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1137915 上传时间:2019-05-0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周测3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周测 3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基 础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843 年 11 月 27 日,英国驻广州领事要求租用广州石围塘,该块地皮本是中国商人潘绍光的物业。地主潘绍光同意出租,但要求英方必须补偿佃户搬迁损失二万两,否则不能强拆。由此可见广州租界( )A侵犯了清朝司法主权和农民利益B是中方受制于英国而被迫划割C遭到当时国人痛恨并且强制收费D由清人拥有所有权并收取租金解析:潘绍光是地主,所以不能说明英国侵犯了农民利益,故 A 项错误;材料没有说国家受制于英国,而是站在个人角度说事,故 B 项错误;材料也没反映中国国人痛恨英国,故 C 项错误;材料意思

2、是地主潘绍光向英国出租土地时“要求英国支付搬迁补偿费和租金” ,说明其拥有所有权,故 D 项正确。答案:D2(2018天津模拟)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 ,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这里的“在此以后”是指( )A 辛丑条约签订后 B 马关条约签订后C 北京条约签订后 D 南京条约签订后解析:材料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开始以资本输出为主, 马关条约中“允许日本在华开设工厂”起了这样的作用,故 A、C、D 项错误,故 B 项正确。答案:

3、B3(2018咸阳市模拟)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这被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这反映出当时的清政府( )A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B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C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D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解析:据材料“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交涉的焦点是公使驻京 ,这被- 2 -清政府列为谈判中的第一要事 ,而开放外贸口岸等很快达成了协议”可知清政府仍然抱着天朝上国的心态与外国交往,而英法等国是按照国际惯例和清政府进行交流,在清政府眼里只有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而没有国家平等原则和国际法等近代外交的理念,

4、认为英法违背国家平等原则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认为公使驻京违背国际法不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担忧公使驻京破坏司法主权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维护天朝上国的传统规制符合题意,故 D 项正确。答案:D4(2018太原市模拟)(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参议院议决以五色旗为中华民国正式国旗,并请大总统孙中山颁布各省执行。但孙对此表示异议,复函据理力争,且以临时大总统名义提请参议院对这一议决加以复议。临时参议院立即对此进行重新讨论,最终正式决定五色旗为中华民国国旗。这一过程表明( )A五族共和思想成为共识B南京临时政府统而不治C共和原则得以初步实践D民主观念日益深入人心解析:根据材料“孙对此表示异议据

5、理力争” ,并不能体现共识,故 A 项错误;根据所学,中华民国奉行三权分立,故 B 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民主共和制下,三权分立原则得到初步的实践,故 C 项正确;材料不体现民主观念对民间的影响,故 D 项错误。答案:C5北洋政府于 1914 年、1923 年、1925 年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但是,各省军政长官动辄以通电的形式干预立宪活动,甚而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这说明当时( )A民主共和力量日渐消亡B宪政的实行缺乏有利环境C北洋政府缺乏法治观念D君主立宪仍得到广泛支持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出民主共和力量的状况,故 A 项错误;各省军政长官“干预立宪活动”“武力威胁国会的存在” ,反映出当时中国宪政的

6、实行缺乏有利环境,故 B 项正确;北洋政府“先后制订了三部宪法” ,体现出其并不缺乏法治观念,故 C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出各省军政长官对君主立宪的态度,故 D 项错误。答案:B6有学者说:“五四时代是个分水岭,从此军阀要过时,国会的花要谢,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幕府来的士,从袁世凯训练下来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 ”该学者认为五四运动( )A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结束B导致了国家政权的更替- 3 -C将改变中国的社会主导力量D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解析: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故 A 项错误;五四运动没有导致国家政权的更替,故 B 项错误;据材料“从袁世凯训练下来

7、的新兵,都要让给新的知识分子与北伐革命军了”可知五四运动后,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故 C 项正确;五四运动时期还没有促进中华民族的觉醒,故 D 项错误。答案:C7下列属于 1926 年国民政府出兵北伐路线图(局部)的是( )解析:A 图属于鸦片战争路线图,故 A 项错误;B 图属于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示意图,故 B 项错误;C 项属于第二次鸦片战争路线图,故 C 项错误;D 项属于北伐战争路线图,故 D 项正确。答案:D8据时人记载,武昌的政治口号之多,超于香烟广告之上,譬如“一切权力属于党” “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肃清反革命派” “拥护革命中心力量” “巩固革命联合

