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河南省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2 月第三次双周考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2 分,30 题共计 60 分)1.一位学者曾发表这样的感慨“一场运动,使一个缺乏群众基础的在野党 ,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执政党 ;一个由少数知识精英聚集的幼年的党迅速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卷入这场洪流,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他谈到的历史事件是( )A辛亥革命 B五四运动 C国民革命 D抗日战争2.在民主革命时期,国民政府各部机关如外交、财政、交通等都迁往新建政府,该地一度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很多重要领导人如汪精卫、宋子文、毛泽东,董
2、必武、林伯渠等均在这个政府工作过。 “这个政府”是指( )A南京临时政府 B武汉国民政府 C南京国民政府 D重庆国民政府3.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 ”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4.1935 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总结的决议 ,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
3、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但却没有提出政治路线的错误问题,反而确认“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 ”而且讲得有根有据,连路线错误的暗示都没有。主要是因为( )A担心党内发生严重分裂 B缺乏稳定的政治大环境C错误性质没人认识清楚 D政治路线问题并不重要5.1935 年 6 月,蒋介石指示兵工署长俞大维:“凡各兵工厂尚未装成之机器,应暂停止,尽量设法改造于川黔两省,并须秘密陆续运输,不露形迹。 ”这从侧面反映出( )A政府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 B中国工业布局发生巨大变化C中国民族危机日渐严重 D蒋介石加强控制西南地区6.1940 年 8 月 26 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
4、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 )A策应了远征军赴缅作战的行动 B支持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已成为进行抗战的主要力量 D配合了国民党太原会战的进行- 2 -7.某学者认为:“经过 8 年抗战,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被削弱,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被动摇,人民革命和人民民主力量空前发展,中国共产党达到完全成熟。 ” 在该学者看来,抗日战争( )A是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B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C使中国建立了人民民主的新民主主义国家D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8.解
5、放战争时期,一国民党高级将领在被俘后说:“这一战非雄才大略之人是作不出来的,锦州好比一条扁担,一头挑东北,一头挑华北,现在是中间折断了。 ”这位国民党高级将领由衷赞叹的是人民解放军哪一战役高超的指挥艺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9.1945 年 10 月,毛泽东在回答英国记者“如何理解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的提问时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与罗斯福的四大自由,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这一表述的主旨是( )A肯定美国的政治模式 B建立人民民主专政国家C促进民主、和平建国 D批判国民党的独裁统治10.189
6、4 年 1 月,恩格斯受邀为新纪元周刊题词时说,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此处的“联合体”反映出, 共产党宣言的研究主题是( )A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B实现人的自由解放C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D实现生产资料公有11.“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材料中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指的是( )A历史唯物主义
7、B辩证唯物主义 C阶级斗争学说 D剩余价值理论12.“白由党人、社会主义者、商人、将军、贵族都策划着推翻它。然而,四天之内把这个政权摧毁的彼得格勒骚动,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由有组织的反对派促成的。极度的饥荒把要求面包的长列队伍变为反政府的示威游行。 ”这里的“彼得格勒骚动”( )A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通过和平方式摧毁专制政权C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 D表明临时政府失去民众支持13.(美)迈克尔罗斯金在国家的常识中写到“列宁很快就看到一种二元权威正试图统治俄国。临时政府控制着军队和外交政策。但是在最重要的城市彼得格勒,由工人、士兵、水手和革命者组成的委员会(工兵代表苏维埃)管理着一切。
8、”面对“二元权威”的政治- 3 -局面,列宁( )A发动二月革命 B发表四月提纲C举行彼得格勒起义 D令攻占冬宫14阅读下表:20 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文献。对其相同点认识正确的是( ) 1912 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 1931 年 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1949 年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1954 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982 年 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说明阶级基础和社会环境是实现民主政治的前提B阶级斗争决定了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成果能否实现C都是民主与专制长期斗争的结果D都借鉴地吸收了欧
9、美民主的精华15下表为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基本历程,其反映出( ) 时间 内容 1979 年 第三次起草民法典 1987 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995 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担保法 1999 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合同法 2017 年 颁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民法总则 A改革开放后中国进入建设法治化社会的新时期B改革开放后逐步建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C民法典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制定、不断完善D单行法的颁行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16某部法律文献序言指出“我国同伟大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同各人民民主国家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友谊,我国人民同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民的友谊也日见增进
