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新疆石河子二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第 I 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题一分,共 60 小题,共 60 分)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石斧耧车骨镰曲柄锄A. B. C. D. 【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刀耕火种”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经营方式,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先用石斧和骨镰砍伐地面上的树木等枯根朽茎,后用火焚烧,故都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故 A 选项正确;耧车属于西汉时期的农业工具,故错误;曲柄锄属于铁农具,也在西汉时期,故错误,故 B
2、CD 都排除。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的难点在于对“刀耕火种”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必须正确认识到“刀耕火种”属于原始社会时期的农业耕作方式,并与相关的农业工具相联系,同时,对于其它时期的农业工具能够正确再现并加以区别。2.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上农:“时至而作,竭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A. 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B. 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C. 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2D.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题干中“为宝
3、” “犹用药业” “竭时而止”说明农业在耕种过程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农业耕种时的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C。ABD 项错误,按节气进行劳作、注重因地制宜和重视自然规律都是体现的是精耕细作的特点的一个方面。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农业的特点。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的耕作方式发生了改变,最明显的是A. 使用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B.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C. 开始刀耕火种D. 出现了曲辕犁【答案】B【解析】生产力的发展体现在生产工具上,二牛一人的耕作方法是西汉时期出现,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曲辕犁则是唐代的发明,只有铁农具和牛耕是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故ACD 三项错
4、误,B 项正确。4.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指A. 耧车B. 翻车C. 筒车D. 风力水车【答案】C【解析】根据“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可知材料中描述的工具是唐朝出现的灌溉工具筒车,故 C 正确;耧车是播种工具,排除 A;翻车是三国时期发明的依靠人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排除 B;风力水车是依靠风力灌溉的工具,不符合“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排除 D。3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水激轮转,众筒兜下,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 ”结合所
5、学唐朝的灌溉工具筒车分析解答。5.史书中关于“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记载直接反映了景德镇制瓷业A. 规模大,分工极细B. 与传统官办手工工场相比发生了质的变化C. 机器生产形成并发展D. 形成了雇佣和被雇佣的劳资关系【答案】A【解析】通过材料不难发现, “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足以说明分工极细,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细致的制作。所以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这依然没有脱离原有的模式,不能说发生质的变化;C 选项错误,机器生产并没有出现;D 选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雇佣关系的内容。6.风俗通载:“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 ”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A.
6、秦朝B. 唐朝C. 宋朝D. 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可知商品交易时间严格限定在白天,商业活动从清晨开启,日暮关闭;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宋朝,商业的繁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C 项正确。秦朝和唐朝的商业活动时间受政府严格控制,与设问不符,排除 AB。明朝时期商业发展繁荣,商业活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但迟于宋朝,排除 D。【点睛】解决本题分两步走:一是理解材料“市买者,当清旦而行,日中交易所有,夕时便罢”信息,二是紧扣设问“这一商业现象被彻底打破是在” ,联系古代商业发展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7.下列关于中国古代商业的说法
7、,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应是4地域性商帮的出现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市、坊的界限被打破丝绸之路的开辟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地域性商帮的出现,在明清时期;柜坊和飞钱的出现,在唐朝;市、坊的界限被打破,是在宋朝;丝绸之路的开辟,是在汉代。故正确排序是,D 项正确,排除 ABC 三项。8.下列关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为辅B. 借用牛力耕田、不断改良生产工具与技术C. 采用男耕女织的经营方式D. 与农业相关的水利设施的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为辅,故 A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
8、铁犁牛耕技术不断改进,男耕女织是最主要的经营方式,农田水利不断发展,从而促进古代农业的进步,故 BCD 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点睛】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9.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展现了一代晋商乔致庸的传奇一生。晋商等商帮活跃的时期是A. 秦汉B. 隋唐C. 宋元D. 明清【答案】D5【解析】本题考查商帮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域性的商人团体出现。10.从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代的经济政策是A. “闭关锁国”政策B. “海禁”政策C. “重商主义”政策D. “重农抑商”政策【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重农抑
