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短文两篇爱莲说看质疑点拨法素材冀教版20190115133.doc

上传人:towelfact221 文档编号:970519 上传时间:2019-03-1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短文两篇爱莲说看质疑点拨法素材冀教版2019011513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12短文两篇爱莲说看质疑点拨法素材冀教版2019011513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1从爱莲说看“质疑点拨法”“质疑点拨法”的关键是要很好地把握“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方向。“主导”重在精心设计、启发引导;“主体”指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动手动脑,积极参与。下面是用“质疑点拨法”教学爱莲说一文的尝试。爱莲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作者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洁身自好、保持高尚节操的人生追求。为了让学生理解到位,从情趣和文趣等方面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可以把质疑设计为三大块:一是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质疑;二是理解具体语句意思的质疑;三是深层理解文章主题意义的质疑。第一块问题切分为:爱莲说情趣为何?“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为何“予独爱莲”?“世人甚爱牡丹”,

2、为何“予独爱莲”?第一问文章的题目已明确交代。稍稍总览全文亦可知,“爱莲”即“爱君”。第二、三问要披文揽情,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纵览全文,莲的可比对象有二:一为菊,一为牡丹。何以“陶渊明独爱菊”我们姑且搁置不论,而莲与牡丹有何不同,只需将世人爱牡丹的文字前后连贯起来披阅,就自然可知了。世人爱牡丹,其实是慕高贵,在他们眼里,牡丹实为高贵之化身。“我”不爱牡丹只爱莲,不就表明“我”不贪慕富贵、名利吗?而这一切正是君子高尚品质之所在。灵活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发现、比较对象,不仅有助于体味情趣,且能化难为易,效果较好。第二大块质疑问题,实际是对课文内容的具体理解:爱莲说是怎样刻画莲的?“出淤泥而不染,

3、濯清涟而不妖”作何理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又作何理解?莲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但由于思想感情、审美趣向、处境情遇有别,虽同是托物言志,落笔点却往往不同,因而蕴涵于其中的意趣也大相径庭。指导学生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仅让他们懂得“托何物”还不够,还需要让他们懂得“托物何”。“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下刻画莲,赞的是莲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而且不论环境是好是坏,始终自觉地保持庄严、质朴、自然的本质。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胸襟豁达,刚正不阿,它“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芳馨清雅,卓然挺立。显然,作者绘莲正是抓住了莲的形神结合点。“托何物”、“托物何”、“

4、言何志”,是品读托物言志类文章必须解决的三个递升性问题。“言何志”,也是高层次的深度理解,把它放在质疑的第三块。在讲清这一问题的同时,还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作者对“菊”、“牡丹”形象的设置作用,启发学生广泛联想,联想其他一些写莲的诗文,进行比较鉴赏。哲学家周敦颐托莲所言的“志”是什么呢?作为一代宗师、理学的奠基者,周敦颐认为“诚”为道德之极致,要达到“诚”的境界,必须修养道德。他在提倡德行的同时,还主张积极入世,努力进取。显然,演绎在爱莲说中的,正是他的这些哲学思想。若向初二学生直接道来,其结果必然如坠五里云雾,只有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细读品味,才能深入理解。爱莲说历来深受人们喜爱,不仅得益于其

5、情操之高雅,意境之深远,亦得益于其构思之精巧,笔调之清新。试想没有文趣与情趣、意趣的有机融合,怎能千古传颂?从文趣上看,这里采用了烘托的手法。“牡丹”作为反衬出现,极易理解;“菊”又是从什么角度来烘托莲的呢?阅读文章,可知,在作者眼里菊不同于牡丹,这种不同不仅表现在“鲜有闻”的叹息中,也表现在将菊与莲比肩排列上。作者欣赏菊,但并不爱菊,群芳谱中,“予独爱莲”,菊是作为莲的旁衬出现的。作者欣赏菊的孤傲清高,但不赞赏隐逸者试图通过躲避污浊环境以求“洁身自好”的消极避世行为;作者推荐的是莲不被污秽的环境所沾染,顽强抗争,努力向上的精神。因此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是作者惟一的追求,而不幻想脱离环境的积极态度,更显示了作者较为现实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 年 3 期作者:朱清云阳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