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950808 上传时间:2019-03-07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0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浙江专用2018_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二章自然资源保护第三节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学案湘教版选修6201901213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学考要求 1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2评价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一、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2防护林带包括水源涵养带、水土保护带、防风固沙带等,它以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目的。3 “罗斯福工程”主要有以下几部分组成:营造防风林;扩大农田免耕、休耕和粮草轮作措施;易旱农田退耕还草改为牧场,有效治理“黑风暴” 。4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有:营造防风林、梯田、轮作;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保护性犁地。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1植树造林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土

2、地荒漠化的原因(1)植树造林从生态的角度看,植树造林是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途径。建造的防护林带有水源涵养林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三种。建造防护林带的目的是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2)防护带类型与意义2减少水土流失的耕作方法2拓展延伸土地退化的防治(以土壤侵蚀为例)土壤侵蚀主要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对土地施加的压力过大,使自然状态下较脆弱的环境被破坏防治的原则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强调将防治工作与消除贫困、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贯彻预防为主,使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栽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工程措施 水利

3、工程有修建水库、灌渠等;水土保持工程有修梯田、淤地坝等防治措施 农牧业措施 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在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及山区为主,植被覆盖率在 30%以下。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3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等条件,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A_,B_,C_,D_。(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丘陵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_。(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地区。简要说明北方地区和南

4、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的措施。解析 第(1)题,根据图表内容,结合南方丘陵地区情况可分析得出结论。第(2)题,从“红色荒漠”发生的机理,应该为江南丘陵,它的形成对表层土壤,地表形态,下游河湖都会产生一定影响。第(3)题,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南北方形成原因不同,地理环境也有差异,荒漠化防治措施不同,结合课本知识正确作答。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2)江南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3)干旱和半干旱北方地区: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南方地区: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

5、耕还林等。二、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1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2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土地质量为目的的土地建设和恢复工程。3全国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掘、塌陷和压占等,废弃了大量土地。土地整治的方法措施4某学校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对本地区“人口增长与地理环境的演变”开展了大量实地调查工作。研究发现:一个地区土地资源的开发首先是在平原、河川地区,一般来讲,只有当人口增长到某一临界值,平原土地资源不足时,才开始向坡地、丘陵、山区发展。下面是他们调查的一些资料数据。材料一 六百余年来本地区

6、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 时间(年)人口(104人)耕地(104 hm2)人均耕地(hm2/人)1368 6.693 4.151 0.621403 6.661 4.245 0.6371465 9.497 4.245 0.4471736 21.599 7.481 0.3461875 32.724 17.25 0.5271911 29.157 18.466 0.6331983 49.86 20.36 0.4081996 54.63 22.07 0.404材料二 本地区现有耕地分类状况(10 4 hm2)水田 水浇地 沟川地 平坡地 缓坡地 陡坡地 急坡地 其他 合计河川阶地0.01 0.1 1.12

7、0.22 0.28 0.01 0.37 2.11丘陵沟壑0.01 0.63 2.4 6.06 1.93 0.29 0.45 11.77土石 0.41 1.21 2.9 2.26 1.27 0.14 8.195山区小计 0.01 0.11 2.16 3.83 9.24 4.2 1.56 0.96 22.07分析上述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该地区人口与耕地的发展状况是_。(2)从地貌类型来看,该地区主要是_;从耕地类型来看,该地区较为平缓的耕地(包括水田、水浇地、沟川地、平坡地、缓坡地)约占整个耕地比重的_%。(3)从土地开发的时间来看,该地区开始开垦丘陵陡坡地的时间约为_。A14651736

8、年 B17361875 年C18751911 年 D19111983 年(4)指出该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严重问题,并为改变这种局面提出科学、合理的对策和措施。解析 第(1)题,结合材料一数据分析即可。第(2)题,由材料二数据分析可知丘陵沟壑区的耕地为 11.77104 hm2,即所占比重最大,故该区地貌主要为丘陵。第(3)题,开垦丘陵陡坡地使得该地区耕地面积陡然增加,故对应的时间约为 17361875 年。第(4)题,可结合第(1)题分析。答案 (1)总体看,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人均耕地面积减少 (2)丘陵 69.55(3)B(4)问题:人口增长的速度超过了耕地增长的速度,人口与耕地矛盾尖锐

