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甘肃省天水市第一中学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满分:100 分 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1.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二里(边长 4.3 公里)公国都城九里(边长 3.2 公里)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 2.5 公里)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 公里)的都城建制。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 城市建制的确立反映了西周等级分封的特征B. 周王室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集权机制C. 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各国经济实力的不平衡D. 确定了以宫殿、庙坛为中心的传统都城的建制【答案】A【解析】“天子都城十
2、二里、公国都城九里、侯伯国都城七里、子男都城五里”反映出西周分封制下严格的等级制度,故 A 项正确;西周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故 B 项错误;都城规模的差异体现出严格的等级制度,和各国经济实力无关,故 C 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各级贵族的的都城规模,没有涉及都城的内部结构,故 D 项错误。2.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序主要体现了A. 皇权的独尊B. 中央集权的强化C. 等级制度的森严D. 文化专制的扩展【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中“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可知,宋明姓氏排列都以皇帝姓氏摆在
3、首位,这体现了皇帝的独尊地位,A 正确;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不符合题意,排除 B;材料信息与“等级制度”无关,2排除 C;材料虽涉及文化方面,体现出文化的专制,但根本原因是皇权独尊,D 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联系所学皇帝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3.终元一代,行省官发动叛乱或自行举兵,约有三次,此三次极少数短暂的反叛或举兵,均是以皇位争夺为中心的朝廷政治斗争的组成部分,而且多半是在皇位空虚之际,行省官各保其主所致。这表明行省的设置A. 使国家的军政大权旁落B. 导致地方割据势力膨胀C. 容易引发皇族内
4、部纷争D. 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元朝只发生三次叛乱,说明大多数情况下,地方都比较安定,故 D 正确;题干中“终元一代,行省发生三次叛乱” ,次数少,说明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很严密,故 A 错误;材料中的三次叛乱,都是“皇位空虚之际” ,即叛乱与争夺皇位有关,而非割据,故 B错误;题干中“皇位空虚”导致叛乱,而非行省引发皇族内部纷争,故 C 错误。4.唐朝科举不避时政,有价值的答卷相当于政治磋商活动中的提案。因而士人特别关心国运,比如白居易和元稹便根据时事一起作了数十篇策论,尔后在科举考试中被考官选中。这说明唐朝的科举制A. 有匡时济世的功能B. 有诗歌取士的特征C.
5、 有制约君权的职能D. 有民主议政的特点【答案】A【解析】科举制出题的方向集中于时政以及如何治理国家,体现出考试服务于政治以及匡时济世的功能,故 A 正确;材料说明是模拟考试题材,没有体现诗赋信息,故 B 错误;科举制是扩大统治基础,不会威胁皇权,故 C 错误;古代社会是专制社会,不是民主社会,故 D 错误。35.国家机构的设置及其运作,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具体体现。解读下列中国古代中央政府机构示意图,回答问题:从历史演变看,四幅示意图排列的顺序是。A. 图 1 图 2 图 3 图 4B. 图 2 图 4 图 1 图 3C. 图 3 图 1 图 4 图 2D. 图 4 图 2 图 3 图 1【答案
6、】D【解析】【详解】从图 1 的内容“议政处、南书房、军机处”等可知是清朝时期的;图 2 是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结构示意图;图 3 应是明朝时期废除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图 4,从结构上及内容上看应是秦朝时期的三公九卿制。所以先后顺序是图 4 图 2 图 3 图 1,故选 D。6.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但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军机处在权力上是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而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位置。以下关于军机处的说法正确的是A. 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B. 机构臃肿,冗员众多4C. 负责行政,安排地方事务D. 所掌仅限于各种军务【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总揽
7、军政大权” “在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清朝的军机处参与政务,但没有决策权,故 A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军机处机构设置状况,故 B 项排除;材料“完全置于皇帝的直接掌控之下”说明 C 项错误;材料“军机处总揽军政大权”说明 D 项错误。7.伯克帕德居住在雅典卫城,今年三十岁,他有一位妻子、两个儿子(一个 5 岁一个 7 岁,未成年人) ,家里还有两名奴隶。现在伯克帕德要去参加公民大会,选举首席将军。这个家庭可以投A. 1 票B. 2 票C. 4 票D. 6 票【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妇女、儿童、奴隶和外邦人没有公民权,因此这个家庭只有伯克帕德拥有投
