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宁夏吴忠市 2019 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 下列有关酶和 ATP 的说法合理的是A. 浆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不断发生变化B. ATP 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所含的能量相同,稳定性也相同C. 骨骼肌细胞吸收周围组织液中氧气的过程不消耗 ATP,但需要酶D. 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一般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 淋巴细胞分化形成浆细胞的过程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产生了不同的mRNA 和蛋白质,A 正确;ATP 分子中的两个高能磷酸键所含的能量相同,但是远离 A 的高能磷酸键很容易断裂和重新形成,B 错误;骨骼肌细胞吸收周围组织液
2、中氧气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也不需要酶,C 错误;探究淀粉酶对淀粉和蔗糖的作用时,一般用斐林试剂检测实验结果,D 错误。考点:酶和 ATP 的结构与功能2.下列有关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均有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有利于保持亲子代遗传信的稳定性B. 初级精母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C. 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是一致。D. 联会不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答案】D【解析】【分析】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
3、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2、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2)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类似于有丝分裂过程。【详解】减数分裂时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会导致基因重组,增加了同一双亲后代的多样性,而受精作用过程中不
4、发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A 错误。精原细胞能进行有丝分裂以增加自身数量,又可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精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只能进行减数分裂,B 错误。有丝分裂和减数第一次分裂,染色体行为是不一致,减数第一次分裂有联会、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有丝分裂没有,C 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不发生同源染色体的联会,联会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着丝点分裂可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要求学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能对两者进行比较;识记受精作用的过程及意义,结合所学的知识可准确判断各选项。3.下列有关生物变异
5、及其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A. 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自交,A 和 a 基因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B. 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调控的结果,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C. 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数量,对个体性状不会产生影响D. 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正常血红蛋白分子中有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答案】B【解析】【分析】1、一对等位基因,不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2、基因突变是基因结构的改变,包括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基因突变发生的时间主要是细胞分裂的间期。3、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
6、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详解】基因型为 Aa 的个体中 A 和 a 属于等位基因,不会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自由组合,3两对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才有可能发生基因的自由组合,A 错误。细胞凋亡是基因程序性调控的结果,细胞癌变是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的结果,B正确。染色体倒位和易位不改变基因的数量,但倒位和易位都使得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可能导致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C 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根本原因是控制合成正常血红蛋白分子的基因发生了基因突变,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细胞凋亡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
7、,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可准确判断各选项。4.结核杆菌是结核病的病原体,属于胞内寄生物,近年来因抗菌株增多等原因,使人类的结核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下列有关结核杆菌的叙述,正确的是A. 结核杆菌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B. 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是应用抗生素诱导基因突变的结果C. 感染结核杆菌后,机体主要通过特异性细胞免疫发挥作用D. 接种卡介苗后,T 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产生相应的抗体【答案】C【解析】【分析】结核杆菌为原核细胞,其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结核杆菌抗药性的产生在使用抗生素之前,抗生素只是对这些变异进行了定向选择;在特异性免疫中,能产生抗体的是
8、效应 B 细胞而不是效应 T 细胞。结核杆菌为细胞内寄生菌,对寄生在细胞内的抗原只有通过细胞免疫将靶细胞裂解才能将其彻底消灭。【详解】结核杆菌为原核细胞,其结构特点是没有成形的细胞核,A 错误。抗菌药物不属于诱变因子,结核杆菌抗药性是抗菌药物对结核杆菌选择的结果,B 错误。结核杆菌是细胞内寄生的病菌,体液免疫先起作用,阻止寄生生物的传播感染,当寄生生物进入细胞后,细胞免疫将抗原释放,再由体液免疫最后清除 C 正确。接种卡介苗后,部分 T 细胞受刺激成为记忆细胞,但抗体是浆细胞产生的,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微生物的类群、细胞的结构、变异、免疫等,学生综合分析与运用所学知识点能准确