9、,人口增长、扩大粮食生产、毁林开荒导致农业生态系统破坏,粮食不足,再开荒,进入了恶性循环。对策与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退耕还林,植树种草;开展多种经营;提高亩产等。教材 P34活动提示 1.植树节:泰国是 9 月 24 日;约旦是 1 月 15 日;西班牙是 2 月 1 日;朝鲜是4 月 6 日;芬兰是 6 月 24 日;英国是 11 月 6 日12 日;巴基斯坦是 8 月 9 日。2我国的植树节是从 1979 年的 3 月 12 日开始的。我国植树节节徽的含义是:树形表示全民义务植树 35 棵,人人动手,绿化祖国大地;“中国植树节”和“312”字样表示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年年植树

10、坚韧不拔的决心(扎根地下),5 棵树可意会为“森林” ,6由此引申连接着外圈,显示着绿化祖国实现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参加由学校或社区组织的植树活动,亲身感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材 P35活动提示 美国南方大草原的生态非常差,曾出现过严重沙化。但自从启动了“罗斯福工程”之后,生态得到改善, “黑风暴”在肆虐多年后逐步减弱。美国“罗斯福工程”对我国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借鉴意义是:无论多么恶化的生态,只要人类有意识地努力去防治,是可以治理好的。我国在治理水土流失、荒漠化方面还须做好以下工作:加强环保意识,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因地制宜,实施防治措施;控制人口增长数量;做到预防重

11、于治理;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要从基层开始;做到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教材 P36活动提示 1.在一些丘陵山区,治理水土流失的常见方法有修筑梯田、带状耕种和等高线犁地;在平原和盆地地区常见的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有建设防风护田林、实行轮作、采取保护性犁地。2我国政府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结合新闻媒体的报道进行搜集整理。教材 P37活动提示 土地退化的表现有:土地产出量下降;草层高度和密度下降;杂草、毒草等牲畜不能食用的草比例增多。土地荒漠化的原因有:a.过度农垦,b.过度放牧,c.过度砍伐,d.水资源利用不当,e.湿润地区的暴雨冲刷等。教材 P38活动提示 “空心村”的形成原因是:

12、农村住房缺乏统一规范,户均宅基地超过国家标准,废弃宅基地未及时收归集体。 “空心村”危害:导致土地大量闲置和浪费;影响农村居住环境。教材 P3839 活动提示 1.具体到自己的家乡村委会会计处查阅数据、访问知情人等方式调查自己家乡的耕地是增了还是减了,并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保护耕地的措施。(如在田间地头打了机井;设立了基本农田分布图、警示牌;建立了防风林等。)2从生态环境角度讲, “宜耕土地”就是将此土地开垦为耕地后而不破坏这里的生态环境的土地。若是开垦成为耕地,导致该地生态恶化了,就不能称作“宜耕土地” 。有的土地很肥沃,如三江平原的沼泽地,只要排干沼泽水即可成为肥沃的良田,但是排干沼泽后

13、7会导致该地生态严重恶化(空气变干燥、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环境污染严重等),因此,有足够肥力的土地不一定就可以开垦为耕地。要看开垦耕地是否与当地的生态相协调。3我国的耕地资源虽然十分短缺,但农业用地中还要有足够的林地和草地,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若是盲目地毁林、毁草开荒,耕地虽暂时扩大了,但耕地质量会迅速下降,土地退化加剧,甚至出现沙漠化,危害原有的耕地,出现流沙埋地、洪水冲地现象。从生态环境角度分析,林地、草地和耕地作用是相同的,只是产出的产品不同而已,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必须寻求三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否则,生态环境将会趋向恶化。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12 年

14、,重庆市投入市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专项资金 30 多亿元,支持渝东南、渝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新增耕地超过 30 万亩,整治基本农田 20 万亩以上。(1)整治基本农田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矿区整理土地的主要方式是_。(3)只要具有足够肥力的土地均可以作为“新增耕地”开发吗?说明理由。解析 第(1)题,重庆多山、地形崎岖;耕地存在沟坎过多、道路沟渠不整、零星耕地多等问题,通过整理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和土壤肥力。第(2)题,矿区多因采空形成的塌陷区和露天开采形成的深坑,可采取回填复垦的措施治理。第(3)题,耕地开垦应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答案 (1)增加农用土地面积,尤其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