8、战线”等,全城“几成一口号世界矣” 。该记载描述的现象反映了( )A武昌起义获得成功B国民革命运动扩展到武汉C中国共产党取得革命领导权D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解析:武昌起义获得成功与材料中的“政权归于革命的民众” “巩固革命联合战线”等不符,故 A 项错误;国民革命时期,重视群众的力量,强调工农组成革命联合战线,与材料信息相吻合,故 B 项正确;中共取得革命的领导权是在南昌起义之后,故 C 项错误;武汉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与材料中的“拥护革命中心力量”不吻合,故 D 项错误。答案:B- 4 -9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潮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

9、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表明( )A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B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C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D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解析:革命顺应中国当时社会发展的潮流,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半数不赞成” ,证明有部分赞成革命,故 B 项错误;这种保守观念受到传统封建思想影响,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有半数不赞成革命” ,说明革命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 D 项正确。答案:D101932 年颁布的剿匪区内各省农村土地处理条例规定:“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 ”这表明( )A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B土地革命的

10、成果得到承认C政府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D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缓和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在土地革命中分得的地主的土地,一律以发还原主确定其所有权为原则”可知地主土地所有制重新确立,故 A 项正确;规定否定了土地革命的成果,故 B 项错误;根据前面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政府维护地主土地所有制,但并没有纵容地主兼并农民土地,故 C 项错误;规定不会缓和农民和地主之间的矛盾,故 D 项错误。答案:A11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决议指出:“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想以乡村包围城市 , 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

11、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A坚持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C认为工人联合农民斗争方可取胜D开始反思“乡村包围城市”的观念解析:据材料“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所以组织政治罢工,扩大到总同盟罢工,加紧工人武装的组织与训练,以树立武装暴动的中心力量,是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的主要策略”可得当时中共中央决议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 项正确。答案:B- 5 -12(2018乌鲁木齐诊断)1931 年,赵镜元在全国义勇军运动一文中写道:“自辽吉事件发生,国人痛恨暴

12、日之侵凌,国难之未已,于是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 ”“辽吉事件”意味着( )A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C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D国民政府全力支持义勇军运动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时间点 1931 年,不难得出赵镜元指的“辽吉”事件就是九一八事变,根据“全国之义勇军运动,中央倡之,学界导之,各界从之,呈风起云涌之观”可知,中华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故 A 项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鸿章 1895 年 3 月 19 日在日本马关指出:“

13、此次战争,实获两个良好结果。第一,日本利用欧洲式之海陆军组织,取得显著成功,足以证明黄色人种亦决不逊于白色人种;第二,由于此次战争,中国侥幸得以从长夜之梦中觉醒,此实为日本促成中国发愤图强。日本有不弱于欧洲各国之学术知识,中国有天然不竭之富源,如两国将来能相互合作,则对抗欧洲列强亦非至难之事。 ”蹇蹇录中译本材料二 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和影响下,西方列强在共同侵华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表现出较为复杂的利害关系。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争夺为辅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勾结是暂时的,争夺是绝对的,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李智慧列强侵华史(1)根据材料一,简单归纳李鸿章

14、对甲午中日战争结果的主要认识以及你的看法。(10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最能反映列强之间关系变化本质的观点,并用史实说明“甲午战争前以勾结为主甲午战争后逐步以争夺为主”这一观点。(15 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近代西方列强侵华及其历史影响,要根据甲午中日战争的史实及马关条约的历史影响解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一观点进行分析和归纳。第(2)问,根据西方列强在侵华问题上的分歧和合作进行解答。答案:(1)认识:否定种族歧视理论;促进了中华民族觉醒,促进了国民发愤图强;要求中日联合,共抗欧洲列强。看法:其观点掩盖了战争的侵略性质,没有看到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巨大灾难,表现了其迎合日本侵略

15、者的一面和封建统治的腐朽。(10 分)(2)观点:“一切都以各自的政治经济利益为转移” 。甲午战争前史实:英法联合发动第二- 6 -次鸦片战争,美俄两国暗中帮助;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共同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后史实: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列强争相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抗日战争中,美日矛盾激化,英美支持中国抗战。(15 分)14(2018昆明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洪秀全(1814 年1864 年),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将西方基督教与中国的传统思想相结合,创立了“拜上帝会” ,主张建立“天下为公”的盛世。他在反对封建统治的同时,也反对列强侵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

