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

上传人:lawfemale396 文档编号:960032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湖北省公安县三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11月月考试题201901220170.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湖北省公安县三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11 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共 60 分)1.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晚辈对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大不敬;同辈的兄弟姐妹一般也不以名字称呼兄姐,否则会被视为没有家教,而要根据顺序用亲属称谓来称呼。宗法制的深远影响由此可见一斑。先秦宗法制( )A. 蕴育了家国天下的文化情怀 B. 构建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传统C. 凝聚了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 D. 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2. 西周封建过程中,诸候受封有一片土地的同时,还有一定的人民。这些人民,以族为单位分封给诸候。他们可能是这片土地上的原住民,也可能是从别处来的。西

2、周统治者的这一做法( )A. 有利于人口的自由流动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C. 使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D.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3. 史学家唐德刚认为,自公元前 4 世纪商鞅变法起至汉武帝和昭帝之间,古代中国实现了从“封建”到“帝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 )A. 从家族政治到家国政治 B. .从集体统治到君主专制C. 从世俗政治到神权政治 D. .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4. 秦王朝在完成对一些“化外之地”的征服后,必然会想办法使国家观念深入边缘地区,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 )A. 有效地控制了边疆 B. 刑罚严酷的必要性C. 推行郡县制的原因 D. “文字狱”的残酷5.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 53 年,先后更换 12 位丞相,丞相任职的平均时间为 4 年,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这表明()A. 秦汉丞相位高权重 B. 秦汉相权无足轻重C. 相权不能制约皇权 D. 皇帝权力至高无上6. 宋代苏轼曾尖锐地指出:“国家自近岁以来,吏多而缺少,率一官而三人共之,居者一人,去者一人,而伺之者又一人,是一官而有二人者无事而食也。”这种状况的出现根源于()A. 五代十国遗留下众多的历史问题 B. 宋代统治者进一步扩大科举取士C. 宋代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举措 D. 宋代统治者推行无为而治的政策7.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修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

4、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A. 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C.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D. 文庙的兴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地位8.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如用“一”字锁者为普通百姓,用“土”字锁者为文人士大夫,再复杂些的“上、古、山”字锁为商人常用,最复杂的是皇室和高官所使用的“吉、正、尚、王”字锁。这说明( )A. 礼乐制度已经深入百姓日常生活 B. 尊卑贵贱的封建等级制度森严C. 商品设计着眼于不同阶层的需求 D. 中国古代手工业技

5、术世界领先9. 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而意大利半岛又经常发生大风,因此在阳台上、屋檐下堆置、悬挂物件往往造成人畜伤亡和财产的毁损。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2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 B. 罗马法重视经济安全C. 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 D. 罗马公民法已发展为万民法10. 在伯利克里时期,“法庭审判员从 30 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审判员 6000 名,一般由 500 人组成一个法庭,分理各种诉讼。”、

6、“不到开庭的时候,没人知道谁将出席案件的审理,也没有人知道谁将会受到审理”。这A. 体现了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B. 能集思广益,减少冤假错案C. 维护案件审理的公正性 D. 保证了雅典民主达到最高峰11. 李雅书等在古代罗马史,中谈到:15、16 世纪,西欧各国普遍出现了“采用岁马法”的热潮。到 19 世纪初,则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罗马法当时受追捧主要是因为( )A. 罗马法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B. 罗马法提倡“不告不理”的审判原则C. 罗马法对商品生产的所有权、债权和契约等做了详尽的规定D. 文艺复兴运动倡导古希腊古罗马文化12. 雅典人组织上演悲剧时,要

7、求全体公民不论阶层、职业都要参与进来。戏剧节期间,城里的一切事务都要停止,甚至妇女、奴隶、囚犯都可以出来看戏。为了能让穷人也看得上戏,自公元前五世纪末,雅典开始给看戏的穷人发放看戏津贴。这些做法旨在A. 提升妇女的社会地位 B. 促进人文思想的传播C. 实现全体居民的平等 D. 增强雅典城邦凝聚力13. 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对于国王的存废,英国人经历了反抗国王、处死国王、请回国王和进口国王的不同选择,但是英国的国王一直保留至今。这表明( )A. 国王保留了一定的权力 B. 英国人尊重社会传统C. 英国政治缺乏民主传统 D. 英国民主政治不彻底14. 托克维尔指出:“假如美国总统犯了叛国大罪

