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

上传人:cleanass300 文档编号:942532 上传时间:2019-03-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0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安徽省濉溪县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安徽省濉溪县 2018-2019 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扫描版)2345678濉溪县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 【解析】百家争鸣的根源是铁犁牛耕的推广,生产力发展,故 A 项错误;土地私有制的出现是生产力发展带来的生产关系的变革,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中士阶层的分化,可知能为春秋战国时期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提供条件,故 C 项正确;官僚政治的形成是在秦统一六国后实行了郡县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C2 【解析】材料汉代董仲舒借鉴庄子“天人合一”的观念,改造儒家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在借鉴中不断创新,故 A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黄老之学在汉代

2、的地位,故 B 项错误;C 项出现在魏晋南北朝之后,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C 项错误;儒家主要关注人际关系,故D 项错误。 【答案】A3.【解析】图二的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李贽是明清之际四大家而不是宋明理学,故A 项错误;明清之际四大家仍旧属于儒学思想,没有突破儒学范畴,故 B 项错误;北宋五子和陆王是宋明理学的代表,是传统主流的复兴,明清之际四大家是传统主流的批判和继承,故 C 项正确;图一和图二的思想都属于传统的儒学思想而不是近代民主思想,故 D 项错误。 【答案】C4 【解析】材料认为孔子的论述“乃后人奉以为传心之诀,很无谓” ,反对神化孔子。A 项强调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故

3、 A 项错误;B 项李贽反对以孔子思想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反对神化孔子,符合题意,故 B 项正确;C 项是康梁利用孔子为变法制造依据,没有体现出反对神化孔子,故 C 项错误;D 项是近代新文化运动对孔子的批判,不符合时间限制,故 D 项错误。 【答案】B5 【解析】题干主要论述人对真理的追求是无止尽的,没有提及知识即美德,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提及法律问题,故 B 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人的自由平等问题,故 C 项错误;通过“人要对过去的一切观念重新梳理,不断形成新的观念和认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人要随着外界环境和人事的变化来进行不断的重新认识自我,故 D 项正确。 【答案】D6 【解析】智者运

4、动是公元前 5 世纪,故 A 项错误;从时间可以判断是 1417 世纪的文艺复兴运动,故 B 项正确;宗教改革是 1617 世纪,故 C 项错误;启蒙运动是 1718 世纪,故 D 项错误。 【答案】B7 【解析】材料阐述的天主教会的相关改革措施,并未涉及信仰自由的内容,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提倡道德自律,注重科学和艺术的素养,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培养美德提升素质做合格公民,均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特别重视将人教育成有责任感的公民”肯定人的价值和作用,受到了人文主义的影响,故 C 项正确;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头目,天主教的改革目的是为了强化封建制度不是加

5、速其解体,故D 项错误。 【答案】C8 【解析】题干主旨与分权制衡无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按照他的才智标准跟那些与他自己同一类的人过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 , “和平”而“有组织”的生活,只能在国家形成之后才有可能,于是人们按照社会契约建立国家,故 B 项正确;题干主旨与天赋人权无关,故 C 项错误;人民主权意即社会的权利掌握在人民手中,这与题干无关,故 D 项错误。 【答案】B9.【解析】历史的真相只有一个,故 A 项错误;文字史料也是还原历史的重要依据,故 B项错误;根据材料“考古发掘发现了古纸(史称放马滩纸),推断其年代为西汉初年” ,可以弥补前面史料记载的不足,故 C 项正确;

6、“只能依靠考古证实”表述绝对,故 D 项错误。【答案】C10.【解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定基础的是诗经 ,故 A 项错误;材料四位文学家是9汉代汉赋的代表人物,都有大赋的行家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故 B 项错误;汉赋并不属于世俗文学,故 C 项错误,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故 D 项正确。 【答案】D11.【解析】根据“城市具有最先进的有关戏则发展的各种理念和资源”可知京剧产生的重要前提是北京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故 A 项正确;商人在北京建立会馆属于北京具有的资源,但没有理念,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