9、做答。5.下列有关图 1、图 2 的描述,正确的是4A. 从图 1 中曲线特点可知生长素具有两重性,ab 段促进生长,bc 段抑制生长B. 图 1 中,若 b 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 c 点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C. 结合生长素的相关知识,可知图 2 中三条曲线的标注都是错误的D. 若图 2 标注正确,根据曲线特点可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不同【答案】D【解析】图 1 中 ab 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b 点时生长素的促进作用达到最强,bc 段生长素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直到虚线以下,开始起抑制作用,A 错误;由于单侧光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生长素浓度高于向光侧,促进
10、作用较强,导致背光侧生长较快,故若 b 点为茎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则 a 点可能为茎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B 错误;根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芽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大于茎对生长素的敏感度,因此图 2 的标注中茎与芽是颠倒的,根的标注是正确的,C 错误;若图 2 标注正确,从图2 曲线的特点可知,不同器官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度是不同的,D 正确。6.下列有关高中生物教材中实验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A. 用光学显微镜就能观察到植物细胞中被染成红(或橘黄)色的脂肪颗粒B. 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呈现不同宽度的原因是它们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C. 摩尔根和萨顿都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
11、染色体上D. 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细胞不能用来观察“质壁分离及复原”现象【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的知识点主要是绿叶中的色素提取和分离、脂肪的鉴定、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以及摩尔根和萨顿都运用什么方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属于课本知识的识记内容学生掌握可准确做答。51、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橙黄色)、叶黄素(黄色)、叶绿素 a (蓝绿色)、叶绿素 b(黄绿色)。2、脂肪可用苏丹皿染液(或苏丹 V 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详解】脂肪可用苏丹染液(或苏丹染液)鉴定,呈橘
12、黄色(或红色),用光学显微镜能观察到植物细胞中被染成橘黄(或红)色的脂肪颗粒,A 正确。绿叶中的色素在滤纸条上呈现不同宽度的原因是它们在绿叶中的含量不同,B 错误。萨顿用类比推理法,说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摩尔根运用“假说一演绎法”证明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C 错误。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最好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内表皮细胞为无色的,可调暗视野观察,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观察提取绿叶中的色素、脂肪的鉴定、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对于此类试题,需要学生注意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材料、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实验现象等,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7.景天科植物瓦松的气孔能在夜间打开,
13、吸收的二氧化碳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苹果酸并储存在液泡中(如图甲)。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的情况下,苹果酸从液泡中运出并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二氧化碳并被固定(如图乙)。回答下列问题:(1)在瓦松叶片叶绿体的_(填部位)可经_循环将 CO2转化为(CH 2O)。该类植物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_上。(2)图甲中的叶绿体能否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_,原因是_。图乙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 CO2来自_。【答案】 (1). 基质 (2). 卡尔文 (3).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 (4). 不能 6(5). 缺少暗反应所需的 ATP 和H (6). 苹果酸的分解和细胞呼吸【解析】【分析】景天科植物瓦松的气孔能在夜
14、间打开,吸收的二氧化碳经过一系列的反应生成苹果酸并储存在液泡中,在白天气孔几乎完全关闭,苹果酸从液泡中运出并在酶的催化下生成二氧化碳并被固定。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叶绿体,光合作用可以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光反应场所是叶绿体类囊体薄膜,暗反应场所是叶绿体基质,据此分析作答。【详解】 (1)在瓦松叶片叶绿体的基质可经卡尔文循环将 CO2 转化为(CH2O)。该类植物吸收光能的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2)图甲中的叶绿体由于缺少光反应产生(暗反应所需)的 ATP 和H,所以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图乙细胞进行光合作用所需 CO2 来自苹果酸的分解和细胞呼吸。【点睛】本题是材料信息题,本
15、题以该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信息的筛选,加工运用以及知识迁移等能力,学生要能够结合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和光合作用过程进行解题。8.尿液的形成和排出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完成的,其中排尿反射受脊髓和大脑皮层共同控制。平时,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使膀胱贮存的尿液不致外流。下图为相关反射弧的部分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排尿的初级反射的中枢位于_。颈椎损伤的病人_(填“有”或“没有”)排尿反射(2)若在图中 b 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a 处_(填“有”或“没有”)电位变化,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_。(3)条件允许时,在神经调节下,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膀胱。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