9、商政策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清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故 D 项正确。AB 两项只是明清时期实行,排除。C 项是近代西方早期的经济政策,排除。11.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由于A. 官方垄断贸易的需要B. 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C.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D. 封建统治已经腐朽【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明清时期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需与外夷相通,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C 项正确。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根本上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A 项不属于根本性原因,故错误。B 项也不是清政府实施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原因,故错误
10、。封建统治已经腐朽属于实行闭关锁国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D 项错误。12.16 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的出现得益于A. 新航路的开辟B.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C. 汽船的出现D. 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6【答案】A【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之后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商业革命,其中表现为商品数量的增多,世界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故项正确;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是 18 世纪,故 B 项错误;汽船的出现出现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故 C 项错误;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是 17 世纪,故项错误。13.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地理大发现
11、” ,从而引起了“商业革命” 。 “商业革命”的表现不包括A. 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B. 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C. 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D. 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依据新航路开辟引起的“商业革命”相关所学知识可知 A 选项贸易范围空前扩大,地区性贸易向世界性贸易扩展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B 选项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由地中海区域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是“商业革命”的表现,不符合题意;C 选项美洲的烟草、玉米、可可等商品出现在欧洲市场上是“商业革命
12、”的表现,不符合题意;D 选项贵金属的大量流入,西欧金银持续贬值,物价直线上升是“价格革命”的表现,不是“商业革命”的表现,符合题意。因此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为 D 选项。14.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认为:“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端正经历着一场空前的、彻底的变革。西欧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几乎都在发生深远的变化。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就是西欧所具有的新动力的一个表现。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A. 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 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C. 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D. 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答案】B7【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中世纪后期欧亚大陆西
13、端经历的“空前的、彻底的变革”应为新航路的开辟,它使人类从各民族分散孤立的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故 B 项正确。15.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 ”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B. 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C. 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 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答案】C【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 C 项正确。ABD 三项材料均没有体现,而且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需要对新航路
14、开辟的影响的识记,解题的关键是对题干材料的历史现象的分析,结合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解答即可。16.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 ”其主要观点是A. “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B. “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C. 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D. “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答案】C【解析】材料中“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强调对美洲的殖民掠夺对工业化革命的重要性,即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因此 C 正确;A 表述不合史实,排除;C 表述不合材料信息,排
15、除;D 与材料无关,排除。17.英国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下列哪一重要现象A. 手工工场建立8B. 城市化进程开始C. 垄断组织产生D. 资本全球扩张【答案】B【解析】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进程,故 B 正确;A 是工业革命之前生产组织形式;C 和 D 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产生。18.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 1800 年的 1000 万吨,猛增到 1856 年的 6000 万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蒸汽机的推广B. 火车的发明C. 内燃机的出现D. 发电机的发明【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观察本题,英国的煤炭消费量从 1000 万吨增加到 6000 万
