”意思是“对
10、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中“于”意思是“从” 。C 项, “固一世之雄也,而- 4 -今安在哉”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中的“而” ,都是连词,表转折。D 项,“其皆出于此乎”中“其” ,助词,表推测;“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中“其”是代词,那。故选 C项。【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
11、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6.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B.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C.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 顺流而东也【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的活用现象与
12、例句相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设题,考生要先明确加点词本身的词性,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礼”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礼遇,对待。D 项, “顺流而东也”中“东”是名词用作动词,东去。A 项,“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中第一个“圣”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圣明的人;B 项, “外与天际,四望如一”中“一”是数词用作名词,一个整体。C 项,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上”和“下”都是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故选 D项。7.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而今安在哉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何为其然也C. 为国者无使
13、为积威之所劫哉 D. 水为之而寒于水【答案】B- 5 -【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然后明确特殊句式的种类以及每种句式的特点。本题中,例句“而今安在哉”是宾语前置句,应为“在安” ,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A 项,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是定语后置句,应为“利之爪牙” “强之筋骨” 。B 项, “何为其然也”是宾语前置句,应为“为何” ,属于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的类型。C 项,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是被动句,“为所”表被动。D 项
14、, “水为之而寒于水”是状语后置句, “于”是标志,应为“于水寒” 。故选 B项。8.下列关于呐喊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呐喊中多数作品的主人公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B. 鲁迅在端午节里塑造了一个表面上进步,骨子里落后的旧知识分子“方玄绰”的形象。方玄绰是“这些因循守旧,看不惯新的事物,总是喜欢在过去的世界里思考问题”的人物的代表。C. 白光中的陈士成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是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致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D. 药采用了
15、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茶客们谈论“药” 。【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呐喊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这是针对鲁迅的呐喊设题,考生可以借助平时阅读所做的记录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 “药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一条线索写茶客们谈论药 ”错误, 药是采用双线结构,明线是华家,但暗线是革命者夏家。故选 D项。9.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常有个性化语言。请写出下面个性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2)不
16、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6 -(3)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答案】 (1)阿 Q(2)孔乙己(3)九斤老太【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写出下面个性化语言塑造的人物形象” ,题干中所给的句子都是作品中人物的“招牌话语” ,可以凸显人物的特点。本题中,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出自阿 Q正传 ,这是阿 Q用先前“比你阔”来掩盖现在潦倒卑贱受人羞辱,从虚妄的“精神胜利”中获得麻醉与满足,作者用典型的语言活画出阿 Q的个性特征,令人过目不望。 “不多不多
17、!多乎哉?不多也”出自孔乙己 ,这是孔乙己说的话,说明了孔乙己的迂腐,以懂得文言而卖弄。“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出自风波 ,是九斤老太常说的话。10.“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而我在全家的口碑上,却的确算一个猫敌。我曾经害过猫,平时也常打猫,尤其是在他们配合的时候。但我之所以打的原因并非因为他们配合,是因为他们嚷,嚷到使我睡不着,我以为配合是不必这样大嚷而特嚷的。 ”(兔和猫 )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答案】 “母亲”是一个恕敌、修善的驯良百姓形象。鲁迅借母亲的形象针砭社
18、会现状。旧中国,这样的百姓太多太多了。正是这样驯良的百姓,才助长了统治者的凶恶气焰,使得凶暴者更加凶暴,软弱者更加软弱。鲁迅借此表达自己的观点:面对弱小的百姓,革命者必须呐喊;只有呐喊,才有可能唤醒沉睡的人们,换取渴望中的平等和自由。【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理解文学名著的内容,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兔与猫全文内容,试分析文中母亲的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什么观点” ,考生要先结合兔与猫中的内容分析“母亲”的形象,然后分析作者要借助“母亲”这个形象表达什么观点。 “我的母亲是素来很不以我的虐待猫为然的,现在大约疑心我要替小
19、兔抱不平,下什么辣手,便起来探问了” ,文中的“母亲”既对“麻烦的养兔法”不表好感,又对“我”的虐猫采取“修善”态度,对猫是一种容忍。 “母亲”的身上体现出百姓的驯良、恕敌和修善等特点。鲁迅在文中- 7 -塑造了这样一位母亲形象,其实是想借助这一形象来针砭时弊,流露出作者反对无原则“修善”的主张,而像“母亲”一样驯良的百姓太多,这些百姓面对统治者的嚣张气焰而不敢反抗,这就导致嚣张者越发嚣张,懦弱者更加懦弱。鲁迅借助这篇文章想要唤醒人们。解答本题,考生要明确文中几个形象,如“白兔” “黑猫”的象征意义,再结合文中“三太太” “我”和“母亲”的态度进行分析。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20、,完成下列小题。后赤壁赋苏轼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2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俛俯而不答。 “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11. 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A. 顾而乐之 B. 顾安所得酒乎C. 四顾寂寥 D. 道士顾笑12. 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归而谋诸妇 诸:之于的合音B. 履巉岩,披蒙茸 披:动词,拨开,分开C. 掠予舟而西也 西:作
