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

上传人:孙刚 文档编号:960554 上传时间:2019-03-09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1.0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史版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板块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第7讲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__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年教案20190228316.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7 讲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的变革与转型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4 年)通史时空坐标时段特征概览总述鸦片战争至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18401894 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初步形成时期,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政治西方列强发动了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扩大侵略权益,西方列强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在民族危机加剧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经济随着西方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要形式的经济侵略的加剧,中国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经济结构也发生了变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洋务运

2、动中创办大量近代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化迈进思想清朝统治者“天朝上国”的愚昧思想受到冲击,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逐渐成为主流思想社会生活随着中西交往的增多,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中国民众的生活习俗受到巨大冲击,开始发生变化考 点 一 1840 1894年 西 方 列 强 侵 华 与 中 国 人 民 的 抗 战 一、鸦片战争(18401842 年)21原因(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1)中国的

3、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改变。(3)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4)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二、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年)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2过程(1)1856 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2)1860 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3结果:1858 年签订天津条约 ,1860 年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三、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年)1前期(1)1851 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

4、反侵略的双重任务。(2)1853 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2后期(1)1856 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2)1859 年,颁布资政新篇 ,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3)1864 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1中国外交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朝贡体系”: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 “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形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与儒家

5、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2)“不平等条约体系”:即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所确立的西方列强在3华特权制度的总称。其法律依据是 1842 年南京条约以来的所有不平等条约。这个“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本质特征是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在中国享有各种特权,使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不平等条约体系”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符合了国际惯例;再次, “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2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1840 年鸦片战争以前

6、贵华贱夷,闭关锁国,清朝与周边国家维持着长期的和平19 世纪 40至 50 年代清朝缺乏主权观念(如领土、司法、关税等),但增加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19 世纪 60至 80 年代筹办洋务以自强,设立总理衙门开展近代外交,筹划海防,近代海权意识觉醒,以夷制夷维持和局19 世纪 90年代至20 世纪初逐渐丧失抗拒列强的信心,开始主动地适应列强的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外交政策调整3.近代前期农民阶级在革命中的局限性(1)阶级局限性从经济上看,农民是分散的个体小生产者,目光短浅。从政治上看,农民阶级不能提出切实可行的革命纲领,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和义和团的“扶清灭洋”口号都有致命的缺陷。从思想上看,农民阶级

7、缺乏科学的世界观,不能用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多是用迷信思想来组织群众。从组织上看,农民阶级具有严重的自私性、分散性等特点,很难形成统一的、坚强的革命领导核心,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和义和团的分散性都说明了这一点。(2)时代局限性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的力量过于强大,是以往农民战争所没有遇到过的情况。由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较晚,发展不充分,当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都未成熟到领导农民革命的程度,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必然会失败。【典例 1】 (2017天津文综)19 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都无可选择地与海洋4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

8、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9 世纪后的中国二看关键信息: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三看答题方向:体现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材料强调近代中国始终局限于对西方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未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提出材料不支持的结论因信息理解不准而误选。“自觉”是从自身需要出发,主动采取行动B()材料中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是十分被动的,不是主动用“主动”一词设障因知

9、识理解不到位而误选。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在西方列强侵略下的被动回应C()题干信息表明中国发展海军是应对西方侵略的被动反应,以至出现“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局面。这说明中国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顺应历史潮流背道而驰,与题干主旨相反因理解不到位而误选。当时世界历史的主要潮流是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材料没有表明中国顺应这个历史潮流5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了近代中国海军的发展,那么近代中国海军兴起的表现是什么?清朝为什么要创办近代海军?提示:(1)表现:洋务运动过程中创办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创办江南制造总局,创办福州船政局等。(2)原因:镇压人民的反抗;抵御外

10、来侵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练习 1 (2018新课标全国卷)19 世纪 70 年代,针对日本阻止琉球国向中国进贡,有地方督抚在上奏中强调: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日本“不应阻贡” ;中国使臣应邀请西方各国驻日公使, “按照万国公法与评直曲” 。这说明当时( D )A日本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B传统朝贡体系已经解体C地方督抚干预朝廷外交事务决策D近代外交观念影响中国解析:材料中地方督抚的主张透露出两个信息:第一, “琉球向来是中国的藩属” ,说明依然存在朝贡观念;第二,主张中国外交官以“万国公法”为依据,联合西方各国驻日公使来参与评判是非曲直,明显带有近代外交观念,D 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日本

