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

上传人:brainfellow396 文档编号:1092502 上传时间:2019-04-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春高中政治6.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二框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识记真理的含义、真理的基本属性。2理解真理的具体性。3论证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分析说明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一次,亚里士多德看到,羽毛比铜球在空中下落得慢,于是它得出了个结论:重物体比轻物体下落得速度快。这种观点一直被人们认为是亘古不变的真理。1589 年,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当着其他教授和学生的面做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得出了重量不同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结论,从此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纠正了这个持续了 1900 多年之久的错误结论。牛顿为了验证伽利略的自由落体原理,做了真空管试验,发现在

2、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同时落地。如果不考虑地球引力,在真空中,石头和羽毛均不会落地,而是飘浮在空中。【自主探究】 (1)什么是真理?有人说,罗马教廷虽烧死了布鲁诺,却烧不死“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真理。这说明了什么道理?(2)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的认识,谁的认识是真理?这说明了真理的什么特点?(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罗马教廷烧不死真理,说明真理具有客观性,这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2)都是真理,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在既有空气阻力,又有地球引力的情况下,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在没有空气阻力,只有重力的真空管中,二者同

3、时落下;既没有引力又没有空气阻力,如在失重的太空舱中,伽利略的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也就失去了意义,牛顿的结论是正确的。上述材料说明,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一、真理是客观的1真理的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 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1规律的 正确反映。22出现真理和谬误的原因: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就是 真理,不符合的认识则是 谬误。3 4【想一想】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不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定?不

4、是。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表明承认人的认识上的主观性和差别性,并不等2于否定客观真理。3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虽然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其中只能有一种 正确的认识,即只能有一个真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真理面前5人人平等。6【判一判】 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客观的。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其形式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 条件和 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7 8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2真理都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 具体的 历

5、史的统一;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9 10【判一判】 真理超出条件和范围就会变成谬误,因此,真理中包含着谬误。真理和谬误有着严格的界限,二者不能混淆。真理能转化成谬误,并不意味着真理中包含谬误。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 实践到认识、再从 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1 12【判一判】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不能一次获得正确认识。错误。认识具有反复性。但对于一些简单事物及其现象也可能一次就获得正确认识。2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 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13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 社会实

6、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14追求真理是一个 永无止境的过程。15【判一判】 认识具有无限性就是每个人的认识是无限的。错误。认识具有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的认识会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无限发展。就每个人或某一时期的人来讲,认识又是有限的。3认识的发展。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 波浪式的前进或 螺旋16 17式的上升。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 认识和 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 发展真18 19 20 21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判一判】 认识运动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过程。错误。认识运动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往复过程,而是一个波浪

7、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探究点一 真理的特点有则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太太,整天坐在路口哭,被称为“哭婆婆” 。一天,一位禅师路过此地,便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禅师: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卖伞的人家,一个嫁给了卖鞋的人家。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卖伞的女儿,想到她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想她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所以,无论天晴下雨,她总是在哭。禅师听罢,脱口便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的女儿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自然不会哭了。听了禅师的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 。问题:(

8、1)请你想一想,下雨是好事还是坏事?(2)上述材料说明了真理具有什么特点?提示:(1)这个问题不好下结论,如果需要雨水时,下雨是好事;如果不需要雨水时,下雨不是好事,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好回答。(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正确理解真理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尽管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认识,但当一个人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他就获得了真理,且不容怀疑,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因此,真理是绝对的。(2)真理又是有条件的、具

9、体的。如果超出了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或者不顾条件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就会变成谬误。而且真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不断向前发展。因此,真理又是相对的。(3)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对待真理我们既要反对夸大绝对性的形而上学,又要反对夸大相对性的相对主义。2真理与谬误的关系判断真理与谬误的标准是主观与客观是否符合,符合的就是真理,不符合的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1)对立: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2)统一:二者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3)真理的发

10、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4)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二者的对立并不是绝对的,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4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失去了特定条件,它就会变成谬误。在集安高句丽壁画一书中,作者称图一为“剁肉图” ,把古人右手所持工具看作菜刀;后有研究者结合该书图二“烤肉串”和图三“厨师煽风” ,认为古人右手拿的是史称“便面”的中国古扇,因此图一应叫“烤肉图” 。对文物图像命名中存在的不同见解,应坚持的正确观点是( )A真理是客观的,是对客观对象的认识B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C真理是有条件的,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D真理是具体的,是相对特定的过程而言的【解析】 分析

11、材料可以看出, “剁肉图”的命名是错误的, “烤肉图”的命名是正确的,这体现了对同一确定对象的认识,真理只有一个,B 项符合题意;A 项说法错误,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C、D 两项不符合题意。【答案】 B探究点二 认识过程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经历了逐渐深化的过程。从最初讳言“市场”一词,到十二大提出“市场调节为辅” ,再到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十四大提出“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到十四届三中全会去掉了“社会主义”四个字,再到十六届三中全会的“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从十八大提出

12、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问题:中国对市场经济的认识的过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提示: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追求真理的过程,是一个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的过程。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又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比较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理解 原因 误区 方法论反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 从认识

