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966822 上传时间:2019-03-10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381.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愚公移山课件新版新人教版20190109264.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3 愚公移山,字词盘点 1.读生字,2.通假字,3.古今异义词,4.一词多义,5.词类活用 (1)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3)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6.特殊句式 (1)省略句 (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惩(于)山北之塞 (2)倒装句 且焉置土石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何苦而不平 甚矣,汝之不惠,作家作品 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困难、坚持奋斗的精神,结尾用浪漫主义手法体

2、现了人定胜天的乐观信念。 主题思想 愚公移山是我国古代最有名、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篇寓言。它通过一个老人决心率领他的儿孙们挖掉挡住他家出路的两座大山,最后感动了天帝,天帝派了两个神仙把山背走了的故事,说明对任何事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踏实苦干,坚韧不拔,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取得胜利。,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因此,本文采用了神话式的结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课文结构,课文全解 文言快译 愚公移山,段解:交代故事背景,指出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积、高度和地理位置,为下文移山、负山做铺垫。,

3、字词快解 方:指面积。 高万仞:形容极高。仞,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 且:将近。 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段解:此段通过“聚室而谋”“其妻献疑”“叩石垦壤”“邻童相助”等情节的描写,表现了愚公移山的艰辛,展示了愚公移山的决心,感人至深。,段解:写愚公对智叟的批驳,表现了愚公和智叟两种不同思想的矛盾和斗争,进一步揭示了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惩:戒,这里是“苦于”的意思。 塞:阻塞。 迂:曲折,绕远。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们。 11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12指:直。 13汉阴:汉水南岸。

4、 14杂然相许:纷纷表示赞成。杂然,纷纷。许,赞同。 15献疑:提出疑问。 16以:凭借。 17曾:连都 18损:削减。 19魁父:小山名。,20如何:把怎么样。 21且:连词,况且。 22焉:疑问代词,哪里。 23置:安放。 24荷:扛。 25夫:成年男子。 26叩石垦壤:凿石挖土。叩,敲,凿。 27箕畚:簸箕,一种用竹片或柳条编成的器具。这里是“用箕畚装土石”的意思。 28孀妻:寡妇。 29遗男:遗孤,孤儿。 30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31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指一年的时间。易,交换。节,季节。 32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语气助词。,33河曲:古地名,因河水弯曲

5、而得名。 34叟:老头。 35惠:通“慧”,聪明。 3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37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38穷匮:穷尽。 39苦:愁。 40亡以应:没有话来回答。亡,通“无”,没有。 41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2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代愚公。已,停止。 43帝:神话中的天帝。 44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45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46负:背。 47一厝朔东:一座放在朔东。厝,通“措”,放置。朔东,朔方东部,现在山西北部一带。,段

6、解:写愚公移山的理想终于实现。照应故事开端。 48一厝雍南:一座放在雍南。雍,雍州,现在陕西、甘肃一带。 49陇断:山冈阻隔。陇,通“垄”,高地。断,隔绝。,问题探究1.从课文看得出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用意何在? 智叟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智叟之“智”在于认为愚公“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这是用静止的眼光看问题,目光短浅,实是愚。愚公之“愚”在于他决定毕生平险、挖山不止。这是造福子孙的大事,愚公目光长远,且认为子孙无尽而山不加增,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实为明智之举。智者实愚,愚者实智。显而易见,这样命名不仅加重了对比色彩,而且具有讽刺效果,从而突出了

7、愚公的形象。 思路点拨抓住“智”与“愚”两个字,分析智叟与愚公的言与行,侧重分析两人看待问题的角度,相比之下,作者这样给他们命名的用意即可看出。,问题探究2.这篇寓言通过愚公移山成功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课文是怎样表现愚公这个人物的?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只要坚持不懈,成功终会属于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有恒心和毅力;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1)正面描写语言、行动(愚公确知“平险”之利,有远大抱负)。 (2)鲜明对比智叟实愚,愚公实智(愚公深明可以“平险”之理,有正确的认识)。 (3)侧面烘托山高、路远,神惧、帝感(愚公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 愚公形象:有远大抱负,有正确认识,有万难不屈的“平险”精神。,思路点拨人物描写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本文对愚公言行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其他人和物来表现人物是侧面描写,本文中愚公与智叟的对比、平险的困难及神帝的反应,都是从侧面表现人物。,问题探究3.怎样理解课文的神话结尾? 这是对愚公移山巨大力量和伟大精神的肯定和歌颂,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也表达了古代人民借助想象,寄托于神话,向自然斗争并取得胜利的愿望。这个神话结尾,增强了故事的瑰丽色彩,使“愚公移山”的形象更为高大、感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