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主题线索】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及曲折发展的 历程。 【主要表现】 (1)19世纪四五十年代:随着西方经济势力入侵,传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开中国近代化之先河;在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诱导下,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艰难发展。 (3)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及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为迅速的发展进入黄金时
2、期;全民族抗战时期,民族资本主义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在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三座大山的压制下,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民族工业迎来“新的春天”。,第28讲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与民族工业的兴起,考纲考情分析,要点史料探究,高考教材连线,主干知识整合,考点即时演练,考纲考情分析 考题角度备考分析,主干知识整合 整合知识夯实基础,抓主干,一、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前提条件: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 重要因素: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 历史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
3、 主要原因:近代西方 的入侵。 内部根源: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资本主义,(2)表现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的衰败,标志着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19世纪六十年代起,解体速度加快。 农业:中国农产品的 程度有一定发展;“耕”“织”分离。 手工业:中国的各传统手工业部门遭到沉重打击;“纺”“织”分离。,手工棉纺织业,商品化,上海,(3)特点 解体速度: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 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 解体动力:外因为主要动力,即 的入侵。 解体结果: 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 (4)影响 自然经济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的产生、发展奠
4、定了基础。 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的附庸。 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 。,东南沿海,外国资本主义,自然经济,民族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冲击了封建制度,2.洋务运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王朝内外交困,内有 ,外有列强入侵;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的统治。 (2)概况 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的 ,维护清朝统治。 代表: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指导思想: 。,太平天国运动,科技,中体西用,(3)措施 以“ ”为旗号,创
5、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 等。企业性质均属官办,产品由政府直接分配给军队使用,企业内部的管理采用衙门管理的形式,与旧式的官府工作十分相似。 以“求富”为旗号,创办近代 ,如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 等。多采用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形式,产品投放市场,对外国资本主义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 、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 等一批新式学堂并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外交走向近代化:创建总理衙门总揽一切对外事务。,自强,福州船政局,民用工业,开平煤矿,北洋,京师同文馆,(4)企业性质:采用官办、 、官商合办的形式。存在消耗高而效
6、率低,洋人垄断生产技术等弊端,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5)失败: 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6)性质: 开明阶层的自救运动。 (7)评价 积极作用:迈出了中国 的第一步,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的 起到一定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局限性:只学习西方的科技,不改变中国的制度。“ ”的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向富强。,官督商办,甲午中日,封建地主阶级,近代化,经济侵略,中体西用,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 1.背景 (1)封建 逐步解体,提供了客观条件。 (2) 企业的丰厚利润,起了刺
7、激作用。 (3)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 ,起了诱导作用。 2.表现:上海的 、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3.影响: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产生,新的阶级力量产生。,自然经济,外商,生产技术,发昌机器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三、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世纪末) 1.原因 (1)甲午战后,列强的 输出进一步瓦解自然经济。 (2)甲午战后在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下, 的限制。 (3)受民族危机刺激,“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兴起。 2.表现:民间出现办厂热潮;企业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由沿海向内地扩展。 3.影响:为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经济和阶级基础。,资本,清政府放宽对民
8、间设厂,重理解,1.鸦片战争对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产生的巨大影响 (1)一批中国传统手工业走向没落,其中主要是与进口洋货直接对立的手工业,如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 (2)同样是受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内部曾经长期受压制的另一批手工业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因为市场需求大,诸如土法造纸业等制造的产品是机制品无法完全取代的,所以土洋长期并存。 一些传统工艺的手工业因较少受到外国商品的竞争或者具有民族特色而得到了继续发展,如抽纱、织袜、制发网、制草帽、制钨、制肠衣、制砂、制珐琅等。但它们大多由包买商组织生产,单个家庭劳动以及手工工场形式较少。 那些逐渐依附
9、于国际市场和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手工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除了传统的制茶业、丝织业以外,在磨坊、酱园、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等行业中也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其中某些行业还开始运用机器进行生产。,2.多角度认识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3.甲午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对民族工业发展的影响 甲午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表现为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的 特点。 (1)资本输出:以企业贷款和设厂修路为主要形式。 企业贷款:甲午战争后,外国银行在中国的投资不仅贷款总额庞大,而且投资的范围也不断地扩大,民族工业是其重要的贷款对象。在近代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是
