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

上传人:Iclinic170 文档编号:1084921 上传时间:2019-04-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9.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模块检测卷(二)(含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模块检测卷(二)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8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6 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同时出现高茎和矮茎的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 )A.性状分离 B.基因分离C.完全显性 D.不完全显性答案 A 让杂合高茎豌豆自交,后代中出现高茎和矮茎两种豌豆,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称为性状分离。2.以下与遗传物质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A.豌豆的遗传物质是 DNA 和 RNAB.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含有 S 元素C.T2噬菌体内,由碱基 A、C、G 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 6 种D.可利用同位素示踪法证明 DNA

2、 以半保留的方式复制答案 D 豌豆的遗传物质是 DNA。甲流病毒的遗传物质是 RNA,不含 S 元素。T 2噬菌体内只有 DNA,碱基 A、C、G 参与组成的核苷酸有 3 种。3.下面是 4 种遗传信息的流动过程,对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可表示胰岛细胞中胰岛素合成过程中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B.能进行乙过程的生物也能进行丁过程C.丙可表示 DNA 病毒(如 T2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繁殖时的遗传信息传递方向D.丙、乙、丁三幅图就已经全面涵盖了生物界遗传信息传递的情况答案 C 胰岛细胞内胰岛素合成过程中,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向不包括 DNA 复制,A 错误;逆转录病毒(HIV 或某些致癌病毒)能进

3、行乙过程,而烟草花叶病毒进行的是丁过程,B 错误;生物界还有一种朊病毒,它的遗传信息传递情况可能是蛋白质流向蛋白质,D 错误。4.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 A和 a 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 1 的 A 基因频率为 80%,a 基因频率为 20%;种群 2 的 A基因频率为 60%,a 基因频率为 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2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是( )A.75% B.50% C.42% D.21%答案 C 两种群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且种群大小相等,故两种群完全合

4、并后 A、a 的基因频率分别为两种群 A、a 基因频率的平均值,A 基因频率=(80%+60%)2=70%,a 基因频率=(20%+40%)2=30%。该种群随机交配后,子一代中 Aa 的基因型频率为 270%30%=42%,故选 C。5.孟德尔通过豌豆杂交实验揭示了遗传的基本定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涉及的过程发生在有丝分裂中B.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 F1的基因型C.F2出现 9331 性状分离比前提条件之一是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D.F1形成配子时,产生了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各种雌、雄配子结合的机会相等答案 C 孟德尔遗传定律实质涉及的过程

5、发生在减数分裂中,A 错误;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关键是用于检测 F1产生的配子类型及其比例,B 错误;F 2出现 9331 性状分离比前提条件之一是各种基因型个体成活的机会相等,C 正确;F 1形成配子时,雌雄配子一定不等,数量相等的是同性别的配子中不同遗传因子组成的配子种类,D 错误。6.某雄性动物个体的两对等位基因 A、a 和 B、b 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如图所示,若只研究这两对等位基因,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若复制时其中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最多可生成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B.若发生交叉互换,最多可产生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C.若正常分裂,则最多能产生两种基因型的精细胞D.光学显微镜下可

6、观察到这两条染色体的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答案 D 若复制时其中的一个基因发生突变,最多可生成 AB、ab、aB(或 Ab)三种基因型的精细胞;若发生交叉互换,最多可产生 AB、ab、aB、Ab 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若正常分裂,则最多能产生 AB、ab 两种基因型的精细胞;由图示可知,这两条染色体之间的差异在于等位基因的碱基序列有差异,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不到这种差异。7.下列有关基因型为 FfXDY 的果蝇产生精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3A.X、Y 染色体因大小不同而不发生联会B.XD与 XD、Y 与 Y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F、f 与 XD、Y 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受精作用过程中D.F

7、 与 f、X D与 Y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答案 D X、Y 染色体虽然大小不同,但二者是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联会,A错误;X D与 XD、Y 与 Y 是由复制形成的,因此 XD与 XD、Y 与 Y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B 错误;F 与 f 是等位基因,X D与 Y 是同源染色体,F、f 与 XD、Y 的自由组合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它们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错误、D 正确。8.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被标记的某动物的睾丸细胞,等位基因 A、a 被分别标记为红色、黄色,等位基因 B、b 被分别标记为蓝色、绿色。细胞都处于染色体向两极移动的时期。不考

