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35103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表的应用_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作业鲁科版必修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卤素单质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1.通过分析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各元素性质的变化趋势,下列关于砹(原子序数为 85)及其化合物的叙述中肯定不正确的是( )A 砹与氢气较难发生反应B 相同条件下砹化氢比碘化氢稳定C 相同条件下砹化氢比碘化氢易分解D 砹元素位于第六周期2.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根据卤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对砹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与氢气化合的能力:At 2I2B 砹在常温下为白色固体C 砹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有 7 个电子D 砹能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3.若能发现第 117 号元素 X,它的原子结构与卤族元素相似,电子排布有 7 个电子层,且最外层有 7 个电子。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X 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X,在常温下很稳定B 其单质带有金属光泽,具有强氧化性,可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单质碘C 其单质的分子式为 X2,易溶于有机溶剂D AgX 是一种有色的易溶于水的化合物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氟、氯、溴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 7,次外层电子数都是 8B 由 HF、HCl、HBr、HI 酸性增强,可知氟、氯、溴、碘非金属性增强C 氟、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是因为它们的电子层数逐渐增大D 砹是原子序数最大的卤族元素,它易溶于水,难溶于四氯化碳5.卤族元素碘的原子半径较大,可能呈现一定的金属性。下列事实中最能够说明这个结论的

3、是( )A 单质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B 已经制得 ICl、IBr 等卤素互化物C 单质碘易溶于碘化钾等碘化物溶液,形成 I 离子2D 已经制得 I (NO3)3、I (ClO 4)32H2O 等含 I3 的离子化合物6.下列有关卤族元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卤素单质从 F2到 I2,颜色加深,熔点沸点升高B 卤素从氯到碘,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减弱C 卤素从氟到碘,卤化氢水溶液酸性增强D 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卤素单质的氧化性增强7.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B 随着原子序数的减小,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增强C 通常呈黄绿色的也是

4、氧化性最强的D 易升华的也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大的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第A 族元素性质特征的是( )A 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增强B 易形成1 价离子C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酸性(氟除外)D 从上到下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9.卤族元素按氟、氯、溴、碘的顺序,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B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增强C 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容易D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10.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大,下列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 单质的熔沸点逐渐降低B 卤素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C 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D 与氢气反应越来越容易11.卤族元素随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5、)A 原子半径依次增大B 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C 单质的氧化性依次减弱3D 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增强12.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比较中,错误的是( )A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FHClHBrHIB 单质的氧化性:F 2Cl2Br2I2C 离子的还原性:F Cl Br ID 元素的非金属性:FClBrI13.下列关于卤族元素的比较中,不正确的是( )A 卤族元素的原子半径:FClBrIB 单质的沸点:F 2Cl 2Br 2I 2C 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F 2Cl 2Br 2I 2D 氢卤酸的酸性:HFHClHBrHI14.下列关于卤化氢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卤素原子序数越大,其氢化物越稳定B

6、 卤素原子序数越大,其氢化物越不稳定C 卤化氢稳定性的顺序为 HFHClHBrHID 卤素单质与氢气越难反应,生成的氢化物越不稳定15.关于卤素单质(X 2)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都能与氢气化合发生爆炸B 都能与水剧烈反应C 都能与钠反应生成 NaXD 都能与铁反应生成 FeX316.关于卤素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卤素只能以化合态存在于自然界中B 卤素单质都能与水剧烈反应,生成氢卤酸和次卤酸C 卤素单质越活泼,其熔点、沸点就越高D 卤素是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它们不能与其他非金属元素化合17.下列关于卤素(用 X 表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卤素单质与水反应的通式为 X2H 2O

7、HXHXOB 卤化氢都易溶于水,其水溶液都是强酸C 卤素单质都有颜色,都有毒4D 卤素最高价含氧酸的通式为 HXO418.卤素单质能与金属卤化物溶液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为置换反应B 有单质生成C 有卤素单质生成D 可能有氧气生成19.若用 X 代表氟、氯、溴、碘四种卤素,下列属于它们共性反应的是( )A X 2H 2O HXHXOB X 2 H 2 2HXC 2Fe3X 2 2FeX3D X 22NaOH NaXNaXOH 2O20.关于卤族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所有卤族元素的微粒都易得电子B 和氟同一主族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C 化合物中卤族元素都显负价D 卤族

