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rimleave225 文档编号:95321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25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2018_2019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2019 学年度上学期期末素质测试试卷高二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

2、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 ,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

3、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

4、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2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

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B. 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C. 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D. 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B. 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C. 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

6、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D. 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B. 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C. 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D. 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答案】1. B 2. C 3. D【解析】【1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

7、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3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 项,原文中的“其中有些因素”指文人自觉努力中的有些因素,不是除“文人们自觉努力”外的“其他因素” 。C 项, “认识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说法错误,原文“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 。D 项,以偏概全,原文中说的三次重要革新是从初唐到盛唐时期,且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选项

8、中的“宏博气象”只是初唐四杰的诗歌革新所强调的。故选 B。【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等的把握能力,同时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梳理文章结构,理清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 项,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为证明“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 。故选 C。【3 题详解】本考查筛选整合信息,把握文中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9、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只要就”说法绝对, “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需要很多因素与条件, “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只是其中之一。故选D。【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

10、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 “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 “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 “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4词(如“都” “所有” “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 “大概” “必定” “可能” “似乎” “已经”

11、 “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孝 心司玉笙第一次配了这辆公车,他就想回老家看看父母。老家离县城不远,是黄河故道上的一个小村庄,几十户人家。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大学毕业后在县政府

12、谋到一份不错的工作,几年后就当上了科级干部,结婚生子,还有了一套面积不小的房子。搬进新居,他就想把大和娘接来一起住“大”是这一带乡下延续了千年的对父亲的称谓。大和娘来了。进了屋,二老的眼睛瞪得老大,坐不敢坐,脚不知道往哪儿放。爱人热情地邀老人几个房间都看了一遍。娘惊叹道,乖乖儿,你这不是到天堂了么?爱人说,比你儿强的人太多了我们才只有这一套房子!大听了,直咳嗽,像是被啥呛住了,唇上的胡子抖着。用手一抹,咳嗽算是止住了,胡子却还在抖动。他知道大的脾气,就岔开话头,说,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不中,不中,你娘和俺离不开家。这不就是家吗?这不是家,是馆堂,俺这身子咋也

13、不能落这儿。爱人说,听老的,听老的。就这样,父母来了,看看就走,从不在城里过夜。5就在昨天,他被补选为主抓科技的副县长,当天就给他配了这辆车。车虽然旧,可车况不孬,适于下乡。于是,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回老家看看。车行不到半个小时就到庄里了。一进这熟悉的农家院,只见老爹摆弄着一根绳子,却不见娘,就问,大,我妈哩?父亲额上的筋绷紧了,说,啥时喊起妈来了,俺只知道你有个娘。喊啥不一样?父亲说,你也喊俺爸吧烧死你啦!大,我不是那个意思。父亲看看他,问,你是咋回来的?他指指院外的小车,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坐它回来的!父亲说,小儿,俺也想坐坐车,很多年没坐过了。大,上车!俺不坐它坐不惯。怎么啦?俺坐惯了

14、土车子这洋玩意硌腚。还是这车舒坦。小儿,身子是舒坦了,心里可生赖了那你想坐哈车?大朝院子的一角努努嘴,喏!那里放着一辆老式地排车,旁边还有一只羊。看到这辆车板都开了缝的旧物,他就想起了上大学前的那些日日夜夜就是靠这辆车,父母风里来雨里去,顶起了家里的一片天。视线里,父亲苍老的背影和那些岁月留下的画面叠合在一起,大不止一次坐过这车,他也不止一次用这车拉过大!走呗!父亲一声唤,他便不由得应了一声,好嘞!车把已掉转过来,那只羊也被拴在车后。大,咱上哪儿去?找你娘去。俺娘在哪儿?在东地摘豆角儿。6他两手抓起车把,看大坐牢稳了,弓背拉车往外走。刚出院子,司机见状慌得赶紧开门下车,一溜风跑过来。大爷,你咋

15、能叫县长拉车!他不是县长,是俺儿!我来,我来!司机要夺车把。你上车里坐着去,我和俺大拉拉呱儿。司机摇摇头,翻翻眼皮站定了。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越走,他的步子越轻快。庄里人见了,热情地与这爷儿俩打招呼。打罢招呼,扭脸笑去了。父亲说,小儿,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他说,大,我知道了。接着又说,大,我想和你商量个事儿。小儿,啥事?我想这车该换了,换一辆电动三轮也好。父亲说,想着哩,是该换了这事你不用操心。有俺和你娘哩他停下脚步,回头看看大,眼里亮晶晶地闪着什