10、,这种友谊将继续发展和巩固” 。据此可知,该部法律是( )A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 年)17 “这个宪法巩固了我国人民革命的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政治上、经济上的新胜利,今后在动员和团结全国人民完成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和反对内外敌人的斗争中,我国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这个宪法”的制定( )A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造历程 B正式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初步建立了政治协商制度 D推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颁布- 4 -181961 年 6 月,毛泽东在与印尼总统苏加诺会谈时,指出“
11、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没有中央政府,它归还祖国,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 ”由此说明( )A “一国两制”思想的雏形已经出现 B海峡两岸关系的坚冰得以打破C和平统一祖国是建国以来的一贯方针 D “一国两制”的方针正式提出19 1988 年 2 月,台湾当局准许国民党员、干部赴大陆探亲、旅游;7 月确定在维持官方不谈判、不接触、不妥协政策的前提下, “民间、间接、单向、渐进”开放两岸关系;11 月又宣布有条件地开放大陆同胞赴台探病、奔丧。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大陆和台湾实现了真正停战 B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C “一
12、国两制”得到两岸认同 D两岸隔绝状态已经被打破20. 1950 年,中国、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规定:“缔约国双方保证以友好合作的精神,并遵照平等、互利、互相尊重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及不干涉对方内政的原则,发展和巩固中苏两国之间的经济与文化关系,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 ”此举( )A促进了中苏经济一体化 B标志着中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C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推动新中国经济建设顺利开展21.1950 年,中国先后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瑞典、丹麦、缅甸、列支敦士登、瑞士、芬兰等 8 个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反映出新中国( )A.试图摆脱两极格局的影响 B倡
13、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D放弃了“一边倒”的方针2220 世纪 50 年代初,中国与印度建立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这些外交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加强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合作 B打破西方封锁拓展外交空间C消除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蓬勃发展231972 年 2 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关于中美关系的演说:“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是寻求某种办法我们能够有分歧而不至于成为战争中的敌人。 ”据此判断( )A中美已经建立外交关系 B中美两国仍然互相敌视C中美关系出现重大转机 D中美两国成为战略同盟24. 1946 年,美国驻苏代办凯南在
14、给美国国务院的电文中指出,苏联的目标是从一切方面致力于提高苏维埃国家的实力,分裂和削弱自由国家的力量。凯南的这一电文( )A.成为二战后美国全球扩张的宣言书 B.直接导致美国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C.影响了战后美国对外政策的制定 D.正确分析了当时的苏联的外交政策25. 有学者指出:美、苏冷战的开始,成为中国内战的国际起源;而中国内战的爆发,也表明美苏之间的冷战,其实早在中国已经开始。材料说明( )- 5 -A.冷战起因与中国关系密切 B.国共内战推动了冷战重心的转移C.国共内战是美苏冷战的起源 D.冷战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政局走向26. 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的条件是:西欧必须集体制定复兴计划,并且要
15、相互协调生产与流通。这就不仅解决了西欧的燃眉之急,而且( )A.促进了西欧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B.遏制了苏联向西欧地区的扩张C.为西欧经济一体化莫定了基础 D.为美国商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27. 肯尼迪在处理古巴导弹危机的一周里,充满着焦虑与犹疑:“我根本没有细想过第一步会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第四步和第五步将是升级双方的冲突,而第六步永远不会到来,因为那时将不会有人存在。 ”据此推断,古巴导弹危机( )A.促使美苏在核心利益上避免直接对抗 B.迫使美国放弃了对古巴的孤立与封锁C.缓和了美苏间的大规模军备竞赛 D.强化了以美苏为中心的两极格局28.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是当前欧盟的重要现象,它正成为
16、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议程。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全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政治化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消除民众的不满C抗衡美苏两极的需要 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29. 1973 年,美国为缓和与欧日的经济矛盾,转嫁美国的防务负担,建议与欧日构建新大西洋宪章。对此,欧洲各国态度较为消极,而日本则犹豫不决。最终,该计划“流产” 。材料主要说明( )A.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B.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C.资本主义阵营已经瓦解 D.西欧国家开始走向联合30. 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 “伙伴关系
17、”屡见报端。冷战时期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关系,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 “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这种变化(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表明新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已经形成C.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围绕自身利益适时调整对外政策二、材料解析题(共 40 分,其中 31 题 16 分,32 题 12 分,33 题 12 分)31.阅读史料,回答问题(16 分)史料一:1937 年 7 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
18、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 6 -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史料二:义勇军进行曲问世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悲愤歌声,便很快就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无论他是哪一个民族的中国人都会有人唱它。(1937 年)9 月 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布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该宣言强调国共合作对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前途有着极为“重大
19、的意义” 。郑大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觉醒(1)根据史料一,概括指出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6 分) 。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族团结在抗战时期呈现的新特点。 (4 分)(2)有学者认为,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 ,综合以上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 分)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 分)材料一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上,第一次建立起一个具有较为合理的政治制度的、安全可靠值得信赖的政府(即使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历史成就,而且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成就孙中山称之为一盘散沙,的中