8、元素原子的原子半径从上到下逐渐减小21.氟、氯、溴、碘四种元素,下列有关它们的性质递变规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单质的密度依次增大B 单质的熔点和沸点依次升高C 氯气可从碘化钾溶液中置换出碘D 溴单质可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22.往碘化钾溶液中先加入氯水,再加入四氯化碳振荡,静置后出现分层,下层呈( )A 橙红色B 紫红色C 无色D 深褐色23.甲、乙、丙三种溶液各含有一种 X (X 为 Cl ,Br ,I ),向甲中加淀粉溶液和新制的氯水,则溶液变为橙色,再加丙溶液,颜色无明显变化。则甲、乙、丙依次含有( )A Br 、Cl 、I B Br 、I 、Cl 5C I 、Br 、Cl D

9、Cl 、I 、Br 24.下列反应能说明卤素的活泼性顺序的是( )2HClO 4Br 2(g) 2HBrO4Cl 22NaBrCl 2 2NaClBr 22KICl 2 2KClI 22KIBr 2 2KBrI 2A B C D 25.研究下表信息可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A 同周期元素的非金属性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增强B 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C 第A 族元素的金属性随电子层数增加而减弱D 第A 族元素的非金属性随电子层数的增加而减弱26.在下列元素中,与氢气反应最剧烈的是( )A 氟B 氯C 溴D 碘27.在下列元素中,最容易与氢气发生化合反应的是( )6A 氟B 氯C 溴D 碘

10、28.在下列元素中,与氢气反应生成的气态氢化物最稳定的是( )A 氟B 氯C 溴D 碘29.在下列元素中,与氢气反应需要持续加热才能进行的是( )A 氟B 氯C 溴D 碘30.(双选)卤素从氟到碘,有关的变化规律正确的是( )A 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半径依次减小B 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C 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变难,生成卤化氢的稳定性减弱D 前面的卤素单质都可将其后面的卤素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31.(双选)关于卤族元素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单质通常呈黄绿色的也是氧化性最强的B 单质中通常呈液态的显深红棕色C 都能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其通式为 X2

11、O7D 氢气与氟气不能共存32.请按下图所示要求,完成下列实验:实验7实验实验(1)实验静置后,观察到实验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实验静置后,观察到实验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3)实验静置后,观察到实验现象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4)通过上述实验可知,卤素单质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_。33.回答下列问题:(1)向溴化钠和碘化钾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最后蒸发皿中剩余的物质是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2)向碘化钾溶液中滴入淀粉溶液,现象是_,再滴入氯水,现象是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34.卤素单质都能

12、与氢气的反应:8(1)填写下表空格(2)分析上表可知,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的难易规律是_,气态氢化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是_。(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卤素单质活泼性的递变规律是_。9答案解析1.B【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变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依次减弱。砹元素位于周期表第六周期A 族,原子序数比碘大,其非金属性比碘弱,砹很难与氢气化合,砹化氢比碘化氢更易分解。2.C【解析】卤素原子最外层上都有 7 个电子,随着卤素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的能力依次减弱,砹不能从氯

13、化钠溶液中将活泼的氯元素置换出来。随着卤素单质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其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增大,颜色逐渐加深,单质碘为紫黑色固体,砹不可能为白色固体。3.C【解析】元素 X 位于第七周期第A 族,为卤族元素,其气态氢化物的化学式为 HX。根据卤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可知,元素 X 的非金属性很弱,其单质的氧化性比碘弱,不能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HX 在常温下很不稳定,AgX 比碘化银更难溶于水。4.C【解析】氟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2,溴元素原子的次外层电子数为 18;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最高价含氧酸而不是无氧酸)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由碘微溶于水,易溶于四氯化碳,

14、可知砹易溶于四氯化碳,更难溶于水。5.D【解析】单质碘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碘化钠、次碘酸钠和水,说明碘元素具有非金属性;卤素互化物 ICl、IBr 等的形成,说明碘元素具有非金属性;单质碘易溶于碘化钾等碘化物溶液,形成 I 离子,只能证明同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容易溶解在其中,不能证明其有金属性;已经制得 I(NO3)3、I(ClO 4)32H2O 等含 I3 阳离子的离子化合物,说明非金属元素碘也具有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6.D【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其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熔点、沸点逐渐升高;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卤化氢水溶液的酸性增强。7.B10【解析