15、地的质量。(2)复垦(3)不能。耕地开垦应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在生态脆弱的区域开垦耕地,不仅易造成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等生态问题,还会导致耕地退化。2下图为中国、印度、日本、英国四国的土地资源构成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8(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相应国家。A_,B_,C_,D_。(2)图中耕地比重最大的国家是_,该国人均耕地变化趋势为_。(3)A 国草地面积广大的气候原因是_,因此该国的主要农业类型为_。(4)C 国大面积的森林主要属于_和_,与 D 国森林树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_。(5)中国土地资源构成中比例最大的是_土地资源,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土地资源有_的特点,因此我们把_作为基本国策

16、。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读图,得出图中各国土地资源构成的主要特点,再根据题目中提示的四个国家进行对照分析,一一判断其归属。区域地理为本题提供了完整的知识背景:印度的耕地比重大约在 40%左右,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在 68%左右,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较高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英国属于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中国则由于土地资源“山地多、平地少,尤其是平原少”的特点,耕地比重较小。答案 (1)英国 中国 日本 印度(2)印度 日趋减少(3)终年温和多雨,光照不足,适于多汁牧草的生长 乳畜业(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 所处的纬度位置不

17、同(5)其他 山地多、平地少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1阅读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示意图,回答问题。9(1)分析我国西北地区土壤沙化现象严重的原因。(2)具体说明土壤沙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解析 第(1)题,获取图中信息,可知土壤沙化的原因有自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要素、地表物质)和人为(人口变化、农业生产)两方面。第(2)题,不利影响从图中给出的四个方面分析即可。答案 (1)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气候);纬度较高,夏半年日照时间长,蒸发旺盛(全年蒸发量远超过降水量),气候干旱;(离冬季风源地近)大风频繁;地表物质疏松(植被覆盖率低),易被风沙侵蚀;西北

18、地区人口迅速增长,对土地需求持续增加;过度放牧、乱砍滥伐、盲目开垦等不合理生产活动加剧土壤沙化。(2)土壤沙化导致湿地面积缩小,草地退化,土地裸露,生态环境更加脆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牧草减产甚至绝收,经济损失严重,并会引发风沙灾害。2水资源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联合国将 2003 年定为“世界淡水年”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下图,简要概括我国水资源的现状并分析其主要原因。(2)比较下表,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有哪些差异?省级行政区人均用水量(m3/人年)人均生活用水量(m3/人年)人均生产用水量(m3/人年)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m3/亩年)万元 GDP用水量(m3/万元)江

19、苏 610 70 540 446 57010宁夏 1 780 26 1 754 1 352 4 000(3)简要分析宁夏的农田灌溉亩均用水量比江苏多的自然和人为原因。解析 第(1)题,从实心柱可知,我国人均水资源少;从空心柱可知,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第(2)题,分析两省区在水资源利用结构上的差异,需要从生产用水和生活用水两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第(3)题,注意是“亩均用水量” ,回答人为原因时要紧紧扣住这一点进行思考。答案 (1)现状:人均资源量小;南方多,北方少。原因:人口多;年降水量南方大,北方小。(2)江苏省的生活用水比重比宁夏大,生产用水比重比宁夏小。(3)自然原因:宁夏的降水量比江苏少得

20、多,而蒸发又比较旺盛。人为原因:宁夏农业的灌溉方式不合理,水资源浪费严重。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在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量超过 200 毫米的区域已达 6 万多平方千米,占华北平原面积的近一半,北京、天津、沧州等地沉降最严重。从上世纪 70 年代至今,沧州大约沉降了 2.4 米。材料二 天津市地面下沉,地下水开采过量,地下水位及塘沽海平面变化关系图。材料三 北京和伦敦各月降水量表。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总和北京2.6 7.7 9.122.426.170.4196.6243.563.921.17.9 1.6672.9伦敦51.934 4245.247.25338

