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60428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辽宁省实验中学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鞍山一中东北育才学校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201902130157.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2018 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年级历史科试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1.史记殷本纪说,商王之继统,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史记宋世家也说:“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 ”这都体现了A. 严格的等级序列B. 禅让制的被取代C. 血缘纽带的强化D. 王位世袭的混乱【答案】C【解析】【详解】父子和兄弟之间均有血缘关系,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正是体现出依靠血缘纽带关系,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等级序列关系,故 A 项错误;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首领承让制度,后被王位世袭制取代,故 B 项错误;商朝仍然实行王位世袭制,材料没有说明这一体系的混乱,故

2、D 项错误。2.礼记中讲,天子死叫“崩” ,诸侯死叫”毙” ,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庶人死叫“死” 。对于“死”的不同称谓体现了A. 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D. 郡国并行制【答案】A【解析】【详解】分封体制下等级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材料中对于不同等级“死”的称谓,正体现出分封制的等级序列,故 A 项正确;三公九卿制属于秦朝的中央官制,故 B 项错误;郡县制是按照地域划分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郡国并行制是西汉初期实行地方制度,与材料中信息不符合,故 D 项错误。3.汉高祖时丞相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惠帝婉转表达不满也遭到了“陛下垂拱,参

3、等守职”的申诉与抗辩。文帝幸臣对当时的丞相礼意怠慢,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以上这些信息主要体现了- 2 -A. 汉初政治局势呈现混乱的局面B. 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C. 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D. 中朝制度的实施导致丞相不满【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中央一直存在君权和相权矛盾,材料中“高祖时期丞相受到怠慢,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以及“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说明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故 C项正确;材料说明汉初君权和相权矛盾,不是政治局势的混乱,故 A 项错误;材料不是论述中央与地方矛盾变化,不是说明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故 B 项错误;汉初实行中外朝,丞相成为

4、外朝,材料显然不是论述这一制度,故 D 项错误。4.贾谊治安策:“天下之势,方病大瘇。一胫之大几如要,一指之大几如股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贾谊的这番言论意在A. 加强中央集权B. 集中皇帝权力C. 警告封国诸侯D. 变封建为郡县【答案】A【解析】【详解】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汉初社会的情形,行将打破这种君臣之位,因为那些依仗特权迅速崛起的诸侯王成了与朝廷对抗的“小王国” ,材料中的比喻正是这一现象,说明枝大不甩的现象,其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是削弱地方权力,不是加强皇权,故 B 项错误;材料不是警告诸侯国的诸侯,而是要削弱诸侯的权力,故 C

5、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废除封建为郡县,故 D 项错误。5.中国史上,曾有西北边境官员向朝廷报告紧急军情,皇帝即刻召集宰相及相关长官共商对策。由于宰相无权调动军队,乃由主管军事的长官提出作战方案,由主管财政的长官调度后勤物资,经皇帝裁决后,才调动军队增援前线。以上场景发生于A. 汉代匈奴侵入山西B. 唐代吐蕃入侵河西C. 宋代西夏入侵陕西- 3 -D. 明代蒙古入侵河套【答案】C【解析】【详解】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枢密院负责军事,三司使负责财政,参知政事负责行政,所以材料中场景应该是北宋时期,故 C 项正确;汉代的宰相负责行政大权,不需要其他部门的配合,故 A 项错误;唐代

6、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不符合材料现象,故 B 项错误;明朝丞相制度被废除,实行内阁管理体制,故 D 项错误。6.梁启超曾把中国古代的某一机构比喻成“将留声机器所传之声,按字誊出的写字机器” 。这一机构是A. 汉朝的刺史B. 宋朝的通判C. 明朝的内阁D. 清朝的军机处【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根据梁启超的描述,这一机构是十分机械化的,只负责跪受笔录,传达命令,因此这一机构指的就是清朝的军机处。这是明清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具体体现,因此本题选择 D 选项。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军机处7.明成祖时正式设立内阁,同时又重用司礼监宦官,并给予宦官“出使、

