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十四 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外交,总纲目录,1.现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三大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文化大革命”时期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改革开放新时期民主政治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基本确立。,2.祖国统一事业的发展:“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实现祖国统 一奠定了理论基础;香港、澳门的顺利回归,丰富了“一国两制” 的理论和实践,也为解决台湾问题指出了光明的前景。,3.现代中国的外交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出现第一次建交热潮,参 加日内瓦会议与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0世纪70年代 中国重返
2、联合国,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建交;新时期中国积极参 与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并开展新型区域合作。,1.(2018山西太原调研)1953年,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 代表大会。这说明 ( ) A.全国人大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D.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结束,主干点一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根据材料中 的“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工作。 在此基础上,自下而上逐级召开了人民代表
3、大会”可知,全国人大 成立的组织基础正逐步奠定,为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大奠定 了基础,故A项正确;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起来,故B项错误;题干论述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没有谈及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故C项错误;全国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宣告 结束是在1954年,故D项错误。,2.(2018山东枣庄期末)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正式颁布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原则;1982年,全 国人大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 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当时这两部宪法的颁布和修 订 ( ) A.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B.重建和完善
4、了民主制度 C.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D.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答案 A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两部宪法颁 布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时期,但它们都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 依据,故A项正确;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属于民 主制度的建立,而不是重建和完善,故B项错误;1954年宪法确立了 新型国家的架构,1982年宪法没有确立,故C项错误;1982年修订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拨乱反正提供了法律依据,而1954年 宪法没有,故D项错误。,3.(2018安徽名校联考)据中国网刊载:1973年,毛泽东委托民主人 士章士钊前往香港与台湾人士接触,商谈国共两党再度合作事宜; 1
5、975年,年迈的蒋介石思乡心切,委托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密约毛泽 东访问台湾。这些做法 ( ) A.结束了两岸之间的军事对抗 B.打破了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 C.宣告了和平统一方针的确立 D.彰显了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答案 D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结束了两岸 之间的军事对抗是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故A项错 误;两岸之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是在1987年,故B项错误;宣告和平 统一方针确立的是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故C项错误;20世 纪70年代,台湾和大陆的接触表明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故D项 正确。,4.(2015安徽文综,17)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 中国共
6、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 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 断,“它”是指 ( ) A.双十协定 B.论联合政府 C.共同纲领 D.论十大关系,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双十协 定是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论联合政府和论十大关系 是毛泽东作的报告,都不符合题干材料中“中国共产党人、民主 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的限定,故A、B、D错误。 选C。,5.(2018课标,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 “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 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7、)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唯物史观。 从材料信息看,在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刘少奇提出健全法 制。结合中共八大召开的时代背景可知,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即将展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大力发 展社会生产力成为时代的要求。加强法制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 经济建设的进行,故选C项。A项错在“开始”和“制度化”;195 6年时,新政权已经巩固,排除B项;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 国”确立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
8、点,与题干时间明显不符,D项错 误。,1.(2018河北石家庄质检)日内瓦会议中,以周恩来为首的中国代 表团成功促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的签 订。与此同时,中国还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劝 说华侨加入所在国国籍。这些做法 ( ) A.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创造了条件 B.是大国协商解决国际争端的尝试 C.为国内建设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 D.打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主干点二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历史解释。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提出于1953年12月,日内瓦会议召开于1954年4月,故A项 错误;材料强调是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
9、用,并未涉及其 他国家的努力,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中的“中国代表团成功促成 的签订”“主动解散了周边国家华侨的共产党组织”可知, 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提高了国际声誉,为国内建设 创造了有利的周边环境,故C项正确;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打 破了美国孤立和遏制中国的政策,故D项错误。,2.(2018河南郑州联考)1971年2月,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 中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这在美国官方文件中还是 第一次。这表明尼克松政府 ( ) A.承认一个中国原则 B.支持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试图改善中美关系 D.谋求实现访问中国的既定目标,答案 C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
10、中的史料实证。美国在1972 年的联合公报中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与材料中“1971年” 不符,故A项错误;当时的美国并不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 席位,提出“双重代表权案”,故B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 世界局势发生重大变化,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中美 关系开始缓和,与材料中“尼克松在提出的外交政策报告中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来称呼中国”相符,故C项正确;1971年7月, 基辛格访华确定了尼克松访华的目标,与材料中的“1971年2 月”不符,故D项错误。,3.(2018江苏单科,12)1984年10月,邓小平指出:“处理国与国之间 的关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最好的方式。其他方式