22、状语,向西D. 揖予而言曰 揖:动词,向拱手作揖- 8 -13. 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A. 将归于临皋 复游于赤壁之下B. 予亦悄然而悲 飞鸣而过我者C. 状如松江之鲈 我知之矣D. 听其所止而休焉 不见其处14. 运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言文句子。(1)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2)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3)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答案】11. B 12. C 13. C 14. (1)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
23、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2)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3)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4)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验反省,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5)如果以偌大的天下,而采取下策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解析】【11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下列加点词顾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 ,这是针对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现象设题,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24、CD 三项中的“顾”都是“环顾” “四处看” “回头看”的意思, “顾而乐之”意思是“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 ;“四顾寂寥” ,意思是“四周看去,寂静寥落” 。 “道士顾笑” ,意思是“道士回头笑了起来” 。B 项, “顾安所得酒乎”中“顾”意思是“但是,可是”,这句话是说“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 。故选 B项。【12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9 -然后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C 项, “掠予舟而西也”的“西”如做状语,
25、在语法上讲不通,状语在句中修饰谓语,而句中“西”后面没有谓语,故“西”不能作状语,此处的“西”应做动词,向西飞去。故选 C项。【13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选出对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要求选出“不相同的一项” ,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C 项, “状如松江之鲈”中“之”是结构助词, “我知之矣”中“之”是代词,代指“道士的底细”或“情况” 。A 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到。B 项,两个“而”都是连词,表修饰。D 项,两个“其”都是代词。故选
26、C项。【14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肴” ,菜;“如何” ,固定结构,怎样对待;“良夜” ,美好的夜晚。第二句中, “以” ,目的连词,来,用来;“不时之须” ,随时的需要, “须”通“需” ;“子” ,你。第三句中, “博” ,广博;“日” ,名词做状语,每天;“参省” ,检验反省;“乎” ,相当于“于” ;“知”同“智” ,智慧;“过” ,过错。第四句中, “苟” ,如果;“
27、以” ,凭借;“天下之大” ,定语后置,应为“大之天下” ;第一个“下” ,自取下策;“从” ,追随;“故事” ,古今异义,旧事,旧例;“是” ,这。【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
28、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 10 -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9、切不可机械、盲目。本题中,比如“之” ,在句中的位置一样,且前后词语的词性也相同。比如“以” ,第一个“以”后面的“安”活用为动词,第二个“以”后面的“表”是名词,故两者不同。参考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歌,相互酬答。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
30、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大风刮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
31、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11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32、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5. 简述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16. 请结合全诗,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答案】15. 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的景色。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 、 “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下阕“寂寞沙洲冷”寓情于景,宁愿选择求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也透露出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6. 本词托物寓人(或托物寓怀、以物写人、借物抒情、移情于物/拟人化) ,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 (作者自己) ,把自己的主观感情
33、物象化。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拣尽寒枝不肯栖息(也可认为是“良禽择木而栖” ,故无枝可栖) ,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从而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解析】【15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述景物描写在诗歌中的作用” ,这是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这就要求考生要先圈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内容,把握景物的特点,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的形象,最后分析景物与形象、情感之间的关联。上阕“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就是写景,意思是“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 , “漏”指
34、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也就为上阕后两句中“幽人” 、 “孤鸿”的出场作铺垫。下阕最后一句“寂寞沙洲冷”也是写景,意思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 ,这是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
35、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 12 -【16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对拣尽寒枝不肯栖一句作简要赏析” ,题干没有给出明确的鉴赏角度,考生可以先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诗句中所用的技巧,最后分析其效果。“拣尽寒枝不肯栖”意思是“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 ,这是对“孤鸿”行为的描写,同时也是暗指上阕中的“幽人” ,下阕中把“幽人”和“孤鸿”放在一起写,先用“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来直写“幽人”孤寂的心境。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 “有恨无人省” ,没有谁能理解