8、虑基因突变和交叉互换,下列有关推测合理的是( )A.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荧光点,各 2 个B.时期的细胞中向每一极移动的都有红、黄、蓝、绿荧光点,各 1 个C.时期的初级精母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荧光点,各 2 个D.图中精细胞产生的原因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异常答案 C 本题是研究减数分裂过程中基因行为随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先回忆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然后结合题图分析选项进行解答。分析题图可知,是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着丝粒分裂,每一极都有红、黄、蓝、绿荧光点,各 1 个,A 错误;分析题图可知,是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由于减

9、数第一次分裂时等位基因已经发生了分离,因此向每一极移动的荧光点红色、黄色不能同时出现,蓝色、绿色也不能同时出现,B 错误;为初级精母细胞,染色体发生了复制,基因加倍,此时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因此该时期细胞中都有红、黄、蓝、绿荧光点,各 2 个,C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图中的精细胞存在等位基因 B 和 b,原因可能是减数第一次分裂时 B 与 b 所在的同源染色体没有发生分离,D 错误。9.下列情况不属于染色体畸变的是( )A.人的第 5 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猫叫综合征B.人的第 21 号染色体多一条引起先天愚型(21-三体综合征)C.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4D.采用花粉(花药)离

10、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答案 C A 项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B 项中是个别染色体的增加,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D项是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属于染色体数目的变异;C 项属于基因重组。10.下列叙述中,不能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的是 ( )A.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成对存在B.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自由组合C.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D.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独立性和完整性,染色体有联会和交叉互换答案 D 所谓平行关系即两者的行为要表现一致,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A

11、正确;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自由组合,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B正确;二倍体生物形成配子时基因和染色体数目均减半,这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平行关系,C 正确;染色体有联会和交叉互换,没有说明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平行关系,D错误。11.某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 2N,下列图像中属于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依次是( )A. B. C. D.答案 B 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两条子染色体,因此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 分子数=4N04N,即图;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导致染色体数目减半,

12、但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因此此时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且染色体数染色单体数DNA 分子数=2N02N,即图,故 B 正确。12.对双链 DNA 分子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若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相等,则另一条链 A 和 T 的数目也相等B.若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2 倍,则另一条链 G 的数目为 C 的 0.5 倍C.若一条链的 ATGC=1234,则另一条链相应碱基比为 21435D.若一条链的 GT=12,则另一条链的 CA=21答案 D 本题考查 DNA 的结构。一条链的 A、T、G、C 分别等于另一条链上的

13、T、A、C、G,所以若一条链的 GT=12,则另一条链的 CA=12。13.下列有关人类遗传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遗传病B.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不能借助显微镜予以确定C.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易受环境影响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对多个患者家系调查答案 C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不是由一个致病基因引起的,A错误;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和正常人的红细胞不同,可以通过镜检检测是否患病,B 错误;多基因遗传病在人群中发病率较高,且易受环境影响,有家族聚集现象,C 正确;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需要在人群中随机取样,遗传方式的确

14、定需要对患者家系调查,D 错误。14.同源染色体上的 DNA 分子之间最可能相同的是( )A.碱基对的排列顺序 B.磷酸二酯键的数目C.初步水解产物的种类 D.(A+T)/(G+C)的比值答案 C 同源染色体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其来源不同,碱基序列存在差异,A 项错误;X、Y 染色体为同源染色体,但其大小不同,磷酸二酯键的数目也不同,B 项错误;DNA 分子都由腺嘌呤脱氧核苷酸、鸟嘌呤脱氧核苷酸、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和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组成,C 项正确;不同 DNA 分子中(A+T)/(C+G)的比值不同,D 项错误。15.研究人员向肿瘤细胞中导入单纯疱疹病毒胸苷激酶基因(HSV-TK),

15、可将某种无毒性前体药物磷酸化,引起肿瘤细胞内一系列代谢变化,最终诱导肿瘤细胞的“自杀” 。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治疗方法属于基因治疗,HSV-TK 能遗传给后代B.在将 HSV-TK 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C.肿瘤细胞因导入 HSV-TK 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D.肿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等特征答案 A 该治疗方法属于基因治疗,也属于可遗传的变异,但不能遗传给后代,A 错误;在将HSV-TK 导入肿瘤细胞前,需要构建基因表达载体,保证基因在肿瘤细胞中存活,B 正确;肿瘤细胞因导入 HSV-TK 发生的“自杀”属于细胞凋亡,属于基因控制的编程性死亡,C

