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上传人:eveningprove235 文档编号:1128113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第04课蜀相(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 04 课 蜀相1作者简介 杜甫,字 ,诗中常自称 ,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 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 三别 (具体篇名)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 760 年) 。1.子美;少陵野老;杜工部;诗史;诗圣;现实主义;新安吏 潼关吏 石壕吏 新婚

2、别 垂老别无家别1赏析首联,本联“寻”字用的怎么样?为什么第一句不称“蜀相”而称“丞相”呢?“寻”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而不是漫不经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所以才下了这样一个“寻”字。它还有力地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时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诗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这里不称“蜀相” ,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亲切。2在第二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你认为哪两个字最为传神,为什么?本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自” “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

3、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 “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3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了什么内容?“三顾” ,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 “频烦” ,多次地烦劳。 “天下计” ,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搞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 ,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 , “开”指帮助刘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

4、禅匡济艰危。 “济” ,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 “老臣心” ,指诸葛亮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4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英雄这里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5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1下列画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北渚(zh) 袅袅(nio) 眇眇(mio)B沅江(run) 薜荔(b) 澧水(l)C潺湲(chn) 云汀(tn) 九嶷(y)D踯躅(zh) 黄鹂(l) 谁堪(k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繁琐 大散关 暇瑜互见 艰苦卓绝B娇惯

5、 瓜洲渡 一文不名 要言不繁C商榷 对簿公堂 楼船夜雪 怨声载道D纰漏 塞上长城 迫在眉捷 轩然大波3下面句中不属于赞颂诸葛亮的一项是A复汉留长策,中原仗老臣。B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C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4下面对句中加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映阶碧草自春色(映照) B隔叶黄鹂空好音(美妙)C出师未捷身先死(快速) D长使英雄泪满襟(长久)5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柏树茂盛之意,营造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表达出诗人对蜀相的崇敬之情。 B

6、 “映阶”二句的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绿色,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着树叶,传来黄鹂动听的歌声,可有谁听呢?C “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主要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 “长使英雄”一个“长”字则更是扩大了其范围,自古至今又有多少像诸葛亮一样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物,也包括杜甫自己。6对这首诗中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 “丞相祠堂” ,今称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 “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别称。B “映阶” ,映照着台阶。 “好音” ,爱好音乐。C “三顾” ,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多次登门拜访的事。

7、“两朝” ,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D “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英雄” ,这里是泛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7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丞相祠堂”写起,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B杜甫这首诗感情基调是赞美、敬仰 。 C “自”与“空”两个字,让人深切地体验到祠堂凄凉冷落的气氛,表现出来了感伤叹婉的情调,突出了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D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表达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寄寓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政治理想。8下列诗句没有使用比拟的一项是A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B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C

8、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D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9下列诗句,没有包含“反问”技巧的一项是A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白居易长恨歌 )B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C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杜甫蜀相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 )10下列对联颂扬的人物,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A诸葛亮 杜甫 范仲淹B岳飞 李白 范仲淹C岳飞 杜甫 孟子D诸葛亮 李白 孟子11根据对联的上联,拟写下联。(1)三

9、顾频烦天下计_(赞颂诸葛亮)(2)史诗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_(赞颂杜甫)12前一段时间,一组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传。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肩扛机枪,时而挥刀切瓜,时而身骑白马,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对“杜甫很忙”持宽容态度的有之,持反对态度的也不少。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发微博说:“调皮的孩子,无奈的杜甫,南村群童再次调侃诗圣,公若在世,何处?拄杖一叹,宛然一笑而已。 ”(1)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微博中所说的“南村群童”欺负杜甫一事出自杜甫的哪首诗歌?请写出诗中叙述这一事件的几句诗句。(2)请你针对这种涂鸦现象写一段 80 字左右的话,表达你的批驳

10、态度。(一)阅读杜甫的蜀相 ,回答后面问题。蜀 相杜 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1你认为颔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武侯庙佚 名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正统不 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1 “莫将成败论三分”一句与蜀相中的哪一句意思较为接近?从意蕴看,哪一句内涵更为丰富?请作简要分析。2 “南阳祠宇空秋草”一句中的“空”与“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

11、”含义一样吗?你认为这两句诗哪一句写得好?请说出理由。(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曲江 【注】 二首(其二)杜 甫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传语风光共流转,暂时相赏莫相违。【注】曲江:唐代长安城名胜,唐玄宗开元年间大加修整,池水澄明,花卉环列。此诗写于乾元元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因上奏章救房琯触怒肃宗而被疏远。1这首诗前两联写出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境况?请简要概括。2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18 年高考新课标卷 III】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2 题。精卫词 王 建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但得海水

12、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2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1B【解析】B 项,“沅”应读 yun。2C【解析】A 项,“暇”应为“瑕”;B 项,“繁”应为“

