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天水一中 2017 级 2018-2019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文科)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以下关于 A 液、B 液和 C 液三者之间联系表达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 液是血浆,B 液是淋巴,C 液是组织液,组织液和血浆之间是双向的交换关系,组织液中的液体只能单向的渗透进入淋巴,淋巴内的液体只能回流到血浆,所以 C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2.下列各项能看作进入人体内环境的是( )A. 氧气进入肝细胞 B. 葡萄糖进入血浆C. 牛奶进入胃
2、 D. 丙酮酸进入线粒体【答案】B【解析】【分析】体液是由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组成,细胞内液是指细胞内的液体,而细胞外液即细胞的生存环境,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等,也称为内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详解】氧气进入肝细胞是进入细胞内液,细胞内液不是内环境,A 错误;葡萄糖进入血浆,血浆属于内环境,B 正确;胃通过食道与口腔与外界相通,牛奶进入胃中不是进入内环境,C 错误;线粒体属于细胞内的一种细胞器,丙酮酸进入线粒体不是进入内环境,D 错2误【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和稳态的知识,考生识记内环境的概念,明确内环境的组成是解题的关键3.下列有关正常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3、 )A. 血浆的 pH 值在 7.357.45 之间B. 垂体分泌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C. 在血糖调节中胰高血糖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D. 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降低【答案】A【解析】【分析】内环境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稳态的实质是健康人的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详解】正常人血液中的 pH 通常在 7.357.45 之间,A 正确;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下丘脑调控,B 错误;在血糖调节中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C 错误;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D 错误。
4、【点睛】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组成、内环境的稳态、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的组成,明确抗体主要分布在内环境中;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明确内环境能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及人体 pH 值调节过程4. 连续奋战在抗洪救灾第一线的战士,内环境依然能保持稳态,其调节机制是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C. 免疫调节 D. 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现代生物学认为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三维调节机制,故 D正确,A,B,C 均说的不全面。考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下列不属于
5、下丘脑作用的是( )3A. 体温调节中枢 B. 释放甲状腺激素C. 水平衡调节中枢 D. 与生物节律控制有关【答案】B【解析】【分析】下丘脑地位和功能: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调节垂体的分泌活动,分泌抗利尿激素调节渗透压。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等。【详解】下丘脑是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水盐)调节中枢,A、C 不符合题意;下丘脑合成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B 符合题意;生物节律的控制中枢位于下丘脑,D 不符合题意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下丘
6、脑的功能,意在考查学生识记、总结和理解能力6.当正常人体感觉到冷时,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可使( )A. 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B. 汗腺分泌量增加C.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 D. 血糖降低【答案】C【解析】【分析】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 ,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详解】寒冷环境中,下丘脑合成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使得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因此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A 错误;寒冷时,汗腺分泌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使得体温维持恒定,B 错误;寒冷时,毛细血管收缩,血
7、流量减少,进而减少散热量,C 正确;寒冷环境不会使血糖含量降低,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7.下图为机体部分免疫过程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4A. I 为 T 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B. I 和 B 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C. “某物质”为抗体,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D. 此过程表示体液免疫【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结合人体体液免疫部分过程图,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解题关键能识记人体免疫调节的过程,能正确判断图中各细胞的名称并能理清各细胞的作用。【详解】I 为 T 细胞,可分泌免疫活性物质淋巴因子,A 正确;I(T 细
8、胞)在胸腺中分化成熟,B 细胞都在骨髓中分化成熟,B 错误;“某物质”为抗体,抗体属于大分子物质,由浆细胞通过胞吐作用释放到细胞外,C 正确;由 B 细胞参与的免疫为体液免疫,因此图示过程属于体液免疫,D 正确。8.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 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 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C. 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 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反射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完成,缺少任何一个环节反射活动都不能完成,如传出神经受损,即使
