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947947 上传时间:2019-03-0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2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9年高考历史政治史考点精练专题03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03 从汉至元君主专制的演变【 考点图解 】【 名师点拨 】古代中国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权:在古代中国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削弱相权的主要方式有以下两种:(1)分割相权。把相权一分为二(一分为三或更多),使之相互牵制,从而保证皇权的独尊。(2)转移相权及其机构。权力转移的总趋势是由离皇帝身边远的人(外朝或外廷的大臣)向皇帝身边的人(内朝或宫内的侍臣、宦室)转移,即由远及近(或由外到内);同时,行使相权的机构总是不断地由内朝(宫内)向外朝 (外廷)转移 ,即由内向外,内朝逐渐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2.加强思想控制:

2、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分化事权,使其相互节制: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宋代实行二府三司制等。4.注重官吏选拔和任免: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的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代的东厂、西厂、锦衣卫等。【 历年真题 】1 (2018江苏高考3)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 “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

3、定,然后下百司。 ”由此可见,尚书省( )A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C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22 (2018新课标全国卷高考26)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 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解析】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这 一做法削弱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故 A 项错误;由材

4、料“武则天时期”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一做法是为了加强自身的统治而非为了官员的晋升,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可知官员的品级并未改变,故 B 项错误;由材料“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 、 “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通过增加宰相数量,分割宰相权力以达到削弱宰相加强皇权的目的,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C 项正确;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宰相职权被削弱而非强化,故 D 项错误。 4 (2016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 ”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

5、,是因为汉初( )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 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 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答案】B5 (2016浙江文综16)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强化,往往通过采取弱化相权、完善监察体制、调整中央和地方关系等手段来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政治架构的设计与职权的变更较为突出。下列选项中,在地位和3职权上大体相当的一组是( )A东周诸侯国与元行省 B唐政事堂与宋中书门下C西汉州刺史与明监察御史 D宋提点刑狱司与明通政司【答案】B【解析】东周诸侯国独立性很强,元朝行省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二者地位和职权区别较大,故 A 项错误;唐朝在门下省设政事堂,后来凡参加政事堂会议的其他官员,身份等

6、同宰相,宋朝的中书门下,习称政事堂,行政长官职务相当于宰相,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相当,故 B 项正确;西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政治,明朝监察御史监察地方,大事奏裁,小事主断,官位虽不高,但权势颇重,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大体不相当,故 C 项错误;宋提点刑狱司是专职监察刑狱的官员,明通政司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因而二者地位和职权不相当,故 D 项错误。6 (2016海南单科3)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 ,官员亦以“为民父母” “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 “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7、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答案】B7 (2015天津文综2)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答案】D【解析】由材料内容“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可知军国大事最终是由皇帝裁决的,而不是由朝臣决定,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 B 项错误;群臣的议政并不能起到限制皇权的作用 ,故 C 项错误;通过材料可知,群臣议政起到了集思广益的作用,使皇帝在作出最终

8、决策时能够更加科学,故 D 项正确。48 (2015新课标全国卷文综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 “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答案】C【解析】 “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因此外戚也可能掌握相权,与“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信息不符,故 A 项错误;“家天下”观念强调的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B 项错误;外戚属于母族亲属关系,汉代外戚干政反映出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故 C

9、项正确;刘氏同姓诸侯王反映的是父系血缘关系,与外戚干政无关,故 D 项错误。9 (2015四川文综2) “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答案】C10 (2015北京文综13)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A唐朝的门下省 B宋朝的枢密院C明朝的内阁 D清朝

10、的军机处【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给事中的职权为封驳审议,加上当时有“宰相”一职,可知给事中隶属于唐朝门下省,故 A 项正确;宋朝的枢密院执掌军权,与材料无关,故 B 项错误;明太祖废丞相,明成祖设内阁,当时不可能有“宰相”一职,故 C 项错误;军机大臣只能跪奏笔录而无权否决皇帝的诏书,军机处之下也未设置下属机构,故 D 项错误。511 (2015广东文综13)针对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有朝臣说:“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 ”由此可知,该朝臣( )A反对中央集权 B主张建立内阁C主张加强相权 D反对三省六部制【答案】C【解析】材料没有涉及到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与控制,