11、借助西方列强侵害中国权益,A 错误;从日本阻止琉球向中国朝贡,中国部分地方官员称琉球为“藩属”来看,传统朝贡体系依然存在,B 错;地方官员只是根据自己对外交的理解提出建议,并非干涉外交决策,C 错。练习 2 (2018天津卷)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 ”这表明当时( A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解析:结合题中信息可知清政府对于外来贸易立场分明,既反对走私鸦片

12、,又坚持正当的贸易,与此相符的是 A 项,正确。B 项中的“各国政府”言过其实,错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并未涉及治外法权,D 项排除。练习 3 (2018浙江卷)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佛(法)兰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协争执事件,均归佛兰西官办理。遇有佛兰西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中国官不必过问。”法国据此攫取的特权是( A )A领事裁判权 B开放通商口岸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解析:解读题干材料可知,法国人在五个通商口岸有“不协争执事件”由法国官员办理,6法国人“与外国人有争执情事”不许中国官员过问,这都说明法国在中国攫取了领事裁判权,故选 A 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的主

13、旨不是说开放通商口岸之事,故 B 项错误;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单方面享受的最惠国待遇,题干材料没有体现,故 C 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由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和清政府闭关政策的抵制,英国等西方国家的商品不能无限制地进入中国,占有中国的市场,因而英国等西方国家在对中国的正当贸易中,一直捞不到什么好处,处于入超的不利地位,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英国便决定向中国输入鸦片。1838 年底,道光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鸦片。英国侵略者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便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问题设置】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闭关政策

14、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战争结果的联系。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爆发原因的联系:19 世纪上半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开辟商品销售市场及原料产地;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导致英国在中英正当贸易中处于入超地位,为改变不利局面,向中国输入鸦片,道光帝下令查禁;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悍然发动鸦片战争。闭关政策与鸦片战争的结果的联系:中国闭关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或造成中国国力衰落),中国社会在 19 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这也导致鸦片战争中国的战败。农民处于社会最低层,深受剥削和压迫,有着强烈的革命性;但是,农民阶级受落后的小农经济和分散的个体生产方式的影响,带有

15、分散性、落后性等阶级局限性。因此, “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 。塞缪尔 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运动在哪些方面体现了农民的两种不同“角色” 。 革命性: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任务;提出反封建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保守性:没有科学理论指导;没有提出科学的民主革命纲领;领导集团争权夺利,发生天京事变。考点二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民族工业的兴起及社会生活的变迁71自然经济逐步瓦解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家庭手工业破产,中国农产品日趋商品化,中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成为

16、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2洋务运动兴起从 19 世纪 60 年代到 90 年代,洋务派以“自强” “求富”为目标,掀起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3民族资本主义产生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商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下,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产生。这是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生产方式,顺应了工业文明的潮流和趋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先后出现,成为中国社会新的阶级力量,逐渐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4社会生活近代化的开始(1)鸦片战争后:西式服装、饮食、建筑等开始在中国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2

17、)19 世纪 6090 年代轮船招商局、唐胥铁路、有线电报、 申报等在中国出现。1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生产模式的变化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耕织的分离引发了中国经济的深层次变化,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的进程,农业的比重有所下降,工业的比重日渐上升生产力的质变机器生产出现并扩展,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先后诞生,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使用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近代的生产力水平国内外市场形成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打开了国内,中国被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国内的关卡逐渐减少,这些虽然有利于西方列强的掠夺,但也为中国民族资

18、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经济政策的变化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清政府的商业政策经历了抑制商业、放宽限制、再到鼓励商业的演变2.多角度审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史论角度自然经济解体是一个渐进、漫长的过程,在中国近代仍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变化主要指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变为自然经济、外资在华经济、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近代企业:主要指采用机器生产的企业,是相对于手工劳动的手工工场或作坊而言的,8包括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2)史观角度从全球史观看,中国自然经济瓦解,经济结构变化是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融入全球化的结果和体现。从文明史观看,则是西方工