7、专征、监军”等大权,与内阁的权势相抗衡。明成祖此举A. 表明皇权渐趋衰弱B. 意在加强君主集权C. 促使内阁取代六部D. 造成首辅权力失控【答案】B【解析】【详解】明朝内阁是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的辅助机构,在设立内阁的同时,重用司礼监宦官,显然皇帝的目的是分散内阁的权力,以便加强君主的权力,故 B 项正确;内阁的设立表明皇权空前强化,故 A 项错误;内阁是皇帝和六部之间的中枢机构,内阁并不能取代六部,故 C- 4 -项错误;内阁是皇帝的附属机构,权力完全来自于皇帝,显然内阁首辅的权力并没有失控,故 D 项错误。8. “中国古代的某类官员,他们都是对皇帝不附和,总是对皇帝所有决策政事表示异议。其实这

8、本就是他们的天职,也是他们升迁的途径。 ”材料中“他们”是指A. 太尉 B. 谏议大夫 C. 刺史 D. 御史大夫【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太尉是掌管军事的;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官员的;御史大夫是负责监察百官,并协助丞相处理政务;谏议大夫是专门给皇帝提建议的官职。故选 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9.在西方,权利概念形成于罗马私法,希腊人还没有权利观念,他们所谓公民权,只是指公民资格或身份而言,还不是一种个人权利。 “公民资格不是拥有什么,而是分享什么。这很像是处于一个家庭成员的地位” 。为了拥有这一资格,公民需要承担的义务是A. 出席公民大会并参与

9、辩论B. 自备武装服兵役C. 出席民众法庭的审判活动D. 定期缴纳农业税【答案】B【解析】【详解】雅典公民将政治统治者、土地占有者和城邦保卫者几种身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其城邦主人的身份在这几种角色中得到具体体现。这几种角色也包含了他们主要的权利与义务。其中义务主要是自备武装服兵役,故 B 项正确;A 和 C 属于公民的权力不是义务,排除 A 和C 项;定期缴纳农业税不是公民需要承担的义务,故 D 项错误。10.雅典公民在行使民主权力的过程中遇到有争执时,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这说明A. 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B. 城邦鼓励派别之间的竞争C. 法律不能保护

10、公民的权利D. 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自由【答案】D- 5 -【解析】【详解】广义的民主是不受政府控制的民主, “禁止公民保持中立,他必须随一派竞争,否则将被剥夺其公民的权利”说明雅典民主限制了个人思想和行为的自由,故 D 项正确;材料要求公民不要保持中立,显然不是规定公民之间不允许争执存在,故 A 项错误;材料并不是鼓励派别竞争,故 B 项错误;法律保护公民的权力,但要求不要“保持中立”故 C 项错误。11.按照罗马法的规定,人人都有当选官员的机会。但是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这从本质上说明A. 古罗马的社会成员地位平等B. 古罗马的平民阶级地位低下C. 罗马法实际

11、上维护平民利益D. 罗马法实际上维护贵族利益【答案】D【解析】【详解】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衣食无告的平民,即使被选上了,也不能枵腹(空腹)从公”说明罗马法主要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 D 项正确;古代罗马社会的成员地位并不是平等一致的,故 A 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法律的实质,并不是比较平民的地位,故B 项错误。罗马法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 C 项错误。12.公元前 367 年,罗马通过法案:所有债务的已付债息折作本金计算,尚欠部分分三年偿清;占有公有地的最高限额为 500 犹格;取消军政官,重选执政官,两执政官之一必须由平民担任。该法案的通过A. 表明贵族已经失去制定法律的主导权

12、B. 是平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体现C. 军事斗争已不是罗马政治的重要任务D. 平民与贵族在共和国的政治地位一致【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不仅对于债务的利息作出明确规定,对于执政官的必须有一名平民担任,说明这项法案是平民通过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体现,故 B 项正确;奴隶社会贵族依然拥有法律制定的主导权,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信息主要是说明平民参与法律制定作用,并不能说明军事斗争已不是罗马政治的重要任务,故 C 项错误;平民的地位显然和贵族地位不同,故 D 项- 6 -错误。13.“要让世袭的王权过渡到民选政体,可用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先对王权的活动范围进行限制,再逐步取消它的特权,最后