16、么。咋不走了?他强压泪水,声音哽咽地说,大,我这当儿的都不知道该怎么孝敬您您才舒心。小儿,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大,儿记住了!(选自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获奖作品 ,漓江出版社)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标题“孝心”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接父母到新居、配新车后回乡看望父母、用排车拉父亲等主要情节都围绕着“他”的“孝心”展开。B. “大听了,直咳嗽胡子却还在抖动”一句运用细节描写,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C. “出了庄,田野吹来的风好爽。车后的羊不住地咩咩叫” ,此处景物描写烘托出我

17、用排车拉父亲重温往日生活的愉快心情。D. “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上了大学、当上科长、当上副县长,职位不断升迁,报答父7母的“孝心”始终未变,他的形象具有鲜明的典型性。5. 请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6. 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4. B 5. 交代了 “他”父母的身份和生活环境,暗示了老人的品质。 点出了他对尽孝的理解报答父母养育之恩,为下文“他”与父亲在尽孝问题上的分歧做铺垫。 6. (1)形象特点:吃苦耐劳;朴实本分;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2)用意:间接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揭示小说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

18、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解析】【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故事情节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要求选出“不正确”“一项” ,立足考查“内容和艺术特色” ,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中,B 项, “突出了大对儿媳抱怨儿子不如别人的愤怒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说法错误,突出了“大”对儿媳攀比心理的不满以及想发作而不能的复杂心情。故选 B。【5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文章重要段落作用能力。解答此类

19、题,首先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要分析把握作用的段落,仔细阅读,根据其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把握。本题要求简要分析小说第二段的作用。仔细阅读第二段,本题段中“父母大半辈子就在这故道上种粮扒食、栽藕捞鱼,整天一身尘土两腿泥” ,交代父母生活环境、身份地位,暗示了父亲的思想品质。 “上学时他就想,等以后有了条件,一定将二老接到身边,让老人家好好享享清福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点出“他”孝敬父母的愿望,为下文的尽孝铺垫,表现了“他”对父母孝敬的品格。【6 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把握作者写作意图能力。本题有两个问:

20、第一问:要求分析小说中父亲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这是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能力。作答分析人物形象的试题,要特别注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及动作的语句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本文采8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来塑造人物,作答时要从整体上把握人物形象,注意不要被所“抑”部分的假象蒙蔽。本题主要把握父亲作为父亲以及作为农民方面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从朴实无华、充满正义感、具有大爱情怀等角度进行分析。第二问: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有何用意,也就是作者塑造父亲这一形象有何用意,是考查学生把握分析作者创作意图能力。父亲这一人物形象是文章的主要人物形象,文章塑造主要人物形象肯定是为表达主旨服务的,答题时,根据人物身上发生的事件,概括

21、人物的品质,分析通过这种品质反应社会现象,进而把握作者塑造该形象的意义。比如本文,在塑造父亲的形象时,主要通过有两件事,一件事是“他”接父母来城里家里,想报答父母,让父母享享福,父亲对“他”城里家的一系列反应。一件事是“他”升副县长之后开公车回家,见父亲,父亲要“他”用老式排车拉自己去地里找娘。文中主要通过这两件事中父亲的言行来塑造父亲的形象,同时这两件事表现“他”的孝心及“他”对尽孝的理解,比如“父母养育之恩,当儿女的一生一世也报不完哪” “您二老就住下吧,房间也早收拾好了,想吃啥给您弄啥,中不” ,父亲说想坐土车,当了副县长的“他”就二话不说拉起车上再上父亲出了院门,等等都表现“他”的孝心

22、及“他”对尽孝的理解。还有“他”用老式排车把父亲拉到田野时,父亲告诉“他” ,“只要你回家,见人该喊啥喊啥,可别装大骡子马大了值钱,人大了不值钱你就是当了市里、省里的官儿,也别忘了你是从这庄里走出去的,你可别忘了你是谁” ,还让他不用操心换电动三轮车的事,这事有自己和“他”娘,当“他”和父亲说不知道怎么孝敬父亲时,父亲说“百姓是父母,你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大和娘的最大孝敬”这些话体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成长,心中有大爱,深明大义,同时也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百姓是父母,把百姓的事办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敬。【点睛】解答人物形象类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1.是“概括”还是“分析” 。 “概括”题只要求