16、 正确;肿6瘤细胞具有无限增殖和糖蛋白减少、易扩散转移等特征,D 正确。16.半乳糖血症是人类的一种隐性遗传病,可以通过限制食物中乳糖和葡萄糖的浓度加以治疗。小苏和她的丈夫都是半乳糖血症基因的携带者,那么如果小苏己经孕有异卵双胞胎,她们都是女孩且都患有半乳糖血症的概率是( )A.1/8 B.1/16C.1/32 D.1/64答案 D P(均为女孩)=0.50.5=0.25 P(均患病)=(0.50.5)2=1/16 P=1/161/4=1/6417.下图甲为某动物(2N=8)体内的一个细胞正常分裂时相关物质或结构数量变化曲线的一部分,图乙为该动物的一个细胞分裂图像,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17、( )A.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B.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C.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段所示数值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D.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一定位于图甲中的段答案 C 图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赤道面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含有 4 条染色体,1 个染色体组,每条染色体上含有 2 个 DNA 分子。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则图

18、甲中的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和末期,所示数值为 16,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数目,A 错误;若图甲表示有丝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图甲中的段表示有丝分裂形成的子细胞,所示数值为 2,不能表示图乙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B 错误;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段所示数值为 2,可表示图乙细胞中每条染色体上 DNA 分子数目,C 正确;若图甲表示减数分裂核 DNA 分子数目的变化,则图甲中的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7裂或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因此图乙细胞所处分裂时期位于图甲中的段或段,D 错误。18.在家鼠中短尾(T)对正常尾(t)为

19、显性。一只短尾鼠与一只正常尾鼠交配,后代中正常尾与短尾比例相同;而短尾类型相互交配,子代中有一类型死亡,能存活的短尾与正常尾之比为21,则不能存活类型的基因型可能是( )A.TT B.TtC.tt D.TT 或 Tt答案 A 由题干可知,Tt(短尾鼠)Tt(短尾鼠)T -(短尾鼠)tt(正常尾鼠)=21,又因短尾鼠tt(正常尾鼠)正常尾鼠短尾鼠=11,得出存活的短尾鼠一定是杂合子(Tt),所以排除其他致死因素,则致死的小鼠一定是纯合短尾鼠。19.如图甲、乙、丙是某高等动物体内发生的细胞分裂模式图,图丁为某一时刻部分染色体行为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过程中,最终产

20、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 8 种B.图甲细胞中含有四个染色体组,其间期细胞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该动物的父本C.乙细胞表示次级精母细胞或第一极体,乙细胞内无同源染色体D.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和一定发生了染色体畸变答案 B 分析题图: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有丝分裂后期;乙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粒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丙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同源染色体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丁中为一对同源染色体,且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交叉互换,即发生基因重组。若丁发生在丙细胞形成的过程中,最终产生的子细胞基因组成有 4种,A 错误;高等动物进行的是有性生殖,

21、其体细胞核内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精子即来自该动物的父本,一半来自卵细胞即来自该动物的母本,B 正确;由丙细胞可以知道该生物为雌性动物,因此乙细胞表示第一极体,C 错误;若丁图表示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四分体时期,则和发生了交叉互换,即基因重组,D 错误。20.关于密码子和反密码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密码子位于 m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tRNA 上8B.密码子位于 t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mRNA 上C.密码子位于 r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tRNA 上D.密码子位于 rRNA 上,反密码子位于 mRNA 上答案 A mRNA 上 3 个相邻的碱基决定 1 个氨基酸,每 3 个这样的

22、碱基称为 1 个密码子;tRNA 上一端的 3 个碱基可与 mRNA 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叫反密码子,A 项正确。21.如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的几个细胞分裂示意图,据图所做的判断正确的是( )甲、乙、丙三个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乙细胞中含有 4 个染色体组丙细胞是次级精母细胞或极体,正常情况下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以上各细胞可能取自同一器官,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A. B. C. D.答案 A 甲、乙细胞中都含有同源染色体,丙细胞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错误;乙细胞中着丝粒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所以含有 4 个染色体组,正确;由于甲为初级精母细胞,丙细胞只能是次级精母细胞,不可能为极体,正