16、吨,结合所学知识煤产量的变化是因为蒸汽机达到广泛应用才促使其发生巨大变化,故 A 项正确;火车属于交通工具的革新,故 B 项错误;内燃机和电力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故 C 和 D 错误。考点: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名师点睛】正确区分工业革命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哈格里夫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不是凯伊的飞梭,也不是瓦特改良的蒸汽机。工业革命完成的标志不是大机器生产取代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制造业的建立。19.1853 年,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在荒凉山庄的开篇描述伦敦的雾:“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
17、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 。这一描述反映出 19 世纪中期的伦敦A. 工业化带来环境污染B. 城市拥堵人口膨胀9C. 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D. 化学工业污染严重【答案】A【解析】“烟雾从烟囱管帽降下,形成浅黑色的毛毛雨,中间带着煤灰烟尘,像成形的雪花那么大让人觉得太阳已经死去”反映出伦敦受工业化的污染,故 A 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城市拥堵和人口膨胀,故 B 项错误;重工业成为经济主导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 C 项错误;化学工业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 D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和把握时间信息。由材料中的“烟雾” 、 “1853年”等可判断出答案。20
18、.“19 世纪下半叶,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上述状况反映了A. 全球化趋势的加强B.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C. 殖民扩张的开始D. 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答案】D【解析】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世界市场形成。根据材料中“产品” “资产阶级奔走” “原料”等信息反映了商品、人力、原料在世界市场上的流动,故选 D。全球化趋势出现和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排除 A。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与新航路开辟以后,排除 C。殖民扩张的开始始于新航路的开辟,排除 C。21.世界博
19、览会是展示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平台,1851 年的伦敦博览会是英国展示出最新工业成果的盛会。其展品应该是A. 铁路设备、柴油内燃机B. 蒸汽锤、铁路设备C. 电灯泡、蒸汽织布机D. 电话机、水利纺纱机【答案】B10【解析】【详解】材料“1851 年” “英国展示出最新工业成果”表明这次英国展出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蒸汽锤和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 B 项正确;内燃机、电灯泡、电话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故 ACD 项排除。【点睛】 “1851 年” “英国展示出最新工业成果”是解题的关键信息;从中分析出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22.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
20、革命的突出特点是A. 主要发生在轻工业领域B. 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C. 重大发明来自传统工匠D. 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轻工业领域,许多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与技术并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科学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紧密相连,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了重大成就;故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结合,D 项正确。AC项属于第一工业革命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开始,英国的工业发展一枝独秀,与题意不符,排除 B。【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
21、是熟悉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紧扣设问要求“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突出特点是” ,逐一分析选项即可知道答案。23.摩根于 1901 年正式成立美国钢铁公司,它首先通过抬高产品价格、提升行业门槛来挤压中小公司,然后趁其财务吃紧时予以兼并或收购,最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其做法反映了A. 手工工场的消失B. 工厂制度的出现C. 垄断组织的发展D. 跨国公司的衰落【答案】C【解析】11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企业兼并,出现了垄断组织, “终控制全国钢产量的 65%”正是垄断组织发展表现,C 正确;A 中消失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B 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生产组织形式;D 是第三次科技革命
22、之后。24.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有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加快近代企业开始出现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各地经济发展日趋平衡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再认再现能力。根据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加紧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这加快了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伴随着西方经济的入侵,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引进机器,投资兴办近代企业。因此都是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江沿海通商口岸,东西部不平衡。因此表述错误。考点: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结构的变动25.在我
23、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是A. 外商企业B. 洋务派兴办的企业C.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 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船坞等,是在我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故 A 正确;洋务派兴办的企业出现在 19 世纪 60 年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出现在 20 世纪 20 年代,BCD 时间均不符合“最早” ,排12除。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最早” ,结合所学我国近代企业的重要类型出现的时间分析解答。26.近代史上有首卖布谣这样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 。这反映了A. 外商