15、】卤族元素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通常呈黄绿色的是氯气,它比氟气的氧化性弱。易升华的是碘,它比砹的相对分子质量小。8.A【解析】第A 族元素为卤族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都是 7 个电子,都易得到 1 个电子,生成1 价的卤离子(都为 8 个电子稳定结构);卤族元素(除氟外)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显酸性;卤族元素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9.A【解析】卤素按氟、氯、溴、碘的顺序,其单质的颜色逐渐加深,熔点、沸点逐渐升高,与氢气化合越来越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10.B【解析】随着卤素原子半径的增

16、大,单质的熔沸点逐渐升高,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减弱,离子的还原性逐渐增强。11.D【解析】卤族元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逐渐减弱,原子得电子的能力逐渐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卤素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12.C【解析】卤素从氟到碘,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卤素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卤化氢的稳定性逐渐减弱。13.D【解析】卤族元素随着原子核电荷数的增加,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增大,非金属性逐渐减弱,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到难,氢化物

17、的稳定性逐渐减弱,氢卤酸的酸性增强。14.A【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变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15.C11【解析】卤素单质都能氢气化合,但只有单质氟与氢气化合(或氯气与氢气混合强光照射)时发生爆炸;卤素单质都能与水反应,但只有单质氟与水剧烈反应;卤素单质都能与铁反应,但单质碘与铁反应生成 FeI2。16.A【解析】卤素为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只能以化合态的形式存在;卤素单质中只有氟能与水剧烈化合,且生成的是氢氟酸和氧气;卤素单质越活泼,其熔、沸点越低;卤素能与氢、碳、硅、磷等非金属化合

18、。17.C【解析】卤素单质氟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卤化氢都易溶于水,水溶液为氢卤酸,其中氢氟酸为弱酸,其它为强酸;氟是最强的非金属元素,在化合物中不表现正价,无最高价含氧酸。18.C【解析】卤素单质氟与金属卤化物溶液中的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其它卤素单质与金属卤化物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新的卤素单质。19.B【解析】卤素单质氟与水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卤素单质碘与铁反应生成碘化亚铁;卤素单质氟与氢氧化钠反应不可能生成正价化合物(NaXO)。20.B【解析】卤族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除氟元素外,其它卤素都有正化合价(如次氯酸钠、溴酸钠等),卤素阴离子(如氯离子)不能

19、得电子。21.D【解析】氯元素的非金属性比溴强,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强,溴不能从氯化钠溶液中置换出氯。22.B【解析】碘化钾中加入氯水发生反应 2KICl 2 2KClI 2,碘易溶于四氯化碳,且四氯化碳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大,分层后四氯化碳溶液在下层,下层呈现紫红色。23.B【解析】甲中加入氯水和淀粉溶液后变为橙色,说明甲中含有溴离子,再加入丙溶液无明显变化,说明丙溶液中无碘离子。24.C12【解析】卤素间的置换反应可说明卤素的活泼性强弱,即活泼性强的卤素单质,可从金属卤化物溶液中将活泼性弱的卤素置换出来。25.D【解析】卤素氟、氯、溴、碘位于周期表中第A 族元素,为同一主族元素,由表中信息,可直接

20、得到第A 族元素的性质(如元素的非金属性)变化规律,无法得到同周期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也无法得到其他族元素性质的结论。26.A【解析】氟原子半径最小,得电子能力最强,与氢气反应最剧烈。27.A【解析】氟原子半径最小,得电子能力最强,与氢气反应最容易。28.A【解析】氟原子半径最小,得电子能力最强,与氢气反应最剧烈,生成的氢化物最稳定。29.D【解析】氟、氯、溴、碘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与氢气反应的能力越来越弱,碘单质需要持续加热才能发生反应。30.BC【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

21、能力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与氢气化合由易变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单质氟与水发生反应生成氢氟酸和氧气,不能将氯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31.BD【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单质的氧化性依次渐弱,通常呈黄绿色的单质是氯气,它的氧化性比氟气弱;通常呈液态的单质是溴单质,它显深红棕色;氟元素只显负一价,不能形成最高价氧化物;氢气与氟气混合即可剧烈反应,不能共存。32.(1)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橙红色 2NaBrCl 2 2NaClBr 2(2)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2KIBr 2 2KBrI 2(3)液体分层,上层无色,下层紫红色

