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953677 上传时间:2019-03-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59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陕西省黄陵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陕西省黄陵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重点班,含解析)一 选择题(本题共 40 道题,每题 1.5 分,共 60 分)近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官网宣布:美国于 1977 年 9 月 5 日发射的“旅行者”1 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这是第一个进入星际空间的人造天体。据此回答下列各题。1. “旅行者”1 号在发射后的飞行过程中( )A. 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B. 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远日行星、巨行星这些行星轨道C. 共观测到六次太阳耀斑的周期性活动变化D. 观测到太阳系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全部相同2. 若“旅行者”1 号在今后的飞行过程中发现一颗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可推

2、断该行星( )A. 自转周期与地球相同 B. 可能存在液态的水C. 大气成分以氮、氧为主 D. 表面有肥沃的土壤【答案】1. A 2. B【解析】【1 题详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旅行者”1 号已经飞出了太阳系,说明穿越了密集的小行星带,故 A 项正确;先后穿越了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这些行星轨道面,B 错;耀斑爆发的周期是 11 年,C 错;从北极上空看,金星是顺时针方向自转的,D 错。据此分析选 A。【2 题详解】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备条件,B 正确;运动周期、大气的成分、土壤等条件是生命存在的主要条件但不是必备条件,故 A、C、D 项错误。据此分析选 B。【点睛】地球生命

3、存在的条件1、外部条件: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2中) ;2、内部条件: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3.发生在色球层的太阳活动有( )A. 黑子 B. 耀斑 C. 太阳风 D. 极光【答案】B【解析】【详解】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据此结合选项选B。【点

4、睛】太阳大气层从里往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各层对应的太阳活动依次是光球层上有太阳黑子活动,色球层有耀斑和日珥,日冕层有太阳风。其中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主要的标志,其活动周期为 11 年。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很大表现在:影响地球气候,如中纬度地区树木年轮的变化规律呈现 11 年的特点;带电粒子流会干扰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在两极地区的夜空产生极光现象等。4.观测太阳黑子的方法有很多,下列方法最不适合的是( )A. 使用熏黑的玻璃片观测 B. 直接通过肉眼观测C. 通过电焊护目镜观测 D. 用望远镜把太阳投影到投影板观测【答案】B

5、【解析】【详解】太阳黑子出现在光球区,直接通过肉眼观测由于光线太强容易刺伤眼睛,不适合,选 B。5.关于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同一纬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一样 同一经度地区自转线速度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 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低的地区3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地球表面自转线速度,在同一纬度地区,地形不同,自转线速度也不一样,错。同一经度地区,受地形影响,自转线速度不一定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错。海拔高度相同,低纬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高纬地区,对。纬度位置相同,海拔高的地区自转线速度大于海拔

6、低的地区,对。C 对。A、B、D 错。【考点定位】自转线速度的特点,主要影响因素。读“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交角图” ,回答下列各题:6.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6634B. 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C.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D. 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7. 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 0,不可能出现的是( )A.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B. 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C. 无大气环流现象 D. 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答案】6. D 7. C【解析】试题分析:4【6 题详解】目前的黄赤交角是 23.5,A 错。图中角 是黄赤交角,B 错。赤

7、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交角就是黄赤交角,C 错。黄赤交角度数即是南北回归线的度数,D 对。故选 D。【7 题详解】若黄赤交角为 0,则太阳终年直射赤道,A 对。全球无四季变化,B 对。高低纬度间正午太阳高度仍然有差异,所以仍然存在大气环流,C 错。全球昼夜等长,D 对。故选 C。【考点定位】黄赤交角【名师点睛】当黄赤交角等于零时,太阳直射赤道,地球上无四季变化;若黄赤交角增大,则太阳直射的范围扩大,极昼(夜)的范围扩大,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扩大;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太阳直射的范围缩小,极昼(夜)的范围缩小,即热带和寒带的范围缩小,温带范围扩大。8.如下图,能够正确表示北半球中纬度某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

