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单元检测(六)一、选择题 1上海师范大学萧功秦教授指出,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 。其中“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的意识B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C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的主张D辛亥革命的民主共和的思想答案 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为了摆脱民族危机进行的最初觉醒应该是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A 项不符合民族危机下激发的思想;C、D 两项时间不符合。2李鸿章自嘲:“一生风雨裱糊匠。 ”他裱糊“屋子”所用的“
2、材料”是( )A西方先进科技 B君主立宪制度C民主共和制度 D封建专制制度答案 A解析 李鸿章是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通过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来维护清政府的统治,故选 A 项。3被誉为洋务派第一流人才的郭嵩焘认为:“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造船制器,相辅以益自强。 ”这表明他( )A主张“中体西用”B未超越洋务派对西学的一般认识C认为造船、制器不重要D认识到西方强盛之本在政治制度答案 D解析 “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 ,这说明郭嵩焘认为西方列强强盛的根本在政治制度,这超越了洋务派主张的“中体西用” 。4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洋务派主张“采西学,制
3、洋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对他们的主张解释准确的是( )都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都是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 都认为中国政治制度先进,反对学习外国任何制度方面的东西 都具有抵抗外国侵略的目的A BC D2答案 B解析 地主阶级内部无论是抵抗派还是洋务派,在向西方学习的目的上是一致的,在学习内容上侧重“长技” ,运用先进的技术。故选 B 项。5近代某思想家说:“然则必欲予民权自由,何必定出于革命乎?革命未成,而国大涂炭,则民权自由,且不可得也。 ”这位思想家主张( )A民主共和 B改良维新C暴力革命 D君主专制答案 B解析 从材料看出这位思想家主张“民权” ,但反对通过“革命”方
4、式获取民权,可以判断这位思想家是维新派代表人物。6梁启超在其新民说中提出了“新民”思想,他认为,要建设一个“新”的中国,必须先养成“新”的国民。 “新民”是指有爱国思想、尚武精神、社会公德、独立人格的新国民。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梁启超发表新民说意在说明( )A维新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B中国政治改革不宜操之过急,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C要革命,不要改良D兴民权是变法的根本,是强国的保证答案 B解析 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反对革命,希望通过提高民众素质,进行渐进的社会改良。719 世纪 90 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其中“发展”主要表现在( )主张君主
5、立宪政体 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对洋务运动作出了批判 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维新政治运动A B C D答案 C解析 本题的突破点在于题干中的“发展” ,无论康有为还是早期维新派,均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因此不能称之为“发展” ;对于洋务运动,无论是早期维新派还是康、梁维新派,不仅批判、继承,而且超越“中体西用”思想;真正的“发展”体现在理论体系的完善上和将改革变法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上。8胡适评价 19 世纪末的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 。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 )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 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3答案
6、D解析 梁启超是民族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在题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符合维新派观点的仅有 C、D 两项。托古改制是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中提出的观点。因此,D 项正确。91901 年 1 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祀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答案 C解析 注意题干中“1901 年”这一时间限定,从 1901 年开始,清政府大规模地推行新政,进行一系列改革,因此 C 项正确。10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关于中国
7、近代前期历史发展主流的表述中,最为确切的是(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对外来侵略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答案 D解析 近代社会前期,中国社会面临两大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摆脱外来民族压迫;二是实现近代化,发展中国。无论哪一社会阶层均为实现这两大任务努力争取。题干中的思潮的演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反映。11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是一个动态的、新陈代谢迅速的社会。下列政治力量中曾属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后又被时代进步潮流迅速“新陈代谢”的有( )地主阶级抵抗派 洋务派 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A BC D答案 B解析 抓住题干关键信息
8、“近代反封建的进步力量” ,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根本上都代表封建统治阶层利益,与当时时代潮流不符合,排除。1219 世纪晚期一西方报纸称:“甲午以后,中国有三党,守旧党意在保现存之局面;中立党意在保国以变法;维新党意在作乱为自振之基。 ”上述所指的“中立党”和“维新党”分别是( )A顽固派和洋务派 B洋务派和维新派C维新派和革命派 D同盟会和共产党4答案 C解析 要根据题干中的材料正确理解三党的性质,而不能只看三党的名称。题干中的守旧党指顽固派,主张维持清政府的专制统治;中立党指维新派,主张通过改良实现君主立宪;维新党指革命派,主张通过暴力革命,建立民主共和国。故 C 项正确。13辛亥革命“