9、有较强的刺激人体也不会作出反应,因为效应器接收不到神经传来的神经冲动【详解】如果支配某一肢体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反射弧不完整,因此反射活动不能进行即不能运动;但是神经中枢还能把神经冲动经过脊髓的白质上行传导到大脑皮层的躯体感觉中枢,形成感觉5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反射弧结构和神经传导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熟记反射弧的结构和功能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B.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C. 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下丘脑中D. 脊髓的低级
10、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答案】C【解析】【分析】人体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到电信号的转变【详解】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A 正确;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因此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B 正确;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位于小脑中,C 错误;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高级中枢的调控,D 正确。10.高等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是( )A. 激素是细胞的组成物质,种类多且含量较高B. 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对全身细胞都起作用C. 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
11、挥作用后会被灭活D. 健康人体内,各种激素的含量是固定不变的【答案】C【解析】【分析】激素调节的特点有:(1)微量和高级;(2)通过体液运输;(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但是调节的反应速度比较缓慢,神经调节的反应速度快【详解】激素只能起调节作用,不是细胞的组成物质,A 错误;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只对特定的靶细胞起作用,B 错误;激素与靶细胞结合并发挥作用后会被灭活,C 正确;人6体内的激素含量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内环境的变化而变化,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了激素调节的特点,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难度不大考生平时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列表比较,明确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区别,并且识记各自
12、的调节特点11.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A. 吞噬细胞 B. 靶细胞 C. T 细胞 D. 浆细胞【答案】D【解析】在体液免疫过程中,由浆细胞产生抗体,并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消灭抗原,D 正确。【考点定位】体液免疫的过程。12.下列三种生物学现象产生的机理依次属于( )给小白鼠注射一定量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当细菌进入人体后,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与之结合,从而抑制细菌繁殖;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A. 反射、细胞免疫、激素调节 B. 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反射C. 反射、自身免疫、体液调节 D. 体液调节、过敏反应、反射【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给小白鼠注
13、射胰岛素后,小白鼠休克,属于激素调节;抗体是体液免疫的活性物质;小猪听到主人“噜噜”叫声就奔向主人,属于条件反射,故 B 正确。考点: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13.下列激素的生理作用相互拮抗的是( )A. 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 B. 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C. 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 D. 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答案】A【解析】【分析】7当多种激素共同参与某一生理活动的调节时,激素与激素之间往往存在着协同作用或拮抗作用,这对维持其功
14、能活动的相对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详解】激素的拮抗作用是指不同激素对同一生理效应发挥相反的作用胰岛素降低血糖浓度,胰高血糖素则是升高血糖浓度,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浓度方面就表现为拮抗作用,A 正确;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升高血糖浓度方面属于协同作用,B 错误;生长激素与甲状腺激素都能促进生长发育,二者属于协同作用,C 错误;甲状腺素能促进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和心脏,升高血压,二者不是对同一生理效应发生作用,不属于拮抗作用,D 错误。【点睛】解题关键:理解激素拮抗作用的概念,掌握各种激素的生理功能14.有关人
15、体免疫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皮肤、黏膜是保护人体的第二道防线 B. 抗体的化学本质是核酸C. 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 B 细胞 D. 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答案】D【解析】【分析】1、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是由皮肤和黏膜构成的,他们不仅能够阻挡病原体侵入人体,而且它们的分泌物(如乳酸、脂肪酸、胃酸和酶等)还有杀菌的作用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主要由免疫器官(扁桃体、淋巴结、胸腺、骨髓、和脾脏等)和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 【详解】皮肤、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A
16、 错误;抗体的化学本质是免疫球蛋白,B错误;艾滋病病毒主要破坏人体 T 细胞,C 错误;免疫系统具有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D正确。8【点睛】本题考查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要求考生识记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及防卫功能,掌握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15.在 I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过敏反应 B. 由免疫缺陷所致C. 属于自身免疫病 D. 可注射胰高血糖素缓解症状【答案】C【解析】【分析】这实际上是一道信息题,信息在外,答案
17、在书内:读题时首先要注意提取信息,从文字叙述中找出关键信息,剔除干扰信息,再把关键信息和教材知识联系起来,定位到所属章节,与已学知识进行牵线搭桥,一般这类题都不太难,稍加分析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详解】自身免疫疾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据题意“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结合自身免疫病的概念可知,此病属于自身免疫病,C 正确,A、B 错误;由于抗体损伤人体胰岛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因此可注射胰岛素缓解症状,D 错误。16.下列与艾滋病有关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A.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B.