8、状况的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夏至日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 90,故 C 图正确。考点:该题考查正午太阳高度分布。9.下面甲、乙、丙三幅图反映了地处不同纬度的三座房屋冬、夏至阳光照射情况,每幅图中都画出了冬至和夏至两个节气的阳光,用 A 或 B 表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5A. 甲地位于热带地区B. 乙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C. 丙地位于北半球D. 图乙中,阳光 A 是该地夏至日的阳光【答案】C【解

9、析】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运动。甲地一年中太阳有时在南侧有时在北侧,判断该地位于回归线之间;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南侧,故判断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始终位于当地北侧,故判断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故选 B 项。10.读“太阳光照图”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这一天是北半球的冬至日B. 这一天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C. 这一天地球公转的速度较快D. A 和 C 地太阳刚刚下山,是昏线【答案】B【解析】【详解】图中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必为二至日,此时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该日为北半球的夏至日,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接近远日点,地球公转的速度较慢;A 和 C 地

10、太阳刚刚升起,是晨线。据此分析选 B。11.关于时区或区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6A. 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B. 西五区比西四区早 1 小时C.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 D. 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答案】B【解析】【详解】由于太阳东升西落,东面的地点总是比西面的地点先看到日出,东边的区时总比西边的区时早。 “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西五区比西四区靠西,故西五区比西四区晚1 小时,选 B。【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

11、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 X4 分钟每度(1 小时=15 度,1 度=4 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12.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北京时间为( )A. 9 月 24 日 2 时 B. 6 月 22 日 8 时C. 3 月 21 日 0 时 D. 12 月 22 日 12 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当本初子午线与昏线重合时,说明晨昏线过南北两极,时间应为春分日

12、或秋分日,又有题干信息可知,本初子午线 0o经线对应的地方时为 18:00,即 0 时区的区时为18:00,东八区比零时区快八个小时,根据东加西减原则,可知北京时间(东八区)为 3月 22 日 2 时或 9 月 24 日 2 时。考点: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点评:本题考查区时的计算。解答本题需注意:(1)明确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过南北两极。 (2)北京时间指东八区区时。 (3)区时计算要找参考时间,遵循“东加西减”原则。13.北京天安门广场每天升国旗的时间是根据日出的时刻而定的,下列日期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A. 5 月 1 日 B. 7 月 1 日 C. 8 月 1 日 D. 10

13、 月 1 日【答案】B7【解析】试题分析:北半球昼最长,日出最早是 6 月 22 日,选项中只有 7 月 1 日离 6 月 22 日最近,日出最早。故选项中升旗仪式最早的是 B.7 月 1 日。考点: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点评:本题考查北半球不同时间日出早晚的确定。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的时间是夏至日。14.元旦这一天,太阳直射点( )A. 在南半球并向南移动 B. 在南半球但向北移动C. 在北半球并向北移动 D. 在北半球但向南移动【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元旦为 1 月 1 日,太阳直射点南半球,并向北移。考点:本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点评:解答本题

14、的关键是明确 12 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12 月 22 日至次年 6月 22 日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如下图所示。15.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的时期是( )A. 春分日至秋分日 B. 秋分日至春分日C. 夏至日至冬至日 D. 冬至日至夏至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秋分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之后太阳直射点向南半球移动,此时北半球昼渐长夜渐短,直到冬至日昼达到最短、夜最短。考点:昼夜长短的变化。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8 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回答下列各题。816. 这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 20 千米左右,

15、岩层的断裂处位于( )A. 地壳中 B. 上地幔中 C. 下地幔中 D. 地核中17. 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答案】16. A 17. D【解析】试题分析:【16 题详解】地壳的平均厚度约 17KM,而在陆地部分,地壳厚度约 33KM,故该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KM,故判断位于地壳中。【17 题详解】由于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且该次地震发生于陆地上,故纵波先于横波到达地面,而使人们感觉先有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考点:本题考查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震波的传播特征。

16、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掌握地壳厚度分布的基本特征,并结合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的差异即可判断。18.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自然环境是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交叉而成的B. 岩石圈是地球内部三个圈层中的一个圈层C. 生物圈就是指地球表层的生物所组成的圈层D. 水圈是一个连续而且规则的圈层【答案】A【解析】地球的圈层结构比较表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和氧,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9迅速下降。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还可分为海洋水、陆

