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953676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普通班,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 40 道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天体系统是有层次的 B. 银河系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C. 地球位于太阳系的中心 D. 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尺度最大的天体系统【答案】C【解析】【详解】天体系统是有级别和层次的,A 对;天体系统是天体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而成,B 对;太阳位于太阳系的中心,C 错;总星系是目前人类所知尺度最大的天体系统,D 对。本题要求选出说法错误的,只能选 C。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特殊性表现

2、在( )A. 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 B. 绕日公转与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C. 表面存在大气层 D. 位置适中,体积和质量适中【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球的特殊性: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和原因如下表所示。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外部条件运行轨道安全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自身条件 有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使地表平均气温约为 15C,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都较小。2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

3、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和氧为主的大气有液态的水 地球内部的水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原始海洋。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种,即地球上部分地点的太阳光被月球全部遮住的天文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从天体类型上看,月球属于( )A. 恒星 B. 行星 C. 卫星 D. 星云4. 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 )A. 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极光【答案】3. C 4. B【解析】【3 题详解】行星绕转恒星转,卫星绕着行星转,地球是行星,月球绕地球转,故从天体类型上看,月球属于卫星。【4 题详解】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耀斑,B 对;黑子出现在光球层,太阳风出现在日

4、冕层,极光出现在地球上,故 ACD 可排除。5.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 5 月 1 日 B. 7 月 1 日 C. 8 月 1 日 D. 10 月 1 日【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昼最长,日出最早是 6 月 22 日,选项中只有 7 月 1 日离 6 月 22 日最近,日出最早。故选项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B.7 月 1 日。3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点评: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是夏至日。6.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 在南半球并向南

5、移动 B.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C.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元旦为 1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南半球,并向北移。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12 月 22 日至次年 6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如下图所示。7.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 月 17 日 18 时 30 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 ,飞行时间为 18 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A. 9 月 17 日 0 时 30 分 B. 9 月 17 日 18 时 30 分C. 9 月 18 日 18 时

6、 30 分 D. 9 月 16 日 18 时 30 分【答案】A【解析】【详解】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 月 17 日 18 时 30 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两地相差 18 个时区,东边的比西边的早,起飞时,夏威夷某岛的区时是 17 日 0时 30 分,飞行时间为 18 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9 月 17 日 l 8 时 30 分,A 对。B、C、D 错。【点睛】相邻时区相差 1 小时,东 8 区和西十区相差 18 个时区,即相差 18 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求西边的减去时区差,再加上飞行时间。2016 年 8 月 5 日至 21 日,第 31 届夏季奥运会在巴西里约热内

7、卢(22.9S)举行。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8. 里约奥运会举行期间,该地昼长A. 一直变长 B. 一直变短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9. 里约奥运会举行期间,该地主要盛行A. 西风 B. 东北风 C. 东南风 D. 西南风【答案】8. A 9. C【解析】【8 题详解】里约热内卢是南半球的城市。夏至日该地昼长最短,冬至日该地昼长最长,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一直南移,该地昼长不断变长,A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9 题详解】由于里约地处南纬 30 度以北,受东南信风影响,全年主导风向均为东南风。 ,故 C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我

8、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 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下列各题。10.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20 千米左右,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11.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答案】10. A 11. D【解析】试题分析:【10 题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17KM,而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约 33KM,故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故判断位于地壳中。【11 题详解】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该次地震发生于

9、陆地上,故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面,而使人们感觉先有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5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厚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即可判断。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 2016 年 10 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 )A. A 增强 C 减弱 B. A 增强 D 增强 C. B 减弱 C 增强 D. B 增强 D 减弱13.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A B. B C. C D. D14

10、.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A. A 减弱 B. B 减弱 C. C 减弱 D. D 减弱15. 2016 年 10 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 ( )A. 静风天气多 B. 空气对流强 C. 大气降水多 D. 气温日较差大【答案】12. D 13. C 14. B 15. A【解析】【12 题详解】A 是太阳辐射,B 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C 是地面辐射,D 是大气逆辐射。 “秋高气爽”的天气,说明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 D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13 题详解】近地面

11、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 C 正确。【14 题详解】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低,故 B 正确。【15 题详解】6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2017 年 10 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静风天气多,C对。大气降水多、空气对流强、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霾天气少,A、B、D 错。【点睛】 “秋高气爽”是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较大。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降水、大风天气不利于雾形成。16.下列不属于热力环流实例的是( )A. 山谷风 B. 海陆风 C. 城市热岛效应