13、使人民一步一步地习惯于即便没有王权的帮助也能生活。 ”符合这一描述的国家是A. 古希腊B. 英国C. 法国D. 德国【答案】B【解析】英国的王权经过光荣革命之后进行限制,后来经过责任内阁王权被逐步剥夺。B 正确;A 不存在王权问题;C 不是一步一步剥夺;D 中皇帝权力至高无上。14.经过 19 世纪三次议会改革之后,英国基本上实现了男性户主的选举权。而一直到 1918年,议会才通过法案,给予妇女选举权。1928 年,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才与男性相同。这主要反映了英国民主建设中A. 议会成为主要推动者B. 过于保守而成效不大C. 不断改革而逐步完善D. 男女平等是追求目标【答案】C【解析】【详解

14、】英国男性选举权的获取比较早,而女性选举权以及妇女选举权的年龄资格的获取晚了将近一个世纪,说明英国的民主政治改革不断完善,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妇女选举权获取并不是议会起到主导作用,故 A 项错误;英国民主政治改革成效明显,故 B 项错误;英国民主政治改革是追求民主更大化,并不是把男女平等作为追求目标,故 D 项错误。15.美国大选之日之所以放在秋天 11 月第一个星期二,最初是为了等美国人民先把一年庄稼收割完毕,临出发前的星期日上午还要进一次教堂再去距离最近的一个投票地点投票。这种惯例的形成从农业社会至今未变,这体现了美国政治A. 历史的传承性B. 重视人民权利- 7 -C. 联邦至上原则D

15、. 僵化不得变通【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等美国人民先把一年庄稼收割完毕,再去距离最近的一个投票地点投票”的信息说明美国大选充分尊重民意,体现出重视人民权利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大选的形式并不是体现出历史传承性,而是尊重民众意愿,故 A 项错误;联邦至上原则属于中央政府管理模式,不符合材料主旨,故 C 项错误;材料对于大选的规定并不是僵化不变通,故D 项错误。16.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道, “美国的行政结构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它在行使时不为人察觉的真正原因就在于此。虽然行政权存在,但是不知道它的代表在那里。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A. 美国政体体现了

16、三权分立的原则B. 美国的行政权在三权中权力最小C. 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相互对立D. 美国的行政权代表不为人民熟知【答案】A【解析】【详解】美国不仅中央地方都实行三权分立政治体制, “既不是逐级分权的,也不是中央集权的”说明这种分权体制的特征,故 A 项正确;三权分立中的三权是均等的,不存在权力的大小,故 B 项错误;美国实行联邦制,体现出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特点,故 C 项错误;美国行政权是被人们熟知的,故 D 项错误。17.1875 年法国制宪会议讨论宪法草案时各派争执不休,共和派议员瓦隆提出一项修正案:“为了选举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员组成一个国民议会,选举以绝对多数进行,总统任期

17、 7 年,可以连选连任。 ”最后,瓦隆修正案以 353:352 票获得通过。 “一票共和”以迂回的方式肯定了共和制度。这反映了A. 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B. 各派别间有斗争有合作C. 共和派内部的团结合作D. 共和制度最终得以巩固- 8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法国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在国民议会中以一票的优势确立的,且总统的任期比较长,可以连选连任;这说明共和政体是妥协的产物。故选 A。B 中派别斗争错误;C 中团结说法错误;这说明共和制度仍需坚持不懈的斗争。故 D 说法错误。考点: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785 年

18、宪法18.从 1640 年革命爆发以来,经过了几次反复曲折,终于在“光荣革命”时找到了一个新的重心。以后的英国历史就以这个重心为新的起点,以徐缓渐进的方式向前发展起来。这里的“新起点”指的是A. 权利法案结束了国王的权力B. 国家权力重心由国王转移至议会C. 议会与国王在国家权力上实现了平衡D. 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答案】B【解析】【详解】1688 年“光荣革命”表示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从此国家权力的中心开始从国王转移到议会,故 B 项正确;权利法案颁布是 1689 年,不符合材料时间,故 A 项错误;光荣革命后国王权力开始下降,议会权力开始上升,故 C 项错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是 1

