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95321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高二生物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血液、组织液和淋巴 血浆蛋白、O2 和葡萄糖葡萄糖、CO2 和胰岛素 激素、递质小泡和氨基酸喝牛奶,进入胃中 口服抗菌药物和唾液淀粉酶 肌肉注射青霉素 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细胞结合A. B. C. D. 【答案】A【解析】血液不属于内环境,血液中的血浆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血浆蛋白、O 2和葡萄糖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葡萄糖、CO 2和激素都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正确;呼吸酶存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胃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所以胃内的物质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错误;口服抗菌药物

2、后进入消化道,消化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错误;肌肉注射青霉素直接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是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输卵管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不属于内环境,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解题关键要识记内环境的组成部分即组成成分,需要注意的是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是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的,不属于内环境。2. 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下列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 )A. 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 B. 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 大量饮水,尿量增加 D. 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意可知,A 项营养不良

3、时,血浆蛋白合成量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使2水分进入组织液,引起组织水肿;B 项花粉过敏,组织细胞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血浆中的蛋白质渗出毛细血管进入组织液,结果增加了组织液的浓度而降低的血浆的浓度,从而使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而吸水引起组织水肿;C 项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将会使组织液中的一部分水分进入血浆,故不会引起组织水肿;D 项组织液除了大部分从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外,少部分还从淋巴管回流入血浆。当淋巴管受阻,会使含蛋白质的淋巴液在组织间隙中积聚引起水肿。考点:本题考查组织水肿引起的原因及常见类型,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

4、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的能力。3. 生物个体内的稳态是指在“神经一体液一免疫”的调节作用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激素、血红蛋白和氨基酸都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 肾上腺、甲状腺、唾液腺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排放到内环境中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境的稳态D. 血糖浓度、尿液浓度、体内温度、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相对稳定都属于内环境的稳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血红蛋白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A 错误;唾液腺是外分泌腺,分泌物不进入内环境中,B 错误;外界环境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均可影响内环

5、境的稳态,C正确;尿液不属于内环境,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内环境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4.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维持体温恒定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寒冷时,酶活性自然增强,因而代谢加快,产热增加B. 寒冷时,促进代谢的激素分泌减少,代谢降低C. 寒冷时,人体产热多,散热少,以维持人体体温恒定D. 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多种激素分泌增加有关【答案】D【解析】人为恒温动物,寒冷时,体温不变,酶活性不变,A 错误;寒冷时,促进代谢的激素分泌3增加,代谢增强,B 错误;寒冷时,人体产热和散热达到平衡,以维持人体体温恒

6、定,C 错误;寒冷时,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与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有关,D 正确。5. 下列有关免疫系统的组成的叙述,错误的是A.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B. 淋巴细胞包括吞噬细胞、T 细胞和 B 细胞等C. T 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迁移到胸腺中成熟D. 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答案】B【解析】A、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A 正确;B、淋巴细胞包括 T 细胞和 B 细胞等,不包括吞噬细胞,B 错误;C、T 细胞起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成熟,C 正确;D、溶菌酶、淋巴因子和抗体都是发挥

7、免疫作用的物质,属于免疫活性物质,D 正确。【考点定位】免疫系统【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免疫系统组成,要求学生识记免疫系统组成、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6. 下面是与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有关的四个实验,有关分析错误的是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分泌胰液稀盐酸静脉血液胰腺不分泌胰液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胰腺分泌胰液小肠黏膜+稀盐酸+砂子制成提取液静脉血液胰腺分泌胰液A. 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B. 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C.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某种物质的调节D. 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答案】A【解析】人们发现的第一种

8、激素是促胰液素,它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A 错误;与组成的实验自变量是通向小肠的神经,因变量是胰腺是否分泌胰液,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可以不通过神经调节产生,但也可能通过神经调节,要证明胰液分泌还受不受4神经的调节应该再设计实验继续探究,B 正确;对比说明胰液的分泌受小肠黏膜产生的物质影响,并由血液运输来调节,C 正确;与、与对比说明胰液分泌不是稀盐酸直接作用的结果,其结果说明胰腺分泌胰液与小肠黏膜产生的化学物质有关,D 正确。7.下表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其中错误的是( ) A. A B. B C. C D. D【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