16、内的感受器,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调节。(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其原因是_。7【答案】 (1). 脊髄 (2). 有 (3). 没有 (4). 大脑皮层 (5). 反馈(正反馈) (6). 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 枢)的控制能力较弱【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据此分析解答。【详解】 (1)排尿的初级反射的中枢位于脊髓。
17、颈椎损伤的病人脊髓没有损伤所以有排尿反射。(2)据图可知 a 为传入神经,b 为传出神经,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是单方向的。若在图中 b 处给一个适宜的刺激,a 处没有电位变化,产生尿意的中枢位于大脑皮层。(3)条件允许时,在神经调节下,逼尿肌收缩,内括约肌舒张,将尿液排出膀肤尿液流经尿道时,刺激尿道内的感受器,导致逼尿肌进一步收缩,直至尿液排空。这种调节方式属于反馈(正反馈) 。(4)一般成年人可以有意识地控制排尿,但婴儿经常尿床,其原因是与成年人相比,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对脊髓中的排尿中枢(低级中枢)的控制能力较弱。【点睛】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
18、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对书本的基础知识能够细致的掌握可准确做答。9.当前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已不再是每家每户以种地为生。绝大多数农村人选择外出打工,少数留守的青壮年劳动力有的开垦荒地变果林,有的改造洼地成鱼塘,以及在林中放养土鸡和野鸭等。请回答下列问题:(1)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流动人口的增多,这种影响人口数量变动的因素称之为_。由于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出生率不断降低,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_型向_型转化的趋势,所以全国性二胎政策放开。(2)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不同于自然演替的_进行。(3)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
19、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试从生态系统功能的角度进行解释,其原因是_。(4)鱼塘中的一条食物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鳙鱼乌鳢。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8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其余能量的去向是_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_两部分。【答案】 (1). 迁入率和迁出率 (2). 稳定 (3). 衰退 (4). 速度和方向 (5). 能量传递沿食物链(网)进行,具有复杂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6). 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 (7). 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體粪便中的能量【解析】【分析】本题考查了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
20、结构以及功能等有关知识,要求学生掌握能量流动的特点,明确营养结构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在平时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能量是不能循环利用的、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的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1) 农村留守人口的减少与城市人口的增多,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动,与迁入率和迁出率密切相关。中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以及全国性二胎政策的放开,说明我国人口年龄组成有从稳定型向衰退型转化的趋势。(2) 荒山、洼地经过改造成为果林、鱼塘,说明人类的活动能够使群落的演替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3)能量传递沿食物链(网)进行,具有复杂性;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信息传递发生在生物与生物、生
21、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由于上述原因,生态学家不会以某一个或几个种群为单位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4) 输入鳙鱼的能量,一部分流入乌鳢,一部分储存在鳙鱼体内(未利用) ,其余能量的去向是:鳙鱼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和被分解者利用,鳙鱼给分解者的能量包括鳙鱼遗体残骸中的能量和乌體粪便中的能量两部分。【点睛】梳理种群的特征、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相关知识点,据此结合题意,学生可对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解答。10.某动物的毛色由两对基因(A、a 和 B、b)控制。请回答下列问题。(1)若该动物的毛色的表现型有三种,基因型相同的雌雄个体杂交,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毛:灰毛:白毛=9:3:4,则亲本的基
22、因型是_,该亲本测交表现型及比例为_。(2)若该动物的毛色有黑、白两种表现型,且只要有基因 A 存在就表现为黑毛,其余均为白毛,两对基因独立遗传,则基因型相同的黑毛雌雄个体杂交,子代表现型及比例为9_。(3)若该动物毛色共有四种表现型:黑毛(A_B_)、褐毛(aaB_)、红毛(A_bb)和黄毛(abb)。图 1 为该动物的控制毛色的基因及其所在的常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则图 1 所示动物的毛色为_;正常情况下,如果该动物产生了如图 2 所示的卵细胞,可能原因是在_时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_。【答案】 (1). AaBb (2). 黑毛:灰毛:白毛=1:1:2 (3). 全是黑毛或
23、黑毛:白毛=3:1 (4). 黑色 (5). 减数第一次(减一前、联会或四分体) (6). 交叉互换【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以及对减数分裂过程的考查。由图和题意可知,由于有 A 和 B 基因存在,所以表现型为黑毛,由于 A、a 和 B、B 或 D、d 是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所以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详解】(1)根据题意,子代的表现型及比例为黑毛:灰毛:白毛=9:3:4 (是 9:3 :3:1 的变形) ,说明亲本,的基因型一定是完全杂合体,即 AaBb ,且两对等位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该亲本测交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