10、帮助其实现工业化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夹缝中的近代民族工业,仍然受到近代列强侵略势力在内的各种势力的非难,列强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企业贷款,不是为了帮助其工业的发展,而是掠夺经济利益。,设厂修路:列强通过马关条约及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特权,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的权利。列强在华开设的工厂凭借雄厚的资本做后盾,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规避了关税,又利用种种特权减免各种捐税,在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甚至形成了行业垄断。与开设工厂相呼应的是列强在中国修筑铁路,这使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形成了有形交通网络,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廉价原料的掠夺和商品的倾销,使民族工业的商品受到排挤,严重阻碍了近代中国
11、民族工业的发展。 (2)商品输出:从商品市场来看,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为商品输出开辟了道路。中国在18951898年,4年间洋货的输入超过输出1.3倍,平均每年入超4 700多万两,总记录超近1.9亿两。帝国主义的商品倾销,进一步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加速了中国城乡手工业的破产。进口的货物中,以棉布、棉纱、煤油、纸烟、面粉、钢铁、杂货等日用品居多,很少有工矿企业的机器设备随着外国商品的大量倾销和农产品的大量输出,到19世纪末,中国的国内外市场已经为外商所控制。他们以雄厚资金为后盾,操纵市场,任意抬高或压低货价。,4.官办洋务企业民营趋势 (1)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这个结论是说洋
12、务运动“富国强兵”的目的没有实现,不是说洋务企业随着战败而破产。 (2)官办军工企业因编练新军的需要仍有发展。军工企业改革经营管理方式,转产民用产品,逐渐走向市场。江南制造总局扫除官场习气,注重质量,制造的轮船被誉为长江各轮之冠。 (3)民用工业的发展则没有间断。洋务派创办的纺织工厂几乎全部转为民办。湖北纺织局因亏损停顿,租给广东商人承办,逐渐扭亏为盈。1913年,张謇任农林、工商总长时提出,凡是农林、工商部所属的官办企业,全部停办或招商 顶办。,5.洋务运动没能实现富国强兵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 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洋务派只学习西
13、方科学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管理制度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 是图。,6.买办 (1)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这类被外商雇用的商人,可作为外商的翻译,也可处理外国商界与本国政府间的双向沟通。 (2)鸦片战争后,中国废止公行制度,外商乃选当地中国商人代理买卖,沿称买办。后来,外商为减少买办的中间佣金,逐渐采取与中国人直接交易的办法,买办遂
14、转化为单纯的外商雇员,称“华经理”或“中国经理”。 (3)买办阶层推动了中国的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要点史料探究 研习史料探究重点,主题一,欧风美雨的冲击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材料 从香港和五口输入的外国商品,使中国几千年来的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而逐步改组。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据那个时候西方人的观察,“中国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所得区区工价,实非美国工人所能自给。上海如此,他处尤为便宜,盖该口工价已较内地丰厚。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面对这种情况,因西方势力楔入而产生的经济变化只能像水面波纹一样
15、层层翻出,缓缓荡开。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但问题的复杂性在于:这种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具有两重意义。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问题】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结构被侵蚀和改组的表现,概括指出其“两重意义”。,【解析】由“当一部分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破产的时候,总会有一批生产者被抛出生产之外,成为多余的人”得出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由“致远方男女来谋食者日繁有徙,离家不计也”得出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逐步产生。由“新的生产方式在取代着旧的生产方式,并因此而造成了城乡社会生活的种种变化”得出两重意义:一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16、对封建专制制度形成了冲击;二重意义是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导致新的经济因素的产生,促进社会变革。,【参考答案】表现: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近代工业逐步产生。(如近代民族工业、外商企业也可) 两重意义: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加速了旧制度的崩溃;新的经济因素产生,促进近代社会变革,中国社会逐步融入工业文明潮流。,主题二,危机中的自救晚清政府近代化,材料 表一 洋务运动主要内容,表二 清末新政主要内容,【问题】比较表一、表二,提取两项有关晚清政府改革举措的变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解析】首先,根据题中要求,提取两项变化的信息。如:清政府由进行器物变革到进行制度变革;晚清留学生由留学欧美为主变为留学
17、日本为主等。其次,结合所学,对所提取的两项信息逐一加以说明。如:对晚清留学生由留学欧美为主变为留学日本为主进行说明,可以从甲午战败国人受到震动,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极大成功,清政府财政困难等角度说明。,【参考答案】变化一:清政府逐渐废除科举制。说明:科举制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有识之士的推动;西学传播和新式学堂的兴办;民族工业发展需要各种实用人才。,变化二:清政府由重农抑商到振兴商务、奖励实业。 说明: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的需要;列强经济侵略加深;遏制革命以挽救统治危机。 变化三:清政府由进行器物变革到进行制度变革。 说明:列强侵略加深;清政府自身统治危机加深;立宪派推动。 变化四:晚清留学生由留学
18、欧美为主变为留学日本为主。 说明:日本距离中国近;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日本明治维新成功;政府财政更加困难。 变化五:清政府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说明:辛丑条约规定;适应列强侵略的需要;适应清政府统治的需要。(回答两项变化即可),深化拓展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1.思想上:洋务派面对新的形势,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最早的近代化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经承认“中学”的不足,也使中国人的观念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始具有近代意识。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方式,培养了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 3.
