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课时作业 16题组一 描写手法1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东黄庭坚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 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 又还是、秋将暮。【注】 阑:阻隔;阻拦;直饶:纵使;分付:交付。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答: 解析:上下两片的前两句均为眼前景(事),为实写;后两句均为想象中的景(事),为虚写。答案:上片前两句实写远望不见江东路,引起后两句梦中相见慰孤独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相见反衬了现实中的孤独。下片前两句实写灯前写信无人传,引起后两句错过大雁传信时的虚写(想象);想象中的暮秋雁断烘托了现实中
2、的情感阻隔。2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南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 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注】 “高人” ,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题目:这首词上片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具体分析。答: 解析:要联系诗句内容具体说明艺术手法,答出“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 “拟人、比喻”等要点。答案:画线句用了移情入景(或化静为动,或拟人、比喻)的手法,本是人望山,却说2青山想要向叶丞相倾诉衷肠,如万马奔腾而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山之连绵,并借此含蓄地表达对叶丞相的倾慕之情
3、,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指挥千军万马驰骋疆场的热切希望。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日暮倚杖水边 (金)王 寂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注】 此诗为王寂被贬官至河南蔡州时所作。指出“羁绪”在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首联在写法上的特点。答: 解析: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水国指的是蔡州。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后还要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的身世和命运,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麻呢?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屈原和白居易以自况
4、,颈联是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包含了对小人的轻蔑,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尾联袒露了作者在前途渺茫申冤无望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情。答案:内容:漂泊的旅思;谪官的愁思;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年华易逝的伤感;浮沉宦海的厌倦。特点: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以“羁绪”领起全篇。4阅读下面的诗,回答后面的问题。盆 池韩 愈池光天影共青青,拍岸才添水数瓶。且待夜深明月去,试看涵泳几多星。小 池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1)下列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3A韩诗第二句“拍岸才添水数瓶”用夸张手法写盆池极小。B 盆池的第三、四句写星
5、月无法倒映于池中,从另一角度写出了池小。C 小池诗中,泉曰“眼” ,流曰“细” , “细流”前着一“惜”字,足见诗人情趣在于精细处。D读小池诗,联想“接天莲叶无穷碧”诗句,同一诗人,笔法不同。(2)简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情画意的特点。答: (3)简要说明盆池和小池在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答: 解析:(1)等到夜深,明月走掉,再看我这小小的盆池里能够“涵泳”多少颗星星?是说虽小却能“涵泳”许多星星。(2)先在脑中想象“蜻蜓立荷尖”的图画,再延伸开去,揣摩这幅画的意蕴。(3)对比鉴赏。一个是从大处去写, “天影青青” “涵泳几多星” ;一个从小处去写,抓细节“蜻蜓立荷” 。答案:
6、(1)B(2)小荷、蜻蜓,一个“才露” ,一个“早立” ,两物相依,将自然界的和谐美形容尽致,以自然界的无限生机照亮全诗。(3)盆池取材小,而诗人从大处落墨,以小见大,用大字面写小景致。 小池则刻画精细,小荷蜻蜓浓缩为“盆景” ,大中见小。5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 【注】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 此词写于作者罢职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题目:作者大胆、巧妙地用“寒” “点”来描述景物,这样是否与整个画面协调?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本词艺术技巧
7、的理解。答题时不能将答题重点偏向“寒”4“点”所表达的情感,而要对“寒” “点”描写的内容与“画面”的关系进行分析,即对其艺术表现力进行分析。答案:协调。用易于产生伤感凄迷的“寒”描绘出山林的朦胧,颜色的深暗,与“斜”“暮”一起写出了初春傍晚景物的特点。傍晚的树林朦朦胧胧,使黑色的乌鸦在林外历历可见。用“点”字,使画面不但不粗疏空旷,而且具有动态美。这样,与词中作者描摹的初春傍晚农村美景相协调。题组二 表现手法专练6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送二兄入蜀卢照邻关山客子路,花柳帝王城。此中一分手,相顾怜无声。(1)诗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答: (2)“相顾怜无声”运用了什么描