36、自己孤独的心。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是写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这里,词人以象征手法,匠心独运地通过鸿的孤独缥缈,惊起回头、怀抱幽恨和选求宿处,表达了作者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作者与孤鸿惺惺相惜,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孤鸿的心理活动,把自己的主观感情加以对象化,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考生在答题时一定要明确“孤鸿”与“幽人”的关联,要明确词人所用的技巧和要表达的真实情感。【点睛】赏析语句题是以句子为赏析对象的一种题型。 “句子”可以是某联
37、或某阕这些局部语言。题干用语一般为“请赏析句” “请赏析联的妙处” “请从角度赏析两句” 。赏析语句是与赏析字词或整首诗相并列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综合性强、自由度大,它可以从内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情感等角度赏析,有时可以等同于词语赏析题、分析表达技巧题或 句子情感分析题,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有时又因赏析角度的不固定性,使答题的自由度较大,同时难度也较大。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 ,这就要去考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
38、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 13 -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
39、;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名句名篇默写17.补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1)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书生意气,_。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3)_,善假于物也。 (荀子劝学 )(4)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_。 (韩愈师说 )(5)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韩愈师说 )(6)_,而不知其所止;_,羽化而登仙。 (苏轼赤壁赋 )(7)盈虚者如彼,_。 (苏轼赤壁赋 )(8)_,_,薪不尽,火不灭。 (苏洵六国论 )【答案】 (1). 怅寥廓 (2). 挥斥方遒 (3). 君子生非异也 (4).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 君子不齿 (6)
40、.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7).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8). 而卒莫消长也 (9). 以地事秦 (10). 犹抱薪救火【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怅寥廓” “遒”“生” “受业” “不齿” “冯” “御” “飘飘” “卒” “犹” “薪”等。三、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朗读与呐喊莫 言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
41、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 14 -事来。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
42、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 ,老师带领我们朗读:“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
43、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
44、,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 15 -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 (高密普通话) 。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
45、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
46、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有删改)18.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 “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B. 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C. 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D. 方快与“我” ,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
47、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19.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20. 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 ,结尾却写“吟唱” ,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答案】18. D 19. (1)朗读内容画面逼真,饶有趣味。富有画面感(让人如闻其声) ,映衬出童心的天真可爱。 (2)朗读内容与(朗读)情境构成重合,意韵丰富。老青蛙带满塘的蛙鸣唱,象征语文老师带动学生、方快带动其他人朗读,意蕴丰富。 (3)朗读情境与现实情境形成反差。一本正经的朗读与后文教室里的混乱相映照,使文章有了波澜。 (4)运用拟- 16 -人修辞和拟声词,描摹池塘黄昏时分青蛙
48、齐鸣的充满生机的景象,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20. (1)为了深化文章主题。 “吟唱”表现“我”心态的成熟, “我”更认可用自己腔调来吟唱,也不害怕登台放腔,比以往更加勇敢自信,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2)为了丰富文章内容。 “吟唱”是对前面的“朗诵与呐喊”的有效补充,反映“我”由追随他人到迎难而上、再到勇敢自信的成长历程,丰富文章的内涵。 (3)为了让文章笔法灵活,跌宕起伏。 “吟唱”宕开一笔,却又与前文意脉贯通;以“朗诵与呐喊”之外的“吟唱”收结全文,看似闲笔,却巧妙回应文章主旨,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妙处。【解析】【18 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散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层级为 D级。【试题分析】A 项是对散文内容的梳理,第一段提到, “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第一段末尾提到“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 ,后文又提到,方快因为朗读而成当了班长,有了名气,并带动班里朗读的风气,而“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所以 A项正确。B 项,文中提到“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一方面他“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 ,这体现他“坚持自我的勇气” ,另一方面,面对方快的恶作剧,他连声叫好,还提拔方快做班长,方快成了好学生,并获得全选朗读比赛第三名,这体现他“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