8、票权,他的妻子、儿子和奴隶都没有公民权,故这个家庭可以投一票,所以答案选 A。8.下图所示内容,反映了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帝国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为有效解决这一困难,帝国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形成了A. 十二铜表法5B. 公民法C. 万民法D. 习惯法【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屋大维统治时期罗马帝国” ,可知当时处于罗马帝国时期,适用的法律是万民法,故选 C;十二铜表法颁布于公元前 449 年,处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 A;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共和国时期,排除 C;习惯法是在十二铜表法颁布前的罗马法,排除D。9.从下示材料可见当时A. 大英帝国衰落B. 工业革命后英国社会矛盾激化C. 英国实行君主
9、立宪制D. 英国女王没有任何特权【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文本框中的材料表明,英国女王也不能凌驾于英国法律之上,这就说明英国国王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英国已经由“人治”转为了“法治” ,即“法大于王” ,这就是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故正确答案为 C;其余三项结论都不能从题中材料得出。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0. “欧洲则普遍认为,由人民自己治理国家,最终只会导致无政府主义和天下大乱。华盛顿并没有顺应当时的潮流,为世上多添一项王冠。然而世界却将因多了一位总统,而使王冠从此暗淡无光甚至难以戴稳” 。此观点旨在强调6A. 华盛顿没有顺应历史
10、潮流B. 欧洲尚不适宜采用近代民主体制C. 华盛顿的选择会冲击君主制度D. 华盛顿的选择有助于美国的稳定与发展【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能力。由材料“没有王冠然而多了一位总统”等关键信息可知,华盛顿顺应了历史潮流,采取了近代民主体制,而这一选择冲击了君主制度,所以 AB 说法有误,答案选 C。D 选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美国共和制的确立华盛顿【名师点睛】乔治华盛顿是 1775 年至 1783 年美国独立战争时大陆军(Continental Army)的总司令,1789 年成为美国第一任总统(其同时也成为全世界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
11、家元首) ,在接连两次选举中都获得了全体选举团无异议支持,一直担任总统直到1797 年。华盛顿也是美国的首都,是为纪念美国开国元勋乔治华盛顿和发现美洲新大陆的哥伦布而命名的。华盛顿在行政上由联邦政府直辖,不属于任何一个州。11.学完“欧美各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这一章节内容后,一个学生对欧美主要国家政治现代化进程的特点分别用了四个成语加以概括:“循序渐进” “独辟蹊径” “借尸还魂”“循环往复” 。其对应的国家分别是A. 德、英、法、美B. 英、美、德、法C. 法、美、德、英D. 英、美、法、德【答案】B【解析】【详解】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过程中,英国是循序渐进类型,美国是完成独立站之后建
12、立了和别国不同的共和制,属于“独辟蹊径” ,德国在统一之后颁布 1871 年宪法保留了君主制,属于“借尸还魂” ,法国大革命后先后经过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帝制和共和制等过程,属于“循环往复”型,故 B 项正确,其他选项顺序不符合题意,排除。12.制约平衡原则是英美法德等国建立近代政治制度过程中的核心原则之一,下列现象中未7能体现这一原则的是A. 德国宰相与联邦议会关系B. 法国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C. 美国国会的议员名额分配D. 英国首相与议会下院关系【答案】A【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宰相对联邦议会具有控制权,故 A 项不能体现制约平衡原则,但是符合题意;法国 1875 年宪法中规定了总统
13、和国会的制约平衡,故 B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美国国会议员的名额分配体现了大小州的制约平衡,故 C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英国首相与议会下院体现了行政权和立法权的制约平衡,故 D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 A 项。13.近代中国某一条约“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签订该条约的战争A. 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B. 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C. 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D. 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签订的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缴
14、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导致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符合材料意思,B 项正确。 辛丑条约签订使清廷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与材料信息强调中国关税自主权遭到破坏的信息不符,排除 A。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C。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D。【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改变了明清以来朝贡贸易,开始了新的贸易制度,一夜之间,过去原本举足轻重的行商遭到削弱。 ”可知是关税制度遭到破坏,结合鸦片战争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4.资政新篇的指导思想是”治国必先立政,而为政必有取资” ,它给太平天国运动立8