19、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清朝同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高考教材连线 透析高考教材补缺,角度一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典例1】 (2016全国卷,28)19世纪中期以后,中国市场上的洋货日益增多,火柴、洋布等用品“虽穷乡僻壤,求之于市,必有所供”。这种状况表明( ) A.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 B.商品经济基本取代自然经济 C.民众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 D.中国市场由被动开放转为主动开
20、放,【试题分析】题干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是19世纪中期以后,洋货大量涌入,即使偏僻的农村地区,火柴、洋布等用品在市场上都有供应。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可知该现象的历史背景是,近代以来欧美列强以枪炮不断打开亚非拉国家的国门,紧接着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在此过程中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形成;近代中国亦不例外,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列强对华商品输出不断扩大和深入,城乡市场日益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市场上的洋货无论数量和种类都不断增多,对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这种状况一方面给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另一方面使民众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密切。因此,C项正确。中国关税主权开始丧失是在1842年中英
21、签订南京条约后;商品经济在整个近代都没有取代自然经济;洋货大量涌入主要是西方列强用武力打开中国国门的结果,尽管到了19世纪末中国市场逐步走向主动开放,但与本题材料无关。故A、B、D三项均不正确。,答案:C,角度二 洋务运动的社会环境 【典例2】 (2015全国卷,28)奕 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 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 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 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时期的社会环境。题干介绍了
22、洋务派官员因倡导洋务而遭受社会冷遇和讥讽的历史现象,提示学生将洋务运动与社会舆论联系起来。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一些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从而展开了一场洋务运动。作为新生事物,遭到保守势力的抵制和反对,从中反映出洋务运动与传统观念存在冲突,A项正确。兴办洋务不等于崇洋媚外,崇洋媚外是指崇拜西方一切,谄媚外国人,洋务派仅仅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与崇洋媚外的含义相差甚远,B项错误。材料中洋务派官员遭讥讽是因为学习西方,而不是学习哪些内容,这些人比洋务派还要保守,不会批判洋务派不改制度,C项错误。这些
23、保守人士并非因为外国列强侵华而讥讽洋务派,而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目的,D项错误。,答案:A,角度三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 【典例3】 (2017全国卷,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1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20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1钱。这一举措( ) 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 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试题分析】开平煤矿为洋务派创办民用企业的代表之一,开平煤矿所产之煤所缴纳的出口税大大降低,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提高了
24、洋务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A项正确。降低出口税的仅仅局限于开平煤矿,民间土煤不在其列,开平煤矿的市场竞争压力减轻,加强企业管理的动力减弱,也不利于中国整个煤矿业的发展,B、D两项错误。开平煤矿投产起到了分洋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但“摆脱了”的表述错误,排除C项。,答案:A,【教材补缺】 洋务企业的经营方式 1.资本来源: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资金全部来源于官府拨款,企业完全属于国家。民用工业的资金来源则比较复杂,存在着官办、官商合办、官督商办三种形式,其中官商合办和官督商办都有民间资本的介入,带有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 2.技术条件:洋务企业都是采用机
25、器生产,这是其不同于古代官营手工业的主要表现,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 3.企业管理 (1)洋务运动缺乏统一的领导核心。洋务企业都是地方级的,其兴衰往往与一个或几个地方督抚大员紧密相连,如张之洞创办的钢铁厂因其职务调动而随之迁移兴办。,(2)军事工业完全采用官僚化的管理,企业的管理者由政府委派,有相应的官位等级。民用企业虽然采用了西方的董事制度,管理者由董事会决定,但是,企业也是控制在官府手中,这是洋务企业官僚化严重、贪污盛行、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4.市场经营:军事工业的产品直接调拨给军队使用,不存在市场经营的问题。民用企业的产品投放市场,企业一般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但是,为保证企业的利润,
26、很多洋务企业拥有特权,在全国或者在某地具有一定的垄断性,不允许民间设厂与洋务企业竞争。 5.工人雇佣:洋务军事工业的雇佣劳动力并非完全的自由劳动力,工人不能随便离职;民用工业的雇佣劳动力则相对自由,但是,相对而言,洋务企业的劳动者在社会上属于较高收入群体,工人一般不愿意离职。,角度四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典例4】 (2017全国卷,28)1897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
27、 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试题分析】甲午战争的一个重大后果就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矿设厂,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已经被外资打破,再限制民间设厂已经没有意义,D项正确。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对经济影响很小,A项错误。“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是洋务运动时期的旧做法,不是“至今两年来”的新做法,B项错误。19世纪末,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是进一步扩大,不是减少,C项错误。,答案:D,角度五 晚清政府走向近代化 【典例5】 (2018全国卷,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