16、国,称天王,1853 年以南京作为首都,改名天京,1864 年在天京自尽,太平天国在他去世后不久覆亡。孙中山(1866 年1925 年),青少年时代受到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以“洪秀全第二”自居,他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三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创立五权宪法 。他高举反封建的旗帜, “起共和而终二千年帝制” 。文字材料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等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12 分)解析:材料中洪

17、秀全、孙中山为坚持中国民主革命的革命者,也是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者,可以以两者为代表,阐述近代中国人不断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历史,也可以阐述先进中国人对中国近代化的不断探索。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评分要求:提炼观点明确、合理,必须源于材料;论据准确,史论引用合理,须为中国近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示例一观点: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坚持民主革命斗争。(4 分)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情相结合,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经过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取得新民

18、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8分)示例二:观点:先进的中国人不断进行近代化道路的探索。(4 分)- 7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道路。林则徐、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掀起洋务运动;康有为、梁启超学习君主立宪,领导戊戌变法;陈独秀以“民主” “科学”为旗号,发起新文化运动。中国人学习西方先后经历了学习器物、制度、文化三个阶段,不断为后人的探索抗争奠定基础。(8 分)能 力 卷一、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48 分)11838 年 6 月,大臣黄爵滋上奏道光帝严禁鸦片。道光帝将此奏折下发各地将军督

19、抚,令其“各抒己见,妥议章程,迅速具奏” 。不久,收到 29 份议复奏折。检视这些奏折,基本上没有提到英国,对禁烟可能导致英国的反应亦未提及。这反映了( )A官场中结党营私现象严重B鸦片走私与英国政府无关C地方大员都反对严禁鸦片D “夷夏之辨”观念根深蒂固解析:材料中未提及官员关系,故 A 项错误;鸦片走私与英国相关,故 B 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地方大员对鸦片的态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官员不重视英国与走私鸦片的关系,故 D 项正确。答案:D2(2018德阳诊断考试)下表是各国在中国路债中所占的比重统计表(单位:万元)。据表中数据的变化可推知,当时( )18941904 年 19051914

20、年 时段国别 负债额 % 负债额 %英国 5,908 65.8% 15,649 38.2%德国 8,526 20.8%美国 1,739 4.2%日本 2,697 6.6%法国 6,625 16.2%比利时 3,066 34.2% 5,724 14%总计 8,974 100% 40,961 100%A中国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命运B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C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更加激烈D中国政府财政已被列强控制解析:从 18941904 年只有英国和比利时拥有路债,19051914 年英德美日法比均有路债,- 8 -英国和比利时的比例有所降低,反映了列强争夺在华利益更加激烈,故 C 项正确。答案:C318

21、86 年 8 月 7 日, 纽约时报发表文章,对上海租界作了如下描述:租界拥有享有独立行政权力的工部局和由纳税人选举产生的议会,市政管理运转良好。这里有很好的下水道,有清洁的供水系统和完善的照明系统,个人财产也受到了良好的保护,人们没有失窃和失火之苦,居民们可以在路况极好的街道上舒适地行走。对租界分析错误的是( )A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B租界的存在对中国主权造成了严重危害C为保障国人生活的安全舒适树立了榜样D作者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立场解析:材料反映出列强以西方文明管理上海租界市政,客观上促进了上海城市建设的现代化,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租界的存在损害中国领土主权,故

22、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租界只是为保障洋人在华生活的安全舒适,故 C 项错误,符合题意;纽约时报作为西方媒体,对租界市政管理的赞美体现其为殖民者辩护的立场,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18安庆市模拟)1908 年,清政府颁布的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规定:城镇乡均为地方自治体。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材料反映了( )A自治带有较强的欺骗性B自治受西方民主宪政影响C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D清政府已经放弃专制统治解析:材料无法体现出自治带有欺骗性,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乡设立议事会和乡董,实行议事与行政分立。乡议事会在本乡选民中

23、选举产生,为议事机构”可以看出晚清时期的自治受到了西方民主宪政的影响,故 B 项正确;清政府对地方失去控制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清政府尚未放弃专制统治,故 D 项错误。答案:B5(2018滨州市模拟)1903 年,清政府成立商部;1904 年,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律 。此后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等相关法规。据此推断合理的是( )A清政府致力于全面改革B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被放弃C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提高D民族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据材料“清政府成立商部” “又陆续颁布奖励公司章程等相关法规”可知清政府- 9 -鼓励发展工商业,有利于提高工商业者地位,故 C 项正确。答案:C6