23、常情况下其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基因型相同,错误;在动物精巢中,细胞既可进行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又可进行有丝分裂增加原始精原细胞的数量,所以以上各细胞可能取自同一器官,在发生时间上存在乙甲丙的顺序,正确。22.真核细胞中 DNA 复制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多起点双向复制能提高 DNA 复制的效率B.每个子代 DNA 都有一条核苷酸链来自亲代C.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和形成都需要 DNA 聚合酶的催化D.DNA 分子的准确复制依赖于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答案 C DNA 复制过程中氢键的破坏需要解旋酶的催化,但氢键的形成不需要酶的催化,C错误。23.研究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携带的 RN

24、A 在宿主细胞内不能直接作为合成蛋白质的9模板。依据中心法则(如图),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合成子代病毒蛋白质外壳的完整过程至少要经过环节B.侵染细胞时,病毒中的蛋白质不会进入宿主细胞C.通过形成的 DNA 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上D.科学家可以研发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的药物来治疗艾滋病答案 B 依图可知,生理过程为 DNA 复制,为转录,为翻译,为逆转录,为 RNA 复制。HIV 病毒属于逆转录病毒,其遗传物质 RNA 进入细胞后,在逆转录酶催化作用下合成 DNA,然后转录出相应的 mRNA 进而合成新的蛋白质外壳,因此至少经过环节,A 正确;宿主细胞无逆转录酶,因此 H

25、IV 病毒侵染过程中遗传物质 RNA 和逆转录酶一同进入宿主细胞,B 错误;HIV 遗传物质 RNA 在逆转录酶催化作用下合成的 DNA 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上,C 正确;通过药物抑制逆转录酶即可抑制 HIV 病毒的繁殖,D 正确。24.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 42 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 )A.三倍体、21 条染色体B.单倍体、21 条染色体C.三倍体、三个染色体组D.单倍体、一个染色体组答案 B 由配子不经受精直接发育成的个体为单倍体,普通小麦是六倍体,有 42 条染色体,科学家们用其花药离体培养出的小麦幼苗是单倍体,含 21 条染色体,三个染色体组

26、。25. 某雄性动物的基因型为 AaBb。如图是其一个精原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两个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称为初级精母细胞B.由图甲可知,该精原细胞在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C.由图乙可知,另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分别为 ab、AB、AB10D.在减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是 A、a、b、b答案 D 分析题图可知,甲图中没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为次级精母细胞,A错误;由于其中一条染色体的两条单体上含有基因 A、a,该动物的精原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基因突变或交叉互换,B 错误;根据图乙中的基因组成,若发生了基因突变,另外三个

27、精细胞的基因型为 ab、AB、aB,若发生了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另外三个精细胞的基因型为:Ab、AB、aB,C 错误;若发生了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移向细胞同一极的基因可能是 A、a、b、b 或 A、a、B、B,若发生了基因突变,移向同一极的基因可能是 A、a、B、B 或 a、a、b、b,D 正确。2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变异是定向的,自然选择是不定向的B.自然选择不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C.变异的利与害是由生物生存的环境决定的D.自然选择是生物对自身的选择答案 C 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A 错;自然选择可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B 错;自

28、然选择是环境对生物群体的选择,D 错。27.某种生物基因表达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RNA 聚合酶与 DNA 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只能使一个或几个基因解旋B.RNA 聚合酶具有催化形成氢键、磷酸二酯键等作用C.转录产物 a 需在细胞质中加工成 b 才能成为翻译的模板D.多肽 c 在核糖体内合成结束后进入内质网加工、运输答案 A RNA 聚合酶与 DNA 某一启动部位结合时,解旋的片段包含一个或几个基因,A 正确;RNA 聚合酶具有催化形成磷酸二酯键和解旋的作用,B 错误;转录产物 a 需在细胞核中加工成成熟的 mRNA 才能成为翻译的模板,C 错误;多肽 c 边合成边进入内质网

29、加工、运输,D 错误。1128.如图为两家族两种遗传病系谱图,两个家族的个体均不含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乙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2与 2的基因型是相同的 C. 3和 4的子女中,患乙病的概率是 1/4D.若 1不含甲病致病基因且 2为 XXY 型正常个体,不能确定其染色体异常是哪个亲本造成的答案 C 本题考查遗传病的家系分析、概率计算、遗传方式辨别、染色体畸变。根据系谱图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要从双亲无病或双亲均有病的家庭组合入手判断疾病的显隐性,本题 3、 4均患乙病,但生了一个正常女儿 5,可确定该病为显性遗传病,另外根据 5正常而 3患乙病,可判定该病基