8、写方法?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这是一道考查诗歌表达技巧的题目。前两句都是写景,前一句中,我们抓住“关山” “客子路”这两个特定的意象,就能明白写的是哀景,而后一句中,我们抓住“花”“柳” “帝王城”这几个意象,就知道写的是乐景,最后再结合诗中写的事件送二兄入蜀,可以确定其表现手法为反衬。第(2)题考查诗歌的描写方法,描写方法有写人及状物两类,而“相顾怜无声”描写的对象不是景,而是人,因而可以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去思考,人物描写的方法常见的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等。答案:(1)前两句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首句用“关山”两字概括了蜀道上的艰险,次句
9、“花柳帝王城” ,写出了“二兄”出发的地点长安,歌舞升平,一派繁华的景象,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长安的繁华反衬亲人在艰险的蜀道上将会感到的孤苦、凄凉,着墨不多,感情却备显深沉。(2)“相顾怜无声”抓取临分手时的一个细节描写,将兄弟间依依不舍、相互牵挂的惜别情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淋漓尽致。 “相顾”两字将相互间情深意切的目光传神地描绘了出5来,一个“怜”字传达出了兄弟间存在的挚爱之情, “无声”两字显示了不可名状的离别之痛,颇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意。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0、(1)上阕是如何表现“凄冷”的?答:(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诗歌的形象、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理解。(1)可从“秋阴时晴渐向暝”和“云深无雁影”分析。(2)分析表现手法:结合全词分析手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中心。分析思想感情:陈述全诗内容结合冷词热词突出情感主题。答案:(1)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雾昏暝,难得片刻的晴朗心情,这是凄冷之一;闻雁叫,却难见被云雾遮挡的鸿雁,更浸染思念亲朋情怀,景中寓情,这是凄冷之二。(2)诗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上阕寓情于景,写秋雨秋云无雁影,渲染凄寒的氛围;下阕以照壁孤灯、夜永之景衬情,把旅居之人酒后的
11、孤独、冷清刻画得很清晰。全诗表达了羁旅孤栖、难熬寒夜、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答题。绝句漫兴九首(其三) 杜 甫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衔泥点污琴书内,更接飞虫打着人。【注】 这首诗写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公元 761 年)。题目: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答: 解析: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低矮狭窄, “熟知” ,6是就燕子而言的。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来频”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室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
12、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刻画,给人以逼真的实感。答案: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点污琴书” “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游月陂程 颢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樽聊为晚
13、凉开。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题目:“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答: 答案:反衬(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 【注】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 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义?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答: 7解析:咏物之作,意在借物以寓情,托物以言志,此诗并非泛泛的咏蝶之作,而是寄寓了
14、诗人的身世之感。史载刘孝绰自幼聪颖,然恃才傲物,一生仕途坎坷。此诗前六句描摹素蝶形象,末二句以素蝶口吻表白情感,透露出作者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与追求。答案: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初入淮河四绝句(三) 【注】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怀。题目: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答:
15、 解析: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 “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答案:诗人采取了虚实相生的写法,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与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民自由往来的强烈渴望。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望驿台白居易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题目