12、 D. 温室效应【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实例。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等。温室效应由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引起,不属于热力环流的实例。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下图是形成于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17.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是大气产生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总是由南向北B. 图中是使风向发生偏转的地转偏向力C. 图中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D. 图中是使风力增强的地面摩擦力18. 北半球高空的风如果不考虑,则风向将( )A. 垂直于等压线 B. 与等压线

13、斜交 C. 平行于等压线 D. 不能确定【答案】17. B 18. C【解析】【17 题详解】读图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故 A 错误;是地转偏7向力,垂直于风向,影响风的方向,不影响风的大小,故 B 正确,C 错误;为摩擦力,削弱风速,故 D 错误,所以该题选 B。【18 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高空风不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平行,故该题选 C。【点睛】近地面的风受三个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斜交。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风向和风速,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近地面的风,摩擦力只影

14、响风速,不影响风向。但形成于南北半球近地面的风,摩擦力既影响风速,又影响风向,风向斜穿等压线。摩擦力越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越大,反之,夹角越小。在高空风向只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受摩擦力、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和等压线斜交。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19. ABC 三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A B. B C. C D. 无法判断20.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B 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C. 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D.

15、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21.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 30-40 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8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答案】19. A 20. C 21. A【解析】试题解析:【19 题详解】三图对比,A 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 A 表示夏至,选 A。【20 题详解】由图可知,A 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

16、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选 C。【21 题详解】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 30-40 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 30-40 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选A。【考点定位】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移动。【名师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需注意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922. 图中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是A. 甲 B. 乙

17、C. 丙 D. 丁23. 图中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A. 甲 B. 乙 C. 丙 D. 丁【答案】22. A 23. B【解析】试题分析:【22 题详解】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根据图中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分析,表示热带雨林气候类型的是甲,A 对。乙地夏季炎热干燥,B 错。丙地降水季节变化明显,是热带草原气候,C 错。丁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 错。【23 题详解】图中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即图乙,B 对。甲常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A 错。丙受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C 错。丁地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

18、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D 错。【考点定位】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成因。【名师点睛】气候有两个要素,气温、降水,一个区域的气温、降水的特征,反映出区域的气候特征。以温定带,以水定型。根据图中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分析所在的温度带,干湿地区,判断气候类型,分析区域气候的成因。24.下列各天气系统能表示台风成因的是A. B. C. D. 1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读图可知,A 图中冷气团和暖气团相遇,形成锋面,锋面两侧气流运动方向相反,为冷锋。B 图锋面两侧气流运动方向相同,为暖锋。C 图中心气流辐合上升,为低压中心,台风是强烈发展的气旋(低压) ,C 对。D 图中心气流下沉,为高压中心,D

19、错。故选 C。考点:常见的天气系统25.冷锋可能带来的天气有(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 B. 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C. 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 D.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答案】B【解析】【详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是准静止锋形成,A 错;东北、华北地区的夏季暴雨,是冷锋作用形成,B 对;东南沿海的台风天气是热带气旋造成,C 错;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天气是反气旋作用形成,D 错。26.当暖锋过境时,常出现的天气状况是( )A. 连续性降水 B. 沙尘暴天气 C. 狂风暴雨 D. 晴朗天气【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暖锋是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形成的,暖气团势力往往较弱,前

20、进速度较慢,形成的降水强度不大,往往形成连续性降水,故答案选 A。考点:本题考查常见的天气系统。27.有关气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在南半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B. 气流由中心向四周流出C. 中心气流下沉增温 D. 过境时云量增多,常出现阴雨天气【答案】D11【解析】【详解】在南半球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气旋中心气压低,四周气压高, 气流由四周向中心流进,B 错;中心气压低,气流上升,易冷却凝结成云致雨,C 错,D 对。28.读“水循环示图” ,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A. 这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B. 该图缺少了两个水循环的重要环节C. 该循环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D. A 环节是水汽输送,B 环

21、节是地表径流【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展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该循环使得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图中的 A 环节是水汽输送,D 是地表径流,ACD 正确。该图缺少了下渗环节,缺少了一个环节,B 不正确;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故只能选 B。29. 读“太平洋的洋流分布略图” ,下列关于洋流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全球海洋表层洋流构成了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B.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C. 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D. 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答案】A12【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的洋流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顺时针方向的洋流圈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逆

22、时针方向的洋流圈,南半球则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逆时针的洋流圈和贯穿全球的西风漂流,A 项正确,B 项错误;副热带海区大陆东岸分布暖流,C 项错误;北半球大陆东岸有寒、暖流相汇,南半球大陆东岸则为单一的暖流,D 项错误,答案选 A。考点:全球洋流的分布规律【名师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的季风洋流,这主要