13、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 “直线论” ,此观 与时俱进,5复性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对象是无限的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上升性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表明,对真理的追求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不断超越已有真理,但不会推翻已有真理点认为人的认识是直线式的前进;“循环论” ,此观点认为人的认识是一

14、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讲,就是要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某地在实践中对这“两座山”关系的认识经过了三个阶段:一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二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保住绿水青山;三是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这一认识过程( )每一阶段的特点相同 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发展过程 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经过实践和认识的多次反复达到了更高境界A BC D【解析】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正确,错误;认识发展的每一阶段各有其特点,错误。应选 D。【答案】 D一、辨一辨1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15、。( )2真理的最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3真理必须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 )4在一定条件下是真理,在另一条件下却成了谬误,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 )5因为主体不同,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有一个过程。( )6认识运动的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表明认识事实上是圆周运动。( )二、练一练知识点 1 真理是客观的1 “谎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的说法( )6A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有用性B是正确的,看到了真理的上升性C是错误的,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是错误的,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解析: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谎言无论重复多少遍,也不会由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歪

16、曲反映变成正确的反映即不会变成真理。题中观点是对真理客观性的否认,选 D 项;A、B 两项的判断错误;题意并没有涉及真理面前人人平等问题,C 项不符合题意。答案:D知识点 2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2在平面内,若直线 ac,直线 bc,则 ab;在空间中,若直线 ac,直线bc,则直线 a 与直线 b 不一定平行。这说明( )A人们难以完全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反复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D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解析:直线 a 是否与直线 b 平行,在不同条件下得出不同的结论,这说明了真理的条件性。故该题选 D。答案:D3真理和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

17、对对立的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C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解析: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一方面二者是对立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不能混淆;另一方面,真理与谬误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正因为这样,本题选 C。答案:C知识点 3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4人们在生产、生活中离不开计时,而要做到准确方便计时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从7“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到“立杆测影,划分一日” ,从“滴漏计时”到机械钟,从石英钟到原子钟人类对时间计量技术和方法的探索历程表明( )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追求真理是永无止境的 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超越自身而不断完善的过程 人类

18、认识的反复性决定了真理探索的过程性 基于实践的认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A BC D解析:错误,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认识的反复性;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而基于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材料强调了人类的计时技术和方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计时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向前发展,正确,A 入选。答案:A5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对毛泽东的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认识

19、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A BC D解析:本身说法错误。毛泽东的这句话,概括了认识运动的规律,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故符合题意。答案:B一、选择题1微博,更新快、互动性强,高度移动化和个性化等特点,正在日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被微博热议的有时候真相居多,有时候假象居多,热议还会使人们的观点莫衷一是。有人认为“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 ”该观点( )把检验真理的标准主观化了 否认了认识具有无限性、反复性 否认了真理在热议中变成谬误 否认了真理因人而异A

20、 BC D解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而不在于是否在微博中被热议,正确;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在微博的热议中,真理不仅不会走失,真理还会不断发展,8正确;真理会在不明真相的微博热议中走失,认为真理在热议中可能变成谬误,热议可能改变真理,故排除。答案选 A。答案:A2(2018山西省太原市阶段性测评)有人说,世上本无对错,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学会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对该观点认识正确的是(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正确的,因为真理是相对的 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 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

21、响 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是错误的,因为认识是具体的A BC D解析:认为“世上本无对错”是错误的,因为真理是客观的,符合题意,排除;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强调“从别人的角度看世界”有道理,因为认识受主观因素影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C。答案:C3(2018贵州遵义期中)英国哲人培根说过:“真理是时间的女儿,不是权威的女儿。”他主张打破“偶像” ,铲除各种偏见和幻想。这表明( )A真理和权威是相互排斥的B真理要靠科学理论来检

22、验C只有服从真理,才能具有权威D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解析: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D 正确;A、C 说法错误;真理要靠实践来检验,B 错误。答案:D4(2018山西省太原市阶段性测评)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课题,我们党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真理在发展中不断被推翻,不断被超越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A BC D解析:围绕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9社会主义的课题,我

23、们党进行艰辛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告诉我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适合题意;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但是,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地向前发展,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B。答案:B5人为什么比动物聪明,世界上主要有两派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人的脑容量大,然而总能发现比人脑更大的物种。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脑重”与体重之比,人是最大的,可是发现的一种野外鼠类,比例比人还高,可见“现有的观点,总能找得到反例” 。这佐证了( )人的认识能

24、力是有限的,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认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认识都包含着谬误的成分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A BC D解析:“人的认识永远不能达到真理”说法错误,不选;材料中的事例佐证了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不可能穷尽对事物的认识,正确;真理不包含谬误的成分,不选;材料中的事例佐证了真理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而是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正确。故本题答案应为 C。答案:C6(2018全国卷)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25、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从认识论看,提出上述创新性重大论断表明( )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化 改革发展的实践的自觉性、创造性不断增强 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可以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 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用新认识否定、代替已有认识的过程A BC D解析:党的十九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认识,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正确;党的十九大认识到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体现了实践的自觉性和创造性,正确;认识的指导作用不能超越具体条件的限制,错误;认识的发展并不是对旧认识的全盘否定,是形而上学的否定观,是