19、业资本主义文明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交流、碰撞、渗透、融合的产物。从近代化史观看,则是近代中国经济向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转型的开始。3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特点及影响(1)特点: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动力主要来自外国资本主义倾销商品、掠夺原料的冲击。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在国内发展不平衡,在资本主义入侵较早的沿海、沿江和交通、商业比较发达的地区解体的速度快一些,边远地区和经济落后地区解体的速度较慢。由于中国自然经济解体不是商品经济成熟发展的结果,因此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中一直没有建立起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2)影响: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促进了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变,是历史的进步。首先,自然经济是封建

20、统治的经济基础,它的解体必然冲击封建制度,有利于瓦解晚清政府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反动统治;其次,自然经济的解体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商品市场、自由劳动力,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最后,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使中国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发生巨大变化。【典例 2】 (2017新课标全国卷)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题干三看一看时

21、间空间:19 世纪中后期,中国二看关键信息: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减为 1 钱三看答题方向:这一举措有何影响选项排查9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据题干材料可知,洋务企业开平煤矿的土煤税重,不利于煤矿业的发展以及与列强煤矿业的竞争,李鸿章奏准降低开平煤矿所产之煤的出口税,有利于减轻该类企业的负担,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B()加强管理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无中生有因信息提取不准而误选。降低出口税与管理无关C()降低开平煤矿的土煤出口税能“分洋商之利” ,但不能说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夸大其词因理解不到位而误选。不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就不可能摆脱列强对中国煤矿业的控

22、制D()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开平煤矿属于官办企业,弊端丛生,无法保证煤矿业稳健发展夸大其词因理解不到位而误选。煤矿业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科学的管理等,当时的中国不具备这些条件历史追问结合上题思考,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创办的目的、性质、意义是什么?提示:目的:满足军事工业的需要,抵制西方经济侵略,维护清朝统治;性质:基本上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工业;意义:促进自然经济解体,刺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侵略,促进了洋务运动中军事工业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迈出的重要一步。练习 4 (2018北京卷)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据此表可以得

23、出( B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1550 年以前 5915511722 年 11317231861 年 16718621911 年 369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10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A BC D解析:松江地区市镇数量的增长只能体现此地工商业的发展,而不能体现商人地位的上升,故正确,排除;清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并不重视商业发展,故排除;鸦片战争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倾销商品、掠夺原料,从而促进了当地工商业市镇的发展,故正确。故 B 项正确。练习 5 (2018江苏卷)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

24、群大大小小的官吏。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B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 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 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洞悉史料的核心信息, “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体现出洋务企业在技术领域过度依赖西方的现象,B 项正确。结合题中“封建衙门”“一窍不通”等信息可知管理体系有待完善,A 项排除;江南制造总局属于洋务企业,C 项错误;一些洋匠不懂技术不能等同于所有洋匠都是外行,D 项以偏概全,排除。练习 6 (2018江苏

25、卷)张园是清朝末年上海最大的私家园林,被主人开放为公共场所。下图为筠香斋刻印的年画海上第一名园 ,描绘的是当年张园门前的景象。该年画( D )A延续传统绘画的以形求神B体现追求时尚的国民共识C反映世界交通的最新成果D表明社会生活的新旧杂陈解析:本题解题的关键在于通过图中的场景提炼出清末的上海有人力车、马车等交通工具以及电线等,据此可知当时的社会生活新旧杂陈,D 项正确。此画为民俗画,侧重场面和情景描写,A 项错误,排除;B、C 两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11在同治年间的中国沿海城市,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1867 年,因父亲突然去世而陷入家庭困境的严

26、复跨进福州船政学堂。后又被作为海军军官学生派遣出洋,曾入英国格林尼茨海军大学学习。回国后,担任北洋水师学堂总负责人。因不是科举正途出身,始终无法施展抱负。为了改变这一尴尬的现状,从 1885 年至 1893 年,已任北洋水师学堂校长并官居从四品的严复,四次返乡参加乡试,四次落第。1894 年的战争,严复体验了海军倾覆和割地赔款的耻辱,写下了论世变之亟 ,并开始翻译进化论与伦理学 ,进而提出“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 ,被时人誉为“西学圣人” 。摘编自赵柏田帝国的迷津【问题设置】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理解“如果你爱一个年轻人,就让他去学洋务;如果你恨一个人,也让他去学洋务” 。依据材料,