19、8 世纪责任内阁制的确立,故 D 项错误。【点睛】(1)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颁布。(2)光荣革命不是英国革命保守和不彻底的表现。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向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 ,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所决定的,这个结果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19.“历史告诉我们,在所有年代,在所有形式的政府下,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愚昧的诅咒就像麻风病一样附着在他们身上。 ”鉴于此,美国人采取的有力措施是A. 建立联邦制并实行分权制衡- 9 -B. 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C. 建

20、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D. 确立两党制并轮番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 “统治者大都是一样的,他们敢多坏就有多坏,堕落的空虚”说明王权专制带来的弊端,美国未来避免王权专制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对于地方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管理体制,故 A 项正确;总统和议员实行任期制体现出民主的特点,故 B 项错误;建立总统制并确立共和政体属于政体组织形式,故 C 项错误;D 属于党派竞争,不属于限制专制内容,排除。【点睛】美国共和政体体现的政治理念(1)民主原则: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实行任期制。(2)分权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约。(3)中央集权原则:一个统管所有地区、指挥

21、全部军事力量的最高行政长官,即总统;一个全国性的议会,掌管着统一的联邦财政;一个权力在各州司法体系之上的联邦司法体系。20.下图描绘了德意志帝国首相俾斯麦下台的场景。导致俾斯麦下台的主要原因是A. 其政党在议会中失去多数席位B. 没有得到广大选民的有力支持C. 与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意见分歧D. 选举时受到了议会议员的弹劾【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 1871 年德意志宪法规定,德国首相由皇帝任命,漫画中帝国首相俾斯麦下台- 10 -显然是因为政见和皇帝不符合,导致皇帝迫使宰相下台,故 C 项正确;德国宰相是皇帝任命,不是选举产生,故 A 项和 B 项错误;德国首相不受议会的干涉,固然不会受到了

22、议会议员的弹劾,故 D 项错误。【点睛】德国君主立宪制特点21.17-19 世纪,英、美、法、德先后走上政治民主化道路,其主要共同点是A. 议会成员均由选举产生 B. 国家元首均有实权C. 政府首脑均对议会负责 D. 议会均拥有立法权【答案】D【解析】17-19 世纪,英、美、法、德先后建立代议制民主。英国的下议院、德国的帝国国会由选举产生,英国的上议院、德国的联邦议会不是由选举产生,故 A 错误。英王“统而不治” ,故B 错误。美国行政首脑对宪法负责,德国政府首脑对皇帝负责,故 C 错误。四国议会虽然权力大小不同,但都拥有立法权。故 D 项正确。22.西方近代的公民观念源于社会契约论国家是平

23、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古代希腊的公民观念与之相比,不同之处是A. 公民的身份特权B. 公民的义务责任C. 公共事务的意识D. 参政议政的权利【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在古希腊的民主是奴隶制下的民主,只有公民才具有民主的权利(城邦内的成年男子,妇女、儿童、外邦人除外) ,在近代西方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国家是平等独立的个人的集合,公民权是受法律保障的个人权利” ,所以公民的身份有所不同,A 项正确;在材料中主要是说“公民观”不同,不是义务责任不同,B 项错误;不管是在古希腊还是在近代西方,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24、11 -都很强,C 项错误;古希腊和近代西方的公民在参政的权利上是相同的,D 项错误。所以选 A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的含义23.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制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实行的意义是A. 确保民主政体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B. 保证所有民众的利益不受侵犯C. 公共权力的使用应以社会共同体的同意为基础D. 代议制实现了议会和国王集体统治【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对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选 A。BC 表述绝对化,D 表述不全面,代议制除了君