23、写出人物性格特点即可, “分析”题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文字分析。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内容的特点,而形象特点则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还包括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内容的特点。用语不同,回答的内容也不同。分析人物形象特点,要由表及里,由外在形象特点到内在思想性格特点。规范答题 1.概括题与分析题的不同答题思路。概括题只要分点列出即可,点与点间不能交叉。2.分析题有两种思路:概括分析:用几个关键性的词语高度概括出人物性格的特点,然后在小说中找到相关依据,概要分析。分析概括:先列出文中人物的言行举止,后概括出

24、人物性格特点。(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近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 1035 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以下简称“传承学校” ) 。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传承学校创建活动,旨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引导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的过程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增强文化自信。第二批传承学校体现了三个特点。一是实现了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了城区、镇区和乡村学校的全覆盖。二是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各地各校充分发掘传统

25、文化资源,培育传承项目,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三是凸显育人特质。传承学校以教育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方法,聘请社会艺术工作者、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以成果展示为助推,营造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摘自 2018 年 2 月 7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有删改)材料二:某杂志社进行了一次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调查,部分调查结果如下:教师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教师眼里导致活动开展困难的因素材料三:2014 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

26、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然而,轰轰烈烈的活动之后,不少学校发现,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10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袁济喜看来,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

27、等,要与现在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摘自 2016 年 12 月 17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节)材料四: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从学理上而言,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 “道”是理念,是文化的内核、本质;“术”是形式、方法。 “道”承载的是价值观体系,抽去“道” ,文化将成为没有生命的空壳。两者孰轻孰重,毋庸赘言。因此,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

28、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校园文化其实也是一种和谐文化,和谐能激活教育的潜力,成为促进教育教学发展的正能量。对于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摘自 2017 年 12 月 6 日中国教育报 ,有删改)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二批传承学校覆盖了 31 个省(区、市) ,传承项目种类丰富,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占比近 55%。B.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

29、现场,教师本身的素养、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都影响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效。C. 被调查教师普遍认为课程设置是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开展困难的主要障碍,而袁济喜教授则认为师资力量不足、内涵不够才是主要问题。D. 文化有“道”与“术”两个层面,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而11是要不断挖掘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戏曲、书法、传统手工技艺等进校园是传统文化进校园,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也是传统文化进校园。B. 虽然近年来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但调查显示,比较了解传统文化的教师不足 40%,这有

30、可能成为制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一个因素。C.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主要以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虽然值得肯定,但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D.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开展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利于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9. 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答案】7. D 8. C 9. (1)材料三侧重顶层设计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强调要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材料四侧重基层落实,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2)课程方面:整合现有

31、教材,开发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开展师生参与度高且具有文化内涵的校园文化活动。师资方面:采取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办法,聘请专人开展传承项目教育教学活动。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弥补师资不足的“短板” 。【解析】【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D 项,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要在活动层面开展文体活动”说法错误,原文“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

32、。故选 D。【8 题详解】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12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要求选出“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C 项, “不如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好”说法错误, “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方式”是“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的具体表现形式。故选 C。【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筛选整

33、合信息能力。本题有两个问,第一问:第三、四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是考查学生把握概括材料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时,通读这两则材料,概括出这两则材料内容要点,指出其各自的侧重点。比如本题,通读第三、四则材料报道,材料三,首先指出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但是学校在传统文化推进实践中都要面对的问题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等等,接着指出“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 ,但是“教师数量不足、内涵不够使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难以展开” ,所以材料三主要内容是指出对于传统文化,教育部的要求和学校具

34、体实施之间又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切实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就必须从师资和课程的角度落实。侧重上级设计要求与基层实施之间的差距。材料四,首先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然后指出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最后指出对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弱势”问题该怎么,所以材料是主要论述如何开展好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侧重的是基层落实。第二问:请结合这两则材料谈谈你认为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能力。题干已经给出答题区域材料三和材料四,仔细

35、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当前,传统文化进校园以一种嵌入式、掺沙子式的模式开展,是对现有教育体制的有益补充,应该充分肯定这种进步” “师资缺、涵养浅,不系统,课时紧、不持久,家校分成为实践中几乎所有学校都要面对的问题” “弘扬传统文化,学校是最现场,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基础,教师本身的素养、人文价值,学术专业水平和教书育人的精神非常重要。仅从这三个方面来说,我们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仍很欠缺” “在袁济喜看来,当下主要是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一些传统文化的元素等,要与现在