18、 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C. 生活中有可能因与患者握手而感染 HIVD. 补牙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而未消毒的器械而感染 HIV【答案】C【解析】【分析】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HIV 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 T 淋巴细胞,随着 T 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详解】艾滋病由 HIV 病毒引起,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A 正确;HIV 病毒使 T淋巴细胞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最终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
19、生物的感染或恶9性肿瘤,B 正确;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不会因握手而感染,C 错误;补牙时使用病毒携带者用过而未消毒的器械可能通过血液传播感染HIV,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了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试题难度一般17.下列化学物质中不是植物激素的是( )A. 2,4-D B. 吲哚乙酸 C. 吲哚丁酸 D. 赤霉素【答案】A【解析】【分析】植物激素是指在植物体内一定部位合成,并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显著生理作用的微量的化学物质【详解】植物激素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和乙烯等。而吲哚乙酸就是生长素,吲
20、哚丁酸是生长素的一种,属于植物激素,2,4-D 不属于植物激素,它是人工合成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是生长素类似物的一种故选:A【点睛】本题考查了植物激素的种类,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区分能力,属于简单题考生要能够区分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并能识记常见的生长素类似物:2,4-D、萘乙酸等18.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A. 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B. 在植物体内含量很多C. 产生部位也是作用部位 D. 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答案】D【解析】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可见,植物激素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在植物体内含
21、量很少,产生部位不一定是作用部位,但对植物体的生命活动有显著的调节作用,A、B、C 均错误,D 正确。19.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生长素可以极性运输也可以非极性运输B. 扦插时,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10C. 没有单侧光,胚芽鞘尖端无法产生生长素D. 赤霉素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中合成【答案】C【解析】【分析】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产生: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而成2、运输:胚芽鞘、芽、幼叶、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输到形态学的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称为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
22、输 3分布:各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中地分布于新陈代谢旺盛的部分;老根(叶)幼根(叶) ;分生区伸长区;顶芽侧芽【详解】生长素可以极性运输(从形态学上端到下端)也可以非极性运输(在成熟组织中是非极性运输,如生长素可以通过韧皮部进行非极性运输) ,A 正确;在扦插时,由于芽和幼叶能产生生长素,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因此保留有芽和幼叶的插条比较容易生根成活,B 正确;生长素的产生与光照无关,但单侧光能使生长素横向运输,C 错误;植物体内赤霉素的合成主要在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等生长旺盛的部位,D 正确20. “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
23、原因是( )A. 温度 B. 湿度 C. 阳光 D. 空气【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由题意可知,题干中的“红杏出墙”是由于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造成的故选:C21.以下哪一个不是体液调节的特点( )A. 通过体液运输 B. 反应迅速 C. 范围较广 D. 作用时间长【答案】B【解析】【分析】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1比较项目 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作用途径 反射弧 体液运输反应速度 迅速 较缓慢作用范围 准确、比较局限 较广泛作用时间 短暂 比较长【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体液调节的特点是过体液运输,作用范围较为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因此 A、C、D 项属于体液调节的特点,B 项不是体液
24、调节的特点而是神经调节的特点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了体液调节的特点,考生要能够将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特点进行比较,主要从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用范围、作用时间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难度不大22.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长素促进种子休眠 B. 脱落酸能延缓叶片的衰老C. 生长素可促进果实成熟 D. 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答案】D【解析】【分析】1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2赤霉素的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此外,它还有促进麦芽糖化,促进营养生长,
25、防止器官脱落和解除种子、块茎休眠促进萌发等作用3细胞分裂素在根尖合成,在进行细胞分裂的器官中含量较高,细胞分裂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扩大,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4脱落酸在根冠和萎蔫的叶片中合成较多,在将要脱落和进入休眠期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脱落酸是植物生长抑制剂,它能够抑制细胞的分裂和种子的萌发,还有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促进休眠和提高抗逆能力等作用5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此外,还有促进老叶等器官脱落的作用【详解】由以上分析可知,生长素不具有促进种子休眠的作用,A 错误;细胞分裂素在主要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此外还有诱导芽的分化,延缓叶片衰老的作用,而脱落酸具
26、有促12进叶片衰老的作用,B 错误;乙烯可促进果实成熟,C 错误;植物的生长发育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的作用及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23. 在农业生产上,2,4-D 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A. 高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死亡B. 高浓度时抑制杂草衰老死亡C. 低浓度时促进杂草衰老死亡D. 高浓度时促进小麦生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2,4D 属于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业生产上,可用于麦田除草,其原理是高浓度时抑制杂草生长。考点:本题考查植物生长调节剂应用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所列知识点,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
27、能力。2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 可用样方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 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D. 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答案】C【解析】【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种群密度调查的方法有标志重捕法、样方法,植物及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常用样方法,活动能力强的范围广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样方法调查时必须随机取样,可以采用等距取样法、五点取样法等【详解】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是种群密度,A 正确;植物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用样方法,B