9、打开了中国现代化的闸门,使反动力量再也无法照旧统治下去了” 。这主要是由于它( )A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B沉重打击了反动统治C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D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答案 A解析 题干从辛亥革命影响的角度分析封建专制无法统治下去,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14 “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说明( )A辛亥革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B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C国民革命结束了封建制度D君主立宪制得到民众的普遍支持答案 B解析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民众把清室退位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这说明唤醒国民民主意识的重要性,B 项正确
10、;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结束的是封建帝制而不是封建制度,君主立宪制在中国也没有获取民众的普遍支持,因此 A、C、D 三项错误。15 “共和建设之初,所以艰难不易实现,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非共和本身之罪也。其阻力最强者,莫如守旧之武人,及学者。 ”陈独秀这段论述表明他认为辛亥革命后出现帝制复辟现象主要是由于( )A辛亥革命并未真正确立民主共和制B康有为等守旧保皇党人的支持推动C广大人民群众没有真正理解民主制 D近代中国社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答案 D解析 依据题干中关键信息“往往复反专制或帝制之理由,乃因社会之惰力,阻碍新法使不易行”可以得出近代中国社
11、会存在复辟帝制的基础,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51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尽得西洋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师夷长技以制夷。魏源海国图志材料二 若强中御外之策,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以朝廷威灵合九州之力,乃天经地义之道,古今中外不易之理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机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张之洞劝学篇材料三 自同治、光绪以来,总署、使馆、招商局、电线铁路,皆用来新政,非祖宗之旧法也。皇上诸臣,审时度势,图谋自强,亦固知学之不能不变也,徒以根本未变,大制未新,少袭皮毛,未易精髓。犹厦屋朽坏,岌岌将倾,而粉饰补漏,糊裱丹青求不履压,岂可行哉!梁启超变法通议材料四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
12、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请回答:(1)分析材料一、二指出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主要分歧又是什么?(2)材料二和材料三的主张有何异同?产生分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3)材料三和材料四主张的目的有何相同之处?方式有何不同?答案 (1)相同目的:维护清朝统治。主要分歧:材料一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材料二主张“惟有以忠义号召天下之心。 ”(2)同:法制、器械、工艺可变。异:材料二主张君主专制,材料三则要改革政治制度。原因:其阶级立场不同,材料二是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主张,材料三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3)
13、同: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异:材料三主张改良,而材料四主张革命。解析 第(1)问要结合材料,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出发分析其目的,主要分歧只是方式不同。第(2)问异同结合材料概括即可,原因要从两人的阶级立场去分析。第(3)问两人都属于资产阶级,但派别不同,决定了他们的根本目的相同而方式不同。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和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千辛万苦的探索和不屈不挠的斗争对推动中国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但也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材料二 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
14、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6实行平民政治为宗旨。国民党宣言请回答:(1)“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探索中国政治民主化道路上有哪些派别分别作出了怎样的努力?这些探索活动对中国的民主政治进程产生了怎样的重大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0 世纪初中国人民为“巩固共和”与“专制”进行了哪些较量?这种反复较量说明了什么?答案 (1)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实现君主立宪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为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进行了辛亥革命。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的精神将激励后人为实现真正的民主继续斗争。(2)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说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具有艰巨性和曲折性;民主取代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解析 第(1)问,依据所学即可得出答案,但是对民主政治进程产生的影响要分别回答,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促进了人民思想觉醒,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是推翻帝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第(2)问, “较量”依据所学即可得出,较量的反复性说明的问题要从实质上去考虑,即民主与专制较量的曲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