25、主立宪政体外,还有民主共和政体。考点:近代代议制点评:西方近代政治文明在人类文化发展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过去是、现在依然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区域,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其作用:代议制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政体,保证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利益,具有先进的民主精神,对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关系,有效地防止封建王朝的复辟活动,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在这一制度下,无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进行合法斗争,有助于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议制作为人类文明的成果,在推动世界民主化进程中具有极其重大的进步作用和历史意义。24.法国史学家马克布洛赫

26、在历史有什么用?中引用了比利时历史学家皮雷纳的一句话:“如果我是文物收藏家,眼睛就会只盯着那些古老的东西,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由此可知布洛赫认为研究历史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A. 局限于历史的情境中B. 关注原始文物的价值C. 具有理解生活的悟性D. 只注目现实世界即可【答案】C【解析】- 12 -【详解】 “可我是个历史学家,我热爱生活”说明历史学家比较关注现实生活,必须具备解读和理解生活的悟性,故 C 项正确;历史的情境不符合材料中“热爱生活”的信息,故 A 项错误;“关注原始文物的价”是材料中反对的素质,故 B 项错误;D 中只关注现实世界说法绝对,排除。二、非选择题(共 4 个

27、小题,其中 27、28 题为选做题,任选其中一个作答即可,多选按选的第一个评分)25.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汉)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晚年又用中书。(曹)魏世,中书监始参大政。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其职权分配,则中书掌定旨出命,门下给事中掌封驳,尚书受而行之;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在斯图亚特王朝前期(16031688 年) ,依托于枢密院而设立的“外交委员会” ,是一个完全依附于君主

28、、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由于会议地点在王宫密室之中,而所议国务又颇为隐秘,故“外交委员会”又被时人称为“密室会议” 、“内阁会议”或“内阁” 。到斯图亚特王朝后期,即 16891714 年间的威廉三世与安妮女王统治时代,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并事实上承担着中央政府的职能,这标志着内阁制在英国的形成。摘编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内阁制的形成(1)据材料一,概括从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归纳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独揽事权”的方式。(2)据材料二,指出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英国内阁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分析其变化的政治原因。【答案】 (1)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

29、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隋唐时期三省正式成为宰相。方式:(另设机构)转移相权;分割相权(相互牵制) 。(2)趋势:从私密的御用咨询、决策机构演变为公开、合法的国家最高决策和行政机构。原因:光荣革命后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王权走向衰落;议会主权的逐步确立;政党政治的兴起;内阁逐渐摆脱君主控制走向独立。- 13 -【解析】【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武帝以雄才大略独揽事权,于是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 “东晋则侍中始优。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 “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和所学从转移相权和分割相权来回答。(2)第一小问依据材

30、料二“完全依附于君主、辅佐君主处理外交事务及其他重要国务的秘密机构” “内阁已成为一个公开的、合法的政治机构”的信息归纳回答;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和所学从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完善的过程中重要事件分析回答。【点睛】国君主立宪制要求按照“一、二和三”复习:一对矛盾:议会与国王的矛盾贯穿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全过程。两个趋势:国王的权力逐渐削弱,议会的权力不断增强。三个转移:立法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行政权由国王转移到内阁,议会主导权由贵族资产阶级转移到工业资产阶级。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帝国宪法以北德意志联邦宪法为蓝本,保证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专政;帝国的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

31、大权独揽;首相是帝国唯一大臣,总领政务,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只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立法权虽然属于帝国议会和联邦议会,但是议会的实际权力很小唯一对政府起压力作用的就是批准预算。孙炳辉等编著德国史纲 (1995 年版)第一,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是各种力量妥协的产物,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到各邦的利益,因此,该宪法在行政结构上体现为联邦主义。第二,新建立的德意志帝国传承了普鲁士模式,在政治体制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是一个用议会装饰着的君主专制国家。齐世荣主编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 (2005 年版)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

32、体的政治混合体,体现了俾斯麦既保守又面向现实的政治手腕。孟钟捷德国简史 (2012 年版)根据以上关于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 年)的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要说明我国史学界对该宪法研究观点的演进趋势,并指出影响这一研究的因素。【答案】演进:20 世纪 90 年代主要批判德国宪法的专制属性;21 世纪初不再单一地以专制- 14 -主义概括德国宪法,同时肯定了其现实性,即考虑了各方利益;近年来对德国宪法的评价更趋中性化。因素:史料占有研究方法立场时代等【解析】【详解】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保证了容克地主和资产阶级的专政;帝国的元首是德意志皇帝,由普鲁士国王担任,大权独揽”可知是批判君主专制特点,依据“