23、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30.下列各图所示意的地质构造或地貌景观中,主要由于内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图示表示褶皱,为内力作用;表示风蚀蘑菇,为风力侵蚀;表示河口三角洲,为流水沉积;表示断层,为内力作用。故选 B 项。31.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成因是风力的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13考点:主要考查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成因。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

24、的成因。读“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32. 图中、分别代表( )A. 岩浆、沉积岩、变质岩 B. 沉积岩、变质岩、岩浆C. 变质岩、岩浆、沉积岩 D. 变质岩、沉积岩、岩浆33. 图中 a、b、c、d 分别代表( )A. 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B. 重熔再生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变质作用C. 外力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作用D. 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外力作用、重熔再生作用【答案】32. B 33. A【解析】【32 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经作用 b 生成岩浆岩,因此为岩浆,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b 为外力作

25、用,为沉积岩,则 c 为变质作用,为变质岩,故 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33 题详解】由图可以看出,为沉积岩是由岩浆经外力作用形成的,b 为外力作用,为变质岩是由沉积岩经过 c 变质作用形成的,为岩浆各类岩石经过 d 重熔再生作用形成的,为岩浆经过 a 冷却凝固作用,形成岩浆岩,因此 a 冷却凝固作用、b 外力作用、c 变质作用、d 重熔再生作用,故 A 正确,BCD 错误。故选 A。【点睛】理清岩石圈物质循环的过程是解答此题的关键。岩浆是岩石圈物质循环的本源,岩浆喷出或者侵入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出露于地表的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转化成沉积岩,各14类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影响,经高温、

26、高压作用,形成变质岩,在地壳深处经高温熔融作用又可以重新转化为岩浆。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为沉积岩、为变质岩、为岩浆。根据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即可。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34. 沿箭头 a 方向自然带的变化属于( )A. 纬度地带性规律 B. 经度地带性规律 C. 垂直地带性规律 D. 非地带性现象35. 沿箭头 d 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地形 B. 海陆分布 C. 人类活动 D. 岩石性质【答案】34. A 35. A【解析】试题分析:【34 题详解】沿箭头 a 方向自然带南北方向上更替、东西方向上延伸,属于纬度地带性规律。【35 题详解】北美洲大陆西岸受板

27、块挤压形成南北方向山脉,受地形的阻挡,沿箭头 d 方向属于非地带性现象。考点: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36.山上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主要影响的因素是( )A. 气候 B. 河流分布 C. 植被 D. 地形【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对交通线的影响。山区由于地形坡度大,山区公路呈“之”字型为了减缓道路的坡度。故反映了地形对交通线建设的影响。1537.青藏地区的城市和村镇多分布在( )A. 铁路和公路沿线的经济发达地区 B. 山麓和湖畔水槽较为丰美的地区C. 盆地边缘或山麓有水灌溉的绿洲上 D. 海拔比较低的河谷两岸【答案】D【解析】考查城市的区位。由于青藏地区海拔较高

28、,气候寒冷,不适合人居住,所以,本地区的城镇多分布在海拔比较低的河谷两岸。这里气温较适宜。38.全球变暖引起的后果是( )A. 全世界所有地区气温都升高 B. 海平面上升C. 高纬度地区粮食产量下降 D. 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不会发生变化【答案】B【解析】【详解】全球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造成沿海低地被淹,B 对;全球气候变暖,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部分地区降水会增加,会使北温带耕作区向高纬延伸,但大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区则因蒸发增强而变得更加干燥,CD 错; 全球气候变暖使气候的异常性增多,极个别的地区气温会降低,但总体气温升高,A 错。【点睛】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可能会带来一些好处,

29、但从全球看,人类社会为气候变化调整经济结构而付出的代价将高于可能得到的好处。39.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指标通常是( )A.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B. 地表淡水资源的数量C. 地下淡水资源的数量 D. 地表水所占比重【答案】A【解析】人们利用的水资源主要是河流水、湖泊水和浅层地下水,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丰歉程度的主要指标是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40.改变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最主要措施是( )A. 修建水库 B. 植树造林 C. 跨流域调水 D. 人工降雨【答案】A【解析】16【详解】解决水资源时间分布不均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解决空间分布不均的是跨流域调水,故