11、故 A 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内阁制度出现在明朝,明朝建国之初,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管理六部,不可能出现“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的现象” ,故 B 项错误;依据材料中“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信息可知,该朝臣认为皇帝频频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是“乱政” ,他希望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即加强相权,故 C 项正确;该朝臣主张加强中书省的权力,材料没有体现出他反对三省六部制,故 D 项错误。 17 (2013北京文综13)读图 7,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迁都到C和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废除了丞相制度 【答案】C18

12、(2013江苏单科3)某学者评唐朝三省制时指出:“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 ”这里所谓“违制”的论断,主要指皇帝背离了( )A诏令须由政事堂议决的制度 B门下省执掌诏令草拟的职能6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的惯例 D尚书省负责执行诏令的定制【答案】A【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唐朝三省制下,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制下,皇帝命令必须经政事堂审议副署才可以。由此可知 BC 表述错误。D表述正确,但与题意要求不符。 因此正确答案选 A.。19 (2012山东文综1

13、0)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答案】B【解析】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相权一分为三;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行 宰相权,宰相的权力进一步被分割,这些措施都达到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20 (2012北京文综13)图 6 是中国某一朝代都城内中枢机构的分布示意图。该都城是( )图 6A唐长安 B宋开封 C元大都 D明北京【答案】C21 (2012海南单科5)北

14、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 。这种现象反 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7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 察官员 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答案】C【解析】题干主要反映宋代御史与宰相的关系变化,以此说明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说明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御史掌握的是监察权,A 项题干无从反映, D 项不符史实;宋代以前的历代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致力于削弱相权,如汉代的“中朝”和“外朝”制度、唐代的三省六部制,B 项排除。22 (2011上海文综9)如图为中国古代史上某朝代中央行政体制示意图,

15、该朝代是 (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答案】C【解析】示意图内容信息反映的是“三省六部制” ,隋唐建立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故选 C。23.(2011上海单科7)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下列史 实能佐证这看法的是( )A秦二世而亡,汉推行郡国并行制 B秦二世而亡,汉启用布衣将相C隋二世而亡,唐广招贤才知人善任 D隋二世而亡,唐实行宽简舒缓法令【答案】A【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而导致新问题的产生” ,秦朝灭亡后,汉代统治者认为秦短期而亡是因为郡县制,实行了结果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的产生。B、C、D 三项,都使新王朝初期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

16、,并没有产生新的问题。 33.(2008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汉朝的刺史C. 唐朝的节度使 D. 宋朝的枢密使【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再现史实的能力。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A 错。汉朝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B 错。唐朝的节度使是边境重地设置的军镇长官,C 错。宋朝在宰相之下增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 34 (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17、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答案】A【解析】题干中唐太宗的话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 A 项。35 (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 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 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的积极作用。唐朝中央官制实行的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隶属于尚书省。三省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

18、效率。36 (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王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 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答案】A37 (2007广东单科4)下列选项 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9唐朝实行三省制 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答案】D【解析】 “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指的是削弱相权以加强君权。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削弱了宰相的权利;宋朝设立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分割了宰相的权利。二者都有利于加强

19、君权。38 (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 ,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A【解析】秦朝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规定皇帝权力的至高无上,丞相的主要职责就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西汉前期继承秦制,使这一制度得以沿袭。 原则:皇权至上。41 (2014安徽文综37) (28 分)阅读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四个基础性制度,如

20、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 ,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图 15(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 15 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 (12 分)(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 (16 分) (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10【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

21、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要求:联系中国封建王朝盛衰的史实;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等 次 论 述第一等观点明确,有概括性表述;史实明确,并能充分支持观点;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第二等观点明确,表述较充分;史实基本准确,尚能支持观点;论证较完整,表述清楚。第三等 观点不明确或无观点;史实不准确或未引用史实;表述不清。 【解析】(1)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对四大制度分别加以叙述,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22、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2)观点的提取根据题干“论述制度创新对王朝盛衰的影响”进行加工,可以概括为“制度创新有利于王朝的强盛” ,可以举例唐朝的强大与制度创新如三省六部、科举制等有很大关系;“制度的僵化必然导致王朝的衰落” ,可以举例明清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闭关锁国” 、 “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等都不能够创新结果导致了中国明清后被西方赶超。【 高考模拟 】1.(2018河南濮阳模拟)刘邦率兵在外,屡屡遣

