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节 看我“七十二变” 多义词,金陵怀古 王 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赏析】 作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这首诗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中间两联着力描写诗人眼中的秋光,四句中,一写别渚孤岛,一写数帆归舟,一写晚风劲吹、红叶凋零,一写寒云阴沉、楼阁昏暗。一句一景,犹如四幅画屏,物象虽不同,却同是淡墨素彩,集中反应了秋光的萧瑟,,创造了一个寥落清冷的意境。尾联归结全诗,为金陵秋景图点睛。“故国凄凉”应“江城满目秋”,“谁与问”应“
2、独上”。“人心无复更风流”,由以上种种风物,水到渠成地诱发出了不吐不快的感慨,体现了诗人深深的忧思。,【思考】 尾联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课堂互动探究,文脉探究 1什么叫词汇?什么叫词义? 【提示】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材料。汉语的词汇是指汉语里全部词和所有相当于词的用法的固定结构(熟语)的总和。“词”是构成词汇的最主要的成分。,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一个词一定有声音,声音是词的形式;一个词也一定有意义,意义是词的内容。词义就是指词所表示的意义。,2什么是多义词的借代引申义?举例说明。 【提示】 多义词的“借代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
3、象之间有某种相关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整体与部分、物品与使用者、行为与行为发出者、工具与活动、材料与产品、产地与产品等都有着稳定而明显的关联,因而都可以在人们意识中建立起某种联想关系,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口”原指“人的一个器官”,后又用作指“人”的量词,这是用部分指称整体。,“便衣”原指“平常人的服装”,后又用来指“穿着便衣执行任务的军人、警察等”,这是用物品指称使用者。“编辑”原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 理、加工”,后又用来指“做编辑工作的人”,这是用行为指称行为发出者。“兵”后来产生出“军事、战争”(如“纸上谈兵”里的“兵”)和“兵士” (如“
4、强将手下无弱兵”里的“兵”)的意义,也是一种借代引申义。,3什么是多义词的比喻引申义? 【提示】多义词的“比喻引申”是指甲、乙两类对象之间有某种相似性,所以就可能用原本指称甲类对象的词语去指称乙类对象,从而使词语产生新的意义。比如“包袱”原指“用布包起来的包儿”,由于包袱可以使人有负重感,于是人们便用“包袱”来指称“影响思想或行动的负担”,使“包袱”产,生出新的意义。“迷雾”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两个义项,一是“浓厚的雾”,二是“比喻叫人迷失方向的事物”,后者就是这个词的比喻引申义。比喻义和修辞中的比喻不同:比喻义已成为词的一个稳定的义项,在词典里可以查到;而比喻则是临时的修辞手段,词典里没有这个
5、义项。,4举例说明词语演变中“词义扩大”和“词义缩小”的特点? 【提示】词义的“扩大”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古义,而古义包括在今义中。比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在则泛指一切河流。 “菜”在古代专指蔬菜,现泛指菜肴。“诗”原来专指诗经,后来则泛指一切诗歌类的文学作品。一般说来,词义的扩大总是具有从个别到一般,从部分到全体的特点。,词义的“缩小”是指词的今义所表示的范围小于古义。如“禽”在古代指“鸟”和“兽”,后来专指鸟类(包括飞禽和家禽)。“子”原义包括“儿子”和“女儿”,现在却只能指“儿子”。“宫”原是房屋居室的通称,秦汉开始专指帝王的住所。,5举例分析什么是词的“科学意义”
6、和“通俗意义”。 【提示】词义是人们对一定对象的概括反映,但这种反映在揭示事物本质的程度上有深有浅。对同一个对象,普通人和有专门知识的人认识就可能大不相同。,比如“人”这个词,在一般人看来指的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会说话、像你我一样的生物,而知道是 “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的也不会很多。这些事实说明,词的意义由于概括深度上的差异而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人们对事物所具有的非本质特征的反映,可以称之为“通俗意 义”,如上面提到的“人”的前一种意义;另一种,是人们对事物的本质特征的反映,可以称之为“科学意义”,如上面提到的“人”的后一种意义。尽管通俗意义并不能充分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一组非本质特征的总和也可以起到使不同的事物互相区别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掌握了词语的通俗意义,就足以使人们正确地使用词来指称不同的事物。科学意义通常只用于特定的学科领域,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都是按通俗意义来理解和使用词语的,甚至一般的语文词典对词义的解释往往也是词的通俗意义。,整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