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

上传人:eventdump275 文档编号:1145231 上传时间:2019-05-11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16课 大众传媒的变迁,史料探究,课前预习,随堂训练,素养落实,素养落实 价值立意素养提升,【主题立意】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在传播资讯、开启民智、舆论监督、娱乐民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学习目标】 (1)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探究,理解报刊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时代背景,认识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探究大众传播媒体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合理解释历史问题的能力素养。从唯物史观出发认识互联网普及的影响。 (2)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中国走向近(现)代化的产物和表现,激发学生的创

2、新意识与自觉维护合理利用网络的责任意识。,课前预习 课前自学释疑解惑,一、报刊业走向繁荣 1.出现 (1)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在华办报,有中国丛报 等。 (2)19世纪70年代起,出现了一些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 2.繁荣 (1)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2)表现 戊戌变法前后: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 ;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同维新派展开论战。 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 思想。,知识梳理,维新思想,民主科学,万国公报,3.发展 (1)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报刊,为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2)新中国成立后,有

3、红旗等党报党刊,还有光明日报文汇报等其他类型的报刊,内容比较丰富。 (3)改革开放后,报刊业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起步: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电影 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 (2)发展:20世纪20年代以后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3040年代诞生了一批蜚声海内外的进步影片。,人民日报,定军山,(3)新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 题材纷纷被搬上银幕。 (4)走向辉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都远远超过了以前。 2.电视 (1)诞生:1958年, 开始试播中国电视业诞生。 (2

4、)普及:改革开放后,电视逐渐普及,电影节目丰富多彩。 (3)影响 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增加了信息量,对社会产生很大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看电视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互联网的兴起 1.诞生:20世纪60年代末。,北京电视台,革命战争,2.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21世纪初中国用户剧增。 3.特点 (1)迅速传播信息。被称为“ ”。 (2)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3)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4.影响:使人们的生活更加快捷与方便;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学习、娱乐方式,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日益密切。,第四媒介,【概念

5、解读】 1.大众传媒:是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具有速度快、范围广、影响大等特点。 2.第四媒介:互联网同报纸、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一样,具有迅速传播信息的功能,因此,被称为“第四媒介”。网络媒介可以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还能模拟三维动态效果,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3.申报:原名申江新报,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1949年5月27日停刊。为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久、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它前后总计经营了77年,历经晚清、北

6、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共出版27 000余期,出版时间之长,影响之广泛,同时期其他报纸难以企及,在中国新闻史和社会史研究上都占有重要地位,被人称为研究中国近现代史的“百科全书”。,附栏,【特别提示】 中国近代报刊业获得发展的主要原因:受西方报刊业发展和文化扩张的影响。鸦片战争以后,社会形势急剧变化,品种单一的官方报刊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其提供了物质条件。近代政治运动的需要和推动。 【规律总结】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新近发展起来的网络媒介就是如此。互联网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但不良的网站也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7、课堂小结】,史料探究 主题探究史料教学,探究主题1 报刊与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材料一 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 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

8、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问题】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识之士提倡创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 目的。 (2)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介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解读】 第(1)问“原因”,提取材料一关键信息“西方列强的入侵” “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作答;“主要目的”据材料一“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籍报纸传播其主张,以言论觉天下”进行概括。第(2)问,据材料二信息“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112种,其中80%左右是中国人自办的”“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有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进行概括作答。,【结论】(1)原因:列强入侵,民族危亡;清

9、廷腐败,政治黑暗。目的:舆论宣传,唤醒民众,革新图存。 (2)特点:报刊的种类较多;中国人自办为主;政论报刊影响最大;内容丰富,贴近民众。,【深化拓展】 近代社会报刊业发展的特点 (1)新闻事业功能。以报道、记录、宣传、批判、形成舆论为主要内容的新闻事业功能,是报刊的主要任务。 (2)强烈的政治性。报刊具有报道新闻、传递信息、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言议政和舆论监督的功能。 (3)与挽救民族危亡联系在一起。它随着中国国内政治运动和知识分子群体的形成而出现高潮。 (4)种类不断增多,内容不断丰富,与人们的生活关系日益密切等。,探究主题2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史料实证、历史解释与家国情怀 材料

10、一 要想预言互联网的发展,简直就像企图用弓箭追赶飞行的子弹一样。哪怕在你每一次用指尖敲击键盘的同时,互联网就已经不断地变化了。 英国学者尼尔巴雷特 材料二 进入21世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进入21世纪以来,网购渐成时尚,年轻人较之中老年人更喜欢网购。多元文化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文娱活动的丰富多彩,展现了不同的审美观念。网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不再轻易相信某种宣传;网络改变了社会政治生活,促进了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结合材料思考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解读】 第(1)问,抓住“追赶

11、飞行的子弹”“不断地变化”等关键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抓住“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展现了多种生活方式”“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的社会进步”等关键信息概括。,【结论】(1)现象:互联网发展迅速。原因:互联网集其他媒介的优势于一体,而且价格低廉;互联网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人们可以上网参与讨论,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促进了信息的传播和以民主法制为核心的社会进步。,随堂训练 即学即练学以致用,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1.下面是1902年、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统计图。其呈现的变化反

12、映出( ) A.维新变法产生巨大影响 B.清末新政鼓励创办报刊 C.革命过程注重舆论宣传 D.临时政府提倡言论自由,解析:D 题干反映的是与1902年相比1912年中国报刊数量急剧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成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和措施,提倡言论自由,因此出现了办报的高潮,故D项正确。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A项错误;1912年2月宣统帝退位,清朝覆灭,B项错误;辛亥革命发生在1911年,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非革命时期,C项错误。,2.1919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作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

13、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地了解重大事件 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解析:B 报刊的社会功能较多,可以传播时事新闻,可以进行舆论监督,也可以通达民情。对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专门报道反映的是传播时事新闻,B项正确。A项错在“声像俱备”,C、D两项中的社会功能在本题中得不到体现。,3.历史在生活中处处可见。如央视六套电影频道的官方网址是“www. ”,其中“m”为“movie”的简写,那么“1905”的寓意是 ( ) A.这一年中国拍了第一部电影 B.这一年世界电影传入中国 C.这一年是世界电影诞生的年份 D.这一年中国影

14、片第一次获得国际荣誉,解析:A “movie”翻译为电影,1905年中国人自己拍摄了京剧短片定军山,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起步。,4.抗日战争时期,进步电影工作者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上述材料说明( ) A.当时政府把电影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 B.电影事业是鼓舞中华民族抗战的有力武器 C.电影事业的发展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 D.电影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解析:B 由材料中影片表现了军民英勇抗战等内容可得出答案为B项。其他选项均夸大了电影的作用,故排除。,解析:C 网络聊天、电子邮件等都体现了互联网

15、对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A、B、D三项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排除。,5.用QQ聊天,用E-mail发邮件,用博客写日记,已成为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这表明( ) A.邮电通讯事业获得了新发展 B.广播影视成为民主文化生活的主体 C.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与交往方式 D.新技术、新观念深入人心,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

16、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 材料二 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江苏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革命党创办民报,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 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解析:第(1)问,从办报执笔者和办报环境两方面分析“变化

17、”,结合甲午中日战争后的时代背景,比如在民族危机、维新变法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方面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 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解析:第(2)问,从办报人、报刊内容上分析中国报刊业的变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分析原因;从报刊自身发展和报刊的舆论宣传作用上分析其影响。 答案:(2)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更加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课件 > 中学教育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