26、错10误的。故答案为 A。答案:A71965 年,毛泽东会见斯诺时,斯诺说他相信毛泽东著作的影响,将远远超过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毛泽东则回答:“这要看后人,几十年后怎么看。 ”“现在我的这些东西,还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东西,在一千年以后看来可能是可笑的了。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变化发展的 真理是客观与主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忌简单照搬 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 认识有待实践检验,是不是真理取决于实践的需要A BC D解析:表述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表述错误,排除;题目中的表述表明了认识具有无限性,是在实践基础上不

27、断变化发展的,超出了一定的条件和范围,真理也可能会变成谬误,故入选。选 B。答案:B8天气预报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但“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 。这说明( )真理具有相对性 人类永远无法获得真理性认识 真理性认识包含谬误的成分 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A BC D解析: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自然现象的无限复杂性说明了真理具有相对性;表述错误,人们可以获得真理;表述错误,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界限,不容混淆;符合题意,气候预报仍然是一门不精确的科学,说明了人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发展。故本题选 C。答案:C9(2018皖南八校联考)天文学家认为,每个星系中心存在一个超

28、大质量黑洞。有些星系中央的黑洞会吸积周围的物质释放高能辐射,这些星系核心被称为活动星系核。类星体是活动星系核的一种。过去人们认为,类星体会在数百万年内保持耀眼的光芒,然后花费上万年的时间逐渐暗淡。但观测发现,有些类星体只需几年时间便会变暗、消失。这一个观测结果表明( )认识会受到具体的实践水平的限制 真理往往在与谬误的辩难中产生 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认识永远在逼近真理的道路上前行A B11C D解析:后期观测打破了人们以往的认识,反映当时的认识受到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也说明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曲折的过程,故正确;过去人们对类星体的认识并非完全是谬误,排除;错误,否定了人们获得真

29、理的可能性。故答案为 D。答案:D10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 ,从“以法治国”到“依法治国”再到“法治中国” ,理论和实践上的路径,揭示了中国法治历经变迁的复杂历程,也展现了“治国凭圭臬,安邦靠准绳”的法治图景。中国法治历经变迁体现了( )真理与谬误往往相伴而行 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 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从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A BC D解析:法治思想的变迁并不意味着以往思想是谬误,故与题意不符合;中国法治思想的变迁说明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上升性,即追求真理永无止境,故正确;说法错误,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出发,且是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不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故排除

30、。故本题答案选 B。答案:B11(2018安徽屯溪一中期中)林语堂说:“人生在世,幼时以为什么都不懂,大学时以为什么都懂,毕业后才知道什么都不懂,中年又以为什么都懂,到晚年才觉悟一切都不懂。 ”人在一生中思想上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变化,是因为( )A个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B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C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D作为认识基础的灵感稍纵即逝解析:从不懂到懂,从懂到不懂,是因为个人的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C 正确;A 与题意不符;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认识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相反

31、,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B 错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D 错误。答案:C12苏轼初读王安石的诗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很不以为然:菊花敢与秋霜鏖战,显然只枯不落。于是,他随手续道,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待调任黄州后,苏轼偶入菊园,只见满地金黄、枝头无一朵枯花,顿觉汗颜。由此可见(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 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12更可靠 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 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A BC D解析:由于苏轼没有见过落地的秋菊,所以他认为王安石的诗句有误,当他偶入菊园,看

32、到落地的秋菊时才知道自己的认识有误,这表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具有反复性的过程,认识受人们的实践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制约,故符合题意;说法错误,不能说亲身的实践经验比他人的实践经验更可靠;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真理的条件性。故本题答案选 A。答案:A13近几年,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但关注的主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2011年至 2013 年强调农业科技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2014 年至 2016 年重点关注农业现代化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2017 年则侧重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这说明( )确定科学的主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 政策制定是不断克服谬误追求真理的过程 三农政策应随农村发展

33、实际的变化而变化 三农政策的制定实现了在继承中不断超越A BC D解析:近几年,中央持续关注“三农问题” ,但关注的主题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说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三农政策应随农村发展实际的变化而变化,三农政策是不断发展的,符合题意;粮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础,说法错误;在材料中未体现,应排除。故本题答案选 D。答案:D二、非选择题14(2018陕西咸阳期末)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

34、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请从追求真理的角度,说明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转变的正确性。答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客观的。党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论断的转变,科学揭示了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性。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我们党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真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13要矛盾发生了转变,我们党坚持与时俱进,及时提出新论断,丰富

35、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15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是有历史成功先例的,20 世纪 7080 年代,美、英相继陷入滞胀, “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沼。与需求学派的凯恩斯主义相对供给经济学坚持“小政府,大市场” 、自由竞争和企业家精神的理念,认为经济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因为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有学者认为,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借鉴供给经济学

36、理论,又不能简单照搬别国的成功模式和先例。结合材料,运用真理的相关知识加以说明。答案: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是真理最基本的属性。供给经济学,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性认识,具有普遍性的品格,对我国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借鉴作用。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真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就会转化为谬误。因此我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而不能囿于既有的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