33、宪法既要照顾到德国人民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愿望,又要考虑到各邦的利益”可知是综合多方因素评价,依据“这是一个融分治与统一、传统与现代、专制与民主为一体的政治混合体”可知近几年评价更为客观;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和所学从研究者立场、史料占有角度以及研究方法不同等角度思考回答。27.【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为收揽人心,巩固自己的统治,武则天打击门阀贵族,提拔普通地主做官,大力求访人才,除了经常督令朝臣推荐才能以外,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武则天在朝堂设置铜匦,奖励官民上书言事,对于“民间善恶事,多所知悉。 ”在武则天统治的五十年中,户口增加得很快。武则天在

34、巩固边疆方面,也做了不少工作。为了对吐蕃作战的需要,唐在鄯州、甘州、凉州一带兴置了大量的屯田。武则天时,甘州、凉州的屯田连岁丰收,所积军粮可支数十年。这为唐打败吐蕃,收复龟兹、碎叶、于阗、疏勒等安西四镇积累了物质基础。根据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整理(1)据材料,概括武则天为巩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武则天的措施对唐代政治发展的影响。【答案】 (1)措施:整顿吏治;选贤任能;发展屯田,巩固边疆。(2)影响: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打击门阀士族,促进了“平民政治”的发展;熟悉民情,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这些措施都为唐玄宗前期的清明政治

35、奠定了基础。【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对于有些不称职的官员,予以黜退,甚至诛杀”归纳出整顿吏治;依据“还允许官吏和一般人自荐人才”归纳出选贤任能;依据“兴置了大量的屯田”归纳出发展屯田等。(2)依据材料中整顿吏治可以归纳出肃清吏治、发展生产,有利于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15 -依据所学从缓和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以及后世唐朝盛世奠定基础等角度思考回答。【点睛】选做题的答题要求一般是:“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 。这就要求考生既要从材料中搜寻要点,又要结合教材知识和考生个人储备的知识。最低要求是把材料中的要点概括全面,保证得分率。2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朱德,1

36、886 年 12 月 1 日出生于四川,幼年入私塾,在塾师的影响和启蒙下,开始接受革新思想。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他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1909 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1911 年加入云南新军。1915 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开始成为川滇军界人人皆知的名将。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1922 年,为寻求革命真理,他放弃了高官厚禄,离开云南,来到上海,拜访了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陈独秀,向他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要求。陈独秀认为像他这样的旧军队的高级将领,要参加共产党,必须经“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 ,拒绝了他的请求。朱

37、德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同年 11 月,在柏林经张申府、周恩来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根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整理(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朱德“将自己的一生与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这一思想转变。【答案】 (1)幼年时教师的引导;近代中国反帝斗争的影响;亲身革命实践的经历。(2)朱德思想的转变既是时局的影响,也是朱德自身主动改变的结果。朱德出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幼年时受到私塾的影响,产生了思想革新和爱国的转变;青

38、年时参加辛亥革命等革命经历,认识到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认识到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和马克思主义才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正确选择。【解析】【详解】 (1)依据材料一“在塾师的影响和启蒙下,开始接受革新思想”归纳出幼年时教师的引导,依据材料“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使他萌发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归纳出中国反帝斗争的影响;依据材料“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战争”归纳出亲身革命实践的经- 16 -历的答案。(2)依据材料中“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朱德逐渐认识到有必要学习俄国” “朱德没有因此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决定到马克思的故乡德国去探寻救国救民的道路”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德思想的转变既是时局的影响,也是朱德自身主动改变的结果”以及朱德亲自革命实践经验等角度思考回答即可。【点睛】原因类解析题在新课标高考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做到角度全面。重大历史事件往往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军事、外交等角度分析,有时还需要从国际角度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