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970295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2.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课时规范练3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人民版201901293219.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课时规范练 3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2018 广东佛山一模,25)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周亚夫,其子曾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以备周亚夫死后发丧用,被人告发。周亚夫因此而下狱,闭食自尽。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周亚夫的儿子愚昧迷信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西汉严禁民间私藏武器 D.中央集权得到强化答案 D解析 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葬器并不能说明其愚昧迷信,故 A 项错误;材料中仅说明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被人告发,不能说明监察制度的完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的是葬器,非武器,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内容可推断周亚夫的儿子购买甲盾之类的葬器是非法的

2、,然后周亚夫作为功臣依然被人告发,说明中央对地方及官僚的控制不断强化,故 D 项正确。2.(2018 四川全国卷冲刺演练一,25)下表为史记中记载的汉武帝时期的部分侍中(皇帝亲信近臣)。据此可知,汉武帝时期 ( )姓名 本 官 身 份卫青 建章监、大中大夫、大将军 外戚、功臣霍去病 骠骑将军 外戚、功臣霍光 奉都将军、光禄大夫、大将军、大司马 重臣、外戚金日磾 驸马都尉、车骑将军、光禄大夫 功臣A.实现大臣间权力制衡B.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C.君主专制有所强化D.中央集权水平进一步提高答案 C解析 材料中“部分侍中”不足以反映大臣间权力制衡,故 A 项错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是从秦朝开始的,

3、与材料中“汉武帝时期”不符,故 B 项错误;汉初,丞相位高权重,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等人,让他们担任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 C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故 D 项错误。3.(2018 河南郑州期末,2)在汉武帝的主持下,察举制度进一步规范,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表明察举制( )A.促进了汉代教育制度的发展B.有助于贵族政治的迅速瓦解C.导致了门阀士族政治的兴起D.有利于扩大汉朝的统治基础答案 D解析 材料不能反映察举制与教育制度的关系,故 A 项错误;秦朝时,贵族政治已经瓦解,西汉实行

4、的是官僚政治,故 B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而材料反映的是察2举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一是规定以儒术作为取士标准,二是规定察举的内容包括德行、学问、法令和谋略四个方面”,这种做法有利于扩大官员选拔范围,扩大统治基础,故 D 项正确。4.(2018 河南中原名校高考预测金卷,25)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根源答案 B解析 中外朝

5、制度加强了皇权,皇帝身边近臣掌控权力说明皇权强大,故 A 项错误;材料“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说明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权力缩小,故 B项正确;材料“宦官弘恭、石显”和“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不是丞相与皇帝的斗争,故 C 项错误;西汉灭亡的根源是经济上的土地兼并而不是政治上的宦官和外戚专权,故 D 项错误。5.(2018 东北三省四市教研联合体二模,25)虽然汉以后,曾有过南北朝的割据局面,但南北政权都争以“中国”为正统。隋唐两朝,天下一统,在修史时,将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纳入正史。据此可知从汉到隋唐( )A.统治者注重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B

6、.南北方形成了共同的民族认同感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逐渐加强D.“中国”的内涵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答案 A解析 隋唐时期把历史上分裂的南、北政权都归入“中国”,说明统治者从法统上坚持统一意识,故A 项正确;在隋唐时期,南北方并没有形成共同的民族认同感,故 B 项错误;题干主要反映了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故 C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中国”的内涵,故 D 项错误。6.(2018 山东滨州二模,26)下表是对唐代尚书省勾检官(从事勘覆稽失的官员)的相关记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唐代 ( )记 述 出 处(各级官府皆)“据文案大小,道路远近,皆有程期。如或稽违,日短少差,

7、加罪。” 唐会要卷五八“其官文书稽程者,一日笞十,三日加一等,罪止杖八十。” 唐律疏议卷九“凡文案既成,勾司行朱讫,皆书其上端,记年、月、日,纳诸库。” 唐六典卷一A.政府注重官员行政规范 B.三省六部制走向成熟C.尚书省隶属于监察部门 D.对政务犯罪惩罚严厉答案 A解析 根据材料“如或稽违,日短少差,加罪”“罪止杖八十”“记年、月、日,纳诸库”可知唐代注重官员的行政规范,故 A 项正确;材料仅仅涉及尚书省,故 B 项错误;尚书省属于执行部门,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涉及政务犯罪,故 D 项错误。37.(2018 天津南开三模,2)新唐书记载:“(卢商)早孤,家窭(j,贫寒)困,能以学自奋。

8、举进士、拔萃,皆中。由校书郎佐宣歙、西川幕府。入朝,累十余迁,至大理卿。”作为文献史料,此记载可用于佐证唐代科举制( )A.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 B.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C.扩大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进士科是仕进唯一途径答案 C解析 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的是九品中正制,故 A 项错误;选官偏重人才道德品行的是察举制,故 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卢商由科举制进入朝廷,成为高官,故 C 项正确;唐朝时科举入仕只是一种途径,故 D 项错误。8.(2018 百校联盟全国卷联考,24)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

9、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B.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C.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D.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答案 B解析 材料中“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代表皇权,旨在防范其他职位高的官员独断专权,故 A 项错误;监察官员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材料中“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高的官员”更能体现耳目的作用,故 B 项正确;古代皇权高度集中,不是下移,故 C 项错误;监察并非仅仅针对地方,故 D 项错误。9.(2018 湖北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期中,7)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