24、有学者研究表明:在革命的前夜,由于缺乏中央权力,政府当局腐败,常常导致由城市精英管理市政。清政权倒台以后,在长达数月之久的时间里,大多数中国城市实际上是由商会和行会协同管理。这一情形( )A体现了城市管理的近代化B说明商人的宗族凝聚力较强C反映出城市管理的系统化D有助于保护商人的共同利益解析:商会一般是指商人依法组建的、以维护会员合法权益、促进工商业繁荣为宗旨的社会团体法人,具有互助性、民间性、自律性、法人性,故 D 项正确。答案:D7不断传诵复制的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顾维钧“中国不能失去山东,正如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的精彩发言,更在电影中得到呈现。目前学者们遍查资料档案,并未发现该精彩发

25、言的记录。对此,我们最应持的态度是( )A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更具有价值B宁信其有,不排除以后会找到相关资料证据C文艺影视作品中的演绎、渲染是正常合理的D该发言反映了国人的心声,也具有史料价值解析:顾维钧的发言只是被人口头传诵,并没有实际史料足以证明其真实性,因此其史料价值遭到怀疑,而且从内容上可以看到,顾氏的发言主要是强调了山东对于中国的重要性,没有从法理上解释山东应当归属于中国的原因,所以我们最好应该研究顾氏如何从法理上驳斥日本会显得更具有价值,故 A 项正确。答案:A8中国国民党农民运动讲习所于 1924 年在广州成立,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培养学生 400多人,其中 1/3 的学生

26、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其他人则回原籍从事农民运动。该讲习所的举办( )A标志革命重心转向农村B开辟了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C掀起了土地革命的高潮D实践了国民革命的政策策略解析:革命重心转向农村是在秋收起义后,故 A 项错误;民主革命是反帝反封,材料主要介绍的是农民运动,故 B 项错误;土地革命是 19271937 年,与材料无关,故 C 项错误;国民大革命主张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其中就包括农民,故 D 项正确。- 10 -答案:D9(2018安阳市模拟)史料记载:某年 5 月,武汉政府连续发出通告、训令,不准工农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禁止工会、农会逮捕反革命和没收其财产,保护“公正绅耆”和“军

27、人田产” 。这说明( )A国民政府破坏国共间合作B汪伪集团傀儡的特征明显C国民革命军取得北伐胜利D国民党抗战后期开始反共解析:根据“武汉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材料现象发生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国民革命时期,结合材料“不准工农团体举行集会和示威游行,禁止工会、农会逮捕反革命和没收其财产”得出国民政府破坏国共间合作,故 A 项正确;根据前面分析可知,当时尚未建立汪伪政权,故 B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北伐战争,故 C 项错误;国民党抗战后期开始反共与材料无关,故 D 项错误。答案:A10(2018菏泽市模拟)1928 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

28、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解析:1928 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对苏区进行经济封锁,根据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故 A 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是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故 B 项错误;1928 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故 C 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是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 D 项错误。答案:A11(2018唐山市模拟)1935

29、年 1 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 。会议通过了张闻天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总结的决议 ,集中全力解决当时最紧迫的军事路线和组织领导问题,但却没有提出政治路线的错误问题,反而确认“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的” 。而且讲得有根有据,连路线错误的暗示都没有。主要是因为( )A担心党内发生严重分裂B缺乏稳定的政治大环境C错误性质没人认识清楚D政治路线问题并不重要- 11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没有提出政治路线的错误问题” “党中央的政治路线无疑义的是正确” “连路线错误的暗示都没有”得出担心党内发生严重分裂,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做法正是为了维护政治环境

30、的稳定,故 B 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错误性质没人认识清楚不符合史实,故 C 项错误;政治路线问题并不重要说法错误,故 D 项错误。答案:A12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同胞发出“宁教白山黑山尽化为赤血之区,不愿华胄倭奴同立于黄海之岸”的誓言,抗日救国义勇军、抗日联军、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十九路军、大刀会、红枪会等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军。这表明( )A军队力量壮大是抗日取胜之本B民族矛盾的解决已成当时社会的共识C日军速战速决的阴谋开始破产D世界反法西斯东方战场已经拉开序幕解析:抗日取胜之本是全民族的抗战,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之后,还未形成全民族的抗战,所以不能说已经形成社会共识,故