15、下了一块新界碑,使得这场战争不同于以往的农民起义。这是指资政新篇A. 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B. 体现出近代化的时代特征C. 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D. 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这在以往农民运动中是没有的,这体现出了近代化的时代特征,故 B 项正确;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无法给太平天国带来了新生机,排除 A;资政新篇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无法改善太平天国的财政困难,排除 C;资政新篇不是农民实践的产物,没有开启了太平天国的新使命,排除 D。15.中国近代史上资本主义列强发动了一系列侵略中国的
16、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此表反映的共同问题不包括A. 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B. “弱国无外交”C. 各条约均涉及割地、赔款、开埠D. 列强均实行炮舰外交政策【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 南京条约 、 天津条约 、 北京条约 、 马关条约等都涉及割地、开埠等, 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割地、开埠,故 C 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这些条约使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故 A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这些不平等条约都是在列强发动侵略战争,中国战败的情况下签订的,这说明列强实行炮舰外交政策和“弱国无外交” ,故 B、D 项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C
17、项。点睛:本题属于否定式选择题,解题的技巧是,首先判定正确的选项,然后排除即可。916.孙中山在评价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时说:“其勇锐之气,殊不可挡,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这里所评价的历史事件是A. 太平天国运动B. 义和团运动C. 鸦片战争D. 甲午中日战争【答案】B【解析】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体现出了民族精神的强大,故 B 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明确和列强进行血战,故 A 项错误;鸦片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中都是官兵作战,没有体现出强大的民族精神,故 C 和 D 项错误。 17.话剧艺术(当时称“文明戏
18、”或“新剧” )在我国兴起,某一时期话剧舞台上相继出现了秋瑾 、 徐锡麟 、 革命家庭 、 爱国血 、 东亚风云 、 共和万岁 、 黄鹤楼等剧目。这些剧目可能出自哪一时期A. 戊戌变法时期B. 辛亥革命时期C. 北伐战争时期D. “九一八”事件后【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秋瑾” 、 “徐锡麟”结合所学可知他们是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先烈,结合“革命” 、 “共和万岁”等特征可知这一时期是辛亥革命时期,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戊戌变法时期是维新派建立君主立宪政治的改革时期,与材料中“革命” 、 “共和”等信息不符;C 选项错误,北伐战争时期秋瑾和徐锡麟等义士早已牺牲,资产阶级
19、革命者领导的实现共和的辛亥革命已经结束;D 选项错误, “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与材料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18.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如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不同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 19211935 年处应该填写1018941912:推翻帝制,走向共和19211935:19491956:民族独立,获得新生19782001:改革开放,坚定不移A. 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 开天辟地,渐趋成熟C. 国共对峙,走向抗战D. 解放中国,建立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21 年是中共成立的一年,可谓中国革命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情;而 193
20、5 年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标志着中共从幼稚走向了成熟,所以 1921-1935 年是开天辟地,渐趋成熟的时期,因此 B 选项正确。A 选项错误,五四运动发生于 1919 年,不符合1921-1935 年的阶段特征;C 选项错误,国共对峙走向抗战是 1927-1937 年,不符合 1921-1935 年的阶段特征;D 选项错误,解放中国,建立政权发生于 1949 年 10 月 1 日,不符合1921-1935 年的阶段特征。故正确答案为 B 选项。19.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在谈到某事件时曾充满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
21、人赢得了中国。 ”材料中的“它”指的是A. 开展土地改革B. 进行万里长征C. 工农武装割据D. 进行抗日战争【答案】B【解析】“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等信息说明,这一事11件指的是红军的万里长征,故 B 项正确;土地改革、工农武装割据和抗日战争不符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 ,故 ACD 项错误。 20.图片是鲜活的历史。下图直观地展示了A. 平津战役B. 淞沪会战C. 渡江战役D. 百团大战【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百团大战相关史实。依据图片中出现的地名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国华北地区的战争形势图,分析四个选项可知,在中国华北地区进行的战役是百团
22、大战,故 D 选项正确。平津战役主要发生在中国的平津地区,与图片中该战争发生在河北、山西两地的内容不符,故 A 选项错误;淞沪会战主要发生在中国的上海地区,与图片反映的内容不符,故 B 选项错误;渡江战役主要发生在长江流域,与图片反映的内容不符,故 C 选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 D 选项。21.杨奎松在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梦想认为:“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抗日战争“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主要是因为抗战胜利A. 实现了民族独立B. 增强了民族意识C. 促进了民族平等D. 建立了民