27、说明严复的思想发生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理解:兴办洋务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洋务人才非常缺乏;在科举仍占统治地位的中国,洋务遭到顽固守旧势力的鄙视和排斥。转变:由追求科举功名到宣扬维新思想。原因: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进步思想的影响、科举之途的无望、严复的个人经历及品质。 考 点 三 “向 西 方 学 习 ”的 思 潮 兴 起1新思想的萌发开眼看世界(1)代表人物林则徐: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编译各国律例和四洲志 ;仿制西方战舰。魏源:代表作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2)核心内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寻求强国御侮之道。(3)目的:重新认识世界,寻求

28、强国御侮之道。(4)影响:启迪着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面对现实,放眼环球,探索救国之路。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内涵:“中学” ,是指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西学” ,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技。(2)实践:洋务运动。(3)影响:为中国近代工业奠定了初步基础,迈出了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促进了12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洋务派的“自强”梦彻底破灭。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也失去了原有的意义。1多元史观视角下的“中体西用”思想近代化史观打出“自强”和“求富”的旗号,引进西方近代生产方式,对中国的工业近代化、国防和军队近代化、教育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29、整体史观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冲击,是西方工业文明向全球扩张的表现文明史观反映了封建传统文明与西方近代文明的冲突,以及当时中国人对西方近代文明既欣赏又排斥的矛盾心态,客观上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转向现代革命史观从地主阶级的阶级利益出发,以维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为目的2.“师夷长技”思想、 “中体西用”思想与早期维新思想的异同(1)相同点:都是在列强侵略的背景下发生的;都主张向西方学习;主要目的都有抵抗外国侵略的一面;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思想近代化。(2)不同点“师夷长技”思想:其思想来源于鸦片战争当中的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他们的目的很鲜明

30、,即抵抗外来侵略。“中体西用”思想:其思想提出者是洋务派,以奕、曾国藩、李鸿章等为代表,主张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旧的纲常礼教,口号是“师夷长技以自强” ,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当然也含有抵御外侮的意图。 早期维新思想:其成员大部分来源于洋务派。洋务运动后期,其弊端日渐暴露,出现了早期维新思想,其一方面继承了洋务派“师夷长技”和“中体西用”的思想,另一方面超越了“中体西用” ,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以此强大中国,但其思想没有形成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3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1)概述:西学东渐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

31、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表现第一次高潮:明万历年间耶稣会传教士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知识,但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第二次高潮:19 世纪中叶前后开始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刺激,洋务运动的兴办,促13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的态度只关注西方先进武器及器械技术等,而未学习制度及思想。第三次高潮:19 世纪 70 年代以后,洋务运动的局限性逐渐暴露,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冯桂芬、王韬、郑观应、康有为、梁启超等一批思想家。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知识,政治上也要求改革。(3)特点:以来华西人、出洋

32、华人、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为媒介;以香港、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中国各领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4)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前期“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典例 3】 (2017天津文综)18211850 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

33、实及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题干三看一看时间空间:18211850 年,中国二看关键信息:清代史籍著述寻求经世之道,重视研究外国史地三看答题方向:反映了什么选项排查选项 判断理由 设障方法 查错补短A()材料中“寻求经世之道”反映了人们关注社会现实,“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反映了人们关注世界形势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未反映材料主旨用表象代替本质因理解不准而误选。材料强调的是中国思想界关注14现实与世界形势C()注重研究本朝边疆史的说法虽然正确,但不是材料主旨用表象代替本质因理解不准而误选。材料强调的是“经世致用”的新思想的萌发D(

34、)当时依然处在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下,史籍创作不可能挣脱文字狱的枷锁夸大其词因基础不牢而误选。 “文字狱”强调的是清朝加强思想控制,在当时不可能彻底挣脱文字狱的枷锁历史追问上题中提到了鸦片战争后“新思想”的萌发,那么当时的新思想“新”在何处?这些“新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1)“新”的体现:冲破传统“闭关锁国”禁锢, “开眼看世界” 。冲破“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主张“师夷长技” 。以新的眼光审视世界,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2)影响: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后世产生重大影响。练习 7 (山东卷)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

35、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 A )A “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 “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C “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D “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解析:本题以 19 世纪 70 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同时解题时注意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初”。分析选项,正确答案为 A 项。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

36、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 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 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 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 ,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15局,一何奇也!”1867 年任同文馆事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学兼中西的高