7、不符,故 B 项错误;北京地区的贵族及官员是京剧的听众,但与材料“各种理念和资源”不符,故 C 项错误;四大徽班相继到北京汇报演出给京剧的产生带来了先进的理念,但与材料意思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A12.【解析】惯性定律也称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与时间快慢无关,故 A 项错误;加速度定律也称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在受到合外力的作用会产生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的大小正比于合外力的大小,与物体的惯性质量成反比,故 B 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指任何物体之间都有相互吸引力,这个力的大小与各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例,而与它

8、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故 C 项错误;相对论认为时间、空间具有相对性,与题干中“GPS 卫星搭载原子钟每天比赤道上用户的钟快 38s(微秒)” ,即时间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故 D 项正确。 【答案】D13.【解析】世界观上,宗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而科学认为是不断进化的结果,方法论上,宗教依靠想象和圣经而科学依靠证据和实验,两者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尖锐对立,故 A 项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上的分歧不是两者尖锐对立的根源,材料也未涉及,故 B项错误;宗教意识和科学意识的不同不是两者尖锐对立的根源,故 C 项错误;拥有的权力和社会地位不同不是两者尖锐对立的根源,材料也未涉及,故 D

9、项错误。 【答案】A14.【解析】根据图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铁路、钢铁属于重工业的范畴,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指代创新性知识在知识中占主导、创意产业成为龙头产业的智慧经济形态,故 B 项错误;三次产业革命都大幅度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故 C 项错误;三次工业革命分别以蒸汽机、电力、计算机互联网为代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故 D 项正确。 【答案】D15.【解析】题干没有体现梁启超抵制民主革命的意图,而是强调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可知,在 20 世纪初,梁启超就认为应当抛弃狭隘的大汉族主义,形成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民族观念,这说明近代民族意识已经觉醒,故 B 项正确;题干强调近

10、代民族意识觉醒,民族意识觉醒不等于梁启超主张加强民族融合,故 C 项错误;文化的近代化有很多表现,仅梁启超的一句言论不能说明文化的近代化转型加速,故 D 项错误。【答案】B16 【解析】材料“他们一改前代唯经书才是知识根源的观点” ,可见新文化运动加速了思想解放,故 A 项正确;六经仍然是人研究的材料,影响没有被彻底消除,故 B 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中国一群领导性的史学家”的观点,研究方向没有趋于一致,故 C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学术研究影响传统文化,故 D 项错误。 【答案】A17 【解析】孙中山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故 A 项错误;受到社会主义思想影响,但不是接受,故 B 项错误;结合 192

11、4 年国共合作,孙中山发展了三民主义,故 C 项正确;不能说是放弃了三民主义,故 D 项错误。 【答案】C18.【解析】材料中分析的民主革命,而后认为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分开进行,这是毛泽东思想新民主主义论的内容,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强调在农民在革命中重要性,与材料无关,故 A 项错误;新民主主义论符合材料的观点,故 B 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的著作,不符合主旨,故 C 项错误;论十大关系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观点和认识,而不是民主革命,故 D 项错误。 【答案】B19 【解析】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反帝反封建是 1922 年的中共二大上,故 A 项错误;规定10我党任务是有计划

12、地发展国民经济是在中共八大上,故 B 项错误;确定了毛泽东思想为全党指导思想是在 1945 年的中共七大上,故 C 项错误;十五大党章明确了邓小平理论作为行动指南说法正确,故 D 项正确。 【答案】D20 【解析】1984 年我国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2003 年成功发射“神舟 5 号”载人宇宙飞船,1986 年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升空,1970 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正确的时间顺序为,选择 C 项符合题意。 【答案】C21 【解析】根据材料“不少的美术家为了强调人民生活中的光明和快乐,显然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 ,描述的是一种理想主义倾向,故 A 项错误;同理,这

13、种简单美化与“双百”方针相悖,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对于人民在争取美好生活过程中坚决斗争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却很少加以有力的表现” ,强调文艺对社会建设中的先进事迹和精神应该大加弘扬,故C 项正确;根据材料“把生活简单地美化了,使生活过多地成为节日的天真的狂欢”并不能表现科学和文学的繁荣,故 D 项错误。 【答案】C22.【解析】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于一体,与图 5 明显不符,故 A 项错误;此时西方流行的画派是现代主义画派,现代主义绘画反传统、反理性,重视自我感受和自我表现,与图 5 明显不符,故 B 项错误;图 5 真实再现建国后妇女在冬天接受教育时的热情,属于现实主义绘画,