30、因在常染色体上,A 正确。甲病在其家族系谱图中根据 1和 2均表现正常,却生出患甲病孩子 1,可判断其为隐性遗传病,因为此病在其家族系谱图中符合伴 X 染色体遗传的规律,也符合常染色体的规律,所以具体在哪条染色体上不能判断。两个家族的个体均不含对方家族的致病基因, 2与 2关于甲病的基因型(用 A、a 表示)应分别为 Aa 和 Aa 或 XAXa和 XAXa,B 正确。 3和 4关于乙病的基因型(用 B、b 表示)分别为bb 和 B_(其中 BB 概率 1/3,Bb 概率 2/3),则其子女中,患乙病的概率是 1/3+2/31/2=2/3,C错误。若 1不含甲病致病基因,则此病为伴 X 染色体

31、隐性遗传病, 2为 XXY 型正常个体,基因型应为 XAX-Y,其父母 3和 4基因型为 XaY 和 XAXA,其可以是母亲同时提供 XA和 XA,也可以是父亲同时提供 Xa和 Y,D 正确。二、非选择题(共 5 小题,共 44 分)29.(7 分)如图为人体血糖平衡调节示意图,图中字母表示物质,数字代表结构或过程,丙和丁代表不同细胞,且图中抗体 1 或抗体 2 只与相应的受体结合。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2(1)当血糖浓度升高时,机体进行神经调节涉及的反射弧是 (用图中汉字、数字及箭头表示)。 (2)分析图示可推测,图中丙代表 ,丙分泌 C 的生理功能是 ,从而使血糖浓度 (填“升高”或“降低

32、”)。 (3)通过图示可以看出,C 和 D 之间通过 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 (4)当某人血液中存在抗体 1 或抗体 2 时,可判定其患有糖尿病;其中可通过注射胰岛素达到降低血糖效果的糖尿病是由 (填“抗体 1”或“抗体 2”)引起的;从免疫学的角度看,该糖尿病属于 病。 答案 (1)感受器甲4下丘脑5丙 (2)胰岛 细胞 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 (3)拮抗 (4)抗体 1 自身免疫解析 (1)由图可知,当血糖浓度升高时,共有两个调节过程,但由于“23”的调节过程没有神经系统参与,因此,神经系统涉及的反射弧是“感受器甲4(传入神经)下丘脑(神经中枢)5(传出神经)丙

33、(效应器)” 。(2)由图可知,C 的分泌是由血糖浓度升高引起的,所以,丙代表胰岛 细胞,C 代表胰岛素,同理,D 代表胰高血糖素;胰岛素的生理功能是促进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3)通过题图分析可知,C 代表胰岛素,D 代表胰高血糖素,二者通过拮抗作用共同维持血糖浓度的稳定。(4)由图可知,抗体 1 作用于胰岛 细胞上的受体,使其无法接受葡萄糖的刺激,从而影响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因此,由抗体 1 引起的糖尿病可通过注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该糖尿病是由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的组织细胞引起的,属于自身免疫病。30.(12 分)下列是有关二倍体生物的细胞分裂信息。请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3(

34、1)图 1 中 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 。基因突变常发生在图 1 中的哪一段? 。 (2)图 5 细胞对应于图 2 中的 段(填序号)。D 2E2段染色体的行为变化,与图 1 中的 段变化相同。 (3)雄性激素能促进图 3图 5 中的哪一个细胞的形成? 。图 5 子细胞的名称为 。图 3图 5 中的哪一个细胞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与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 。这是孟德尔 定律的细胞学基础。 (4)图 3 细胞中有 对同源染色体, 个四分体。和在前一时期是 。 (5)若图 1 纵坐标是细胞周期中细胞核 DNA 数,则图 3图 5 中哪个细胞的核 DNA 含量与图 1中的 D1E1段的相等? 。