24、企业发展艰难B. 自然经济逐渐解体C. 民族工业陷入绝境D. 官僚资本极度膨胀【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反映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B 项正确;外商企业发展在中国比较顺利,故 A 项错误;“土布”指的是家庭手工业和民营手工业,不属于民族工业,故 C 项错误;官僚资本出现于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故 D 项错误。27.学者萧功秦指出:“洋务运动的现代化意义我们可以称之为防卫现代化的弥散效应 ,那就是,只要洋务派在军事自强运动的现代化的方向上走出第步,他们就不得不走出第二步,他们为了保住第二步不至于前功尽弃
25、,就不由自主地要走出第三步、第四步现代化就是这样一个从个点向个面的不断弥散过程。 ”材料中的“第二步”应该是A. 创办军事工业B. 创办民用工业C.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D. 筹划海防,建立海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基本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洋务运动中“防卫现代化”即军事近代化,这是第一步, “弥散效应”即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第二步即经济近代化,创办民用企业,第三步是文化近代化,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第四步创办新式海军,注重海防。因此第二步应为创办民用工业,故答案为 B 项。A 项应为第一步,C 项应为第三步,D 项属于洋务运动后期的内容,排除 ACD 项。13
26、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洋务运动【名师点睛】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5060 年代,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统治危机,清政府内部形成洋务派的情况下开展的。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统治。就洋务运动的内容来看,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兴办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旗号兴办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 “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洋务运动对我国早期近代化起过推动作用,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28.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目的是A. 为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
27、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C. 顺应世界发展潮流D. 发展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答案】B【解析】甲午战争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清政府赔款 2 亿两,为了减轻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B 正确;A 不是政府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影响;该举措并不是顺应历史潮流,C 错误;洋务运动此时已经失败,D 错误。29.“陈启沅(源)壬申岁(1872 年)返粤,在简村乡创设缫丝厂,名曰继昌隆,容女工六七百人。 ”这则材料反映了当时A.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B. 民族工业兴起C.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D. 清政府设置工厂【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注意抓住题干中的两个主要信息,一是人物陈启源,二是时间 187
28、2 年。分析材料可知,材料反应的是民族工业的兴起,而不是清政府设立的,B 正确,D 错误。自然经济完全解体于三大改造,排除 A;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出现,排除 C。故选 B。14考点: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兴起30.下图是中国近现代某种主要经济形式的发展走势示意图 。影响图示曲线所代表的经济形式迎来发展最高峰的原因表述正确的是A. 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B. 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C. 官僚资本控制经济命脉迅速膨胀D.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图示曲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经济
29、形式存在于 1872 年至 1956 年,1872 年民族工业产生,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后消失,故该曲线代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1914年一战的爆发,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迎来了短暂的春天,故 A项正确。B 项为甲午战后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背景之一,排除。C 项为民族资本主义深陷困境的重要原因,与题意无关,排除。D 项,为国民党前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背景之一,故排除。31.“大量内迁的民族工业,促进了重庆地区的工业发展,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而来不及内迁的民族工业则被日军霸占、或被战争所毁。 ”这一状况发生于A. 甲午中日战争期间B. 一战期间C. 抗日战争时期D.
30、解放战争时期【答案】C【解析】1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民族企业大量内迁,沦陷区的企业面临被日军侵占或摧毁的危险,故 C 项正确。A 项,甲午战争时期我国没有民族企业内迁,主要还是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B 项,一战期间我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处于“短暂的春天”发展阶段,没有遭受太大的灾难,故排除。D 项,解放战争时期,日本已经战败投降,故排除。【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其兴衰发展与国内环境、国际影响息息相关,掌握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脉络及特征为解此题的关键。32.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企业之“近代”的实质是A. 不是工场手工业而是机器大生产B. 产
31、生和发展于中国近代C. 主要由私人投资兴办D. 受外商企业的刺激而产生【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此题属于知识识记层次,考查学生对“近代工业”概念的认知、识记情况;学生背住了“近代”的概念含义,就可以选出 A。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近代化”的实质33.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 1923 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这反映了A.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B.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