23、族国家【答案】B12【解析】由材料信息“抗日战争使近百年饱受分裂之苦的中国重新统一起来,它自然也就促进了国民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心和参与,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可知,抗日战争使广大国民增强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故 B 项正确;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建立民族国家是在 1949 年,故 AD 项错误;中国促进民族平等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 C 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抗日战争使广大国民增强了国家和民族意识,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由此得出答案。22.著名史学家金冲及先生著有转折年代中国1947一书。下列史实可以作为此“
24、转折”的主要依据是A. 中华民族实现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B. 国共重庆谈判达成和平建国的共识C. 人民解放战争完成了三大战略决战D. 人民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 1947 年,结合所学可知,1947 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拉开了解放战争反攻的序幕,故 D 项正确。A 项是 1949 年,故排除 A。重庆谈判是 1945 年,故排除 B 项。三大战略决战的完成是 1949 年,故 D 项错误。23.1871 年 3 月,法国爆发巴黎公社运动,这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但是很快公社运动就失败了,说明A. 欧洲工人阶级尚未
25、形成独立的力量B. 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C. 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D. 无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国际联合组织【答案】C【解析】巴黎公社时期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条件尚未成熟,故很快公社运动就失败了,故 C 正确;当时欧洲工人阶级已经形成独立的力量,故 A 错误;“只有取得农民支持才能取得革命胜利”说法过于绝对,故 B 错误;当时无产阶级已经建13立国际联合组织,故 D 错误。故选 C。24.二月革命后,俄国政府继续进行战争,不能为俄国人提供足够食物,反对土地改革,俄国社会继续动荡。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府迅速提出和平法令 土地法令 ,赢得人民支持。这反
26、映出 1917 年的俄国人民最关心的是A. 沙皇政府的倒台B. 社会主义革命C. 摆脱战争和改善经济D. 建立苏维埃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一战促使俄国国内矛盾爆发, 和平法令的颁布获得民众支持说明民众渴望退出一战, 土地法令获得支持说明民众渴望改善经济,故 C 项正确。A 是二月革命后。社会主义革命属于俄国十月革命性质,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B 错误。建立苏维埃政权不符合材料中两个材料信息,故 D 项错误。25.著名学者约瑟夫奈这样评价:“中国的经济增长不仅使发展中国家获益巨大,中国的特殊发展模式包括特殊的民主方式也被一些发达国家称为可效仿的榜样”学者也感慨:“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恰恰是
27、没有采用西方民主模式才取得的。 ”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城自治制度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中“特殊的民主方式”指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分别是作为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作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14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故选 B;ACD 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民主制度的理解,新中国的三大民主制度就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个涵盖范围非常广泛的制度,不
28、仅仅包括民主制度,还包括经济制度、军事制度、外交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故不符合题干要求。26.据统计:1998 年以来全国绝大多数农村已进行了 6 次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85%的农村建立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这则材料主要说明A. 基层民主进一步加强和扩大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设加强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发展D. 直接选举的本质特点得以彰显【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基层民主自治的发展。依据材料“6 次以上的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 、 “85%的农村建立了村民大会或村民代