14、故 C 项正确;图 5 符合新中国成立后“学校要向广大工农开门,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的办学方针,不是艺术想象,故 D 项错误。 【答案】C23.【解析】 红与黑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故 A 项错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的杰出代表,故 B 项正确;人间喜剧是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故 C 项错误;战争与和平是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故 D 项错误。 【答案】B24.【答案】D25.【解析】(1)第一小问黄宗羲,据材料一“认为自私自利是有生之初人的本性”得出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据材料一“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得出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

15、工思想,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卢梭,据材料一“专制制度带给人民的是一种灾难”得出反对君主专制,据材料一“每个人都必须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 结合所学得出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 (2)第一小问理由,据材料二“与君权平列的有教权”得出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据材料二“皇帝,既是君,又是圣,君神合一”得出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据材料二“法律来自社会,而非出自君权”得出西方法律来自社会,据材料二“君者,法之原也”得出中国法律出于君权,结合所学分析即可;第二小问史实,结合所学得出,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中国传统

16、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从该时期的经济、文化等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黄宗羲:为私正名,挑战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 ;明辨君臣关系,提出君臣共治天下的平等分工思想。(6 分) 卢梭:反对君主专制;提出依照社会契约原则结成人们相互关系的社会理想。(3 分) (2)理由:西方君权与教权平列,中国是君权与神权合一;西方法律来自社会,中国法律出于君权。(8 分) 史实:经济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有较大发展。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欧洲人文主义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启蒙思

17、想家宣扬平等与自由,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8 分)26 【解析】首先,分析材料信息,找到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的观点,其次选择一个观点,以“赞同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为例,结合所学,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生2007031911产力、现代化、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等角度进行分析,或者以“现代科学技术是人类的灾难”为例,结合所学,根据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分别从环境、殖民、全球化的问题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根据论点,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表述成文。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答案】参考提示: 提示一: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福祉这一肯定的、乐观的观点。 (结合

18、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给人类物质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科技进步也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带来了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推动了整个现代化进程;科技进步的传播也推动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加速其现代化进程,从而为整个人类社会的现代化提供了持久的动力。(12 分) 提示二:赞同材料中关于科技进步是人类的灾难的这一否定的,悲观的观点。 (结合几次科技进步的进程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加以论证)如:科技进步拉开了人与环境的距离,认为可以凭借科学和技术的力量认识、控制、改造整个世界。对能源的浪费性使用,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从煤烟污染、工业“三废”污染、

19、石油、化工、毒气污染,到农药污染、核污染和噪声污染,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极大破坏,生命健康受到严重威胁。 科技进步虽然缓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些矛盾,但从长远来看,体制性的矛盾和危机是无法依靠物化的技术环境来根除的。(12 分) 其他论述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27 【解析】(1)第一小问影响,从材料“1925 年苏联当局设立莫斯科中山大学 ,专门培养中国留学生的革命理论和军事知识”以及建国后中苏关系友好,中国进行一五计划等史实,可知 20 世纪 2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 世纪 5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

20、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2)第一小问背景,从材料“文化大革命十年间,出国留学人数急剧下降” ,可知“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结合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中国国内政治、经济、外交、教育等方面的变化,以及当时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和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外部环境,可总结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留学热潮重现的背景;第二小问变化,从材料“至 20 世纪 80年代末 90 年代初,出国留学生遍及世界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 “达到二十多万人。至2004 年更达 70 万人” 、 “除公派之外,自费留学占很大比重” 、 “1992 年国家出台“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

21、留学政策,从而给予了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度和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 ,可概括与新中国初期相比,新时期留学热潮的主要变化。【答案】(1)不同影响:20 世纪 2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着眼于民主革命的需要,为中国革命培养了大批革命理论和军事骨干力量;20 世纪 50 年代的“留苏热”主要服务于经济建设,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了大量的人才(4 分)。 (2)背景:“文革”造成人才的断层;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邓小平复出整顿文教(高考制度的恢复);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西方国家关系逐步正常化;第三次科技革命方兴未艾。(6 分,任答三点)主要变化:规模越来越大;留学目的地更加广泛;自费留学比重增加;个人的自主性增强。(三点 5 分) 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