32、义的压制C. 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材料“1923 年” 、 “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反映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后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故 D 项正确。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迅猛的发展,故 A项错误。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短暂春天,外国资本主义放松了经济侵略,故 B 项16的“始终”错误。旧中国不可能有公平竞争的局面,故 C 项错误。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33、特点34.改变“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的劳动状态,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措施是A. 土地改革B. 实施“一五”计划C. 农业合作化运动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是在人民公社时期的现象,因为当时大家都没有生产积极性,这一现象的被改变是在 1978 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因为这一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选 D。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5.下图为新中国成立后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下列选项与宣传主题相符的是A. 加入经济互助
34、委员会B. 实施“五年计划”C. 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 设立经济特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图片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图中“学习苏联经验建设我们的祖国”的信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一五计划,故 B 项正确;中国没有加入经济17互助委员会,故 A 项错误;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设立经济特区与苏联经验没有关系,故 C、D 两项错误。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 世纪 50 年代至 70 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36.下面是 1953-1965 年我国资金流动情况表,决定表中资金流向的主要因素是1953-1957 1958-1962 1963-1
35、965流入重工业的资金(%) 38.7 54.9 48流入农业的资金(%) 7.6 11.4 18.4流入其他部门的资金(%) 53.7 33.7 33.6A. 经济发展规律B. 国家经济政策C. 产业结构现状D. 国际关系格局【答案】B【解析】从表格中可分析出,资金流入重工业部门的比重最大,建国后我国制定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优先发展重工业,因此投入的重工业资金比重相对较高,而投入到轻工业和农业中的相对较少,故 B 正确;优先发展重工业不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排除 A;建国初期,我国重工业基础薄弱,国际形势严峻,这是我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D。37.下表是我国某一历史时期连
36、续四年工业、农业总产值情况。 (单位: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据此推断这一历史时期是18A. 19491952 年B. 19531956 年C. 19571960 年D. 19791982 年【答案】C【解析】从材料中明显可以看出四年间中国的工业总产值,获得了巨大的发展,重工业增长到三倍,这是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突出体现,而国家的轻工业发展并不是很快,农业发展,受到打击,由此可知是 19571960 年,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工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农业发展滞后,故 C 正确;1949 年-1952 年是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531956 年是三大改造时期,19791982
37、年是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业都得到较快发展,排除 ABD。38.1979 年 3 月 15 日,瑞士雷达表首次在中国电视上播放了一条长达 1 分钟的广告。同一天,上海文汇报上也登载了瑞士雷达表手绘插图的通栏广告。这说明了A. 中国已经开始经济体制改革B. 中国企业开始面向国际市场C. 中国已经实行对外开放政策D. 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答案】C【解析】改革开放之前不允许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中国市场,电视和报纸登载瑞士雷达表广告,说明中国当时已经实行了对外开放政策,故 C 项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内改革,故 A 项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是 1984 年全面开始,故 B 项错误;中国开始确立市场经济体
38、制是 1992年,故 D 项错误。39.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的原因是19A. 农村改革已全面展开,城市改革刚刚起步B.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影响着企业的发展C. 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即将建立【答案】A【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准确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由图片中的信息可知:城乡差距最小的年份出现于 1981 年,此时农村已全面展开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起步,故选 A 项;B 项发生于2001 年、C、D 两项均开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晚于题目中的时间“1981 年” ,故排除。40.1978 年以后,中国开始
39、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属于组合型选择题,可用排除法。20改变了农村土地的所有权错误,因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施的,排除。故选 C 项。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改革:从农村到城市41.以下关于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形成步骤的表述,正确的是A.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内地B. 开放内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
40、济特区C. 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设立经济特区开放内地设立沿海开放城市D. 设立经济特区设立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答案】D【解析】1980 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经济特区。1984 年又开放了广州、上海等 14 个沿海城市,1985 年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90 年代后,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故选 D。42.20 世纪 50 作代中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是A. 国民经济的曲折发展B.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C. 国民经济停滞D. 国民