29、表大会;90%以上的农村建立了村民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等组织,村务公开、民主评议等普遍展开”可知基层民主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壮大,因此 A 选项正确。B 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村民自治等基层民主的发展,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无关;C 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民族区域自治;D 选项错误,材料中除了涉及直接选举以外,还是涉及到民主监督的内容,因此该项的概括不全面。故正确答案为 A 选项。27.下图中历史文件的发表,表明A. 对台政策转变为和平统一B. “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15C. 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D. “冷战”结束两岸关系缓和【答案】A【解析】图中历史文件是 1979 年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
30、 ,它的发表,表明中国政府改变了对台湾的基本态度,由原来的解放台湾改为和平统一,故选 A;“一国两制”构想正式提出是在该文件发表之后的 20 世纪 80 年代初,故排除 B;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是在 1992 年,也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C;两岸关系缓和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而不是冷战结束后,且与题干无关,故排除 D。28.阅读下图漫画,该漫画最能反映A. 中国开创结伴不结盟的外交B. 中国已经担负起大国的责任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遭受挫折D. 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中某国人盛气凌人,在武力的支援下试图左右中国外交,而中国的回答是“中国人不吃这一套”
31、,这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故选 D;材料不能体现结伴而不结盟,排除 A;材料强调的是中国对自己的外交做主,体现不出大国责任,排除 B;材料体现不出和平共处原则遭到挫折,排除 C。29.孔子曾提出过“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意思是“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这种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16A.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B. 日内瓦会议的圆满成功C. 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 香港、澳门回归【答案】C【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正符合题意中“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所以答案选 C;A 是中国与苏联的结盟政策的结果,体现不出“君
32、子和而不同”的思想;B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B 与题意无关;香港、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成功运用,而不是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故排除D 选项。点睛:亚非会议,也就是万隆会议,万隆会议(1955 年)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有 29 个社会制度并不一致的亚非国家参与。会上一些国家对新中国存在误解和疑惧,于是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发言受到了与会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使会议取得积极的成果,因此这是成功运用“君子和而不同”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的范例。30.20 世纪 50 年代至 20 世纪 7
33、0 年代,美国对中国的政策经过了由封锁、威胁、孤立到谋求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转变,导致这种转变的最主要原因是A. 中国国力大为提高B.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消失C. 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D. 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实力是外交的后盾,随着中国国力的提高,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生改变,A 项正确。B 项中矛盾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C 项是中美关系改善的直接原因,与设问不符,故错误。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不断发生改变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国力大为提高,而不是中国推行灵活正确的外交政策的结果,故 D 项错误。31.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可概括为:建国初
34、期“一边倒” 、五十年代中期“一大片” 、七十年代“一条线” 、改革开放以来“无敌国外交” 。其中“一条线”形成的主要原因17A. 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B.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D. 中国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答案】D【解析】20 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外交能够打开外交新局面,实现“一条线” ,关键在于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也属于原因,但不是主要的,故 A、B、C 三项错误。32.下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 1947 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A. 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B. 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C. 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D.