37、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问题设置】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主动学习西方;著书立说介绍西方各方面知识;盛赞美国民主制度;推动教育近代化的改革。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有利于传播西学,开启民智;有利于唤起国人自强图存的意识;因受传统儒学影响和守旧派阻挠,宣传作用有限。一部分有识之士如林则徐、魏源等人,虽然有所觉醒也对中外情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宣传,撰写了四洲志 海国图志等著作。但这些著作在中国的社会精英中并没有流传开来,很多士大

38、夫不清楚鸦片战争是怎么回事,甚至不知道发生过中外战争。直至 1861 年,以低级官员斌椿为首的中国外事团队才走出国门,出使泰西。从他们留下的出游笔记中,还看不出“觉醒”的意味,只有对西国繁荣的欣羡。至于那些“清醒”的士大夫们,其认识也停留在介绍西方国家的层面上,对于腐败的清廷和衰败的专制制度没有本质上的认识。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问题设置】 用所学知识论证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新思想的萌发。用所学知识说明“新思想萌发”的历史影响。新思想的萌发:地主阶级的开明士大夫主张“开眼看世界” ,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 四洲志 海国图志等著作开始介绍西方并主张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但没有认识到封建制

39、度的腐朽。新思想的社会影响力并不大,统治阶级对此并不在意。广大老百姓的思想观念受新思想的影响也不大。历史影响:政治上,冲破了天朝上国的观念,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外交近代化。经济上,为洋务运动的开展奠定了思想基础。思想文化上,推动了中外文化思想的交流,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考 点 综 合 跨 模 块 结 合 热 考 问 题1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转型(1)表现政治:中国的领土等主权沦丧,但形式上还有一个代表全国的政府;各阶层人民反抗斗争,如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运动等。 经济:列强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兼有早期的资本输出,体现了工业文明的内在要求。16代表农耕文明的小农经济逐步走向解体,但比

40、重仍很大;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商品输出,另一方面在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下开始解体;经济结构变动较大,出现外商企业等近代企业。思想: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基本没有付诸实践。社会:“买办” 、无产阶级等新兴阶级;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革命任务变为反封建反侵略,革命性质变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同时,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逐渐传入中国。(2)认识: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社会等诸多领域发生巨变,被有些人认为是“数千年未有之巨变” 。但变化局限于一定范围,广大

41、内地和人民的生活所受影响并不太大,列强的侵略势力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还在农业文明的道路上徘徊。点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社会的变化虽然巨大,但社会的转型仅仅是刚刚起步。19世纪 60 年代以后,社会的转型渐趋明朗。2从文明的碰撞与交流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1)原因:西方列强的侵略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文明,中国农耕文明遭遇强有力的挑战,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文化观念受到工业文明的冲击,逐步发生变化,中国近代化由此缓慢起步。(2)表现经济领域:中国的自然经济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进一步解体,建立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等,经济近代化

42、艰难起步。政治领域:1861 年总理衙门设立,是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务事宜的中央机构,也是推行洋务运动的国家机关。它的设立,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政治和外交的近代化。思想领域:西方近代思想文化、科技等伴随着列强的侵略传入中国,被先进的中国人认为是维护统治或救国的武器, “师夷长技以自强” “中体西用”等思想纷纷登场,但遭到了顽固势力的强烈反对,新旧观念的冲突体现了强烈的时代印记。文化领域:新旧并立、土洋并存成为主要特色,思想观念新旧碰撞,也体现了近代化缓慢发展的社会面貌。(3)认识:资本主义列强通过商品和资本,对中国大肆侵略,使中国逐渐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遭遇深重苦难,但也在客观上

43、推动了中国各领域的近代化。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1718一、洋务运动19 世纪 6090 年代,中国出现了一场在经济、军事等领域向西方学习的运动,即所谓“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内容广泛,它一方面包括编练新式海陆军、创办新式军事工业和近代民用企业、创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等“硬件”方面的举措;另一方面也包括确立新外交方针这样的“软件”式举措。在关于洋务运动课程的学习中,除了解它的内容外,还必须正确、全面地把握它发生的历史背景、整体定位和长远影响。(一)洋务运动的背景 19 世纪 60 年代初开始的洋务运动,其背景在于清政府当时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 。中国自古以

