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

上传人:livefirmly316 文档编号:960300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甘肃省武威市第一中学 2019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含解析)1. 下列关于生命体中螺旋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A. 螺旋藻(一种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B. DNA分子的解螺旋,使螺旋化的染色体变成丝状的染色质C. 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由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D. 高温使某食物蛋白的螺旋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酶水解而易消化【答案】D【解析】A螺旋藻(一种蓝藻)细胞,是原核生物细胞,不含叶绿体,但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含相应的光合作用色素及酶,A 错误;B染色体解螺旋,使螺旋化的染色体变成丝状的染色质 ,B 错误;C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由脱氧核糖(不是

2、核糖,RNA 中的五碳糖是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的,C 错误;D高温能破坏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使蛋白质变得伸展、松散,易被酶水解而易消化,D 正确。【考点定位】DNA 分子的结构、原核生物、染色体与染色质【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了高中阶段接触过的螺旋结构:蛋白质的空间结构可能是螺旋的;染色质螺旋会成为染色体,染色体解螺旋变成丝状的染色质;DNA 分子是双螺旋结构,打开 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需要解旋酶;一些生物的名称如螺旋藻(一种蓝藻) ,是原核生物,不含叶绿体,但也可进行光合作用,因为含相应的光合作用色素及酶。2. 如图为一种常见的坐标曲线图,该图示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A. 萌发的种子中

3、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B. 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C. 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D. 人成熟红细胞中 K+吸收量随 O2 浓度变化的情况【答案】A2【解析】萌发的种子会从环境中吸收自由水,加之有氧呼吸旺盛,自身有机物不断被分解产生的自由水逐渐增多,所以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可用图示曲线表示,A 正确;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应从零开始,在一定底物浓度范围内,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超过该底物浓度范围,受酶量的制约,反应速率不再随底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B 错误;光照强度为零时,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此图不能表示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

4、,C 错误;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无线粒体,不进行有氧呼吸,其呼吸速率与氧气浓度无关,因此人红细胞中 K 吸收量随 O2浓度变化的情况应为一条与横坐标相平行的直线,D 错误。3. 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A. 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性糖B. 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小麦叶肉细胞染色观察 DNA和 RNA在细胞中的分布C. 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像,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D. 若利用小麦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

5、的措施是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还原糖与斐林试剂需要水浴加热,才会生成砖红色沉淀,A 错。DNA 与甲基绿亲和性高,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 与吡罗红亲和性高,被吡罗红染成红色,DNA 主要在细胞核,RNA 主要在细胞质,故染色后绿色主要在细胞核,红色主要在细胞质,B 错。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高度分化,不再有丝分裂,C 错。小麦根毛细胞无色,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使视野背景暗溶液容易观察,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实验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

6、进行综合运用能力。4.效应 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等)的凋亡来实现。原理如图所示,其中 FasL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 T细胞中表达,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中表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3)A. Fas和 FasL的成分都是糖蛋白,它们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B. Fas基因和 FasL基因存在于各种体细胞,不同细胞表达的差异体现了细胞分化的原理C. 被 HIV感染的 T细胞中 Fas基因表达会增强,使 T细胞成为效应 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D. 可通过增强体内效应 T细胞 FasL基因的表达或抑制癌细胞 Fa

7、s基因的表达治疗肿瘤【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考查细胞免疫,细胞间信息交流,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并应用相关知识结合题干信息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判断的能力。分析题干和题图可知,该题的知识点主要是效应 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原理,效应 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是由于效应 T细胞膜上的 FasL(死亡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 Fas结合,从而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从而释放出靶细胞中的抗原物质,进一步通过体液免疫将抗体彻底消灭。【详解】由题图信息可知,Fas 和 Fas

8、L都是细胞膜上能进行细胞间的识别作用的物质,为糖蛋白,该过程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A 正确;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Fas 基因和 FasL基因存在于各种体细胞中,由于细胞分化,不同细胞的遗传信息的执行情况不同,Fas 基因在靶细胞中表达,FasL 基因在效应 T细胞中表达,B 正确;HIV 病毒侵入 T淋巴细胞后,被病毒侵入的 T淋巴细胞称为靶细胞,Fas 基因表达会增加,使 T细胞成为效应 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C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增强体内效应 T细胞 FasL基因的表达加强效应 T细胞的杀伤力,从而杀伤癌细胞,但是抑制癌细胞 Fas基因的表达会降低免疫效率,不能达到治疗