22、2KICl 2 2KClI 2(4) Cl2 Br2I2 Cl Br I【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13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的氧化性依次渐弱,卤素阴离子的还原性依次增强。33.(1)氯化钠和氯化钾 2NaBrCl 2 2NaClBr 2,2KICl 2 2KClI 2(2)无明显变化 溶液变蓝色 Cl 22I 2Cl I 2【解析】溴化钠和碘化钾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后,氯气与溴化钠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钠和单质溴,氯气与碘化钾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氯化钾和单质碘。单质碘可使淀粉溶液变蓝色。34.(1)(2)从 F2到 I2,与氢气反应越来越难 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逐渐减弱(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卤素单质的活泼性逐渐渐弱【解析】卤素随着原子序数的依次增大,原子核外电子层数依次增多,原子半径依次增大,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吸引能力依次减弱,原子得电子能力依次减弱,元素的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其单质的活泼性依次渐弱,与氢气化合由易变难,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减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DIN EN ISO 7932-2005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presumptive Bacillus cereus - Colony-count technique at 30 C (ISO 793.pdf DIN EN ISO 7932-2005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presumptive Bacillus cereus - Colony-count technique at 30 C (ISO 793.pdf
  • DIN EN ISO 7933-2004 Ergono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eat stress using calculation of the predicted heat strain (ISO 7933 200.pdf DIN EN ISO 7933-2004 Ergonomics of the thermal environment - Analytical determin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heat stress using calculation of the predicted heat strain (ISO 7933 200.pdf
  • DIN EN ISO 7937-2004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Colony-count technique (ISO 7937 2004) Germ.pdf DIN EN ISO 7937-2004 Microbiology of food and animal feeding stuffs - Horizontal method for the enumeration of Clostridium perfringens - Colony-count technique (ISO 7937 2004) Germ.pdf
  • DIN EN ISO 7944-1998 Optics and optical instruments - Reference wavelengths (ISO 7944 1998)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44 1998《光学和光学仪器 基准波长》.pdf DIN EN ISO 7944-1998 Optics and optical instruments - Reference wavelengths (ISO 7944 1998)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44 1998《光学和光学仪器 基准波长》.pdf
  • DIN EN ISO 7963-2010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Ultrasonic testing - Specification for calibration block No 2 (ISO 7963 2006)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63 2010《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验 2号基准块规范(ISO .pdf DIN EN ISO 7963-2010 Non-destructive testing - Ultrasonic testing - Specification for calibration block No 2 (ISO 7963 2006)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63 2010《无损检测 超声波检验 2号基准块规范(ISO .pdf
  • DIN EN ISO 7965-2-1996 Sacks - Drop test - Part 2 Sack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flexible film (ISO 7965-2 1993)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65-2 1996《包装 袋 跌落试验 第2部分 柔性热塑簿膜包装袋》.pdf DIN EN ISO 7965-2-1996 Sacks - Drop test - Part 2 Sacks made from thermoplastic flexible film (ISO 7965-2 1993)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65-2 1996《包装 袋 跌落试验 第2部分 柔性热塑簿膜包装袋》.pdf
  • DIN EN ISO 7971-1-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1 Reference method (ISO 7971-1 2009)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71-1 2009《谷类 体积密度 又称每百.pdf DIN EN ISO 7971-1-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1 Reference method (ISO 7971-1 2009)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71-1 2009《谷类 体积密度 又称每百.pdf
  • DIN EN ISO 7971-2-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2 Method of traceability for measuring instruments throug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pdf DIN EN ISO 7971-2-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2 Method of traceability for measuring instruments through reference to the interna.pdf
  • DIN EN ISO 7971-3-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3 Routine method (ISO 7971-3 2009)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71-3 2009《谷类 体积密度 又称每百升质.pdf DIN EN ISO 7971-3-2010 Cereals - Determination of bulk density called mass per hectolitre - Part 3 Routine method (ISO 7971-3 2009) German version EN ISO 7971-3 2009《谷类 体积密度 又称每百升质.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