9、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解: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广泛故选:C考点: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8. 有一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由于患者体内某种 T 细胞过度激活为效应 T 细胞后,选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死亡而发病,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这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B. 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C. 效应 T 细胞将抗原传递给胰岛 B 细胞致其死亡D. 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不利于该病的治疗【答案】C【解析

10、】根据题意分析,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患者血液中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生理水平,B 正确;效应 T 细胞选择性地与胰岛 B 细胞密切接触,导致胰岛 B 细胞5死亡,C 错误;促进 T 细胞增殖的免疫增强剂,可导致效应 T 细胞增多,则可使该病病情加重,D 正确。9. 下列能正确表示神经纤维受刺激时,刺激点膜电位由静息电位转为动作电位的过程是( )A. B. C. D. 【答案】D【解析】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为膜外正电位、膜内负电位。当某一点受到刺激时,刺激点膜外变为负电位,膜内变为正电位,即由图变为图。10.下列有关器官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是A. 垂体 B. 甲状腺 C

11、. 下丘脑 D. 脑干【答案】C【解析】下丘脑既是神经器官又是内分泌器官。作为神经器官可以传导兴奋,作为内分泌系统的枢纽可以分泌各种促激素的释放激素。11. 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属于非条件反射B. 机体内各种反射活动都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C. 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D. 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答案】D【解析】痛觉是由大脑皮层产生,没有经过完整的反射弧,因此手指接触到针尖而产生痛觉不属于非条件反射,A 错误;机体内的非条件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完成的,B 错误;效应器是指传出神经末梢及其支配的肌肉或腺体,C

12、 错误;只有保持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才能完成反射活动,D 正确。【点睛】解答 A 选项,关键能理清反射的概念,能掌握判断某一活动是否属于反射的方法,6总结如下:凡不经历完整反射弧所引起的反应(如肌肉收缩)不可称为“反射” 。刺激反射弧中间某个部位,虽然也能引起效应器作出一定的反应,但不能称作反射。12.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图 B 细胞和 T 细胞都是由骨髓造血干细胞分化而来,并在骨髓中发育成熟B. 、过程都需要细胞膜上糖蛋白的参与,过程主要发生在内环境中C. 该免疫过程有 T 细胞等多种免疫细胞的参与,因此属于细胞免疫过程D. 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可在短时

13、间内发生反应,过程可迅速完成【答案】B【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可知,该图是人体体液免疫过程,是吞噬细胞吞噬、处理抗原的阶段,是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 T 细胞的阶段,是 B 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的阶段,是当相同抗原进入机体后刺激记忆细胞,记忆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的过程。【详解】T 细胞是在胸腺中成熟的,A 错误;吞噬细胞吞噬呈递抗原要经过细胞的识别作用,与识别作用密切相关的是细胞膜上的糖被,体液免疫过程中抗原抗体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 正确;该过程属于体液免疫过程,C 错误;机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刺激时,可在短时间内发生反应的原因是抗原直接刺激记忆

14、细胞,使之快速增殖分化成浆细胞,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即过程可迅速发生,D 错误。【点睛】熟悉体液免疫的全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尤其要注意各种免疫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13.某同学从室温 20的家中来到 0户外的一小时内,其体温调节的情况将会是A. 体温维持恒定不变 B.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C. 毛细血管舒张以减少散热 D. 可能会出现打寒颤的条件反射【答案】B【解析】7人的体温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从室温 20的家中来到 0户外的一小时内体温略有变化,A 错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下从室温 20的来到 0的环境中,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以促进新陈代谢,维持体温,B 正确;寒冷环境中人的皮肤毛细

15、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以减少热量散失,C 错误;寒冷引起的打寒颤属非条件反射,D 错误。【点睛】学生对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理解不清寒冷环境下的体温调节14.常见的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由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患者的病重程度与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浓度呈正相关,临床上可用胆碱酯酶抑制剂进行治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题干描述的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自身免疫病B. 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C. 患者体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主要分布在血浆中D. 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降低乙酰胆碱浓度【答案】D【解析】自身免疫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重症肌无力是体