17、地水、大气水和生物水,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地壳 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内部圈层地核 地核厚度约 3400Km,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所以本题选择 A 选项。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示意图” ,回答下列各题。19. a、b、c、d 代表的地质作用分别是:( )A. 岩浆冷却、外力作用、变质作用、重熔再生B. 外力作用、岩浆冷却、变质作用、重熔再生C. 外力作用、重熔再生、变质作用、

18、岩浆冷却D. 变质作用、岩浆冷却、外力作用、重熔再生1020.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是自然界重要的物质循环,这个循环过程不能导致的结果是( )A. 形成地球上丰富的矿产资源B. 改变地表的形态,塑造出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C. 实现地区之间、圈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传输,从而改变地表的环境D. 通过大量的输送热能来改变大气运动【答案】19. B 20. D【解析】本题考查地质作用。【19 题详解】根据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之间的地壳物质循环过程即可回答。【20 题详解】地壳物质在其自身不断循环和转化的同时,与地球内部和地球外部也在不断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化;且与地表岩石的形成、地貌的变化、土壤层的发育以及矿

19、产资源的形成(例如煤、石油、天然气等)都有关系。2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来源与火山喷发相同的是( )A. 冰川侵蚀 B. 风力沉积 C. 变质作用 D. 流水搬运【答案】C【解析】【详解】冰川侵蚀、风力沉积、流水搬运均属于外力作用,能量来源相同;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其能量来自地球内部,选 C。【点睛】地质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可划分为外力作用、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的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外力作用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等。22.下列岩石与花岗岩属同一大类岩石的是(

20、)A. 大理岩 B. 页岩 C. 石灰岩 D. 玄武岩【答案】D【解析】【详解】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为变质岩,页岩、石灰岩为沉积岩;玄武岩为喷出岩,属于岩浆岩。故玄武岩与花岗岩同属岩浆岩,为同一大类,选 D。11【点睛】岩浆岩分为侵入岩、喷出岩。花岗岩为岩浆岩中的侵入岩,玄武岩为喷出岩,二者同属岩浆岩。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23. 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24. 图乙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25.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的主要外力是:A. 风力 B. 冰川

21、C. 流水 D. 植物【答案】23. C 24. B 25. C【解析】试题分析:【23 题详解】图 A-06 所示地貌是山麓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24 题详解】图 A-07 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25 题详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但是,考生需要将这个问题和黄土高原本身形成的原因风力作用区分开。考点:外力作用。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1226. 从成因上看,山地 M 属于:A. 背斜形成的褶皱山 B. 向斜形成的褶皱山C. 断层形成的断块山 D. 岩浆喷发形成的火山27. 下列山地中,成因和右图所示不同的是:A. 庐山 B. 喜马拉雅山 C. 华山 D. 泰

22、山【答案】26. C 27. B【解析】试题分析:【26 题详解】由图可知:从成因上看,山地 M 属于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27 题详解】庐山、华山、泰山是著名的断块山,喜马拉雅山是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形成的。考点: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的运用。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属于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断块的运动方向,M 为断块上升形成的断块山。小题 2 需注意加点字,要求选不同的,否则易误选。京津冀地区的十月份本应秋高气爽,但 2016 年 10 月该地区却出现了多次重度雾霾天气。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8. “秋高气爽”的天气昼夜温差

23、较大,其原因是( )13A. A 增强 C 减弱 B. A 增强 D 增强 C. B 减弱 C 增强 D. B 增强 D 减弱29.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A B. B C. C D. D30. 发生雾霾现象时,大气能见度变差的原因与下列有关的是( )A. A 减弱 B. B 减弱 C. C 减弱 D. D 减弱31. 2016 年 10 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 ( )A. 静风天气多 B. 空气对流强 C. 大气降水多 D. 气温日较差大【答案】28. D 29. C 30. B 31. A【解析】【28 题详解】A 是太阳辐射,B 是被大气削弱后的太阳辐射,C 是地面辐

24、射,D 是大气逆辐射。 “秋高气爽”的天气,说明晴天多,昼夜温差较大,其原因是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故 D 正确,其余选项可排除。【29 题详解】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辐射,故 C 正确。【30 题详解】发生雾霾时,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弱,大气能见度低,故 B 正确。【31 题详解】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2017 年 10 月重度雾霾期间,京津冀地区静风天气多,C对。大气降水多、空气对流强、气温日较差大不利于雾的形成,雾霾天气少,A、B、D 错。【点睛】 “秋高气爽”是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