11、,如大家 庭方式,集团政治方式,势力范围方式,都会带来矛盾, 激化国际局势。”邓小平得出上述论断,是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 ) A.体现了国与国一律平等的理念 B.开创了中苏两国友好的局面 C.消除了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 D.推动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答案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与印度、缅甸等国共 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 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其核心内 容是国家无论大小,一律平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故选A项。题 干材料只是反映了邓小平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论述,未涉及开 创中苏友好局面和上海合作组织建立的问题,排除B、D两项
12、;和 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不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矛盾分歧,排除C项。,4.(2015山东文综,22)1950年1月,英国宣布承认新中国;1954年6月, 中英互派代办;1972年3月,中英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外交关系。在 这一进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 ( ) A.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 B.冷战背景下中英两国的现实需要 C.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 D.中英两国意识形态对抗的逐渐消失,答案 B 本题考查历史核心素养中的唯物史观。在冷战背景 下,虽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敌视、封锁新中国,但中英两国出 于自身现实利益的需要,仍不断改善两国关系,故B项符合题意。 中英关系取决于两国的利益需要,中美关系的发展演变不
13、起决定 作用,A项错误;至1972年,英国并未加入欧共体,中英关系的改善 与欧共体对华政策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中英两国由于社会制度 的差异仍存在意识形态的对抗,D项错误。,1.(2018湖北八校二联)新中国成立伊始,政务院在共同纲领 指导下颁布了社会团体登记暂行办法,初步确立了社会组织 “分级登记”的管理体制。该办法实施的重要政治动机是 ( ) A.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 B.取缔非法的社团组织 C.防控境外的敌对势力 D.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从材料信息看,对社会组织“分级登记”管理,其主要目的是加强对社会团体的监管和约束,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故选A项。对社会
14、团体“分级登记”管理,可以区别不同性质的社会团体,对不同团体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B、C、D三项均不是重要的政治动机,排除。,2.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 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了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直到1979 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投票表决进行明确规范。这表明我国 (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探索中前进 B.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完善 C.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程序 D.依法治国逐渐成为国家意识,答案 B 鼓掌表决是一种倒退,说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发展 中出现了曲折,并非一帆风顺,故A项错误;从鼓掌表决到法律明确 规范投票表决,体现了民主制度在曲折中逐步
15、完善,故B项正确;人 大完善了投票表决方式并不代表政治体制改革都注重完善民主 程序,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人大投票方式的变化,无法体现依 法治国成为国家意识,故D项错误。,3.(2018东北名校联考)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 信中写道:“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据此 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中共首倡第三次国共合作 B.解决台湾问题时机已经成熟 C.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 D.“一国两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答案 C 材料没有体现“首倡”,故A项错误;解决台湾问题时 机已经成熟的表述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中的“今日吾 弟在台主政,三
16、次合作,大责难谢”并结合1982年的时间信息可 知,中国大陆希望用和平方式完成祖国统一,故C项正确;“一国两 制”得到了两岸同胞的高度认可的表述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4.(2018辽宁省实、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 育才学校期末)1945年,中苏两国就对日作战后期及战争结束后 解决双方争议问题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有效期为30 年。1950年初,经过谈判中苏两国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 约。这表明 ( ) A.中国努力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 B.美苏冷战对中苏关系变化影响有限 C.对苏外交成为中国政府的外交核心 D.两国政府坚持务实灵活的外交原则,答案 A 新中国成立后,没有承认
17、国民政府与苏联签署的协议, 而是以新的身份与苏联谈判,重新签订新的条约,表明新中国努力 建立新型平等外交关系,故A项正确;在美苏冷战的背景下,新中国 实行“一边倒”政策,故B项错误;新中国外交的核心是维护国家 利益,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苏签订条约的历程,未体现务实灵 活原则,故D项错误。,5.(2018陕西西安调研)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迎来了第 三次建交高潮。加拿大、日本、联邦德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先后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进 展的关键因素是 ( ) A.综合国力的提升 B.中美关系的缓和 C.中国重返联合国 D.改革开放的推行,答案 B 20世纪7
18、0年代我国综合国力虽有所提升,但不是外交 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 华,中美关系缓和,随后国际上出现了同中国建交的高潮,故B项正 确;中国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支持下重返联合国的,不是外交取 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因素,故C项错误;此时中国尚未进行改革开 放,故D项错误。,6.(2018湖北八校联考)据统计,从2001年至2006年,国内共出版了 20余部美国外交史专著。各类学术期刊共发表美国外交史论文 332篇。学者们提交的论文中,与美国外交史有关的占有相当大的 比例。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 A.美国是当今世界超级大国 B.学术研究多元化发展趋势的
19、影响 C.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的需要 D.中美建交后外交关系发展的推动,答案 C 材料提供的时间是2001年至2006年,正值经济全球化 迅速发展的时期,中外之间的联系加强,我们需要加强和世界之间 的联系,中美之间的关系只是这一时期中外研究的一个方面,题干 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内建设的需要,故C 项正确。,7.(2018安徽江淮十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建立了近 代法律体系和律法制度,包括制定了中华民国宪法中华民 国民法典中华民国暂行新刑律等重要法律共241件,分别 在程序法和实体法领域为后来的法律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20、(它 们)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法习以为常的禁止刑 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 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民国时期法律体制改革是中国法制 史上前所未有的革命,为此后中国法律的发展清晰地指明了路 线。,材料二 一个国家制度的成熟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坚决有力,这 是现代化对国家治理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站在现代化的 角度看问题,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毋庸置疑,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现代化,重在加强国家制度建设。 (1)依据材料一概括民国初年法制改革的特点。结合时代背景分 析民国时期实行法制改革的原因。(8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材料中的主要观点,并以新中国民主政
21、治建 设的史实加以说明。(6分),答案 (1)特点:确立了法制化发展方向,形成了法律体系,奠定了 法律近代化的基础;以西方法律体系取代中国传统法律体系的不 足。 原因:民国政府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西方法律制度的优点对民国政府 维系统治的启示。 (2)观点: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大。 说明: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以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为核心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具有中国 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推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从法律近代化、 借鉴西方法律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西两个方面 加以说明。就中国而言,民国政府迫切需要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 法律来巩固统治;就西方而言,西方近代法律体系相对发展成熟, 有许多可供借鉴学习的地方。 (2)第一小问观点,根据材料二中的“站在现代化的角度看问题, 国家的强大就在于制度的强大”得出,国家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强 大。第二小问说明,结合所学可得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进行了 三大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深化民主法制 的改革,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