9、癌细胞的目的,应该通过增强癌细胞 Fas基因的表达治疗肿瘤,D 错误;故选 D。5.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草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4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棚以便防雨、防高温等的管理。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B. 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C. 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

10、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D. 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答案】A【解析】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可能也会增加新的食物链,A 错误;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充分利用了空间,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B 正确;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不会出现抗药性,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C 正确;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D 正确。【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名师点睛】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物质的循环利用和能量

11、的多级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有物流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6. 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 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和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 CD和 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B. 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 Y染色体C. 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 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D. 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答案】C【解析】5据图可知,CD 段进行减数第一次分裂,FG 段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含有 2个

12、染色体组,A 正确;D 点可以表示细胞完成减数第一次分裂,即 X、Y 两两分离,所以,该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 Y染色体,B正确;EF 所示的 DNA含量减半是由于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C 错误;BD 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D 正确。【考点定位】减数分裂【名师点睛】分裂过程中 DNA、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分析方法(根据曲线变化大体趋势判断)DNA 复制过程 DNA含量慢慢加倍,用斜线表示;有斜线表示 DNA数目变化曲线;无斜线表示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当两个细胞形成时,每个细胞中 DNA减半;曲线直线下降表示细胞分裂。DNA数目变化曲线只有 1

13、次直线下降即有丝分裂;曲线连续两次直线下降即细胞分裂 2次为减数分裂曲线。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先直线上升后直线下降为有丝分裂曲线;先直线下降后直线上升再直线下降为减数分裂曲线。7.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多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发挥作用。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示意图,图乙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图甲中,神经信息在 b、c 和 e中传递的形式都相同B. 图甲中,神经信息在 b、c 和 e中传递的速率都相同C. 接种后的机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产生免疫的主要途径是图乙中的D. 图乙中,细胞 a、细胞 c和细胞 d的作用,都具有特

14、异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神经信息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在神经元之间以化学信号的形式传递,A 错误,神经信息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速度较慢,B 错误,接种后的机体被相同病原6体再次感染时,记忆细胞会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产生抗体,特异性的作用于病原体,C 正确,细胞 a、细胞 c和细胞 d分别是吞噬细胞、B 细胞不,和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吞噬抗原不具有特异性,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免疫调节。【名师点睛】完成一次反射所需的时间,主要决定于突触的数目,原因是突触中发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到电信号转变,需要经历较长时间。8.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

15、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2)研究者选择 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 69 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 红松 白桦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

16、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处理。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答案】 (1) (生物)群落 分解者 物质循环(答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得分)(2)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或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灭菌7高于(或“大于” ) 杨半分解叶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3)蚯蚓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

17、落。蚯蚓主要分解腐肉和遗体,为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分解者的主要作用是促进物质循环。(2)实验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以外,其余各个变量保持一致,以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灭菌处理。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蚯蚓的食物中日平均食物消耗量半分解叶比较多,而对杨的半分解叶尤其喜好。蚯蚓对植物的种类有选择,对分解程度有选择。(3)蚯蚓为这个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增加分解者的数量,可以加快物质循环的过程,从而增加抵抗力稳定性。9. 研究者发现,人类鼻腔中的嗅觉细胞(又称嗅觉神经元)产生了特化结构纤毛,这些纤毛表面存在蛋白 A,该蛋白能和具有挥发性

18、的有机物结合。(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_。嗅觉神经元特化产生的纤毛是一种细胞突起,该种突起属于嗅觉神经元的_。为嗅觉神经元产生兴奋供能的细胞结构主要是_。(2)研究者只针对嗅觉细胞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控制蛋白 A的所有基因。这样做明显缩小了研究范围,因为嗅觉细胞已经发生_,控制蛋白 A的基因会在这些细胞中_,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嗅觉细胞。(3)研究者发现人类能够辨别的气味约 1万种,蛋白 A却仅有 1000种,控制蛋白 A的基因在每个嗅觉细胞只表达一种。由此推测,蛋白 A作为细胞膜上的_可与挥发性有机物结合,它们需要_才能共同识别某一种气味,产生兴奋,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类对