25、的太阳辐射增强,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较大。雾的形成条件是静风、逆温天气。降水、大风天气不利于雾形成。32.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14A. 图中 4 点气压:ABCDB. 高空中空气由 D 处流向 B 处C. 近地面 A 处温度高于 CD. A、B、C、D 之间没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高空同一高度比较,B 处为高压,D 处是低压,可推断近地面的 A 处是低压,C 处是高压,进而推断近地面 A 处和 C 处分别是因为热和冷而形成低压和高压,C 对。近地面空气密度大 A、C 的气压值比高空的 B、D 均要大,所以四点气压高低是 CABD,高空空

26、气由 B 流向 D,所以 A、B 选项皆错。【考点定位】热水环流33.某城市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的布局如下图。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晚上较严重 B. 一年中的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少C. 该城居民发现大气污染现象白天较严重 D. 大气污染情况白天、晚上差不多【答案】C【解析】【详解】白天山坡温度上升快,所以山坡气流上升,污染物被带到住宅区,所以居民发现白天的大气污染较严重。晚上山坡温度下降快,所以山坡气流下沉,住宅区气流被迫上升流走,所以居民发现晚上的大气污染较白天轻。由于产业发展,大气污染加重,空气中的凝结核增多,所以晴天较以前

27、减少,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增多。据此分析选 C。【点睛】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15读“气压带与风带的变化”图,完成下列各题34. ABC 三图中表示北半球夏至日的是( )A. A B. B C. C D. 无法判断35. 关于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A 图表示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B 图表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南移C. 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D.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反36. 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度 30-

28、40 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季风气候 D. 没有这种气候类型【答案】34. A 35. C 36. A【解析】试题解析:【34 题详解】三图对比,A 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所以 A 表示夏至,选 A。【35 题详解】由图可知,A 图表示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北移,B 图表示春秋分日,气压带风带关于赤道对称,C 图表示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南移,气压带风带的移动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相同,选 C。16【36 题详解】受甲气压带和乙风带交替控制,且只分布在纬

29、度 30-40 度的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 30-40 度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交替控制,选A。【考点定位】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性移动。【名师点评】本题难度较小,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即可作答。另外本题还需注意图中各气压带风带名称的判断。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乙为西风带。气压带、风带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就北半球而言,各气压带、风带位置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37.下列关于季风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东亚地区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 B. 东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寒冷少雨C. 从风向来看,冬季风为东南风,夏季风为西北风 D.

30、澳大利亚北部地区没有季风现象【答案】A【解析】【详解】东亚地区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因海陆热力差异明显而形成季风;南亚的冬季风使印度半岛高温少雨;从风向来看,夏季风为东南风,冬季风为西北风;澳大利亚北部地区受气压带风带移动的影响,有季风现象。据此分析选 A。下图为某地 5 月 5 日前后几天的天气变化资料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1738. 这次天气变化过程最有可能是由:A. 反气旋造成 B. 气旋造成C. 冷锋造成 D. 暖锋造成39. 这次降水的形成原因是:A. 气流下沉造成 B. 气流对流上升造成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答案】38. C 39. D

31、【解析】【38 题详解】根据图示:本次天气系统是气温降低,降压升高,产生降水天气,所以为冷锋天气。所以本题选择 C 选项。【39 题详解】冷锋系统形成的降水是由于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的。所以本题选择 D 选项。40.下列关于洋流的分布规律,正确的是( )A. 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B. 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洋流分布无规律C. 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寒流经过D. 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答案】A【解析】【详解】世界洋流分别以副热带和副极地为中心形成大洋环流;南半球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规律

32、性明显;在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东岸,有暖流经过;北半球大陆的东岸均有寒暖流交汇,形成渔场,南半球则没有。据此分析选 A。18【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二 综合题(共 4 道题,共计 40 分)41.读图,回答问题。(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