28、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 成理),【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张
29、之洞筹建汉阳铁厂历经曲折,之后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等信息,可得出筹办钢铁企业要先解决技术和资源问题、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充满艰难曲折、新中国对民族工业的改造等启示,然后根据所提取的启示,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证说明。,答案:略。,【教材补缺】 晚清政府适应近代化的表现 1.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举办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人才,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开启了近代中国工业文明的先河,是中国经济
30、、军事、外交、教育近代化的起步。 2.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甲午战争失败后,晚清政府为扩大税源,实行“振兴实业,奖恤工商”的新经济政策,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较宽松的政策环境,客观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3.1898年维新变法期间,清政府制定了经济改革措施: 保护农工商业,设立农工商局,提倡开办实业; 设立铁路、矿产总局,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设立全国邮政局,裁撤驿站等等。清廷以上谕形式发布振兴工艺给奖章程,这在“以农为本”“重农抑商”“耻言技艺”的中国具有极大的积极意义。,4.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提倡、规范和奖励工商,设立与商部配套的机构律学馆(负责
31、起草有关经济法令和政策)、商标馆(负责商标事宜)、商报馆(及时报道各信息)、商务学堂、工艺局等。这表明传统封建政府的职能有所转变。之后又推出“预备立宪”,试图通过法律的变革和“宪政”的允诺最终实现“皇位永固”。“新政”和“预备立宪”虽是迫于内外压力不得已而为之,但促进了中国经济和法制的近代化,具有进步意义。,考点即时演练 实战演练夯实基础,编者选题表,1.(2018湖南益阳调研)下表是根据严中平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整理的近代农产品出口情况一览表。该表反映出近代中国(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加深 B.出口贸易以农产品为主 C.占据国际贸易优势地位 D.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解析:A 从
32、材料信息来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农产品出口比重大幅增加,这说明中国日益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农民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故A项正确,C项错误;材料信息只反映中国农产品出口比重增长较快,但从其比重看并非以其为主,故B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故排除D项。,2.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手工业中的农家棉纺织业、制针、制烛、木版印刷等行业走向没落,另一批手工业行业如制茶业、丝织业、缫丝、轧花、制裘、毛笔、中药加工、木器却意外得到了发展的空间。这表明( ) A.自然经济有较强的独立性 B.近代经济地区发展不平衡 C.中国已陷入资本主义市场 D.技术水平决定行业竞争
33、力,解析:C 鸦片战争对中国手工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战后,一批中国传统手工业走向没落,主要是与进口洋货直接对立的手工业,如农家棉纺织业,而那些逐渐依附于国际市场、能适应外国资本主义需要的手工业获得较快发展,如制茶业等,故C项正确。,3.(2018辽宁沈阳一模)马克思曾经说过:“依靠武力迫使清政府签订的南京条约,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影响这种出口贸易障碍的主要原因是( ) A.英国工业生产产量不足 B.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 C.中国通商口岸数量过少 D.英国的产品有质量问题,解析:B 根据“在促进英国对华出口贸易方面,没有发生丝毫影响”,结合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虽
34、然实现五口通商,但由于受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英国商品在中国并不畅销,这是由中国传统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的,即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故B项正确;英国工业革命后,生产能力大大提高,机器生产,产品质量好,故A、D两项错误;C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4.(2018四川绵阳诊断)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 111部。这一现象( ) A.推动了新思想的萌发 B.有助于洋务运动开展 C.摆脱了传统夷夏观念 D.为戊戌变法奠定基础,解析:B 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18681879年”来看,属于洋务运动时期,因此这一时
35、期翻译西方国家报刊、书籍,有助于洋务运动的开展,故B项正确。新思想的萌发是在鸦片战争前后,排除A项;C项“摆脱了”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戊戌变法是在1898年,与材料中的这一现象没有关系,排除D项。,5.(2018河南天一联考)1898年清政府颁布的振兴工艺给奖章程中规定:“如有能造新器切于人生日用之需,其法为西人旧时所无者,请给工部郎中实职,许其专利三十年。”这反映了当时清政府( ) A.开始具有了知识产权意识 B.注重选拔实用型的人才 C.具有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 D.已确立了工业立国政策,解析:C 材料强调了清政府对发明“为西人旧时所无”技术的发明者进行重奖,说明其鼓励发明创造,具有
36、赶超西方的求强心态,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但不能说明是“开始具有”,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选拔人才,而是对能够发明新机器者的奖励,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工业的重视,但不能说明已经确立工业立国政策,故D项错误。,6.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的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解析:C 19世纪中期海关总税务司的设立,意味着列强控制了中国的海关,故A项错误;华商在自己国家还要“由海关征收出厂税”,实际上加重了民族工业的负担,不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故B项错误;民族工业的负担加重,同时还要受海关的控制,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出现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