35、答案 (1)DNA 的复制 A 1B1段 (2) E 2F2 C 1D1(3)图 4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 图 4 自由组合 (4)4 0 一条染色体的两条染色单体 (5)图5解析 (1) 图 1 中 A1B1段形成的原因是 DNA 复制,基因突变常发生于该段。(2) 图 5 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对应于图 2 中的 E2F2段,D 2E2段发生了着丝粒分裂与图 1 中的C1D1段变化相同。(3) 雄性激素可促进雄性生殖细胞(精子)的形成,图 3图 5 中,图 4 为初级精母细胞,参与精细胞生成。图 5 为次级卵母细胞,其子细胞是卵细胞和第二极体;图 4 细胞中正在发生同源染色体分离与非同源

36、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这是孟德尔自由组合定律的细胞学基础。(4)图 3 细胞中,每极各有两对同源染色体,但因其无联会行为,故不形成四分体,和在着丝粒分裂前互为姐妹染色单体。(5)若图 1 纵坐标为细胞周期中核 DNA 数,则图 3图 5 中,只有图 5 的核 DNA 数与 D1E1段的相等。31.(7 分)某雌雄异株植物的紫花与白花(设基因为 A、a)、宽叶与窄叶(设基因为 B、b)是两对相对性状。将紫花宽叶雌株与白花窄叶雄株杂交,F 1无论雌雄全部为紫花宽叶,F 1雌、雄植株相互杂交后得到的 F2如图所示。请回答:14(1)宽叶与窄叶这对相对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A、a 和 B、b 这两对基因位

37、于 对染色体上。 (2)只考虑花色,F 1全为紫花,F 2出现图中不同表现型的现象称为 。 (3)F2中紫花宽叶雄株的基因型为 ,其中杂合子占 。 (4)欲测定 F2中白花宽叶雌株的基因型,可将其与基因型为 的雄株测交,若后代表现型及其比例为 ,则白花宽叶雌株为杂合子。 答案 (1)宽叶 两 (2)性状分离 (3)AAX BY 或 AaXBY 2/3 (4)aaX bY 白花宽叶白花窄叶白花宽叶白花窄叶=1111解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1)宽叶雌株与窄叶雄株杂交,F 1无论雌雄全部为宽叶,说明宽叶为显性。F 1紫花宽叶植株相互杂交后,F 2中两对性状自由组合,说明 A、a 和B、b

38、 两对基因位于两对染色体上。(2)只考虑花色,F 1全为紫花,F 2中有紫花和白花,该现象为性状分离。(3)F 2中雌株和雄株均出现紫花白花=31,说明花色对应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而雌株中全为宽叶,雄株中宽叶窄叶=11,说明叶形对应的基因位于 X 染色体上,由此推出 F1的紫花宽叶植株基因型为 AaXBXb、AaX BY,F2中的紫花宽叶雄株基因型为 AAXBY 和AaXBY,两者比例为 12,所以杂合子占了 2/3。(4)F 2中的白花宽叶雌株的基因型为 aaXBXB和 aaXBXb,要判断其基因型,可将其与 aaXbY 的白花窄叶雄株进行测交,若后代出现白花宽叶雌株白花窄叶雌株白花宽叶雄株

39、白花窄叶雄株=1111,则该白花宽叶雌株为杂合子;若后代雌雄均为白花宽叶,则该白花宽叶雌株为纯合子。32.(6 分)某地区从 1964 年开始使用杀虫剂杀灭蚊子幼虫,至 1967 年中期停用。如图是五年间蚊子幼虫基因型频率变化曲线。R 表示杀虫剂抗性基因,S 表示野生敏感型基因。据图回答:15(1)R 基因的出现是 的结果。 (2)在 RR 基因型频率达到峰值时,RS、SS 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4%和 1%,此时 R 基因的频率为 。 (3)1969 年中期 RR 基因型几近消失,表明在 的环境条件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 。 (4)该地区从此不再使用杀虫剂。预测未

40、来种群中,最终频率最高的基因型是 ,原因是 。 答案 (1)基因突变 (2)97% (3)不再使用杀虫剂 低(4)SS 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 R 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解析 (1)新基因 R 的出现是基因突变的结果。(2)如果 RS 基因型频率为 4%,SS 基因型频率为 1%,说明 RR 基因型频率为 95%,R 的基因频率为 95%+4%/2=97%。(3)RR 基因型几乎消失,此时是停用杀虫剂的时期,说明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RR 基因型幼虫比 SS 基因型幼虫的生存适应能力要低,所以被淘汰很多。(4)如果不使用杀虫剂,在未来种群中,最终基因频率最高的应是 SS,