33、近地面甲、乙两处气温较高的是_处。(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则该环流位于_半球,洋流按性质属于_流(填寒、暖) 。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为_。(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表示_环节,表示_环节。(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则丁为_,表示_作用,表示_作用,表示_作用。【答案】 (1). 乙 (2). 南 (3). 寒 (4). 秘鲁寒流 (5). 径流 (6). 水汽输送 (7). 岩浆岩 (8). 变质作用 (9). 重熔再生 (10). 冷却凝固【解析】【详解】 (1)若图示的是热力环流,则近地面甲、乙两处相比,乙处为上升

34、气流,对应气温较高。(2)若图示的是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因环流呈现逆时针方向,则该环流位于南半球,洋流位于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的西岸,按性质属于寒流。若此环流位于太平洋海域,则洋流为秘鲁寒流。(3)若图示的是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则乙为海洋,甲为陆地,表示径流环节,表示海洋上空水汽输送到陆地上空的水汽输送环节。19(4)若图示的是地质循环,且甲表示变质岩,乙表示岩浆,岩浆形成岩浆岩,则丁为岩浆岩,表示形成变质岩的变质作用,指向岩浆,故表示重融再生作用,指向岩浆岩,故其表示岩浆冷却凝固作用。【点睛】地质循环及岩石的转化:42.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的是_月季风图

35、。E 的风向为_,F 的风向为_。(2)A、C 两地中,气压低的是_。(3)E 地季风的成因是_A亚洲的山区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亚的海洋最深【答案】 (1). 7 (2). 东南 (3). 西南 (4). A (5). B【解析】【详解】 (1)此图中风从海洋吹向陆地,说明同纬度大陆气温高于海洋,故该图表示的是北半球夏季 7 月季风图。E 为东亚季风,风向为东南,F 为南亚季风,风向为西南。(2)A、C 两地中,A 此时为气温高时,为低压,C 此时为冬季,大陆为高压,故 AC 相比,气压低的是 A。(3)E 地位于东亚,处于最大的大陆与最大的大洋之间,海陆热力

36、性质差异对比显著,形20成强大的季风。43.读图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等压线图(单位:hpa) ,回答下列问题。(1)就气压分布状况而言,A_,B_;按锋面的分类,、之间为_锋,、之间为_锋。(2)图中 a、b、c、d 四处风向正确的是_处;甲地比乙地_(选择填空)A气压高 B风力大 C气温高 D湿度大(3)如果冷暖锋均能引起降雨,冷锋雨区位置在(、中的)_地,暖锋雨区位置在(、中的)_地。(4)、间的锋面正在向_方向(或)位置移动,请描述目前的天气状况:_。【答案】 (1)低压 高压 暖锋 冷锋(2)c B (3) (4) 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解析】由等压线数值可以看出,A 是低压,B

37、 是高压。根据所学知识不难判断,、之间为暖锋,、之间为冷锋。此小题为基础题,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风是由高压吹向低压,所以箭头是由内向外,所以 a、d 排除。风向本应与等压线垂直,但加上北半球向右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应稍向右偏,所以 c 正确,b 错误。从图中可看出甲地比乙地等压线稍密集,所以甲地风力更大。根据所学知识,冷风降水锋前锋后均有,但主要集中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前部,据此选择、。根据 A 地低气压系统逆时针风向,锋面气旋主要是逆时针移动所以选择。根据所学知识,暖锋过境后,暖气团占据了原来冷气团的位置,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21气转晴。44.读“太平洋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 ,回答下列问

38、题。(1)图中洋流的流向,主要受风带影响的是_,能够形成渔场的是_。(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_。(3)图中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_,对沿岸气候起到_作用。【答案】 (1). (2). (3). 顺时针 (4). (5). 降温减湿【解析】【详解】 (1)图中中,处于西风带影响范围内,主要受风带影响形成,为上升补偿流,上泛海水带来丰富饵料,能够形成渔场。(2)图中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其分布规律按时针运动方向,北半球为顺时针。(3)图中洋流,按照洋流性质为寒流的是,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作用。【点睛】世界洋流分布规律:1.中低纬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反气旋型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3.南极大陆外围,在南纬 406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横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风漂流,其性质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顺(时针)冬逆(时针) ”的季风洋流,这主要与该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风,冬季刮东北季风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