44、来的边患来自生活于北方地区的游牧民族。不过,这些游牧民族由于在文化上落后于汉民族,它们入侵中原的结果,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接受汉文化,甚至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成员。然而 1840 年后的二十年间,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却被来自东南大海上的侵略者打败。这些侵略者船坚炮利,有着高于我们传统农业文明的工业文明。这种情况在当时引起了有识之士的警觉,他们惊呼中国面临“数千年来之一大变局” 。几乎与此同时,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农民起义浪潮蔓延十几个省份,险些将清王朝统治吞没。这就是当时清政府所面临的“内忧外患” 。面对如此严峻的内外形势,清统治集团内部围绕如何继续维持自己统治的问题产生了不同意见。一部分人主张

45、对内应恪守祖制,强化封建伦理纲常,恢复在太平天国战争中遭破坏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外应寻找机会将洋人撵出中国。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措施就可以使得正处于衰败之中的清王朝统治得到复兴。这部分人被史家称为“顽固派” 。另外一部分人则提出了包含两个基本方面的新主张:“外敦和好,内要自强” ,即对外要“和” ,对内要“变” 。这部分人被称为“洋务派” 。在对外政策方面,洋务派认为当时中国对外不能言战。对此他们提出了三方面的理由:第一,西方列强的大炮无坚不摧,轮船、电报瞬息万里,中国靠城墙、关口抵挡不住,遇上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 ,如果开战, “即暂胜必终败” 。第二,英法军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19中攻入北京,

46、对清王朝“可灭不灭” “不毁我宗庙社稷” ,并且帮助镇压太平天国,是“有德于我” ,因此对他们也不应言战。第三,西方列强不同于历史上的异族入侵,他们不是要夺清朝的江山,而是“志在通商” “可以信义笼络” 。因此,应该像三国时期蜀吴联合抗曹那样,联合列强平定内乱。 在对内政策方面,洋务派认为在当时形势下“自强为第一要务” ,不自强就不能自立。而所谓自强,就是要变法,学习西方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军事技术, “制器练兵” 。他们说,这样做不仅有助于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同时也有助于抵御外来侵略。例如李鸿章认为,中国只要有了“开花大炮”和轮船这两样东西,外国人就得停止侵略。曾国藩则说,借外国人的力量将太平天国

47、镇压下去,只是解决了一时的危难,而学习外国人造船造炮,才能够收永远之利。上述顽固派的主张,迂腐无用,不足以挽救摇摇欲坠的清王朝统治;而洋务派的主张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因此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采纳了洋务派的主张。而这种主张的实行,就是洋务运动。(二)洋务运动的整体定位搞清了洋务运动发生的上述历史背景,我们就可以得出如下两个结论:第一,洋务运动的主导者是清政府,而不是其他各种社会人士;第二,洋务运动不是一些彼此不相关联的零散活动,而是清政府内政外交方针的整体性转变。正因为如此,当时人们称洋务运动为“新政”(“洋务运动”一词是后人的用语)。必须看到,洋务运动作为“新政” ,是相对于“旧政”而言

48、的,它同后者一样同属于清政府的政务。清政府以往的政务局限于文官铨选、赋税征收、祭祀礼仪、军队管理、刑罚审判、建造修缮等封建性传统事务,由六部九卿等机构承担。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始面对接纳外国公使驻京、购买制造新式船炮、办理海关事务、成立外语学校、派遣留学生等与外洋有关的政务。这些政务均具有近代性质,是传统国家行政中所没有的,所以被称为“新政” 。1861 年成立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就是专门办理洋务新政的机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建立,不仅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同时也是一种国家行政的近代化改革。洋务运动的推行,不仅仅意味着各项洋务事业的相继开办,同时也意味着清政府施政方针的改变

49、,这在外交方面尤其明显。在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还没有完全屈从于资本主义列强,虽然被迫与之订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但不愿认真遵守,经常与列强发生冲突。这一时期的清政府外交如曾国藩所说, “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计” 。而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原则是对外妥协,承认和遵守不平等条约,即曾国藩所谓“守定和议,绝无更改”“坚持一心,曲全邻好” 。这是洋务运动在外交方面的根本方针,同样也是洋务运动的内容。综上所述, “制器练兵” 、办新学堂等各种举措只是洋务运动的具体内容;就整体而言,20洋务运动乃是清政府为了应对当时的“内忧外患”而在内政外交方针上所作出的调整,是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实行的“新政” 。二、近代前期的中国资本主义19 世纪中期,中国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成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