16、: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分条简析。答: 8答案:以虚写实。闺妇看“当窗柳”遥思宦游人,宦游人见“扑地花”远想闺妇,两种思念的伤感皆是诗人的想象,却真切动人,收“实”之功效。情景交融,以物衬情。闺妇见柳丝柔长、柳色萋萋,思念宦游人;宦游人见花飞遍地、满目凋残,遥想妻子空闺独守、盼夫归来。写尽花柳伤春意,烘托两地相思苦、惆怅情。对仗与比喻。一、二句巧用对仗,使诗文形式整齐,音节顿挫。 “柳”喻“留” ,隐指闺妇情愫如柳丝不绝;“花”喻“妇” ,隐指妻子韶华流逝如落花随春而去。从“双方”同时写起,即“居人思客客思家” ,则更为感人。题组三 修辞类专练1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题目。送别杜审言
17、宋之问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春夜别友人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注】 公元 698 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 ,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1)宋诗颔联中的“江树远含情”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效果?答: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答: 9答案:(1)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作者因卧病不能相送,感
18、觉江边的树木都含着惜别之情。这样写使送别之情更加真切感人。(2)宋诗用典抒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来写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之情。陈诗借景抒情,高大的树木遮掩了向西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作者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未展芭蕉钱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题目: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答: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答题时先明确诗歌何处运用了比喻修辞,因为诗歌题目是“未展芭蕉” ,而诗句并没有出现芭蕉这一意象
19、,由此可知“芭蕉”是诗句中的“烛” “蜡” “芳心” “书札”的本体。回答其意蕴及表达效果时需要结合有关诗句,并紧扣比喻修辞的特点。答案:示例一:把未展芭蕉比作蜡烛。比喻非常新颖,点燃的蜡烛通常给人的感觉是红亮、温暖,这里却说未燃的蜡烛“冷” “绿” , “冷”使人感到那紧紧蜷缩的芭蕉上面似乎笼罩着一层早春的寒意;“绿”则给人美丽的联想。示例二:把未展芭蕉比成芳心未展的少女。在料峭春寒中蜷缩着“芳心”的芭蕉,仿佛是一位含情脉脉的少女,由于为寒意袭人的环境所束缚,只能暂时把自己的情怀隐藏在心底。 “怯”字不仅生动地描绘出未展芭蕉在早春寒意包围中蜷缩不舒的形状和柔弱轻盈的身姿,还把未展芭蕉宛若少女
20、娇怯羞涩的神情出神入化地传达出来了。示例三:把未展芭蕉比作未拆封的书札。未展芭蕉像是深藏着美好情愫的密封的少女书札,严守着内心的秘密。 “会被东风暗拆看” ,既准确地传达出大自然的微妙变化,又惟妙惟肖地写出了少女娇羞的情态,形神兼备,意味无穷。1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注】罗 隐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10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 ,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21、。题目: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1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唐多令邓剡 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 邓剡,字光荐,号中斋,文天祥的同乡和朋
22、友。本词为南宋灭亡之后,邓剡被俘,过建康(今南京)所写。题目:上片中“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 解析:本词作者邓剡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爱国心、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在金陵的吊友之作。本词的上片写景,在景物描写中隐含着亡国之痛;下片抒情,直截了当地写这种哀痛的感情。最后三句,作者又把笔触落到眼前的景物上来:将凄凉孤苦的图景和作者痛伤亡国的感慨之情完全融会在一起,收到了感人的艺术效果。本题考查了诗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答案:双关,明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暗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题组四 抒情方式1117阅
23、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望江南超然台 作苏 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 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注】 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题目: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答: 解析:上阕写登上超然台所见到的城中的景色。头两句点明季节特色,春虽已到,但尚未老。三、四两句直叙登台远眺所见。最后一句以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作结。这五句全是写景,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阕作者因景生情。先是点明了作者登超然台的具体时间
24、,那就是寒食清明时节。清明节又是中国传统的一个重要节日。作者从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自然而然地引发了思乡之愁,尤其是在清明节前后这样的日子。但他无法回家乡,于是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叹息一番,无奈地说:不要对老朋友说什么思乡之愁,倒不如用新火煮新茶来聊以自慰吧!“休对” “且将” ,这是无奈的,但也是最好的、最实际的一种解脱办法。最后诗人发出了“诗酒趁年华”的呼声,认为还是抓紧时间,借诗酒来自娱,度过这美好的时光。这里“年华”与前文的“春未老”又相呼应。作者政治上屡不得志,性格上又桀骜不驯,所以只好用旷达超然的态度来对待人生,以排遣自己的苦闷!这首词上阕写作者登上超然台所见台下“春未老”之