8、。这时,先由众议院弹劾总统,接着由参议院宣布罢免他的职务。然后他才到陪审团出庭受审,只有陪审团可以剥夺他的自由或生命。”据此,托克维尔强调美国( )A. 总统受到国会和法院制约 B. 三权分立体制已发展完善C. 政治审判的程序较为严格 D. 最高司法权集中于陪审团15. 以下为 1794 年法国大革命中的场景:在大街上被公民们包围的革命领导人罗伯斯庇尔看着人们因激情而泛红的脸说:“你们要遵守法律!”“法律是什么?”人们问。罗回答:“法律就是公民的意志。”公民们继续囔囔:“我们就是公民,我们不要什么法律,我们的这种意志就是法律。”这突出反映了( )A. 法律的确体现了公民的意志 B. 民主权利滥

9、用损害了民主制度C. 革命领导层力图限制革命发展 D. 主权在民原则得到充分体现16. 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1830 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直到 1928 年,英国才实现普选权。由此可见()A.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B. 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C. 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力的核心D. 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317. 一位在狱中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德国老鞋匠,在 1906 年刑满释放后的某日,打扮成一名少尉,带领在街头偶然遇到的一小队士兵,来到某镇财

10、务所,说:“我是皇帝派来的,赶快把钱给我。”财务官员立即把钱交出,老鞋匠敬了一个标准军礼,拿着钱带着士兵扬长而去。这一事件反映出当时德国( )A. 军国主义弥漫社会 B. 专制体制臻于极盛C. 政府官员纪律松弛 D. 社会秩序陷入混乱18. 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出身贵族,他“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其以识和见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A. 古代雅典的民主体制 B. 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C. 英国当时的政治体制 D. 美国进行的制度创新19. 1912 年 2 月 12 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后,宣统帝正式退位。有学者将清帝退位诏书说成是中国版的

11、“光荣革命”。下列说法能作为其论据的是( )A. 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B. 中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由此确立并不断完善C. 中英两国都由此结束了帝制D. 都为本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长足发展提供了制度保证20. 18831889 年,德国颁布疾病保障、意外工伤保险等社会立法条例,18871889 年,英国政府参与议会会议次数占全部会议次数的 84.5%,18851889 年,美国克利夫兰否决国会议案 324 项目。这些现象A. 表明早在 19 世纪末期福利制度在西方国家已经形成B. 体现了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行政权力日益增长的趋势C. 说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行政权力凌驾于议会

12、之上D. 体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 19 世纪末期已大规模应用21. 鸦片战争前,少数士大夫针对鸦片泛滥情况提出:“纹银易烟出者不可数计。必先罢例禁,听民间得自种罂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责商必与易货,严银买罪名。”下列选项最符合“少数士大夫”主张的是A. 利用市场维护经济安全 B. 严格禁止外商走私鸦片C. 反对政府介入鸦片问题 D. 官府种植与夷争利22.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许多中国船只悬挂外国国旗,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明,享受外商待遇,沿途关卡不交税厘,并可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这一现象反映出A. 政府管理不善导致利权流失

13、B. 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C. 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 D. 在半殖民半封社会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23. 表为万国公报读者来信记录 期号 登载时间 读者来信提问 31 1896 年 2 月 “内焰(燃)机点火油(汽油)何解?”“日本能制马达呼?” 43 1897 年 6 月 “信西教马利亚,能救东方黄种呼?” 44 1897 年 7 月 “若日铁甲舰与英铁甲舰黄埔口相撞,孰胜孰劣?” 62 1898 年 5 月 “俄罗斯大沙皇政府、德意志大皇帝政府租借华国领地大否?租借于何处?” 67 1898 年 11月 “议会、下院、内阁是何机构也?然则我中华古有呼?” 4表据查阅晚清报纸整理而