23、使慰问留守后方的丞相箫何。萧何不解其意,部属回答说:“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 ”这反映了当时( )A.丞相职权范围宽 B.皇权对相权实行监督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D.皇权对相权严加防范【答案】D112.(2018湖南长沙模拟)两汉的统治者十分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央就设置了御史台、丞相司直、司隶校尉三大监察系统。这三大系统互不统率,权力交叉,各自为政。这反映出汉代( )A.君主专制统治发生明显异化B.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C.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D.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严重性【答案】C【解析】建设监察机构是加强君主专制的方式之一,故 A 项错

24、误;材料以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机构为例是为了说明汉代统治者重视监察机构的建设,并非侧重于中央政府的反腐建设,故 B 项错误;根据汉武帝在中央设置的三大监察系统可知,汉代监察制度具有多元制的特征,故 C 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贪污腐败的信息,故 D 项错误。3.(2018河南洛阳模拟)隋唐用三省六部制代替三公九卿制,确立三省的首长为宰相,但其他官员也可临时差遭到中枢任职,职权堪比宰相。这一做法有利于( )A.完善中央官制 B.加强君主专权C.决策更加科学 D.提高行政效率【答案 】B4.(2017辽宁六校协作体考试)唐制,凡属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而后方可

25、颁行生效。后来唐朝有的皇帝违反这一制度时,只得将其发诏敕的封袋改为斜封,所书“敕”字,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 ,即表示此项命令未经政事堂研究,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 ,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这一规定( )A.三省议政对皇帝有一定的制约作用B.唐朝丞相独揽行政大权12C.标志着唐朝建立了二府三司制度D.使皇帝再也不能为所欲为【答案】A【解析】据材料“皇帝命令,必须政事堂会议正式议决通过,并加盖中书门下之印 ,而后方可颁行生效” ,表明唐代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故 A 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分割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故 B 项错误;宋代实施二府三司制度,故

26、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虽没有中书门下之印 ,亦请下面马虎承认之” ,相权对皇帝的约束力有限,故 D 项错误。 8.(2017广西桂林一模)宋史职官志二:“枢密使、知院事,佐天子执兵政,而同知、副使、签书为之贰。凡边防军旅之常务,与三省分班禀奏;事干国体,则宰相、执政官合奏。 ”以上材料可看出宋代( )A.枢密院与中书省分掌军政和财政B.设立枢密使分割了宰相的权力C.严密的官僚体制保证了决策高效D.职官分工有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答案】B9.(2017河南六市联考)元朝设立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总理全国政务,实际长官为左右丞相各一人,或仅置右丞相,总领省事,统领百司。这一政策措施有助于( )A

27、.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B.防止丞相专权C.提高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缓解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答案】C【解析】材料中强调中央官制的调整,故 A 项错误;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中书一省制下,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故 B 项错误;精简机构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方式,元朝三省归一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对辽阔国土的管辖,故 C 项正确;相权的扩大,只会激化中枢权力机构内部的对立,故 D 项错误。10 唐律疏议职制律中规定:若官吏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每延缓“一日笞五十,一日加一等,十13日徒一年” ;“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这些规定( )A旨在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B利于政府行政

28、决策的正确C有利于提高部门行政效率D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答案】C【解析】这些规定针对的是“延缓诏令文书颁发” ,与防止皇帝诏令被篡改无关,故 A 项错误;颁布诏书不等于行政决策,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唐朝对延缓诏令文书颁发者及处理官文书延误者的处罚规定,说明唐朝重视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故 C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提高行政效率,而不是说明唐代的法律非常严酷,故 D 项错误。11.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 。其中如下图所示的这一制度“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A各部门既分工又合作,提高了行政效率,减少了决策失误B官员责任明确,

29、分工细密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管理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答案】A12 旧唐书载:长庆、大和中,(狄兼谟)历郑州刺史,以治行称,入为给事中(中央官职)。开成初,度支左藏库(掌管财政的机构)妄破渍污缣帛等赃罪,文宗以事在赦前不理。兼谟封还敕书,文宗召而谕之曰:“嘉卿举职,然朕已赦其长官,典吏亦宣在宥。然事或不可,卿勿以封敕为艰。 ”由此不能看出( )A给事中隶属于门下省B给事中可以否决皇帝旨意14C体现了皇权独尊的地位D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答案】B【解析】本题引用文献史料考查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材料叙述了唐朝给事中狄兼谟封还敕书,皇帝召见他,令之“放行”的事情。按唐朝制度,门下省是负责审核的机构,可以推断给事中是门下省的官员, “封还敕书”表明皇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但给事中不能否决皇帝的旨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