25、景,下阕因景生情,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乡思之情,情景交融为一体。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春虽未老,人却在无奈之中的思乡之情。这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闽中秋思(唐)杜荀鹤 雨匀紫菊丛丛色,风弄红蕉叶叶声。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图画不堪行。【注】 杜荀鹤,晚唐诗人。题目:此诗是作者客居福建时所写,后人评价极高,谓工于炼字。 “不着一字,尽得风12流”是诗文表情达意的最高境界。本诗在抒写内心情感方面即有此特点。试结合全诗内容,从诗歌抒情方法入手加以分析,写一段赏析文字。答: 答案:本诗全篇的抒情手法是以乐景衬哀情。前三句
26、写景,极尽明丽欢愉与气象开阔之能事,全然无北国秋日之萧瑟。末句两个“堪”字,即构成心绪的对比。他乡虽美,但只堪图画,不能解思乡之苦,作者乡思愈浓。诗歌无一句明言乡思,但曲致委婉之情,让全诗清新自然,境界全出。1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秋日登吴公台 上寺远眺刘长卿古台摇落 后,秋入望乡心。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注】 吴公台:在今扬州北,南朝古迹。摇落:零落。题目:诗的中间两联是如何写景的?请作简要分析。答: 答案:颔联通过对山高水深、游人罕至的描写,侧面烘托出环境的荒凉,古迹的零落。颈联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景,暮色中,只有夕阳依旧照
27、着旧台,空疏的林中回荡着钟声,更加突出了环境的萧索、僻静。或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2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酒泉子潘 阆长忆西湖。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题目:词的下片中,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是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 13解析:本题考查抒情的表达方式。解答此题时,要明确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本词下片写的是当日楼上的见闻, “笛声依约芦花里”写声,写出了笛声渺茫幽远、似有若无的韵致;“白鸟成行忽惊起”写形,用“忽惊起”写出了白鸟翩
28、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空灵之感。这两句词以景寓情,借景抒怀,渲染了清幽、空旷、辽远的背景,寄托了作者的喜爱和向往之情。答案:“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从芦花荡里隐隐约约传送出来的邈远的笛声,忽然惊起栖息在芦花荡里的白鸟,衬托出环境的清幽、空旷、辽远,表达了作者对此境的喜爱和向往之情。题组五 结构技巧2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古 意王 融 霜气下孟津,秋风度函谷。念君凄已寒,当轩卷罗縠 。纤手废裁缝,曲鬓罢膏沭。千里不相闻,寸心郁纷蕴。况复飞萤夜,木叶乱纷纷。【注】 王融(467493):字元长,南朝齐文学家,琅邪临沂(今
29、山东临沂)人。罗縠(h):一种丝织品。题目:这首诗的开头和结尾分别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请结合诗句内容具体赏析。答: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开头和结尾在结构上的作用:具体分析时,不能脱离所在语境。这是一首闺怨诗。开头的一、二句,用“霜气” “秋风”描摹秋天寒冷的状况。三、四句,写闺中女子因感受到风霜的凄寒,联想到了行人的寒冷。于是动手为行人缝制罗衣。诗歌开头如此处理,情由景起,因景生情,闺中女子正是看到此景,生出了对远行人的挂念之情。五、六句, “废”表现女主人公矛盾的心情:不为行人做寒衣,担心对方挨冷受冻;为他缝制,又无法寄达。 “罢”表现女主人公没有心思梳妆打扮。七、八句,写出行人远离,女主
30、人公内心郁闷、痛苦。最后两句,以景结情,用飞萤、木叶纷落的夜景来烘托思妇内心的纷乱凄凉之情。 “乱纷纷” ,不仅写出落叶之状,而且写出思妇此时苦痛的心境。14答案:诗歌的开头因景生情,引起下文,霜气、秋风从北而来,风霜的凄寒引起女主人公对远行人的挂念。结尾以景结情,秋夜漫漫,思绪万端,流萤飞动,秋风萧瑟,木叶纷纷,这凄寒的夜景进一步烘托出思妇纷乱苦痛的心境。2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阮郎归无名氏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帘半卷,燕双归。讳愁 无奈眉。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 迟。【注】 作者一作秦观。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劫:围棋术语。(1)词上半阕的景物
31、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答: (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答: 解析:(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词的上半阕选取的意象有“春风吹雨” “落花” “小池寒渌” “落日” ,这些是古典诗词中典型的愁苦类意象。结合下阕作者的情感,以及小注中对“讳愁”的注解,景物描写对全词感情抒发的作用不难得出。答题步骤:首先答出感情基调,然后结合词句具体分析。(2)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诗歌情感应注意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答题时要注意词的“末尾两句”的限制。答案:(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压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至犹豫不决,落子迟缓。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