14、成,反映出当时A. 民族生存危机日益加深 B. 民众接受维新派的思想C. 报纸开辟专栏吸引读者 D. 报纸左右当时民众舆论24. 晚清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到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这本质上反映了A. 政治制度的落后是甲午战败的主要原因B. 湘军的编练方法不能提升清政府军队的战斗力C. 清政府军队武器装备落后是失败的关键D. 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25. 陈独秀说:“袁世凯要做皇帝,也不是妄想;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就是反对帝制的人,大半是反对袁世凯做皇帝,不是

15、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这反映出( )A. 帝制符合中国当时历史潮流 B. 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社会基础C. 袁世凯复辟帝制有其必然性 D. 中国人民思想意识十分落后26.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 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27. 史学家金冲及在谈到中华民国的建立时认为,“民国”不只是换了一块招牌,更多的是它给民众心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是指A. 从“

16、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 B. 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C. 从“奴才”到“公仆”的变化 D. 从君主立宪制到民国共和制28. (2018广东肇庆二模题29)中华民国成立后,居于北方舆论领袖地位的大公报对于“临时议会”临时参议院的立法议事活动和“临时人民代表”临时参议员的言行及其表现做了全面详尽的报道,并进行了直率乃至无所顾忌的评论。这表明( )A. 大公报成为全国舆论的权威 B. 立法权受到舆论的有效监督C.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 当时社会政治的开放度与参与性29. 1912 年 9 月,孙中山发表演说指出“中国去年之革命,是政治革命,亦是种族革命”,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

17、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这反映了辛亥革命( )A. 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B. 推翻了满洲贵族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C. 结束了君主专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 实行平均地权,完成了社会革命30. 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A. 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B. 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C. 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D. 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8、 40.0 分)531.(12 分)国家统一是古今中外各国稳定与发展的基本前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 唐代杜佑材料二 :邦联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它们的主权、自由和独立;邦联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各州的贸易;邦联只设国会作为中央权力机构,邦联未设行政首脑和司法长官,也没有对违抗邦联权力的行为实行制裁的任何规定。材料三 :“美国实行联邦制政体中央政府只从州政府的权力中拿走了若干明确列举的权力,州政府则保留着中央政府拿走的权力之外的所有权力。”材料四:服务于北洋舰队的外籍人士肯宁威说:“中国人在鸭绿江上(指黄海海战)是可以得

19、胜的,假使他们的炮弹不是实着泥沙。这不是海军提督的过错,而是军需局的坏蛋官吏的罪恶。”东北前线战事紧迫,军费告急,却同各地一样受到必须“报效”慈禧太后六十庆典银两的谕旨。将军长顺为讨好慈禧,硬从远不敷出的军费中开销一万两“报效”银,迅速上交。摘编自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请回答:(1)结合材料一,与西周相比,秦朝在地方政治制度上有何创新?概括这一创新的基本意义。(2 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邦联制会给美国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困难。(试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回答)结合二、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之后美国建立的联邦制有何特点?(6 分)(3)请列举使近代中国的统一和领土主权遭受破坏的两个不平等条

20、约。有人说:“日本与中国战,并不是日本与全中国战,不过是与北京政府战。”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此观点的认识。(4 分)32. (1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国之所以采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材料二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

21、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 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1)1870 年后,法国“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的标志是什么?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何在? (4 分)(2)材料二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的社会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4 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现代化模式的看法。(4 分)633.

22、(16 分)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国家始终是以变体的家长制形态出现的,也就是“家天下”的变体。当时由于小农经济无法提供足够的经济支持,国家的权力机构往往并不深入到乡村社会,而是止于县政;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治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家”的认同自然而然地延伸为对“国家”的认同。因此,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常”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而专制皇权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而往往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而不仅仅是借助“横暴的权力”。摘编自任剑萍对中国古代“家国同构”之探析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

23、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嘹望世界的窗口,初步产生了真实而朦胧的世界观念,同时摒弃了“天朝大国”的守旧意识。从 19 世纪 70 年代起,尤其是甲午战后,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多渠道传播输导到中国,都是以西方近代国家理念为坐标,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无形中构成对君权至上的天朝意识的挑战。在维新人士中,严复比较系统地把西方近代政治学说译介给国人,用进化观念观察社会和国家问题。梁启超热情传播卢梭的天赋人权论、孟德斯坞的三权分立说等理论。孙中山也主张,革命成功后建立的民国,“效法美国选举总统,废除专制,实行共和”。摘编自李华兴中国近代国家观念转型的思考(1)根据材料并