21、.347.356.961.552.354583.611(1)根据材料二,描述 19501995 年地下水位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导致地面下沉的主要原因。(2)北京地面沉降比伦敦严重,根据材料三,分析其原因。(3)列举地面下沉的危害以及缓解华北平原地面下沉的措施。答案 (1)1950 年到 1980 年地下水位迅速下降,1980 年到 1985 年下降速度变缓,1985 年之后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地下水开采。(2)北京降水的季节变化大,降水少的月份需开采地下水进行工农业生产,开采的地下水多;而伦敦降水均匀,水源补给稳定,需开采的地下水少。(3)危害:房屋倒塌,地下管道损坏,道路桥梁破坏,海水入侵。

22、措施:南水北调,减少地下水开采量,雨季雨水回补,节约用水,提高利用率。4图示为我国某区域 1989 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和 19892010 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回答下列问题。(1)该区域可能位于( )A华北平原东部 B三江平原C四川盆地 D准格尔盆地南部(2)19892010 年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是_。(3)该区域存在的典型环境问题是_,该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是_。解析 第(1)题,从柱状图表可以读到该区域各土地利用类型 1989 年的面积,该区域荒漠面积最大,林草地及盐碱地面积较大,水体湿地面积很小,说明该区气候较为干旱,河流和湖泊较少。最可能

23、是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的准噶尔盆地。第(2)题,折线图反映各土地利用类型至 2010 年的变化,仔细判读,就可以看出,盐碱地和水体湿地的面积大幅减少,耕地和林草地增加幅度大,荒漠变化少。第(3)题,以第(1)题的分析为基础,我国西北地区的12典型的环境问题为荒漠化或盐碱化,要注意,问题指向为“自然原因” 。答案 (1)D(2)耕地和林草地面积增大;水体湿地和盐碱地面积减少;荒漠面积不变(3)荒漠化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等(或土地盐碱化;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蒸发旺盛等。)5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世界耕地在 20 世纪中叶以后发生了什么明显的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24、。(2)如果进一步开垦土地或使现有农业水平翻一番、翻两番,世界土地资源供求关系的前景将怎样变化?(3)耕地供求矛盾的实质是_,解决此矛盾的关键是_。解析 解答此题关键是要读懂此图。当世界所需耕地和可耕地面积两条线相交时,供需正好一样,此后便会出现供需矛盾。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可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推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耕地不足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的关键是控制人口增长。答案 (1)20 世纪中叶以后,世界可耕地总面积不断减少,而按现有的生产水平所需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原因是:人口急剧增加,非农业用地不断增加,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使土地退化。(2)如果进一步开垦耕地或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25、,会使耕地出现供需矛盾的时间延缓。(3)人地矛盾 控制人口增长6在农牧交错区,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易导致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在依靠灌溉的绿洲地区,由于上游不合理的用水和扩耕,会造成下游绿洲的消亡。目前,我国人均耕地仅有1.43 亩,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 40%。图甲为我国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统计示意图。图乙是近年来耕地减少的因素构成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1)目前,我国耕地形势严峻,其主要表现为_。(2)导致我国耕地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是_。(3)生态退耕导致耕地减少,但从长远意义来看,生态退耕有利于改善环境的质量。简要分析生态退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4)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是_。

26、解析 第(1)题,抓住题干材料中“人均耕地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 40%”, “大面积土地退化或沙化”等关键信息。同时,从图甲中可以看出,我国耕地数量从 1996 年的 19.5 亿亩大幅下降至 2008 年的 18.2 亿亩,耕地数量急剧减少。第(2)题,正确读图并联系所学知识,提取图中信息即可。第(3)题,读图明确生态退耕即退耕还林、草、湖等,其影响应从林、草、湖三方面分析。第(4)题,从原因入手,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找出解决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提取材料与图中的有效信息。答案 (1)耕地数量急剧减少;人均耕地面积锐减;耕地质量退化(2)灾毁耕地;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3)生态退耕还草,有利于在干旱地区防风固沙,保护农田;退耕还林,有利于在水土流失地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生态退耕扩大湖泊、沼泽面积,有利于增加蒸发量、降水量、径流量,使水循环活跃,保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进灌溉技术;发展生态农业;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单位面积14产量;依法保护耕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