20、国,迅速凝聚成一个具有强烈的民族使命感的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与后毛泽东的中国 材料二 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因为胜利,党内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建国初在全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到 1952 年 1 月,全国共查出贪污旧币1000 万元以上的贪污犯 10 万余人,判处死刑的有 42 人。1952 年 4 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 ,新中国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对贪污罪的惩治作出明确规定。这一阶段的反腐败主要不是依靠法制和专门的反腐机关,而
21、是依靠党和政府自上而下领导和发动的群众运动,如先后开展的整风运动、四清运动等。 2009 年,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 ,决定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2015 年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对巡视工作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明确。2017 年在中央电视台首播巡视利剑 ,由中央纪委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五集电视专题片,- 7 -分别是利剑高悬 、 政治巡视 、 震慑常在 、 巡视全覆盖 、 破解“历史周期率”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前提。针对“它不能提供政治上的自由和民主”这一谬误,列举建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8 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
22、中国共产党反腐举措的特点?(4 分)3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时间 事件 1947 年 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参众两院发表咨文并同时对全国广播,提出“杜鲁门主义” 1951 年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签署煤钢联营协定 1960 年 法国总统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并提出“缓和” 、 “谅解” 、 “合作”的政策主张 1962 年 古巴导弹危机,美苏两国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苏联让步作为收场 1964 年 77 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 ,谴责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掠夺和控制,提出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 1965
23、年 日本对美国贸易从入超转为出超 1971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80 年 为抗议苏联入侵阿富汗,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最终这届奥运会的参加国只有 80 个 1991 年 苏联解体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下卷等 以上表格中的历史事件体现出了二战后国际关系格局发展变化的诸多趋势,请从材料中提炼出两个趋势并结合所学的世界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8 -第三次双周考历史答案15CBBAC 610 BDACB 1115 ACBAC 1620CBADD 2125CBCCD 2630 CADAD31(1) 不同: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
24、政权及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的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 红军改编。 (每点 2 分,共 6 分)特点:全国各族人民、海内外同胞团结抗战(或全民族的抗战) ;形成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每点 2 分,共 4 分)(2)说明:促进中华民族觉醒,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激发爱国热情);取得近代以来反侵略斗争的首次完全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奠定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推动民族解放。 (每点 2 分,三点共 6 分。 )32(1) 前提:强大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建立(新中国的成立)。(2 分) 成就: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25、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6 分) (2)特点:把防腐与反腐败相结合;加强制度与法规建设;注重与群众运动相结合;加大监察力度;发挥媒体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任答两点得 4 分)33【答案】答案示例: 趋势一: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呈现出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动荡局面。(2 分) 1947 年,伴随着“杜鲁门主义”提出,世界逐步进入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之中。(2 分)一方面, “全面冷战”愈演愈烈。在欧洲,两大阵营的对抗尤为激烈,出现了德国分裂、三次柏林危机等。(2 分)在亚洲美国和苏联的冷战造成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在美洲,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使人类与一次核
26、战争擦肩而过。1980 年美国等国抵制莫斯科奥运会,体现出美苏之间的“冷战”不仅体现在政治、军事上,连体育赛事也无法幸免。(2 分)另一方面,局部热战时有发生,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世界长期的动荡不安(2 分)。 结论:两极格局之下的世界“冷战”与“热战”并存,体现了两个超级大国、两大阵营势均力敌相互对抗的基本趋势。(2 分) 趋势二:二战后的世界出多极化趋势日趋加强。(2 分)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成为两个超级大国,世界逐渐进入两极时代(2 分)。但是,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旧有的两极格局之下,世界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2 分)。在欧洲,欧洲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以法国为代表的西欧国家开始谋求政治上的独立自主。在亚洲,随着经济的逐步恢复与繁荣,日本提出了成为“政治大国”的目标。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国际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亚非拉,伴随着民族解放运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发展中国家在获得的民族独立之后,又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2 分)。以上这些新兴力量,对于美国和苏联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带来了较强的冲击与挑战。(2 分) 结论:二战后,两极格局之下产生了若干新兴力量中心,体现了世界多极化趋势日渐加强的发展趋势。(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