16、内乙酰胆碱受体抗体破坏了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因此属于自身免疫病,A 正确;乙酰胆碱受体属于细胞膜上的一种蛋白质,B 正确;抗体是在抗原物质刺激下,由 B 细胞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反应的免疫球蛋白,其主要分布在血浆中,C 正确;胆碱酯酶抑制剂治疗原理是提高乙酰胆碱浓度,D 错误。15.下图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之间常见的一种联系方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8A. 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构成 2 个突触B. 神经纤维兴奋是 Na+大量外流的结果C. 刺激 b 处后,a、c 处均能检测到电位变化D. 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答案】D【解析】图中共有 3 个神经元

17、构成 3 个突触,A 错误;神经纤维兴奋是 Na+大量内流的结果,B 错误;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此刺激 b,兴奋只能从 b 的右侧向下传递到 c,再传递到 b,而不能从 b 的左侧传递到 a,只有 c 处能检测到电位变化,C 错误;据图可知,刺激 b 时,兴奋可沿着 bcb 的方向顺时针持续传递,同时,又不能传递到 a,因此这种联系有利于神经元兴奋的延续或终止,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突触结构、兴奋传导以及膜电位变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6.关于等位基因 B 和 b 发生突变的叙述,错误的是A. 等位基因 B 和 b 都

18、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B. X 射线的照射不会影响基因 B 和基因 b 的突变率C. 基因 B 中的碱基对 GC 被碱基对 AT 替换可导致基因突变D. 在基因 b 的ATGCC序列中插入碱基 C 可导致基因 b 的突变【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等位基因 B 和 b 都可以突变成为不同的等位基因,A 正确;B、X 射线属于物理诱变因子,会提高基因 B 和基因 b 的突变率,B 错误;C、基因突变是指 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C 正确;D、在基因 b 的 ATGCC 序列中插入碱基 C,则基因的碱基序列发生了改变,即发生了基因突变,D 正确故选:B考点

19、:基因突变的特征【名师点睛】基因突变是指 DNA 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和替换,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引起生9物性状的改变密码子具有简并性和通用性基因突变的特点:a、普遍性; b、随机性;c、低频性;d、多数有害性;e、不定向性17.一只雌鼠的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使野生型(一般均为纯合子)变为突变型。让该雌鼠与野生型雄鼠杂交,F 1的雌、雄鼠中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由此可以推断,该雌鼠的突变为A. 显性突变 B. 隐性突变C. Y 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 D. X 染色体上的基因突变【答案】A【解析】野生型一般均为纯合子,一只雌鼠含有成对的纯和基因,一条染色体上某基因发生了突变,即一个基因突变,使

20、野生型变为突变型,则该突变为显性突变;根据杂交结果,不能判断突变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性染色体上。18. 如图表示某种生物的部分染色体发生了两种变异的示意图,图中和,和互为同源染色体,则图 a、图 b 所示的变异( )A. 均为染色体结构变异B.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发生改变C. 均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D. 均可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答案】D【解析】A 错,图 a 是基因重组,图 B 是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异位。10B 错,图 A 基因的数目和排列顺序均没有改变。图 b 基因的排列顺序改变,数目未改变。C 错,基因重组可能使下一代性状改变,也可能不变,如果该位置上的基因是纯合体,则下一代性状不会

21、改变。易位也是可能改变,不一定。D、对。交叉互换发生在减 I 前基期和易位能发生于减数分裂间期。19.如图所示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 a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图 b 含有 3 个染色体组B. 如果图 b 表示体细胞,则图 b 代表的生物一定是三倍体C. 如果图 c 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D. 图 d 代表的生物一定是由卵细胞发育而成的,是单倍体【答案】C【解析】由题图可知,a 含有 4 个染色体组,A 错误;b 含有 3 个染色体组,如果 b 表示体细胞,则该生物可能是 3 倍体,也可能是单倍体,B 错误;c 含有 2 个染色体组,