19、多种多样的气味形成不同的嗅觉。(4)嗅上皮是由嗅觉细胞组成的,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 34倍,由此可知,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的原因可能是 。【答案】 (10 分) (1)感受器 树突 线粒体(2) (细胞)分化 选择性表达 (3)受体 相互组合(4)狗的嗅上皮面积大于人类;嗅觉细胞(或:蛋白 A、受体)数量和种类多,识别不同气味的受体组合方式多8【解析】(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感受器感受器是感觉神经末梢部分,嗅觉神经元突起的是嗅觉神经元的树突,线粒体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2)嗅觉细胞是已分泌的细胞,在分化的细胞中,基因有选择性的表达。(3)根据题意,蛋白 A的作

20、用是识别气味分子,故是细胞膜上的受体,气味分子需要与受体相互结合发挥作用。(4)根据题意,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 34倍,既狗的嗅上皮面积大于人类嗅觉细胞,从而使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考点定位】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名师点睛】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神经元的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细胞的分化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10.选取某植物幼苗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右下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1)A点时叶肉细胞中 O2的移动方向是_。研究者用含 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有18O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

21、。(2)据图分析,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_,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_。(3)图中_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4)研究者分别用 12%的氧气和 22%的氧气对两组幼苗的根系进行持续供氧。一段时间后,测得用 12%的氧气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另一组,原因是_。(5)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用 8株各有 20片叶片、大小长势相似的某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9(注:“+”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加;“一”表示环境中二氧

22、化碳减少)用编号为 2、4、6、8 的装置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_。由表可知,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最强的分别是第_编号组实验。在编号为 1的装置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 ATP的移动方向是_。现有一株某植物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_(“不”或“非常” )显著。【答案】(12 分)(1)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2)高 20 (3)B、D (4)根系呼吸速率下降,影响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使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减少(2 分)(5)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6、5 基粒(类囊体薄膜)(叶绿

23、体)基质 不【解析】试题分析:(1)图中幼苗从空气中吸收的 CO2量表示净光合速率,呼吸作用 O2的消耗量代表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A 点时幼苗从空气中吸收的 CO2量为0,说明实际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此时,叶肉细胞中 O2的移动方向是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在有氧呼吸的过程中,葡萄糖中氧的转移途径是: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2)图示显示,在 030的范围内,幼苗的呼吸作用 O2的消耗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而幼苗从空气中吸收的 CO2量在 20时已达到最大值,由此说明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高;净光合速率最大时有机物积累最多,最有利于植物生长,所以,温室

24、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 20。(3)图中的两条曲线相交于 B、D 两点,即在 B、D 两点时,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又因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所以图中 B、D 两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4)幼苗的根系吸收无机盐离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运输的过程,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由有氧呼吸提供。与用 22%的氧气处理组相比,用 12%的氧气处理的植株,根部供氧速率下降,导致根系呼吸速率下降,产生的能量少,影响根对 Mg2+等无机盐的吸收,缺 Mg2+直接影响幼苗叶绿素的合成,从而导致植物体光合作用速率下降,使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减少,所10以,一段时间

25、后,测得用 12%的氧气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用 22%的氧气处理的一组。(5)编号为 2、4、6、8 的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光照强度均为 0,据此推知,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12 小时后,第 6组的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增加量最大,说明呼吸作用最强。编号为 1、3、5、7 的装置所处的环境温度不同,光照强度均为 1000Lx,据此推知,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表格中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变化量即净光合速率实际光合速率呼吸速率;12小时后,1、3、5、7 组的实际光合速率分别为:0.5+0.10.6g、1.5+0.41.9g、3.0+1

26、.04.0g、3.1+0.83.9g,说明第 5组光合作用最强。在编号为 1的装置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的 ATP产生于光反应阶段,消耗于暗反应阶段,光反应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因此,叶肉细胞叶绿体中 ATP的移动方向是:基粒(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因此,将叶黄素缺失突变体的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的光吸收差异不显著。考点: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

27、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11.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味道有甜味和非甜昧两种。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1)若第五组实验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则 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_种,F 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_.(2)若只研究黄色和白色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发现黄色基因 T与白色基因 t是位于 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含有异常 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 。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 A,其细胞中 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11为了确定植株

28、 A的 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 F1。如果_则说明 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以植株 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 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 B,其 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 Ttt,且 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_造成的。若中的植株 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3条 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 l条和 2条 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 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_。(3)科研人员将纯合甜昧和纯合非甜味玉米间行种植,如下图所示,且雌蕊接受同株和异株花粉的机会相等。请通过分析各行玉米的种子性