24、bb,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黑毛:灰毛:白毛=1:1:2。(2)只要有基因 A 存在就表现为黑毛,其余均为白毛,则表现为黑毛性状的亲本基因型有:AABB、 AaBB、AABb、AAbb、AaBb、Aabb,其中基因型均为 AABB、AABb 和 AAbb 的亲本杂交的后代均是黑毛,基因型均为 AaBB、AaBb 和 Aabb 的亲本杂交的后代比例为黑毛:白毛=3:1。(3)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基因型为 AaBB 的个体的表现型为黑色,所以图 1 所示动物的毛色为黑色;图 1 中 A 和 G 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a 和 g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而卵细胞10中 a 和 G 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说明两
25、条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发生了交叉互换。【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应用,要求学生掌握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根据题干中的信息判断基因型及表现型的对应关系,学生可准确做答。11.某学习兴趣小组进行了卷烟纸消失实验,实验设计及结果如下。土样 A B1 B2 B3是否灭菌 是 否 否 否实验前每组卷烟纸的数量 3 3 3 3实验后每组卷烟纸的数量 3 0 0 0注:土样取自长期经营的菜园并放置在编号为 A、B 1、B 2、B 3的培养皿中;每组中的卷烟纸均匀地放在培养皿的不同区域;置于室温条件下,定时喷水,保持样品湿润。(1)编号_的培养皿属于对
26、照组,其目的_。B 1、B 2、B 3中卷烟纸消失的原因是_。(2)为获得土样中的相关微生物,并提高分离成功的概率,应在培养皿中卷烟纸消失部位进行表层多点取样,取样工具在取样前要进行_处理。(3)如果得到的相关微生物较少,我们可以将其转移到含有_的培养基中进行_培养。培养时我们可以利用_染色法,根据是否产生_来进行鉴别。【答案】 (1). A (2). 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 (3). 卷烟纸的成分主要是纤维素,土壤中含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 (4). 灭菌 (5). 纤维素 (6). 扩大 (7). 刚果红 (8). 透明圈【解析】【分析】熟记并理解微生
27、物的分离与鉴定等相关基础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从题表中提取信息并结合题意做答。【详解】(1) 编号 A 的培养皿属于对照组,其目的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11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土样取自长期经营的菜园,富含纤维素分解菌,纤维素分解菌分泌的纤维素酶可将纤维素分解。因此 B1、B2 中卷烟纸消失的原因是:卷烟纸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而土壤中含有能分解纤维素的微生物。(2)B1、B2 的培养皿中,卷烟纸消失的部位存在纤维素分解菌。为获得土样中的相关微生物,并提高分离成功的概率,应在培养皿中卷烟纸消失的部位进行表层多点取样。为了避免杂菌污染,取样工具在取样前要进行灭菌处理
28、。 (3)如果得到的相关微生物较少,可以将其转移到含有大量纤维素的培养基中进行扩大培养。刚果红可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但并不和纤维素水解后的纤维二糖发生颜色反应。当纤维素被纤维素酶水解后,刚果红一纤维素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培养基中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为中心的透明圈。可见,培养时可以利用刚果红染色法,根据是否产生透明圈来进行鉴别。【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学生要熟记微生物分离与鉴定的相关知识的要点,再结合题干信息和提炼图表信息学生可准确做答。12.Rag2 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 细胞)对Rag2 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1)Rag2
29、基因表达的场所最可能在_(填写器官)(2)步骤中,重组胚胎培养到_期时,可从_分离出 ES 细胞。(3)步骤中,需要构建含有基因 Rag2 的表达载体。可以利用_扩增 Rag2 基因片段。用 Hind III 和 Pst I 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 Rag2 基因片段。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_和_的酶切位点。(4)为检测 Rag2 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治疗后小鼠骨髓细胞的12_,用_进行杂交实验。【答案】 (1). 骨髓或胸腺 (2). 囊胚 (3). 内细胞团 (4). pcr 技术 (5). Hind (6). Pst (7). 蛋白质 (8).
30、 Rag2 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解析】【分析】图示是利用胚胎干细胞(ES 细胞)对 Rag2 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的过程图解,其中表示核移植过程,表示早期胚胎培养过程,表示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1、动物核移植的概念:将动物的一个细胞的细胞核移入一个去掉细胞核的卵母细胞中,使其重组并发育成一个新的胚胎,这个新的胚胎最终发育为动物个体。2、胚胎干细胞简称 ES 或 EK 细胞,来源于早期胚胎或原始性腺(即囊胚期的内细胞团) 。3、在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和质粒需要用同种限制酶进行切割,形成相同的黏性末端,再用 DNA 连接酶连接成重组质粒。4、目的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检测:检测
31、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 DNA 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 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 mRNA-分子杂交技术。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详解】 (1)Rag2 基因表达的场所最可能在骨髓或胸腺。(2)内细胞团位于囊胚中,所以步骤中,重组胚胎培养到囊胚期时,可从其内细胞团分离出 ES 细胞。(3)步骤中,利用 pcr 技术扩增 Rag2 基因片段。基因工程中构建基因表达载体时,应用同种限制酶切割含有目的基因的外源 DNA 分子和运载体,若用 HindIII 和 PstI 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 Rag2 基因片段,则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 Hind和 Pst酶的酶切位点。(4)为检测 Rag2 基因的表达情况,可采用抗原-抗体杂交法,即提取治疗后的小鼠骨髓细胞的蛋白质(抗原) ,用抗 Rag2 蛋白的抗体进行杂交实验。【点睛】本题以基因治疗的流程图为载体,考查了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胚胎工程等方面的知识。学生要能够识记细胞核移植的过程;识记囊胚包括内细胞团和滋养层两部分;明确基因工程中质粒和目的基因需要利用同种限制酶进行切割;掌握目的基因检测和鉴定的一般方法等。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