41、因为在不使用杀虫剂的环境条件下,持续的选择作用使 R 基因频率越来越低,而 S 基因频率越来越高,所以是 SS 基因型频率最高。33.(12 分)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简称 SEDL)是一类软骨发育不良遗传病。因其发病较晚(一般 10 岁后才出现典型症状)而很难对症状前患者进行诊断。研究者对某 SEDL 家系进行了调查,结果如图 1(省略的家系成员均与此病无关),图中除第 V 代个体外其余均已成年。图 1(1)据图 1 分析,SEDL 是由 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其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图中第 V 代个体中,可以确定为杂合子的是 。 (2)为了实现对 SEDL 的早期诊断和遗传预测,研

42、究者利用遗传标记 DXS16 对该家系成员进行分析。已知 DXS16 是一类含有 CA 双核苷酸重复序列的标记,根据长度不同表示为D1、D2、D3。该家系部分成员 DXS16 标记如图 2 所示。16图 2由图推测,遗传标记 (填“D2” “D8”或“D10”)可作为 SEDL 致病基因的标记。 14、15、22 号个体中,需要在孕期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的是 。 结合图 1、图 2,推测家系中未能提供检测样本的 13 号个体的 DXS16 标记是 。 (3)为了阐明 SEDL 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对 SEDL 的致病基因和相应正常基因的结构及表达过程进行了研究。图 3根据图 3 信息,mRN

43、A 前体加工过程中, 序列均被完全剪除,一般认为它们与Sedlin 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不存在对应关系。 提取患者、携带者和正常人的 mRNA,经逆转录获得 cDNA 后 PCR 扩增其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结果如下表所示。mRNA 来源 患者 携带者 正常人扩增产物长度(bp) 567、425 679、567、537、425 679、537结合图 3 和表中数据可知,与正常基因相比,致病基因的成熟 mRNA 。由于 mRNA的起始密码子位于 E3序列内,可推测 SEDL 患者发病的原因是 。 基因测序结果表明:与正常基因相比,致病基因仅在 2区域发生了 A/TC/G 碱基对的替换,这种变异方式 (

44、填“属于”或“不属于”)基因突变。 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致病基因 2区域的碱基变化导致 SEDL 的原因 。 17答案 (1)隐 X 20 号 (2)D2 14 号和 22 号 D2 和 D8 (3)( 1 5) 缺失 E3 序列 无法合成 Sedlin 蛋白 属于 序列的碱基变化可引起 mRNA 前体加工过程剪接方式的改变,最终影响蛋白质的合成解析 试题分析:据图分析,图中是正常双亲生出了有病的孩子,说明迟发性脊椎骨骺发育不良(简称 SEDL)是隐性遗传病,且有病的个体都是男性,则该病最可能为伴 X 隐性遗传病。(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SEDL 是隐性遗传病,由于患病的都是男性,则该病的致

45、病基因最可能位于X 染色体上。由于 12 是患者,则图中第 V 代个体中,可以确定为杂合子的是 20 号。(2)根据遗传系谱图可知,在 5、6、12、14、15、20、21、22 个体中,肯定含有致病基因的有5、12、20,而 14、15、22 可能含有致病基因;结合图 2 分析,5、12、20 都含有 D2 基因,说明 D2 基因为致病基因,因此遗传标记 D2 可作为 SEDL 致病基因的标记。根据图 2 分析可知,14、15、22 号个体中,14、22 号个体含有致病基因,而 15 号个体肯定不含致病基因,因此需要在孕期对胎儿进行基因诊断的是 14、22 号。结合图 1、图 2 可知,6 号个体含有D8,22 号个体含有 D2,因此说明 13 号个体的 DXS16 标记是 D2 和 D8。(3)根据图 3 分析可知,mRNA 前体加工过程中,( 1 5)序列均被完全剪除。结合图 3 和表中数据可知,与正常基因相比,致病基因的成熟 mRNA 缺失 E3 序列;而 mRNA 的起始密码子位于 E3 序列内,则患者将无法合成 Sedlin 蛋白。基因突变包括基因中碱基对增添、缺失和替换。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致病基因 2区域的碱基变化导致 SEDL 的原因是:序列的碱基变化可引起mRNA 前体加工过程剪接方式的改变,最终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