29、状,判断甜味和非甜味的显隐性关系。若 A、C 行的植株种子是_,B、D 行的植株种子是_,则甜味是显性。若 A、C 行的植株种子是_,B、D 行的植株种子是_,则非甜味是显性。(4)若(3)中非甜昧是显性,现将 B行植株的种子发育成的新个体(F 1)进行随机交配,则所得种子的甜味与非甜味比例是_。【答案】 (14 分)(1)6 1/6 (2)F 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2 分) 母本 tt基因突变成 Tt,产生 T 配子;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 tt未移向两极,产生 tt配子(或母本 tt发生基因突变成 Tt,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父本正常产生 t配子)(2 分) 0(2 分)(

30、3)甜味 甜味和非甜味 甜味和非甜味 非甜味 (4)1:15【解析】试题分析:(1)若第五组 F1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是9:3:3:1 的变式) ,说明玉米籽粒的颜色由 2对等位基因控制,紫色为双显性,白色为双隐性,紫色的双亲均为双杂合子。若用 A和 a、B 和 b表示相关的两对等位基因,则在F1中,紫色个体为 A_B_(基因型有 4种) 、aaB_(基因型有 2种)或 A_bb(基因型有 2种) ,12黄色的个体为 A_bb(基因型有 2种)或 aaB_(基因型有 2种) ,白色的个体为 aabb(基因型有 1种) ,综上分析 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总计有 6种。

31、F 1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中,纯合子占 1/3(AAbb 或 aaBB) ,单杂合子占 2/3(Aabb 或 aaBb) ,F 1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 2/31/4aabb=1/6aabb。(2)细胞中 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的基因型为 Tt的黄色籽粒植株 A自交,如果 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该黄色籽粒植株产生的雌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T:t=1:1,产生的雄配子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T:t=1:1,依题意,含有异常 9号染色体的花粉(基因型为 T的雄配子)不能参与受精作用,所以 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Tt):白色(tt)1:1(2 分)通过对的分析可知,父本植株

32、 A产生的能参与受精的配子只有一种,不含 T,表现为白色籽粒的正常母本的基因型为 tt,若二者杂交产生的 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 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 Ttt,且 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则植株 B的 T基因只能来源于母本 t基因的突变,而两个 t基因,可能都来自于父本(或者是 1个来自父本,1 个来自母本) ,导致植株 B产生的可能原因是:母本发生了基因突变,tt 基因突变成 Tt,产生了T 配子,父本在减数第二次分裂时 tt未移向两极,产生了 tt配子(或者是母本 tt发生基因突变成 Tt,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产生了 Tt的配子,父本正常产生 t配子) 。如下图表示基

33、因型为 Ttt的父本植株 B的 3条 9号染色体及其上的基因组成(为了便于理解和解析,这 3条 9号染色体分别用 1、2、3 进行标注):理论上,该父本植株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情况有三种:若 1、2 移向一极,3 移向另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为 Ttt=11;若 1、3 移向一极,2 移向另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为 Ttt=11;若 1移向一极,2、3 移向另一极,则产生的配子为Ttt=11;将这三种情况综合在一起,产生的配子基因型及比例为 T(不能参与受精)tTt(不能参与受精)tt=1221。若以该父本植株 B进行测交,即与基因型为 tt的母本杂交,父本产生的能参与受精的配子13及

34、比例为 ttt=21,母本产生的配子为 t,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 ttttt=21,均不含异常染色体,所以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所占的比例为 0。(3)题图显示:A、C 行为甜味玉米,B、D 行为非甜味玉米。已知雌蕊接受同株和异株花粉的机会相等。若甜味是显性,则 A、C 行的植株种子均是甜味,B、D 行的植株种子既有甜味,又有非甜味;若非甜味是显性,则 A、C 行的植株种子既有甜味,又有非甜味,B、D 行的植株种子均是非甜味。(4)若(3)中非甜昧是显性,设相关的基因用 R和 r表示,结合题意,则 B行植株的种子发育成的新个体(F 1)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 1/2BB、1/2Bb,F 1产生的雌配子的种类及所占的比例为 3/4B、1/4b,雄配子及所占的比例也为 3/4B、1/4b,将 F1进行随机交配,则所得种子的甜味与非甜味比例是(1/41/4)bb:(3/43/4BB23/41/4Bb)= 1:15。考点: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其应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文和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