35、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就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资本主义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目的是为了对抗苏联及其卫星国,对抗社会主义,这与“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的寓意相近,故项正确;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是杜鲁门文主义出台,故项错误;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目的,故项错误;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不符合材料漫画主旨,故项错误。点睛: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杜鲁门主义表现为赤裸裸的反共反苏。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来稳定资本主义制度,控制西欧,联合西欧各国共同反共反苏。美国总统杜鲁门说:“杜鲁门主义和马歇18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
36、 ”33.1947 年 2 月英国外交部就希腊、土耳其发生的危机照会美国国务院,希望美国能够承担起援助的责任以避免这两国落入非英美势力的控制之中。于是,美国总统在国会发表了重要演讲,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这指的是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D. 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答案】A【解析】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提出要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故 A 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在 1948 年,北大西洋公约
37、组织的建立是在 1947 年,华沙条约组织建立于 1955 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 三项错误。34.20 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西欧的联合、日本的崛起和第三世界的兴起,世界出现了多极化趋势。从整体世界发展的角度看,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实质是A. 国际力量的多元化B. 国家民族意识再次觉醒C. 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 霸权主义政治受到制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实质是国际力量的多元化,是指影响国际关系的不是单一力量,而是多种力量的合作,A 项正确。国家民族意识指各民族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与政治多极化含义不同,B 项错误。国际关系民主化是指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
38、义,强调由世界各国通过平等协商共同解决国际问题,共同治理世界事务,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多个政治力量,与问题不符,故 C 项错误。政治多极化制约霸权主义是其影响,而非其实质,故 D 项错误。35.某班同学以“图说战后世界格局”为题做了一张学习小报,其中一个栏目包括以下两幅19漫画。他拟出了四个栏目标题,最确切的是A. 美苏争霸,美国占优势地位B. 苏联解体,美国企图建立单极世界C. 一超多强,多极化格局形成D. 多国动荡,美国频繁插手他国事务【答案】B【解析】材料左图显示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苏联解体,右面说明美国想建立单极世界,故 B 正确;图示苏联解体,故 A 错误
39、;多极化是一种趋势,并没有形成,故 C 错误;图片没有显示美国对于其他国家事务插手,故 D 错误。二、材料分析题(3 小题,共 30 分)36.民主与法制是人类几千年文明积淀的精华,是人类社会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1)根据材料一写出构成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内容的政治制度(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是如何加强法制建20设的
40、?【答案】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加强: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1982 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解析】【详解】 (1)材料一反映的是建国初期我国建立的三大民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加强:联系所学,回答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即可。37.国家的对外事务既是一国的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阅读下列
41、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0 年 11 月 4 日,尼克松对纽约每日新闻发表谈话时说:“我愿非常明确地表示,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依照联合国宪章,一个国家必须爱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十分明显,中国不是。美国不应该尊敬一个海盗。 ”材料二 1971 年,尼克松又说:“正如我在过去三年多次指出的那样,没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七亿五千万人的参加,是不能有稳定与持久的和平的。正因为如此,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我谋求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新的关系的行动不会以牺牲我们的老朋友的利益为代价,这个行动不是针对其
42、他国家的。 ”(1)材料一反映了尼克松怎样的对华态度?他阻挠中国进入联合国的理由是否成立?请说明原因。(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美国对华态度有何变化?指出其变化的原因。【答案】 (1)不承认新中国,反对新中国进入联合国。不成立。原因:中国爱好和平,并最早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变化:表示承认新中国,并采取主动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原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孤立”政策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21于战略守势。【解析】【详解】 (1)根据“我反对给共产党中国外交承认。我同样反对接纳共产党中国进入联合国”得出不承认新中国,反对新中国进入联合国。不成立。原因:根据“一个国家必须爱
43、好和平才具有进入联合国的资格” ,联系所学,可从中国爱好和平、并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行回答。(2)变化:根据“我在好几个方面采取主动行动,为两国之间的比较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得出表示承认新中国,并采取主动行动促进两国关系正常化。原因:联系所学,可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遏制和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等角度分析总结。38.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不断演变,国际格局的演变直接影响着世界的稳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过去 500 年内,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移。每一次权力转移都是权力分配的根本性调整,都重新塑造了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第一次权
44、力转移是西方世界的崛起,始于 15 世纪,加速于 18 世纪末;第二次权力转移是美国的崛起,发生于 19 世纪末;第三次权力转移是当下正在经历着的,可以表述为“他者的崛起” 。【美】扎卡利亚后美国世界(1)根据材料一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形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形势产生的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他者的崛起”的具体表现。【答案】 (1)形势:两极格局对峙。原因:战后西欧普遍衰落;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国家利益的冲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苏联实力壮大。22(2)表现: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发展中国家力量崛起,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解析】【详解】 (1)形势:根据“北约和华约的对峙”得出两极格局对峙。原因:联系所学,回答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分析回答,主要原因是美苏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和国家利益的冲突。(2)表现:结合所学,回答促进世界多极化的主要国际力量,即西欧、日本、中国、俄罗斯及发展中国家力量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