30、A 对,其余选项可排除。二 综合题(本题共 2 道题,共计 40 分)4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找水、找油、找矿和建筑、工程选址等方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读某地地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A、B、C、D 四处,属于背斜_,属于向斜的是_。(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原因是_;向斜在地貌上是_ ,原因是_。(3)在 A、B、C、D 四处,寻找油气资源应在_处,寻找地下水应在_ 处。(4)在 A、B、C、D 四处,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处,原因是_ 。【答案】 (1). D (2). C (3). 谷地 (4).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被破坏,

31、侵蚀成谷 (5). 山岭 (6).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7). D (8). C (9). D (10). A、B 为断层地区,易诱发不良后果,C 为向斜地区,是雨水汇集区,易受水淹【解析】【详解】 (1)背斜的岩层向上凸出,向斜的岩层向下凹,A、B、C、D 四处,属于背斜 D,属于向斜的是 C。AB 属于断层。(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谷地,原因是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被破坏,侵蚀成谷;向斜在地貌上是山岭,原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3)在 A、B、C、D 四处,寻找油气资源应在背斜处即 D 处,向斜岩层下凹,水往低处流,具有良好的储

32、水构造,寻找地下水应在 C 处。(4)在 A、B、C、D 四处,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 D 处,原因是A、B 为断层地区,易诱发不良后果,C 为向斜地区,是雨水汇集区,易受水淹,D 处是背斜,天然拱形,工程量小,不易储水。174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_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风带),风向为_。(

33、3)A 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对应的自然带是_带,其气候特征是_。(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沿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沿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 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为基础的。【答案】 (1). 整体性 (2). 西风带 (3). 西南风 (4). 热带雨林气候 (5). 热带雨林带 (6). 全年高温多雨 (7). 由赤道到两极 (8). 热量 (9). 由沿海到内陆 (10). 水分【解析】【详解】(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 、 “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整体性。(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3)A 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带,对应的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其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4)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沿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18中的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沿着自然带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由沿海到内陆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TSI EN 302 062-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Relay Systems Carrying STM-4 4 x STM-1 or 2 x STM-1 Signals in Bands with 55 56 MHz Ch.pdf ETSI EN 302 062-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Relay Systems Carrying STM-4 4 x STM-1 or 2 x STM-1 Signals in Bands with 55 56 MHz Ch.pdf
  • ETSI EN 302 062-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Relay Systems Carrying STM-4 4 x STM-1 or 2 x STM-1 Signals in Bands with 55 56 MHz Ch_1.pdf ETSI EN 302 062-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Point-to-Point Equipment High Capacity Digital Radio Relay Systems Carrying STM-4 4 x STM-1 or 2 x STM-1 Signals in Bands with 55 56 MHz Ch_1.pdf
  • ETSI EN 302 063-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Multipoint Equipment Multipoint Digital Radio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31 0 GHz to 33 4 GHz (32 GHz) Frequency Range (V1 1 1)《固定无线电系统 多点设备 .pdf ETSI EN 302 063-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Multipoint Equipment Multipoint Digital Radio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31 0 GHz to 33 4 GHz (32 GHz) Frequency Range (V1 1 1)《固定无线电系统 多点设备 .pdf
  • ETSI EN 302 063-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Multipoint Equipment Multipoint Digital Radio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31 0 GHz to 33 4 GHz (32 GHz) Frequency Range (V1 1 1)《固定无线电系统 多点设备 _1.pdf ETSI EN 302 063-2003 Fixed Radio Systems Multipoint Equipment Multipoint Digital Radio Systems Operating in the 31 0 GHz to 33 4 GHz (32 GHz) Frequency Range (V1 1 1)《固定无线电系统 多点设备 _1.pdf
  • ETSI EN 302 064-1-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1 Technical .pdf ETSI EN 302 064-1-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1 Technical .pdf
  • ETSI EN 302 064-1-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1 Technical _1.pdf ETSI EN 302 064-1-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1 Technical _1.pdf
  • ETSI EN 302 064-2-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2 Harmonized.pdf ETSI EN 302 064-2-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2 Harmonized.pdf
  • ETSI EN 302 064-2-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2 Harmonized_1.pdf ETSI EN 302 064-2-2004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 and Radio spectrum Matters (ERM) Wireless Video Links (WVL)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Part 2 Harmonized_1.pdf
  • ETSI EN 302 064-2016 Wireless Video Links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Harmonised Standard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 2 of Directive 2014.pdf ETSI EN 302 064-2016 Wireless Video Links operating in the 1 3 GHz to 50 GHz frequency band Harmonised Standard covering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s of article 3 2 of Directive 2014.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