41、经济高速增长【答案】A【解析】1957 年1965 年是我国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进行探索的时期,是在探索中前进,有失误,也有成绩,故 A 项正确。B 是在 1949 年1952 年底,C 项是在文革期间,D 项是在 1978 年之后,BCD 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43.1980 年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它们“特”在A. 外交政策B. 经济政策C. 高度计划D. 自由放任【答案】B21【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经济特区是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故 B 项正确。A 项不是经济,排除。CD 两项与题意不符,排除。
42、44.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80 年代的一些品牌,如北京牌、长城牌逐步被淘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中外合资升格为主体地位B. 国产家用电器质量低劣C. 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D. 全球化冲击了国产品牌【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改革开放后,合资企业引领了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的生产”可知,合资企业的出现与我国经济改制改革有关,故 C 项正确;改革开放后我国仍然以公有制为主体,故 A 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国产品牌质量问题且与题干无关,排除。D 项,全球化冲击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45.1982
43、 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1987 年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 ”以上认识的变化A.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起来B. 科学阐述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C. 反映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入D. 扫除了中国入世体制上的障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材料中对市场的认识不断深化。说明改革的步骤将逐步深入,故 C 项正确。A 表述错误,21 世纪初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确立;科学阐述二者关系的是 92 年的南巡讲话,故 B
44、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 D 项。所以答案选 C。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经济体制改革逐渐走向深22入【名师点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末到 90 年代初,中国的改革开放面临着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2)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2、过程:(1)提出:南方谈话(2)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确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基本框架确立: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决议(4)理论进一步完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 ;
45、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体制(5)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建立:21 世纪初 95%以上的商品和资源实现了市场配置。3、历史意义:(1)调动了积极性,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中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46.1912 年秋天,一位年轻人怅然若失地在其照片的背面留下题识:“壬子秋八月,将欲剪发(辫) ,故用大镜照后影,以留纪念。八月初三日即新历九月十三日拍于劝业场楼上之丽芙照像馆。 ”这实质上反映了A. 剪辫易服难以推广B. 变革心态新旧杂陈C. 传统精华悉心保留D. 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6、【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描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剪辫子前还到照相馆照相留念,可以看出其心态是新旧杂陈,故本题答案选 A 项;B 项与题干中剪辫子的实时不符;C 项错误,长辫子不是传统23精华;D 项中“共和观念”材料中没有体现。考点:近现代物质生活习俗的变迁习俗的变迁断发47.下列现象不属于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变化的是A. 中西餐并行于世B. 西装是流行服饰C. 公历在民国的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D. 列宁装受青睐【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时间信息是“中国近代” ,即从 1840 年鸦片战争到 1949 年新中国成立。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西方的服饰、饮食等传入中国,A
47、、B 符合史实;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宣布改用公历,以民国纪元,C 项正确;列宁装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比较流行,D 项与题干时间不符,故选 D 项。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名师点睛】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时代背景),要注意联系当时世
48、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48.建筑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中国,从四合院到花园洋房的变化最主要的原因是A.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B. 清政府的政策C. 中国人自己的主动改造D. 科技的发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四合院是中国传统的民居,鸦片战争后,随着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和西方人到中国定居,西式建筑样式在中国传统民居中引人注目,一些官员和商人也建立起欧式洋房24或中西合璧的豪宅,故选 A 项;B 项政府的政策影响不大;C、D 项都不是主要原因。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物质生活的变化49.文绣是清朝末代皇帝溥仪的妃子。1931 年由于与溥仪感情
49、不合,要求法院出面调解,并于同年 10 月 22 日正式与溥仪解除婚约。这件事情震动社会,被称为中国千年未有的奇事。这件事情说明A. 中国的君主专制时期已经结束B. 落后的婚姻风俗正在发生变化C. 中国已经成为近代化法治国家D. 一夫一妻制婚姻关系已经确立【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推翻是在辛亥革命,A 项排除;古代中国社会没有离婚一说,只有休妻,做为末代皇帝与妃子经法院调解后解除婚约说明落后的婚姻风俗发生了变化,B 项正确;C 项“已经”说法错误;D 项“已经确立”说法错误。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婚丧习俗的变迁50.近代中国出现大规模“断发易服”现象是在A. 辛亥革命之后B. 五四运动之后C. 国民革命之后D. 新中国成立之后【答案】A【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先后颁布了剪发辫、易服饰、改称谓、禁缠足、倡女权等法令,使人们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