24、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政治统治的基本特点,并分析形成上述特点的主要原因。(10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中国国家观形成的历史因素。(6 分)7高一 11 月考试历史参考答案和解析1. D 2. D 3. D 4. C 5. D 6. C 7. A8. B 9. C 10. C11. C 12. D 13. B 14. C 15. B 16. B 17. A 18. C 19. A 20. B21. A 22. D 23. A 24. D 25. B 26. D 27. A 28. D 29. A 30. C31.(1)改分封制为郡县制利于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有利于多民

25、族大一统国家的形成)(2)困难:政治:政府无力维持社会的稳定,社会动荡,存在再次分裂的隐患经济:政府无权向各州征税和管理贸易,不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和经济的发展特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3)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任意两个)认识: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2.(1)标志:颁布 1875 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根源: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2)错位: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德国由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最高权力,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影响: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3)各国国情的不同决定了现代化道

26、路的多样性;现代化过程中如保留较多的旧有势力残余,不利于现代化的健康发展。33.(1)特点:父权、皇权的专制统治;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儒家思想居统治地位;家国同构;利用乡村自治束缚农民;重视伦理教化等。原因: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宗法制度及观念的影响;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儒家思想的影响。(2)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清政府统治腐朽,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 【解析】1. A材料中涉及到家族关系,并未体现家国一体情怀,排除;B先秦时期最高执政集团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排除;C材料中并未体现多

27、元一体的民族格局问题,排除; D根据等级顺序来称呼体现了先秦宗法制固化了爱有差等的秩序社会,正确。 故选:D。2. 抓住材料主題分封制,概括材料信息,受封的人民为原住民戒者迁来的人民,是为了强中央对诸候的控,故 D 正确。A 项不合题干主旨,排除。西周不存在君主专制,故排除 B。C 项材料不能体现,排除。故选:D。3. 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建立,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实现了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转变,符合“封建”到“帝制”的转变,故 D 项正确。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出现于夏朝,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A 项。西周不是集体统治

28、,是地方贵族和周王统治,君主专制在秦朝最终确立,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B 项。 神权政治是指神权(也就是教会势力)大于世俗权利,与中国古代史实不符,故排除 C 项。 故选 D。4. 郡县制能对“蛮夷”进行直接管理,能使“蛮夷”直接受到国家统治,所以材料可用来说明秦王朝推行郡县制的原因,选 C 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材料只是强调控制边疆的办法而未强调有效地控制了边疆,选项 A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根本就不涉及刑罚严酷的问题,选项 B 不符合题意,排除。 “文字狱”的残酷是在清朝,选项 D 不合史实,不8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C。5.从材料“丞相吕不韦徒蜀自杀;汉武帝执政 53 年,先后更换

29、 12 位丞相”“被杀的概率约三分之二”可以看出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皇权至高无上,故 D 项正确;A项材料无法体现;B 行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C 项说法绝对化,材料也没有体现对皇权的制约的内容,故 ABC 项错误。故选 D。6.根据所学可知,宋代君主为了加强皇权专制而大力削弱官员的权力,不仅实行职官分离制度,而且人事调动频繁,造成大批官员无所事事,这种分化事权、以官牵官、层层设防的策略,造成了官制的极大混乱并导致机构臃肿和官吏冗滥严重的局面,故 C 项符合题干要求;A 项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BD 两项不符题干主旨和史实,排除。故选 C。7.根据材料可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西汉汉

30、武帝时期成为中国正统思想,唐代开始兴建祭祀孔子的文庙,在以后朝代逐渐扩展,越来越多,体现了统治者通过兴建文庙不断加强专制统治,A 项正确;B 项不符合史实,应该是汉朝时期;CD 两项与材料无关。故选 A。8. ”中国古代锁孔设计特别讲究,不同身份的人使用不同钥匙孔的锁“这说明不同地位的人,使用的是不同的锁,也就是通过锁的使用体现出等级的划分。故选:B。9. 根据题干材料“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之后,罗马人口剧增,出现了高楼大厦” “所以大法官规定只要有人在房屋堆置或悬挂物件,即使尚未造成伤害,市民也都有权告发,法官可以判处房屋的居住者向告发者支付一万银币的罚金”可以看出社会发展促进罗马法的完善,故