36、的西式教育体系融合还需要一个过程” “传统文化进校园更多的是一种熏陶和感染,校园文化要有活动设计方案,扩大师生参与度” “校园文化活动的目的13不是比赛拿奖,少数特长生参加的活动虽然有看点 ,但受众面不广,要提供给更多学生锻炼成长的机会和平台” “传统文化进校园不是简单地开展一系列文体活动来堆积 ,不能仅仅停留在活动层面,而要不断挖掘校园文体活动的思想内涵” “要整合现有教材,结合师生需求,进行板块式的专题教育,形成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真正实现课程育人” “当前, 互联网+浪潮如火如荼,要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来弥补师资不足的 短板 ”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课程方面、师资方

37、面整合概括有效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应采取哪些措施。【点睛】信息筛选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几种在文段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此题属于局部信息筛选。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4 小题,共 19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各题。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及进士第。知州夏竦以为有宰相器。预修天圣编

38、敕 ,擢群牧判官,因转封言:“旧制不以国马假臣下,重武备也。今日圣断乃异于昔,臣窃惑焉。若是,则清强者沮矣” 。久之,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遗诰:章惠太后议军国事。籍请下阁门,取垂帘仪制尽燔之。又奏:“陛下躬亲万机,用人宜辨邪正,防朋党,擢进近列,愿采公论,毋令出于执政。 ”孔道辅谓人曰:“言事官多观望宰相意,独庞醇之,天子御史也。 ”为开封府判官,尚美人遣内侍称教旨免工人市租。籍言:“祖宗以来,未有美人称教旨下府者,当杖内侍。 ”诏有司:“自今宫中传命,毋得辄受。 ”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反坐言宫禁事不得实,以祠部员外郎罢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言范讽事有不尽如奏,讽坐贬,

39、籍亦降太常博士。寻复官,徙福建转运使。自元昊陷金明、承平,破五龙川,边民焚掠殆尽,籍至,稍葺治之。戍兵十万无壁垒,皆散处城中,畏籍,莫敢犯法。使部将狄青将万余人,筑招安砦于谷旁,数募民耕种,收粟以赡军。元昊遣李文贵赍野利旺荣书来送款,籍曰:“此诈也。 ”乃屯兵青涧城。后数月,果大寇定川,籍召文贵开谕之,遣去。既而元昊又以旺荣书来,会帝厌兵,因招怀之,遣籍报书,使呼旺荣为太尉。籍曰:14“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 ”朝廷从之。仁宗不豫,籍尝密疏,请择宗室之贤者为皇子,其言甚切。徙定州,召还京师,上章告老,寻以太子太保致仕,封颍国公。薨

40、,年七十六。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赠司空,加侍中,谥庄敏。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尉三公 |非陪臣所得称 |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B. 太尉三公非陪臣 |所得称 |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 |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C. 太尉三公非陪臣 |所得称 |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D. 太尉三公 |非陪臣所得称 |使旺荣当之 |则元昊不得臣矣 |今其书自称 |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 |于义无嫌11.

4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进士,指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B. 群牧判官,是主管国家公用马匹的机构群牧司的判官。C. 致仕,指的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D.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嫔妃。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庞籍不畏权贵。庞籍在担任群牧判官时,力阻章慧太后垂帘听政,烧掉垂帘礼仪制度,面对后宫干政,要求杖打内侍,拒绝听从命令。B. 庞籍长于吏事。仁宗执政初期,庞籍劝谏皇帝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朋党,提拔近亲大臣,要听

42、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只听信于执政大臣。C. 庞籍治军有方。庞籍为解决数万士兵军用物资问题,招募百姓就地耕种,以供军粮,戍兵纪律严明,虽分散驻扎在城中,却无一人犯法违禁。D. 庞籍足智多谋。庞籍识破了元昊的外交手段,断定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投诚是欺骗,并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抵挡敌人大举进犯。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数劾范讽罪,讽善李迪,皆寝不报。15(2)时仁宗不豫,废朝、临奠皆不果,第遣使吊赙其家。【答案】10. A 11. A 12. A 13. 多次弹劾范讽的犯罪之事,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这时仁宗身体不适,废朝、临奠都未实现,只配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