22、如果图 c 代表由受精卵发育成的生物的体细胞,则该生物一定是二倍体,C 正确;d 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D 错误。【考点定位】染色体组的概念、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名师点睛】染色体组的概念是:细胞内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大小、形态、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的一组染色体;判断染色体组数目的方法:根据染色体形态判断:大小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就是几个染色体组;根据基因名称判断,同字母(不论大写和小写)表示的基因有几个,就是几个染色体组。20.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共同进化就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而进化B. 环境条件的改变

23、导致了适应性变异的发生C. 进化过程中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答案】C11【解析】试题分析:共同进化是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而共同进化,故 A 错误;适应性变异是本来就产生的,环境条件的改变只是筛选出适应性的变异,故 B 错误;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物种形成,但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生殖隔离,故 C 正确;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故 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和生物多样性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1.在某人群

24、中对血友病进行调查后发现,基因型为 XHXH的比例为 42.32%,X HXh为7.36%,X hXh为 0.32%,X HY 为 46%,X hY 为 4%。则在该地区 XH和 Xh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A. 6%、8% B. 8%、92% C. 78%、92% D. 92%、8%【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数据进行计算, Xh的基因频率=X h(X H+Xh)=(7.36%+20.32%+4%)(242.32%+27.36%+20.32%+46%+4%)=8%,则 XH的基因频率=1- Xh的基因频率=1-8%=92%,故选 D。22.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着一群昆虫,经调查翅的长度和个体

25、数的关系如图中曲线(纵坐标为翅的长度,横坐标为个体数)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该昆虫的性状分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B. 上述现象说明自然选择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定向的C. 在生存斗争中,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相互选择D. 自然选择对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经常刮大风的海岛上,生活下来的昆虫的翅长有的长,有的比较短,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故 A 正确;自然选择是定向的,翅膀长的个体不容易收到海风的影响,翅膀12短的个体基本不会飞,这两种个体都容易活下来,故 B 错误;生物与环境是相互选择,相互影响的,故 C 正确;自然选择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向一定的方

26、向改变,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3.科学家将豌豆染色体片段导入玉米细胞,培育出具有豌豆优良性状而染色体数目不变的玉米新品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新品种玉米的培育原理是染色体结构变异B. 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一定是单基因控制的性状C. 新品种玉米自交后代仍然都具有豌豆的优良性状D. 新品种玉米能表现出玉米和豌豆的所有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染色体结构变异的类型包括:缺失、重复、倒位、易位。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染色体上加入了豌豆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染色体部分的

27、增添。由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因此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此时该玉米可认为是杂合子,而杂合子在不断自交过程中会发生性状分离。【详解】由题意可知,玉米的某染色体上加入了豌豆的染色体片段,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中染色体部分的增添,A 正确;导入的染色体片段上有多个基因,所以新品种玉米表现出的豌豆性状是多基因控制的性状,B 错误;该玉米自交后可能会发生性状分离,不一定具有豌豆优良性状,C 错误;该玉米只是将豌豆染色体片段导入,并不能表现豌豆所有性状,并且基因是选择性表达的,D 错误。【点睛】易错选项 BC,一是误认为导入的染色体片段只含有一个基因,从而误判控制的性状是单基因控制

28、的性状;二是不确定导入后的玉米看做是杂合子还是纯合子,所以不能确定其自交是否发生性状分离。24. 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B. 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C. 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D.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13【答案】B【解析】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 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

29、性,B 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 正确;基因工程又叫 DNA 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 DNA 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 正确。【考点定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方法(1)杂交自交选优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原理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

30、倍增加)举例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抗病植株的育成25.中心法则概括了自然界生物的遗传信息的流动途径,途径如图所示。对它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14A. 1957 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B. 图中过程均有碱基互补配对,且配对方式不完全相同C. 图中过程的酶是 DNA 聚合酶,过程是 RNA 聚合酶D. 在人体胚胎干细胞和心肌细胞中均存在图中过程【答案】A【解析】根据课本内容的介绍,1957 年克里克提出的中心法则内容只包括图中的DNA 复制过程、转录过程和翻译过程,A 正确;图中过程是翻译,碱基配对方式是 A-U

