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1127994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专题4.2种群数量的变化测试(提升版)新人教版必修3.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专题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满分 60 分,40 分钟完成)班级 姓名 总分1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内容,下列关于种群及其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同种生物所有成年个体的总和B同一生物的种群密度在同一环境中总是不变的C种群中各个年龄期的个体数比例适中,种群数量将呈增长趋势D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答案】D2.观察下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种群呈现“J”形增长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天敌、食物充足、生存空间无限等B. 呈现“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C. 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

2、“S”形曲线D. “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 K 值【答案】B【解析】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无限增长,呈现 J 型曲线,A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不断加大,种群数量不能无限长大,呈现 S 型曲线,B 错误;在自然界中,由于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的增长呈现 S 型曲线,2C 正确;J 型曲线中种群能无限增长,没有 K 值,S 型曲线存在环境容纳量,即 K 值,D 正确。3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年份 二 三 四 五 六 七甲种群数量/乙种群数量 13 135 11 095 065 033

3、 0A甲乙两种群均为 S 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答案】C4如图所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甲曲线) ,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乙曲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 “S”型曲线B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 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 1.7 倍,则第 5 年种群数量是 N01.75C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K 时,增长率最大D图中

4、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 K 值不变【答案】A3【解析】在自然界中,因为受到坏境条件的限制,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都是“S ”型,故正确。假设甲种群第一年数量是 N0,种群数量下一年总是前一年的 1.7 倍,则第 5 年种群数量是 N01.74,故 B 错误。大熊猫种群数量为 K/2 时,增长率最大,故 C 错误。图中阴影面积代表环境阻力,其面积增大 K 值也会减小,故 D 错误。5如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乙种群为害虫,则在 t4时防治效果最佳B. t1t 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 t3t 5时问内甲、乙两种群

5、的年龄组成不同D. t4时,甲的种群密度最小,乙的种群密度最大【答案】C6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如图表示甲乙个体数量比随时间变化的坐标图。据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甲乙两种群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其中乙为捕食者B甲乙两种群均为“J”型增长,增长不受本身密度制约4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 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D0t 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答案】C【解析】甲种群与乙种群存在生殖隔离,说明是两个物种。题图显示:随时间的推移,甲乙个体数量的比先增加后减少,最后在 t 时刻降为零,说明甲种生物的数量先增后减,最终被淘汰,因此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t 时刻两种群竞争程度最低,

6、A 错误,C 正确;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乙种群最终呈现“S”型增长,甲种生物最终被淘汰,但甲乙两种群的增长都受本身密度制约,B 错误;0t 时间范围内,甲种群出生率先高于乙种群的出生,而后二者的出生率相等,最后甲种群出生率小于乙种群的出生率,D 错误。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要灭菌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D使用血细胞计数板时,先滴加培养液,然后放置盖玻片【答案】C8如图表示一片草原上的兔子和狼达到相对稳定状态后一段时间内相对数量变化的

7、趋势,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甲、乙分别表示兔子和狼的数量变化B狼的 K 值接近 B 点对应的数值5C兔子的 K 值接近 C 点和 D 点对应的数值D第 3 年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答案】B【解析】据图中曲线变化可知,甲的数量最先达最大值,随着乙数量的增加,甲的数量在减少,推测甲为被捕食者兔子,乙为捕食者狼,A 正确;K 值是指在自然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容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它不是固定不变的,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B 错误;种群数量会在 K 值附近上下波动,从图上分析,兔子的 K 值应该接近 C 点和 D 点对应的数值,C 正确

8、;据图分析可知,第 3年时兔子的数量在下降,因此狼的数量会因缺乏食物而下降,D 正确。9某草原 6 年前引入食草动物(甲) ,跟踪调查甲与草原上初级消费者鼠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下:时间 1 2 3 4 5 6鼠种群数量(只) 50000 45000 21000 21200 21000 21200甲种群数量(只) 2000 2500 4000 4500 4300 4400若不考虑气候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的引进不能改变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B在调查期间甲的种群增长曲线不符合“S”型C引入食草动物甲使该草原鼠的环境容纳量降低D该草原中的所有生物及土壤构成草原生态系统【答案】

9、C10假设在某草原上散养的某种家畜的种群呈“S”型增长,该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6A种群增长速率为甲时,该家畜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种群增长速率为乙时,该家畜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值C若要持续尽可能多地收获该家畜,可以在丙点时适当捕获D种群增长速率为丁时对应的种群数量可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答案】B二、非选择题(30 分,每格 2 分)11.(16 分)一调查小组对我国东部某地群落进行深入调查,获得有关信息资料,请分析回答:(1)调查小组对某块荒地的几种常见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一般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2)

10、。取样时,关键要做到_。如果 4 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_,该入侵物种在入侵初期类似于_型增长,原因是_。年份植物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甲 10.0 9.2 8.0 6.8 5.5乙 3.0 2.1 1.1 0.3 0.1丙 0.3 0.6 1.1 1.5 2.3丁 3.0 2.0 0.4 0 0(2)如图为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分析该种群在30 年中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_年,第 2030 年间种群的出生率_(填“”)死亡率。第 15 年时,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型。7【答案】(1)样方法 随机取样 丙 “J” 生存环

11、境适宜(或资源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2)20 衰退【解析】(1)样方法需做到随机取样;外来物种入侵初期种群数量的变化类似于“J”型增长。(2)初始几年 值大于 1 且不变,此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值小于 1 时,种群数量减少,第 15 年时减少最快,减少至第 20 年时不再减少,此时种群数量最少;20 年后 值等于 1,此时种群数量不变。12.(14 分)下图为华科大附中高二年级的小明同学建构的种群知识框架图,请据图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_,表示_。(2)种群的“J”型曲线增长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_等,其数学模型:Nt=N 0 t中, 值与增长率的关系是增长率=_。(

12、3)利用方法调査田鼠种群密度时,若一部分被标记的田鼠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填“偏大” “偏小”或“相等” ) 。(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_,从而降低该种群密度。(5)为了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小明又做了“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的实验。该实验小明重复了三次,原因是_。在用血球计数板(2mmX2mm 方格)对某一稀释 50 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 16,据此估算 10ml 培养液中有酵母菌8_个。【答案】 (1) 出生率或迁入率 年龄组成 (2)气候适宜,没有天敌 (-1)X100% (3) 偏大 (4)性别比例 (5)减小误差 2X10 7(4)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了害虫种群正常的性别比例,从而导致出生率降低,进而导致种群密度降低。(5)在验证种群数量的“S”型增长实验中,为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减小实验误差,应进行重复实验。在用血球计数板(2mm2mm 方格)对某一稀释 50 倍的样品进行计数时,发现在一个方格内(盖玻片下的培养液厚度为 0.1mm)酵母菌平均数为 16,据此估算 10mL 培养液中有酵母菌=1650(220.110 -3)10=210 7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