28、正确;可用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 错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一定要做到随机取样,否则会出现较大误差,D 正确1325. 研究种群的特征有助于有害生物的防治和濒危物种的保护,下列不属于种群特征的是( )A. 种群密度 B. 年龄组成C. 物种丰富度 D. 出生率和死亡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种群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所以 C 不符合题意考点:本题考查种群特征,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26.下列实例中,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是( ) 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玉米螟(一种害虫) 某湖泊中的全部生物 某块
29、杨树林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 护城河里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强调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集合;群落强调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集合;生态系统强调一定区域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统一整体【详解】一块农田中所有的玉米螟(一种害虫)是同种生物的集合,属于种群;某一池塘的全部生物为群落;某块杨树林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符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属于生态系统;护城河里的全部动物及绿色植物不属于种群,又不属于群落,更不属于生态系统。综上分析可知,依次属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是故选:A27.自然界中生物种群的增长常表现为“S”型增长曲线,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S”型
30、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多后少B. “S”型曲线表示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C. “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天敌的关系D. “S”型曲线是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有限等因素造成14【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条件:有限的环境中,种群密度上升,种内个体间的竞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2)特点:种群内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个体数量将不再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变化,K/2 时增速最快,K 时为 0【详解】 “S”型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是先增加后稳定在 K 值左右,A 错误;“S”型曲线表示受条件限制的种群数量变化,B 错误;”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
31、时间的关系,C错误;“S”型曲线是由于食物、空间资源有限等因素造成,D 正确28.威海市水产研究所有 4 个池塘,其中 3 个池塘养的是鲫鱼,另外 1 个池塘养的是地中海鳎鱼,那么,这 4 个池塘里的鱼是( )A. 4 个生态系统 B. 两个种群、两个物种C. 4 个种群、两个物种 D. 一个生物群落【答案】C【解析】【分析】(1)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2)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 (3)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32、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4)物种简称“种”它是一群可以交配并繁衍后代的个体,但与其它生物却不能交配,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详解】这 4 个池塘里的鱼,只有部分消费者,没有生产者、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因此不是一个生态系统,A 错误;由种群与物种的概念可知,这 4 个池塘里的鱼是 4 个种群、两个物种,C 正确,B 错误;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群落,因此四个池塘的鱼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D 错误。【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种群、物种、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概念29.下列哪两种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 )A. 小麦和蝗虫 B. 田鼠和猫头鹰 C. 水稻和稻田中
33、的杂草 D. 人和蛔虫【答案】C15【解析】【分析】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种内关系又分为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生、捕食和竞争等。竞争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详解】蝗虫吃农作物小麦,因此蝗虫和小麦属于捕食关系,A 错误;猫头鹰吃田鼠,因此猫头鹰和田鼠属于捕食关系,B 错误;一块田里的水稻与稻田中的杂草都是植物,彼此要争夺水、无机盐、阳光、生存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C 正确;蛔虫生活在人的肠道内,以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为食物,与人是寄生的关系,D 错误。【点睛】解答此类
34、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30.下列三图分别表示两种生物种群随时间推移而发生的数量变化。那么,甲、乙、丙三图表示的关系依次是 ( )A. 互利共生、竞争、捕食 B. 互利共生、捕食、竞争C. 竞争、互利共生、捕食 D. 捕食、竞争、互利共生【答案】B【解析】【分析】共生是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数量曲线呈平行关系。捕食关系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的变化是一种生物个体数量增多(或减少) ,另一种生物的个体数亦随着增多(或减少) 。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中,由于争夺资源、空间等而发生斗争的现象。竞争的结果往往对一方不利,甚至会被消灭。【详解】甲中两种群呈现出“同生
35、共死”的同步性变化,属于互利共生关系;乙中两种群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非同步性变化,属于捕食关系;丙中两种群呈现出“你死我活”的数量变化,属于竞争关系。综上所述,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是指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互利共生、寄16生、竞争、捕食等。考生通过理解记忆即可。31. 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主要区别是A. 影响因素不同 B. 起始条件不同C. 产生的植物种群不同 D. 产生的生物数量不同【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初生演替:在从未有过生物生长或虽有过生物生长但已被彻底消灭了的原生裸地上发生的生物演替次生演替:原来的植
36、物群落由于火灾、洪水、崖崩、火山爆发,风灾、人类活动等原因大部消失后所发生的演替。由其他地方进入或残存的根系、种子等重新生长而发生的。故它们的起始点不同。考点: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点评:理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定义。32.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 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C.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 群落演替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物种群也会越多【答案】B【解析】【分析】1、群落演替是指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2、初生演替是指一个
37、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 正确;群落之外的环境条件诸如气候、地貌、土壤和火灾等常可成为引起群落演替的重要条件,B错误;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远芳”到“晴翠”属于次生演替,C 正确;由于植物为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群落中植物的种群越多,动17物的种群也越多,D 正确