43、家办理丧事。【解析】【10 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太尉三公” “臣” “称” “旺荣” “元昊” “书” “宁令” “谟宁令” “官名” “义” ,虚词“所” “之” “则” “矣” “其” “也” “于” , “矣”为句末语气词,其后断开, “宁令或谟宁令”为“自称”的宾语,意思是“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D 两项。“太尉三公”为主语, “非陪臣所得

44、称”为谓语,整个句子是判断句,主谓之间要断开,排除 C 项。再结合本句意思: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令” ,都是官名,在意义上没有什么疑忌。句子可以断开为:太尉三公/非陪臣所得称/使旺荣当之/则元昊不得臣矣/今其书自称宁令或谟宁令/皆其官名也/于义无嫌。故选 A。【11 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

45、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 A 项, “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说法错误,应该是:根据成绩分为三甲:一甲 3 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一甲三人,依次是状元、榜眼、探花。故选 A。【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项, “任开封府判官时,力阻章惠太后垂帘听政”说法有误,应为“出知秀州,召为殿中侍御史”时。故选 A。【13 题详解】16本题考

46、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数” ,多次;“劾” ,弹劾;“善” ,与交好;“皆” ,都;“寝”,扣留;“皆寝不报” ,都扣留没有上报朝廷。 (2)中“时” ,这时;“豫” ,安逸,这里指舒适;“不豫” ,不舒适,这里指身体不适;“果” ,本义为结果,这里指实现;“不果” ,未实现;“第” ,只;“遣使” ,派遣使者;“吊” ,吊唁;“赙” ,:拿钱财帮助别人办理丧事;“第遣

47、使吊赙其家” ,只配遣使者吊唁并资助其家办理丧事。【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庞籍,字醇之,是单州成武人。考中进士。知州夏竦认为庞籍有做宰相的才能。(朝廷)准备编修天圣编敕 ,(庞籍)升为群牧判官,于是请他人代为转达奏章

48、说:“过去的制度规定臣下不能使用国家所养之马,这是一种重视武备的表现。如今皇上决断不同于过去,臣私下觉得很迷惑。如果这样,那么清廉的官吏就会感到丧气。 ”很久后,庞籍离开京城任秀州知州,奉召任殿中侍御史,章献太后颁布遗诏:章惠太后参议军国大事。庞籍请求交付阁门,取来垂帘礼仪制度全部烧掉。又上奏说:“陛下亲自处理国家事务,使用人才应当辨明奸邪和正直,防止结交朋党,提拔亲近大臣,要听取众大臣的意见,不要使它取决于执政大臣。 ”孔道辅对人说:“言事官大多看宰相的眼色,揣摩宰相的意图,唯有庞醇之是天子的御史。 ”任开封府判官时,尚美人派遣内侍声称教旨(上对下的告谕)免除工人市租。庞籍说:“宋朝建朝以来

49、,还没有美人声称教旨下达州府的,应当杖打内侍。 ”命令有司说:“从今以后宫中传命,不要马上接受。 ”多次因犯罪之事弹劾范讽,范讽与李迪要好,都扣留下来没有上报朝廷,反而说(庞籍上奏)宫禁之事不实,庞籍从祠部员外郎被罢免为广南东路转运使。又说范讽没有将事情全部上奏,范讽因此而贬官,庞籍也被降为太常博士。不久又官复原职,调任福建转运使。自从元昊攻陷金明、承平,攻破五龙川,边境百姓被焚烧掠17夺几乎完尽,庞籍到任后,才稍稍修治好。驻守军队十万人却没有坚壁完垒,都分散驻扎在城中,由于畏惧庞籍,没有一人犯法违禁。(庞籍)派部将狄青率领万余人,在谷旁边修筑招安砦,多次招募百姓就地耕种,将收获的粮食作为军需之用。元昊派李文贵带着野利旺荣的书信前来投降,庞籍说:“这其中有诈。 ”于是在青涧城驻扎军队。数月后,元昊果然大举进犯定川,庞籍召见李文贵进行劝导晓谕,将他遣送走。不久元昊又让野利旺荣修书一封,正值仁宗厌恶战争,于是对元昊进行招安安抚,派遣庞籍回报书信,叫旺荣做太尉。庞籍说:“太尉三公,不是陪臣所能称呼的(官职),假使旺荣成为太尉,那元昊就不能做臣子了。如今他的来信自称宁令或谟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