31、C 项符合题意;ABD 三项题干材料都不能反映。 故选:C。10.有材料“一般由 500 人组成一个法庭”、“不到开庭的时候,没人知道谁将出席案件的审理,也没有人知道谁将会受到审理”可知这样做是为防止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舞弊现象,以维护案件审理的公正性。故而答案为 C。AB 两项题干未体现,排除;D 项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故选 C。11. A说法不正确,排除 B所述原则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无关,排除 C “更出现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拿破仑法典”说明罗马法对于资本主义立法具有重要影响,即为资本主义立法提供了范本,正确 D材料没有涉及文艺复兴的内容,排除 故选 C12.雅典社会妇女地

32、位并未提升,A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未涉及人文思想的信息,排除 B 项;雅典社会还是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C 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信息反映了雅典社会通过观看戏剧等形式,鼓励公民积极参与,进而提升雅典城邦的凝聚力。故选 D。13. 联系所学,在英国的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强调的是君权神授,通过资产阶级革命中一系列环节,国王的权力受到了来自议会的制约,这体现出了由君权神授被君权民授取代得趋势,表明英国人尊重社会传统,故 B 正确; A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14. A材料能够体现出美国总统会受到国会和法院的制约,但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材料的主旨是强调法律审判的作用。B材料看不出三权分

33、立体制的完善。C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总统要接受审判,是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过程的。D选项只能解读出材料后一部分的意思,不能整体迁出材料内容的特征。故选:C。15. A材料中并未体现法律体现公民意志,排除;B公民对于民主权利的滥用破坏了法律和民主制度,正确;C材料中未体现革命领导层阻止革命发展,排除;D为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排除;故选:B。16. 【分析】材料说明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长期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体现了渐进改革的特点,故 B 项符合题意;选项 ACD 说法成立,但非材料突出的主旨所在,故排除。故选 B。917.材料信息表明受过军事队列训练的老鞋匠,打扮成少尉,打着皇帝的旗号迫

34、使财务官员交出钱财,这说明了当时德国军国主义色彩极为浓厚,A 正确;BCD 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故选 A。18.依据材料“并不主张实施民主政治,他认为本身所属的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从而避免专制统治”,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体现了孟德斯鸠对于建立国家政治体制的主张,其思想倾向于君主立宪制,这一思想倾向受英国政治体制的影响。故 C 符合题意;AB 两项所述不符合孟德斯鸠主张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史实,排除;D 项所述与“贵族阶级能够更好地制衡君主”不符,排除。故选 C。19. 1912 年清帝退位的背景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和北洋军阀相互妥协的结果,是以一种和平的手段结束了君主专制。据此比较英

35、国的“光荣革命”,可知两场革命都推翻了专制统治,重新建立了政权,故 A 正确;BCD 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20.从材料可以看出,德国和英国与美国在近代分别通过政府的行为制定保障措施、参与议会会议、否决国会项目扩大了行政权力,故 B 项正确;A 项错误,福利制度是在二战后形成的;C 项错误,材料只是体现了行政权力的扩大,并非说明超过了立法权;D 项错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在罗斯福新政后出现的。故选 B。21. 【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必先罢例禁,听民间自种莺粟。内产既盛,食者转利值廉,销流自广。夷至者无所得利,招亦不来,来者则竟弛关禁而厚征其税。”可知一部分士大夫主张通过民间自种罂

36、粟,使外国走私鸦片无利可图,从而减少白银外流,故A 项正确;B 项错误,严格禁止不符合材料;C 项材料反映不出来;D 项不符合历史史实,排除。故选 A。22.近代以来,由于列强的侵略,从中国攫取一系列特权,所以中国船“向外国公司购买票证,享受外商待遇规避被征收、敲诈等风险”,说明在半殖民半封社会民族企业合法权益缺乏保障,故选 D;出现材料的状况和列强特权有关,并非政府管理不善,排除 A;材料没有反映列强利用特权压制民族工业,排除 B;材料的主旨不是中外商人勾结损害国家利益,排除 C。故选 D。23. 【分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 世纪末,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37、,一部分民众也在探讨如何挽救民族危亡,A 项正确;BC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 A。24.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政府对军队采取湘军战时临时征用,战完就地解散回家的方法,成本低效率高。但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遇列经过德式训练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可知湘军的发展方向和军事近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面对近代化的日本军队却吃了大败仗,故 D 项正确;A 项不是本质,排除;B 项错误,不符合材料主旨;C 项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 D。25. A材料反映了有些人反对袁世凯称帝,但材料的主要意思不是强调封建帝制符合中国历史潮流。B从材料他实在见得多数民意相信帝制,不相信共和,不是真心从根本上反对帝制可以看出