10、之财的措施是( )A.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 B.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 D.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 B解析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是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即“惟稍夺其权”,故 A 项错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符合“制其钱谷”,故 B 项正确;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是削弱宰相的行政权,故 C 项错误;中央设置二府三司也是为了加强皇权,削弱相权,故 D 项错误。10.(2018 山东日照二模,26)宋真宗(9971022 年在位)说:“群臣敢言者,亦甚难得,其言可用,则用之,不可用,置之。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这有利于( )A.形成有效的权力制约机制

11、 B.激发文人的责任担当意识C.革除前代武人乱政的时弊 D.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答案 B解析 官员建言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权的至高无上权威,故 A 项错误;由材料“若必加罪,后复谁敢有言者”,可知有利于官员踊跃建言,增强对国家的责任感,故 B 项正确;材料的主旨是官员建言问题,故 C 项错误;官员建言与提高官员的政治文化素质无直接的关联,故 D 项错误。411.(2018 江苏盐城三模,3)赵翼陔馀丛考载:“至元设行中书省于各路,遂又移为方州之名,曰各直省也。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由此说明( )A.行省因防御元兵而设 B.行省制度开启于金代C

12、.地方官制具有继承性 D.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答案 C解析 根据材料“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可知设行省是为了治理一方,故A 项错误;行省制度开启于元代,金朝虽设有行省,但未形成制度,故 B 项错误;材料“然行省之称,亦不自元始金宣宗时,州县为元兵残破,乃随处设行省,以治一方”表明行省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过程,故 C 项正确;行省为流动的中书省与材料的内容强调行省制度的形成过程不符,故 D 项错误。12.(2018 河南洛阳期末,7)元朝行省实行圆议连署制与分领制相结合。圆议连署制下,数名行省正官共同议政决策,“事从公议”。分领制指“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四大职事由正

13、官分别执掌。这种权力运作方式( )A.使地方决策方式发生异变B.有效提高了中书省的行政效率C.继承了唐代三省运行机制D.体现地方权力间的分权与制约答案 D解析 材料体现地方决策程序,没有体现异变,故 A 项错误;材料描述的是地方机构运行问题,与中央机构无关,故 B 项错误;元朝实行行省制,故 C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地方权力运作的制约,故 D 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唐朝与前朝相比,各种治理制度进一步完善,为唐朝的繁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姚崇、宋璟都是玄宗时的良相。玄宗总揽政务之后,宰相从 4 人进一步减为 2 人。另外,由宰相担任的高级职务空缺的现象变得普遍了。

14、714724 年,无尚书仆射。这一情况导致门下省和中书省职能的逐步合并。他们渐渐变成一个协调的组织,既负责制定和起草政策,又负责法律的审查和复审,还充当与皇帝一起负责重大决策的秘书处的少数重臣。总之,权力稳步地集中于宰相们,特别是集中在德高望重的宰相之手。摘编自英崔瑞德剑桥中国隋唐史材料二 唐朝御史台组织机构完备,长官为御史大夫,其职责是“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御史台完全独立于三省六部等行政机构,可以对中央和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其次是监察机构法定化,御史台和三院的运行依据是唐六典,该法详细规定了御史台的员额、品级、权限及其与其他机关的关系。同时集传统法典之大成的唐律疏议成为御史履行职责

15、、纠察犯罪、弹劾百官的主要法律依据,使御史弹劾过程有法可依。御史制度加上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与权臣的专横,表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摘编自余钊飞“整肃纲纪、察举百官”的5唐代御史制度(1)依据材料一,概括玄宗时期相权发生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唐朝的御史台有哪些功能与特点。(2)皇权专制最大的困境就是难以纠错,据材料二指出唐朝是如何防止政策失误的。(3)结合所学知识并综合上述材料,说明盛唐局面得以出现的政治因素。参考答案 (1)变化:相权集中在少数宰相手中,参与最高政务决策。功能:对中央与地方的百官进行监察纠错。特点:独立于三省六部、机构

16、法定化、监察程序有法可依。(2)唐朝建立御史制度、谏官制度、史官制度和“罪己诏”制度。(3)任用贤臣、建立完善的监察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与科举制度。14.(2018 湖北天门期末,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旧唐书卷四二职官志载:“武德(唐高祖年号)七年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三公地位高,无实权,实际上是荣誉职务。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政务繁多,故又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别管理有关事务,这些部门在政权机构中所起的作用最大。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根据材料,围绕制度设

17、计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参考答案 示例一论题: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相权一分为三,体现分化事权;三省既分工合作,又互相牵制和监督,体现相互制衡;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以皇权政治为中心,三省长官均对皇帝负责并在一定程度上节制君权。示例二论题: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阐述: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掌决策、审批和行政职能,三省分工与合作,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以皇权政治为中心,利于加强皇权与中央集权、削弱相权,促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完善。解析 首先,从材料中“六省中的尚书、门下、中书是朝廷机关,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其中尚书省系执行机关”的信息得出三省六部制下体现一定的分权与制衡的观点,或者从“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得出三省六部制促使君主集权体制完善的观点;其次,根据论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从多方面论证;最后,表述成文并总结。阐述时注意题目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