38、。【点睛】本题考查群落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准确判断问题的能力33.关于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 群落水平结构与种群分布、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有关,与生物自身特点无关B. 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C. 自然群落一般是向物种多样化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D. 只有人类活动才可以改变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答案】C【解析】群落的水平结构与土壤的湿度和盐碱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等有关,故 A 项错误;无论哪个群落,其结构都包括
39、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故 B 项错误;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大的方向演替,物种越多种间关系越复杂,C 项正确;自然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不仅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还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环境条件不断变化,可为群落中某些物种提供有利的繁殖条件,而对另一些物种生存产生不利影响,故 D 项错误。34.森林中的鸟类有垂直分层现象引起这种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 温度 B. 湿度 C. 光照强度 D. 食物和栖息空间【答案】D【解析】森林中植物的垂直分层现象受光照强度的影响,植物能为鸟类提供食物和栖息空间,因此鸟类的垂直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和栖息空间有关。故选:D。【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群落的结构特征,尤其
40、是群落的垂直结构,要求学生识记群落的结构,掌握影响群落垂直分层的因素,能根据题干要求作出准确的判断。35.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草鱼 108 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 91 条,其中有标记的 26 条则该池塘中共约有草鱼( )A. 190 条 B. 378 条 C. 400 条 D. 386 条【答案】B【解析】18【分析】标志重捕法是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的个体占总捕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 N,其中标志总数为 M,重捕总数为 n,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为 m,则 N
41、:M=n:m【详解】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中个体数(N):标记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即 N:108=91:26,N378 条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标志重捕法的计算方法,关键是掌握用比例计算的方法,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计算能力,属于容易题36.请回答下列有关神经调节的知识。(1)反射弧通常由_、_、神经中枢、_、_组成,若任何环节受损,反射不能完成。(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_的形式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图,图中结构表示_,其由_、_和突触后膜组成。 (4)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_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答案
42、】 (1). 感受器 (2). 传入神经 (3). 传出神经 (4). 效应器 (5).电信号 (6). 突触 (7). 突触前膜 (8). 突触间隙 (9). 神经递质【解析】【分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其具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19号) ,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 ,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由于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因此神经元之间兴奋的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据此答题【详解】 (1)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通
43、常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5 部分组成,若任何环节受损,反射不能完成(2)神经纤维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 +内流,使得刺激点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即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如图,图中结构表示突触,其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 (4)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引发后膜电位变化,即引发一次新的神经冲动。【点睛】解答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反射弧的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生的传导及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
44、,同时明确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出间隙与突触后膜组成。37.有关植物激素调节中,请回答:(1)植物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_,主要在_、_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反过来,称为_。(2)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_的特点。(3)在右侧单侧光照射下,下图中胚芽鞘会弯曲生长的是_(填字母)(4)除了生长素,其他植物激素还包括赤霉素、脱落酸、_、_等。【答案】 (1). 吲哚乙酸 (2). 幼嫩的芽 (3). 叶 (4). 极性运输 (5). 20两重性 (6). A (7)
45、. 乙烯 (8). 细胞分裂素【解析】【分析】生长素属于植物激素的一种,它与酶、动物激素一样都属于微量高效物质,主要对细胞代谢起调节作用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其在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发生极性运输,在成熟部位的韧皮部会发生非极性运输。【详解】 (1)生长素是植物合成的一种植物激素,其化学本质为吲哚乙酸,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中合成,生长素只能从植物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不能反过来,称为极性运输。(2)生长素既能促进生长,
46、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说明生长素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3)A 中不影响胚芽鞘中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又因为有右侧单侧光照射,所以胚芽鞘向右弯曲生长,A 正确;B 中由于用不透光的纸遮住了尖端,没有感光部位,因此胚芽鞘会直立生长,B 错误;C 中无尖端,不会产生生长素,所以不生长,C 错误;D 中云母片阻断了生长素的横向运输,两侧生长素均匀分布,因此直立生长,D 错误。(4)其他植物激素还包括赤霉素、脱落酸、乙烯、细胞分裂素等。【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8.请回答
47、下列问题:(1)种群在_或_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2)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轴,种群数量为纵轴绘制曲线,则曲线大致呈_型,数学模型为_。(3)若下图是某池塘中草鱼的生长曲线图,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_(填 N0、K/2、或 K)条草鱼,其中 K 值也称为_。2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红隼等全部生物共同构成了_,其除了明显的垂直结构,有利于提高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之外,还具有_结构。【答案】 (1). 单位面积 (2). 单位体积 (3). J (4). NtN 0 t (5). K/2 (6). 环境容纳量 (7
48、). 群落 (8). 水平结构【解析】【分析】在理想的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为“J”型,但是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 K 值【详解】 (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2)自然界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轴,种群数量为纵轴绘制曲线,则曲线大致呈 J 型,数学模型为 NtN 0 t。(3)在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因此为了能取得最大的经济收益,则在捕捞时应让池塘保持 K/2,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 值森林生态系统中的苔藓、油松、松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