31、,U-A,G-C,C-G,过程是 RNA 复制,碱基配对方式也是 A-U,U-A,G-C,C-G,B 错误;图中过程是 DNA 复制,需要 DNA 聚合酶;过程是逆转录,需要逆转录酶;过程是转录,需要RNA 聚合酶,C 错误;由于DNA 复制过程只能在具有分裂能力的细胞中才发生,而人体心肌细胞不在分裂增殖,所以 D 错误。26.内环境的稳态是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依赖于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1) 某同学大量饮水后,体内含量明显降低的激素是_,该激素是_(器官)释放的,通过_(系统)运输到全身,主要在_(靶细胞)中发挥作用(2) 寒冷环境中,机体体温

32、调节过程可通过图中_(答图中序号)神经体液调节和_(答图中序号)神经调节增加产热减少散热来实现。(3) 饭后 4-5 小时,机体通过_(器官)分解肝糖原和将_转化成糖类使血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此过程主要受_激素的调节。(4) 机体稳态的维持是_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答案】 (1). 抗利尿激素 (2). 垂体 (3). 血液循环系统 (4). 肾小管、15集合管细胞 (5). (6). (7). 肝脏 (8). 非糖物质 (9). 胰高血糖素 (10). 神经体液免疫【解析】【分析】据图分析,表示免疫调节,和表示神经调节,表示神经-体液调节,属于体液调节。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

33、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体内水多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少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详解】 (1)某同学大量饮水后,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刺激减弱,导致体内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其含量明显降低。抗利尿激素是下丘脑合成垂体释放的,经血液循环运输到肾脏,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该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2)寒冷状态下,一方面通过神经调节使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量,另一方面通过神经-体液调节是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分

34、泌增加,加速细胞代谢增加产热量,维持体温的恒定,即通过图中和来实现。(3)饭后 4-5 小时,血糖含量降低,胰高血糖素升高,机体通过肝脏促进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过程使血糖含量仍保持相对稳定。(4)机体稳态的维持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水平衡调节、体温调节和血糖平衡调节等基本调节过程,其中易错小题(3)小题,要注意人体饭后 4-5 小时与饭后半小时的区别,前者人体内血糖浓度因饥饿而降低,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后者因食物中糖类不断消化吸收而血糖上升,胰岛素分泌增加。27.图 1 是由蛇毒引发的免疫反应示意图,图 2 是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示意图。

35、请回答下列问题:16(1)图 1 中物质 A、物质 B 分别是_。(2)人遇到蛇时,在特別恐惧的情况下,肾上腺素的分泌增加,呼吸频率加快,心率加速。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 (3)由图 2 可知,正常情况下,贮藏存在突触小泡内的乙酰胆碱可防止被细胞内的_破坏。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突触前膜时,乙酰胆碱释放并扩散到突触后膜,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对 Na+ 的通透性增大,引起突触后膜电位发生的变化是_。(4)人被蛇咬伤后,病人会出现全身肌肉瘫痪的症状。结合图 2 推测该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原因是_。【答案】 (1). 淋巴因子、抗体 (2).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或神经体液调节) (3). 乙

36、酰胆碱酯酶 (4). 由外正内负变为外负内正 (5). 该蛇毒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乙酰胆碱与其受体的结合,影响兴奋传递给肌肉细胞【解析】【分析】由甲图可知,能吞噬蛇毒的细胞是吞噬细胞,并将抗原呈递给 T 淋巴细胞,T 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分泌淋巴因子(即物质 A) ;B 淋巴细胞一方面在淋巴因子的作用下,一方面在蛇毒(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其中浆细胞可以合成并分泌抗体(即物质 B) ;抗体能与抗原在内环境中发生特异性结合,从而消灭抗原(蛇毒) 。分析图乙可知,蛇毒和乙酰胆碱可以竞争突触后膜上的相同受体,从而导致兴奋在突触处不能正常传递。【详解】(1)结合前