38、,共和制度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C材料只是强调复辟帝制有一定的条件,但并不强调复辟帝制是必然。D材料没有强调思想的落后。故选:B。26. A辛亥革命失败的标志是袁世凯窃取了革命的果实,当上了临时大总统。B材料反映的不是习俗的变迁,而是政治事件和思想观念的变化。C材料只是一个个别现象,不能说明整个社会服饰变化特点。D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度,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 年张勋复辟帝制,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辫子”已经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象征,辫子的“剪”与“戴”实质上反映了民主与专制的斗争。故选:D。27.辛亥革命使得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即人们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国民意识增

39、强,从“臣民”到“国民”的自我认同,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的体现,A 正确;“从传统社会转变为近代社会”的是鸦片战争,排除 B;“从奴才到公仆10的变化”,体现的是身份的改变,排除 C;中华民国建立并不是改变了君主立宪制,而是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排除 D。故选 A。28. A材料只是反映了大公报对现实政治活动的评价,没有体现出他成为全国舆论的权威。只是拥有北方舆论的领袖地位。B材料看不出有效监督这一特征。C材料体现的是对中华民国立法机构和立法权力的评价,并不是在思想上对民主共和观念的认识。D从材料可以看出,大公报可以毫无顾忌的对民国政体进行评论,说明当时的社会政治开放度与参与

40、度都比较高。故选 D。29. “辛亥之前国民意识模糊,老百姓对外声称自己是大清子民,辛亥革命后国民意识里有了“中国人”的概念”表明辛亥革命唤醒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故 A 正确;当时并未实现民族独立,故 B 错误;C 材料未体现,排除;当时并未完成社会革命,故 D 错误。故选:A。30. A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的特征,没有体现出宪政与专制之间的矛盾。B材料体现不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的斗争。C从材料中的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可以看出,体现了人治与法制的矛盾。D材料看不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矛盾。故选:C。31. (1)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郡县制的内容和影响来分析 (2)本题

41、主要考查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要求学生结合美国建立联邦政府之前严峻形势来分析 (3)本题主要考查近代列强对华的侵略,近代最重的侵略尤其是日本对华侵略的表现来分析32.(1)第一小问,根据所学知识,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经过了长期反复的较量,最终于 1875 年通过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民主共和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直到 1870 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法国能够采取这种方式确立民主制度的根源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 30 年间,德国

42、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可知是容克地主贵族掌握了德意志现代化的领导权。第二小问,德国实现统一和确立民主制度,是通过王朝战争完成的,确立的是君主立宪制,封建残余强大,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3)依据所学综合分析四则材料,可知英、法、德三国不同的现代化模式是由三国不同的国情和形势所决定的,我们应该用包容的眼光看待现代化模式的多样性。33.(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在乡村社会通过家国同构的社会组织利用乡村自组织力量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可以得出家国同构;乡村自治的特点;从“治国和治家的规则是通用的,三纲五既界定了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又规范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得出强化父权、皇权专制的特点;从“借助乡村社会内生的伦理教化来实现在乡村的统治”,可以得出重视伦理教化的特点。第二小问,原因可以从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思想及与农村关系密切的宗法观念等方面来分析,得出答案。(2)从材料中的“鸦片战争后介绍外国历史地理著作的问世打开了国人繚望世界的窗口”、甲午战后“宣扬了西方近代国家的议会制度、三权分立学说和主权在民思想”,可以得出西方近代国家观念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思想的冲击;从材料中的严复梁启超、孙中山等人的主张,可以得出先进知识分子寻求救国方案的努力。再结合所学知识,鸦片战争后中国遭受外来侵略,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统治面临内忧外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