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47299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PPTX 页数:23 大小:136.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智慧之花__熟语课件2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四节 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一、熟语概念及类型 熟语是语言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为人们所熟习、一般不能任意改变其结构的定型的短语或句子。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部分,并且往往不能按照一般的词法来分析。(现代汉语) 熟语的特征:结构上的稳固性;意义上的整体性;各自有特殊形式 。,熟语的概念: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 1惯用语。 惯用语是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语意具有双层性,除字面的语义外,还具有深层次的比喻引申意义。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其特点是: (1)结构是固定的,固定性虽不如成语,但比歇后语和谚语要强,并且以三字格(动宾

2、关系较多)为常见代表。,(2)在句法功能上它同成语近似,在修辞功能上它有强烈的通俗性和口语色彩。歇后语和谚语是句子形式,有时可用作句子。成语雅的多,俗的少,惯用语几乎都是俗的,雅的极少,且贬义的较多。 2谚语。 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有关自然现象、农业生产、保健卫生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经验总结,其中农谚多带有地域性。如: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3格言。 格言是具有哲理的言简意赅的语句。如:知识就是力量。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事实胜于雄辩。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歇后语。 歇后语是由近似谜面、谜底

3、两部分组成的带有隐语性质的口头用语,其本义在后半部分。如:飞蛾扑火自取灭亡。大海里捞针无处寻。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输)。,歇后语包括两类:一是喻意;二是谐音。喻意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比喻,后半部分则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谐音的歇后语,其后半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来表达意思。 5成语。 成语是指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词组)。它是比词大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一个词的语言单位。成语大多由四字组成。,(1)成语的特点。结构的相对定型性。意义的整体性。时间和空间的习惯性。形成的历史性。内容和形式的民族性。 (2)成语的来源。从历史故事中来;

4、如:“指鹿为马”“倚马可待”。从寓言故事中来;如:“守株待兔”。从神话或其他传说中来;如:“精卫填海”。从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如:“水落石出”。,(3)成语的语法结构。并列关系。如:披坚执锐;防微杜渐;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承接关系。如:见异思迁;先斩后奏;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目的关系。如:削足适履,守株待免,杀一儆百,越俎代庖。因果关系。如:水滴石穿;水落石出;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主谓关系。如:毛遂自荐,杞人忧天,夜郎自大,叶公好龙动宾关系。如:不见经传,歧路亡羊,顿开茅塞。如丧考妣。动补关系。如:轻如鸿毛,退避三舍,无动于衷,荒谬绝伦。动宾补关系。如:问道于盲,贻笑大方,拒人千里。,连动关系。

5、如:画蛇添足,抱薪救火,亡羊补牢,琢玉成器。兼语关系。如:请君入瓮,令人生畏,引狼入室,化险为夷。偏正关系。如:衣冠禽兽,扶摇直上,孜孜不倦,一丘之貉。,二、惯用语与成语、谚语的比较 惯用语与成语、谚语、歇后语等一般统称为熟语。熟语有一个共同点,即习用性和定型性。惯用语具有熟语共性的一面,但是也有自己的个性: 1惯用语与成语比较。 (1)定型性程度方面。两者都具有定型性,不过成语结构紧密,定型性程度很高,不像惯用语大多可以插进成分,或者更换成分、改动词序。,(2)语言形式方面。两者的结构类型都是多种多样的,不过成语以四字格、联合型结构为主,惯用语以三字格、动宾型结构为主。 (3)意义整体性方面

6、。两者都具有整体性的特点,惯用语和成语意义大多数不能从字面上理解,都是比喻引申义。 (4)来源方面。成语是历代人民群众集体智慧创造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深厚的全民性,是民族语言中的珍品,而惯用语里有一部分来源于方言,就具有地域性,带有方言意味。,(5)语言风格方面。两者都言简意赅。成语总的来说属书面语范畴,它还保留着文言书面语在词义或语法结构上的特点,如:“飞沙走石”“令人发指”(词义),“唯利是图”“时不我待”(语法)。惯用语属于口语范畴,它的语言材料都是人民口头上常用的和通俗易懂的。,2惯用语与谚语比较。 惯用语与谚语同属于口语范畴,都是流传在人民群众口头上的。大多可以增减字数、更换词语、拆开

7、插入其他成分等。如:谚语“一个巴掌拍不响”,也可以说成“一个巴掌响不了”“一个巴掌不响”“一只手不响”“一只手拍不响”等。另外,两者都有一些流传某一地区、带地方色彩的成分,如:“小暑一声雷,依旧倒黄梅”只是南方的谚语。,惯用语与谚语也有不少的区别: (1)内容上,谚语是人民群众在口头流传的、总结经验教训的现成话,主要表示判断或推理;而惯用语主要表达一般的概念,一个完整的比喻引申义。如:“平时不烧香,急来抱佛脚”是谚语,而“抱佛脚”是惯用语。,(2)结构上,谚语一般是完整的句子,常作为语言的使用单位;惯用语是短语,常作为语言建筑材料,充当句子成分。语言形式上,谚语多在五个音节以上;惯用语以三个音

8、节的动宾型为主。 (3)意义整体性上,谚语只有一部分具有比喻引申义,而像“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春送千担粪,秋收万斤粮”并不具有比喻引申义;惯用语则全部具有比喻引申义。,三、成语运用技巧 1理解成语的意义。 有的成语可以从字面上去理解意义,但要注意,成语的语义往往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意义,不能用现代汉语的意义来解释。如:“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刊”作“消除”讲。“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打击或承受压力,“冲”是“要冲”的意思。,有的成语由于出自古典诗文或历史故事,不能简单地从字面去理解,也不能把成语各组成部分的意义加起来理解,如:“火中取栗”,出自法国作家拉封登的寓言:猴子叫

9、猫给它取出炉火中烤着的栗子,结果栗子被猴子吃了,猫不但没吃着,还烧掉了脚上的毛。比喻冒危险为别人出力,吃了苦头,但自己一无所得。 有的成语的实际含义必须透过字面意义去进一步深入理解,如:“望其项背”,表面意义是指望得见人的脖子和脊背,实际意义是指“比得上”,且多用于否定句式。,2辨析成语间的异同。 有些成语意义相同或相近,这类同义成语,有的是程度深浅不同,如:“得陇望蜀”与“得寸进尺”,共同的意思比喻贪得无厌,不知满足,但后者比前者程度深。 有的是适用对象不一样,如:“遍体鳞伤”与“体无完肤”,都形容伤得很重,但前者只能用于人,后者却可以用于人或抽象的理论。,有的是语法功能各异,如:“前车可鉴

10、”与“前车之鉴”两个成语,同出一源,意义相近,但前者是主谓结构,在句中作分句或谓语,后者是偏正短语,一般作宾语、主语。 有的是褒贬色彩有别,如:“开门揖盗”与“引狼入室”都表示自己做了害自己的事情,都带贬义,但“开门揖盗”更带一些傻气。,有些成语可褒可贬,如:苦心孤诣 (明显含褒义),这类褒贬义都含有但容易误用的常见成语还有:安之若素、按部就班、标新立异、顶礼膜拜、放浪形骸、高视阔步、卷土重来、明哲保身、推波助澜等,应多加注意。 有些成语的感情色彩在一定的语境中会有临时性的新变化。如:“咬文嚼字”。,3把握成语的多义现象。 成语在历史演变中,不断出现新义,这就使一部分成语有不止一个的意义。多义成语的使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义被后起义代替,本义基本上弃置不用,如“闭门造车”,本义是按照同一方法做出的东西自然相同。一种是本义和后起义均可使用。,T,谢谢观看,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