13、烦”;D 项,“捷”应为“睫”。3D【解析】D 项,是文天祥表达自己气节的。4C【解析】捷:胜利,成功。5C【解析】“两朝”指东汉和蜀汉”错。6B【解析】好音:优美动听的鸟鸣。7B【解析】不全面。还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8B【解析】体现比拟手法的词语有“劝孤影”“孤鸿号”“才下眉头,却上心头”。9C【解析】该项为设问,自问自答。10A【解析】内容上能对应人物的事迹、精神,形式上符合对偶句的要求即可,答案不唯一。12(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2)示例一:从表面上看,虽然这只是学生的随意涂鸦行为,但其中一些恶搞

14、,甚至是丑化杜甫形象的图片,折射出校园道德教育的缺失。学校应确立正确的教育方向,端正教育思想,为学生树立好的行为规范。示例二:这是童心吗?这是幽默吗?这就是潮流吗?这已丧失了对伟大诗人的尊重。包容有尺度,娱乐有底线,世界文化名人值得世界的尊重和礼遇,“杜甫很忙”值得我们思考和反省。 (一)1分别是“自”“空”。碧草春色,黄鹂好音,着一“自”字,着一“空”字,以乐写哀,凄凉之极,突出了祠堂的荒凉,表达了诗人的感伤之情。2 抒 发 了 对 诸 葛 亮 的 仰 慕 之 情 , 对 诸 葛 亮 功 业 未 就 的 惋 惜 之 情 , 也 表 达 了 诗 人 报 国 无 门 、 理 想 难 以 实 现

15、的 悲 哀 。(二)1“出师未捷身先死”。一般说来,杜诗这一句内涵更为丰富,因为除了交代史实外,还含有惋惜、痛心之感,而“莫将成败论三分”更侧重客观的评述。【解析】本题考查对诗句含意和意蕴的理解,且包含对比。解答时要将两首诗对比作答。2前一个“空”为“空剩”,后一个“空”为“空有”(皆答“空有”也对)。杜诗中的“空“所营造的意境更为丰厚,“隔叶黄鹂”与“映阶春色”呈现了一幅春意盎然之图,但作者感受独特:祠庙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而好音无人来听,更具以乐景写哀情,更显其哀的效果。其景中含情,情景交融的写法较“南阳祠宇空秋草”更胜一筹。【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对关键词语内涵

16、的鉴赏,先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然后把该字放在诗句中理解它具体的表达内容。(三)1生活困窘;仕途失意;年华已老。【解析】解答本题,可先根据题干找到相应的诗句。前两联说的是天天典当春天的衣服,暮春典当春衣,暗示冬衣已典当完了。拿典当的钱去换酒喝,天天喝醉才回,到处都欠下酒债,现年事已高,人活七十岁自古以来就少。再结合诗人写作本诗的背景,就能概括诗人的境况了。2表达了对美好春光即将流逝不能尽情欣赏的惋叹之情;表达了祈盼与美好春光“共流转”的惜春之情;借欣赏春光表达诗人忘却人生失意的积极心态(或“旷达之情”“无奈之意”)。1 A【 解 析 】 此 题 考 查 鉴 赏 古 代 诗 歌 作 品 的 形

17、象 、 语 言 和 表 达 技 巧 的 能 力 。 本 题 所 选 的 诗 歌 材 料 是 一 首 七 言 古 风 ,诗 歌 作 者 针 对 精 卫 填 海 这 个 古 代 神 话 中 “精 卫 ”这 个 人 物 展 开 议 论 , 抒 发 自 己 的 情 怀 。 对 于 阅 读 面 广 、 知 道这 个 神 话 故 事 的 学 生 , 难 度 不 大 ; 但 对 于 阅 读 面 较 窄 、 不 了 解 这 个 神 话 故 事 的 学 生 , 则 有 一 定 难 度 。 题 中 所给 的 四 个 选 项 , 前 三 项 分 别 就 诗 歌 的 内 容 进 行 赏 析 , 后 一 项 对 诗 歌

18、 的 语 言 进 行 赏 析 。 其 中 , A 项 说 法 涉 及 诗歌 第 一 句 , 从 诗 的 后 两 句 “高 山 未 尽 海 未 平 , 愿 我 身 死 子 还 生 ”可 看 出 作 者 对 精 卫 这 个 神 话 中 人 物 的 赞 美 ,可 知 该 项 “作 者 对 精 卫 填 海 的 动 机 感 到 困 惑 ”说 法 有 误 。【 名 师 点 睛 】 解 答 此 题 , 要 注 意 几 方 面 的 结 合 。 一 是 诗 句 内 容 的 正 确 理 解 , 二 是 作 者 通 过 全 诗 所 传 达 出 来 的思 想 感 情 的 准 确 把 握 , 三 是 对 诗 歌 各 句

19、 所 运 用 的 表 达 技 巧 的 正 确 分 析 , 四 是 对 相 关 诗 歌 的 正 确 理 解 和 赏 析 。比 如 D 项 , 就 必 须 对 白 居 易 的 观 刈 麦 的 语 言 特 点 有 正 确 的 把 握 。2观点一:同意。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观点二:不同意。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名师点睛】这是一道主观性答题的试题。组织答案时,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题目要求对“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这个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因此答案要明白无误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不能含糊;而且都要说出具体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