37、面的分析可知,图甲中物质 A 是 T 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物质 B 是浆细胞分泌的抗体。(2)人被毒蛇咬伤后,产生恐惧感,同时体内肾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由于肾上腺素可作为17神经递质既参与神经调节,也作为激素参与激素调节,所以使机体出现上述变化的调节方式为神经-体液调节。(3)分析图乙可知,乙酰胆碱在人体突触前神经细胞内合成后,贮存在突触小泡内,可防止被能水解乙酰胆碱的酶即乙酰胆碱酯酶水解;当兴奋传导到图乙中突触前膜处时,乙酰胆碱释放,并与位于突触后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突触后膜钠离子通道打开而瞬时内流,突触后膜电位由外正内负转为外负内正,当电位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神经细胞膜上引起一

38、个动作电位。(4)结合前面的分析,蛇毒影响细胞间兴奋传递的原因可能是 a-银环蛇毒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阻碍兴奋传递到突触后膜,进而影响兴奋传递给肌细胞。【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熟悉体液调节的过程,进而确定其中 T 细胞的分泌的淋巴因子和浆细胞分泌的抗体两种免疫活性物质。28.如图为人体胰岛素基因控制合成胰岛素的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1) 该图表示的过程发生在人体的_细胞中,饭后半小时后,上图所示过程会_(填“增强”或“减弱”)。(2) 图中 表示的物质是_,表示的过程称为_,催化该过程的酶主要是_。 (3)图中天冬氨酸的密码子是_,胰岛素基因中决定“ ”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_。(4) 已知胰

39、岛素由两条多肽链共 51 个氨基酸组成,翻译时上的碱基数远大于 153,原因是_。一个上结合多个核糖体,这样有利于短时间内合成大量_。18【答案】 (1). 胰岛 B (2). 增强 (3). 转录 (4). RNA 聚合酶 (5). mRNA (6). GAC (7). CCACTGACC (8). mRNA 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决定氨基酸的序列 (9). 同种蛋白质【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中表示转录形成 mRNA、表示翻译过程,最上图表示正在进行的翻译过程。【详解】 (1)胰岛素基因在胰岛 B 细胞中表达,故图表示的过程发生在人体的胰岛 B 细胞中,饭后半小时后,由于食物的消化吸收,血

40、糖含量上升,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上图所示过程会增强。(2)分析图解可知,图中过程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 mRNA 的过程,表示遗传信息表达过程中的转录,表示的物质是 mRNA,转录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该过程需要 RNA 聚合酶催化。(3)密码子是指 mRNA 上三个相邻的碱基,图中天冬氨酸的反密码子为 CUG,密码子与其碱基互补配对,因此密码子是 GAC图中看出, “ ”的 mRNA 上的对应的密码子为-GGUGACUGG-,因此胰岛素基因中决定的模板链的碱基序列为-CCACTGACC-。(4)已知胰岛素由两条多肽链共 51 个氨基酸组成,指导其合成的的碱基数远大于153,主要原因是 mRNA

41、 上存在终止密码子等不翻译的序列。一个上结合多个核糖体的意义是在短时间内合成大量的同种蛋白质。【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要结合图示分清转录和翻译过程,结合其中相关知识进行作答。29.玉米(2 N20)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已知玉米的高秆、易倒伏(D)对矮秆、抗倒伏(d)为显性,抗病(R)对易感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为获得纯合矮秆抗病玉米植株,研究人员采用了下图所示的方法。根据材料分析回答问题。19(1) 过程“航天育种”方法中主要的变异类型是_,对种子进行_处理。(2)若过程的 F1自交 3 代,产生的 F4中纯合抗病植株占_。(3) 过程,若只考虑 F1中

