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116784 上传时间:2019-04-3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通用版)2019版高考数学二轮复习第一部分第一层级边缘送分专题常用逻辑用语、定积分、推理与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排列与组合课件理(普通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看到充分与必要条件的判断,想到定条件,找推式(即判定命题“条件结论”和“结论条件”的真假),下结论(若“条件结论”为真,且“结论条件”为假,则为充分不必要条件).,快审题,3.看到命题形式的改写,想到各种命题的结构,尤其是特称命题、全称命题的否定,要改变的两个地方,2.看到命题真假的判断,想到利用反例和命题的等价性;看到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的真假判断,想到联结词的含义,2.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真假的判定方法,将命题等价转化为另一个便于判断真假的命题,等价法,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例如p:A,q:B, 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集合法,定义法,1

2、.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的三种判定方法,准 解 题,正、反方向推理,若pq,则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若pq,且q p,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或q是p的必要不充分条件),(2)特称命题:要判定一个特称命题为真命题,只要在限 定集合M中至少能找到一个元素x0,使得p(x0)成立即可;否则,这一特称命题就是假命题,(1)全称命题:要判定一个全称命题是真命题,必须对限定集合M中的每一个元素x验证p(x)成立,要判定其为假命题时,只需举出一个反例即可,1.“A的充分不必要条件是B”是指B能推出A,且A不能推出B;而“A是B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则是指A能推出B,且B不能推出A.,避 误 区

3、,2.命题的否定只需否定结论,而其否命题既要否定条件又要否定结论.,1.破解归纳推理题的思维3步骤,准 解 题,看到由特殊到一般,想到归纳推理;看到由特殊到特殊,想到类比推理.,快审题,(1)发现共性:通过观察特例发现某些相似性(特例的共性或一般规律);,(2)归纳推理:把这种相似性推广为一个明确表述的一般命题(猜想);,(3)检验结论:对所得的一般性命题进行检验,一般地,“求同存异”“逐步细化”“先粗后精”是求解由特殊结论推广到一般结论型创新题的基本技巧,2.破解类比推理题的3个关键,准 解 题,(1)会定类,即找出两类对象之间可以确切表述的相似特征;,(2)会推测,即用一类事物的性质去推测

4、另一类事物的性质,得出一个明确的猜想;,(3)会检验,即检验猜想的正确性要将类比推理运用于简单推理之中,在不断的推理中提高自己的观察、归纳、类比能力.,求解有限制条件排列问题的主要方法,妙 解 法,1.看到“在”与“不在”的排列问题,想到特殊优先原则,快审题,2.看到相邻问题,想到捆绑法;看到不相邻问题,想到插空法,3.看到分组分配问题,想到先分类,再在各类中先分组后分配.,(1)直接法:分类法:选定一个适当的分类标准,将要完成的事件分成几个类型,分别计算每个类型中的排列数,再由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得出总数,分步法:选定一个适当的标准,将事件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分别计算出各步骤的排列数,再由分步乘法计数原理得出总数,排列、组合问题的易错点,避误区,(2)捆绑法:相邻问题捆绑处理,即可以把相邻元素看作一个整体与其他元素进行排列,同时注意捆绑元素的内部排列,妙 解 法,(3)插空法:不相邻问题插空处理,即先考虑不受限制的元素的排列,再将不相邻的元素插在前面元素排列后的空中,(4)除法:对于定序问题,可先不考虑顺序限制,排列后,再除以已定元素的全排列,(5)间接法:对于分类过多的问题,一般利用正难则反、等价转化的方法,(1)分类标准不明确,有重复或遗漏,(2)混淆排列问题与组合问题,(3)解决捆绑问题时,忘记“松绑”后的全排列.,谢谢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