31、 B 项错误;日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是淞沪会战,故 C 项错误;据材料信息,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武装纷纷痛击日本,局部抗日打响,中国的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一部分,故 D 项正确。答案:D二、非选择题(第 13 题 25 分,第 14 题 12 分,共 37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793 年,英国派出使团到中国,希望与中国建立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乾隆皇帝拒绝其派遣使节常驻北京的要求,英国只能向中国派出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商务监督。鸦片战争后,为了阻止外国使节进京觐见皇帝,由兼任五口通商大臣的两广总督来接受外国使节的国书,但外国使节获得了平等地和中国官员联系的权力。第二次鸦片战

32、争后,清朝政府最终同意外国公使驻京,而外国使节觐见清朝皇帝得以实现则是在 1873 年。至此外国驻华使节制度在中国完全建立。摘编自李潜虞试论外国驻华使节制度的建立兼论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外关系是建立在朝贡体系基础上的,与其他国家的来往主要由礼部负责。1861 年,恭亲王奕奏请而获准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凡与洋务有关者均属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但是随着外国各种侵略势力的逐渐深入,他们对总理衙门越来越不满意。1901 年,清政府下令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在处理对外交涉方面,基本顺应了时代潮流。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

3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13 分)- 12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2 分)解析:(1)第一小问“背景” ,结合明清时期和近代中西方发展的差距,从西方建立外交关系的目的、近代外交在近代国家交往中的地位、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国家政策等方面,总结列强急于在中国建立驻华使节制度却困难重重的背景;第二小问“过程” ,结合材料一,按鸦片战争前、鸦片战争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三阶段概述该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基本过程。(2)第一小问“原因” ,从材料一、二中相关信息提取概括即可作

34、答;第二小问“评价” ,结合近代中国外交制度建立的背景、过程和意义的史实,可对晚清外交走向近代化进行评价。答案:(1)背景:西方列强急欲打开中国市场;建立外交使节制度成为近代西方各国交往的惯例;传统“华夷之辨”观念的影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回答其中 3 点得 6 分)过程:鸦片战争前设商务监督;(2 分)鸦片战争后开始派驻使节,但局限于与五口通商大臣的官方往来;(2 分)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获取了外国公使进驻北京的权利,并在此后进一步得以觐见皇帝。(3 分)(2)原因:西方列强的外力强制;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观适应;华夷体系思想的衰落与部分先进中国人的积极探索。(6 分)评价:近代中国的

35、外交是在与列强的冲突与交往中,被迫变革外交制度以逐步实现近代化转型的;外交的近代化转型也表明中国社会是在屈辱中走向世界的;中国外交制度的变革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6 分)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关于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根据在教材中要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的精神,教育部要求对各级各类教材进行修改,在 2017 年春季教材中要求全面落实。请你们对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进行全面排查,凡有“八年抗战”字样,改为“十四年抗战” ,并视情况修改与此相应内容,确保树立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教育部基础

36、教育二司2017 年 1 月 3 日你是否认同这种修改,请结合相关史实予以说明。(12 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析:材料中观点为将“八年抗战”改为“十四年抗战” ,对此观点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认同则以将“十四年抗战”分为局部抗战与全民族抗战,肯定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局部抗战活动,强调抗战的长期性;不认可则强调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的抗战活动仅为局部抗战,而“八年抗战”强调全民族抗战。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答案:评分参考:认同(2 分)。 “八年抗战”以卢沟桥事变(2 分)为标志,是中国全民族抗- 13 -战的开始(2 分);“十四年抗战”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开始进行抗日斗争(2 分),所以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十四年抗战”的提法重视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贡献(2 分),将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大的历史阶段,有助于更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整个历史。(2 分)不认同(2 分)。 “八年抗战”以卢沟桥事变(2 分)为标志,是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2 分);“十四年抗战”是因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开始进行抗日斗争(2 分),所以是抗日战争的开端,两种观点并不矛盾。 “八年抗战”强调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没有忽略东北军民对抗战胜利的巨大贡献(2 分)。而且使用多年已经得到广泛认可(2 分),所以我不认同这种修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