42、分别位于 n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n 对等位基因,则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应有_种;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 M 株玉米,通过筛选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_,在理论上有_株。(4) 盐碱地是一种有开发价值的土地资源,为了开发利用盐碱地,从而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我国科学家应用耐盐基因培育出了耐盐玉米新品系。由导入耐盐基因的玉米细胞培养成植株需要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该过程可以简要归结为:玉米细胞 愈伤组织 根、芽植物体。则 A 过程称为_,诱导这一过程的两种植物激素是_。【答案】 (1). 基因突变 (2). 萌发 (3). 7/16 (4). 2n (5

43、). ddRR (6). M/4 (7). 脱分化 (8). 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解析】【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为杂交育种中对筛选植株连续自交;是单倍体育种中选取花药进行离体培养;是植物组织培养,将植物离体细胞培养成植株;是诱变育种。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分析题图,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详解】 (1)过程“航天育种”方法属于诱变育种,其主要的变异类型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更易发生在细胞分裂的 DNA 复制过程,所以只有萌发的种子中细胞分裂旺盛,发生基因突变频率更高。(2)由题意中,F 1的基因型是 DdRr,自交 3 代,产生的 F4中杂合子 Rr 占(1/2) 3

44、=1/8,则纯合抗病植株 RR 占 1/2(1-1/8)=7/16。20(3)若只考虑 F1中分别位于 n 对同源染色体上的 n 对等位基因,则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2n种花药。利用其花药离体培育成的单倍体幼苗的基因型,在理论上也应有 2n种。由于 F1的基因型为 DdRr,其减数分裂后可产生 DR、Dr、dR、dr 四种花药,所以若单倍体幼苗通过加倍后获得 M 株玉米,通过筛选得到的矮秆抗病植株的基因型为 ddRR,占 M/4。(4)将细胞细胞培养成愈伤组织需要经过脱分化过程,诱导这一过程的两种植物激素是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点睛】难点:一是杂合子连续自交 n 代,产生的 Fn中杂合子占 1/2

45、n,纯合子占 1-1/2n, (其中显性纯合子和隐性纯合子各占一半) 。二是 n 对遵循自由组合定律的等位基因的个体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种类为 2n,其离体培养产生的单倍体种类也有 2n,全为纯合子,每种各占 1/2n。30.某科研小组对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进行如下实验:实验原理:(略)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活鸡胚,DAN 酶,RNA 酶,蛋白酶。实验步骤:第一步:取_平均分成两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向两组活鸡胚细胞中注射有关物质。第二步:在_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第三步:分别从培养后的鸡胚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产生禽流感

46、病毒。实验相关内容如下表:注射的物质实验现象预测(有无禽流感病毒)结论(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1.如果有 1.则 RNA 是遗传物质第一组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 2.如果无 2.则 DNA 是遗传物质3.如果有 3.则 DNA 是遗传物质第二组禽流感病毒核酸提取物 4.如果无 4.则 RNA 是遗传物质(1)完成实验步骤和表格中有关内容的填空_ _ _ _。21(2)该科学探究过程所依据实验原理是 a.酶的_;b. 核酸能_。(3) 若禽流感病毒的遗物物质为 RNA,水解后生成的最终产物是_,禽流感病毒的遗传信息储存在 RNA 上,禽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试分析原因_。禽流感病毒繁殖过程中,由 R

47、NADNA 的过程叫做_,【答案】 (1). 活鸡胚 (2). 适宜 (3). DNA 酶 (4). RNA 酶 (5). 酶具有专一性 (6). 核酸控制生物的性状 (7). 核糖、碱基、磷酸 (8). RNA 为单链结构不稳定,易发生突变 (9). 逆转录【解析】【分析】根据实验目的“探究禽流感病毒遗传物质是 DNA 还是 RNA”,结合表格设计的实验思路分析:若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DNA,让提取禽流感病毒的核酸与 DNA 酶混合后,遗传物质(DNA)被水解,则没有禽流感病毒产生;让提取禽流感病毒的核酸与 RNA 酶混合后,遗传物质(RNA)不被水解,则有禽流感病毒产生。若禽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让提取禽流感病毒的核酸与 DNA 酶混合后,遗传物质(RNA)不被水解,则有禽流感病毒产生;提取禽流感病毒的核酸与 RNA 酶混合后,遗传物质(RNA)被水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