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7.李商隐诗两首,学 习 目 标,1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及创作成就。 2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品位诗歌语言,分析这两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第一课时 整体感知,课 前 预 习,一、文学常识 1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又号_,祖籍怀州河内,出生于郑州荥阳,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_合称为“温李”。 2李商隐的诗歌流传下来的约600首,其中以直接方式触及时政题材的占了相当比重。李商隐的_有很高的成就。_是李商隐独具一格的创造。它们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意境要眇,情思宛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樊南生,温庭筠,咏史诗,无题诗,课
2、内 动 脑,三、作者简介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开成二年(837)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补宏农尉。年轻时即以文才受到令狐楚的赏识,可是李商隐却与泾源节度使王茂元之女结婚。当时牛李党争正在尖锐时期,令狐楚是牛党,王茂元则是与李党有关。宣宗即位以后,牛党当权,令狐楚的儿子当了宰相,打击一切与李党有关的人,从此李商隐一直被压抑而抬不起头。几次到长安活动,只补得了一个太常博士。最后死于荥阳。,四、背景探源 1锦瑟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郑州闲居,不久病故。题目“锦瑟”是一种乐器,一种说法认为本诗是一首无题诗,
3、另一种说法认为“锦瑟”与内容有关。 2马嵬(其二)为咏史诗,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诗开首即说“海外”,指传说杨玉环死后,唐玄宗曾令方士去海外寻其魂魄,有方士说在海外仙山找到了她,并带回金钗之类的饰物给唐玄宗看的故事而言。,五、合作讨论 1“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可为什么诗人却用“无端”二字来写? 我的见解:诗人是用埋怨的口吻来写的,为了“制造气氛”,借以见往事之沉重,抒无限怅惆之情。 2怎样理解锦瑟颈联两句诗? 我的见解:这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比喻一种美好的境界。上句化用了“南海鲛人”的故事,整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美好境界的欣赏和对其凄冷孤寂的感伤。下句比喻一种
4、异常美好的理想境界。诗人对于这一高洁的感情,是爱慕的、执著的,然而又是不敢亵渎的,只好哀思叹惋。,3尾联在行文上作了“反跌”,应如何分析? 我的见解:“此情可待成追忆”犹言上面说的那番感慨哪里是到今日回想往事时才有,所以说“只是当时已惘然”。意思是,当时既有怅惘之情,则今日追忆必定更加怅惘,的确是不堪回首了。 4马嵬(其二) 首联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用是什么? 我的见解:夹叙夹议。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惊”,想来“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已分明结束。怎样结束的,自然引出下文。,5马嵬(其二)颔联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我的见
5、解:对比反衬。诗中用“鸡人报晓筹”反衬“虎旅传宵柝”,把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境,加以对比,烘托出唐玄宗在逃难生活中感到的巨大落差。,6颈联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意思? 我的见解:“此日”指杨贵妃的死日。玄宗“当时七夕”与杨贵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贵妃被“赐”死的结局,就不难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被暴露无遗。_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淫,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7尾联包含着强烈的对比,在对比中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我的见解:从对比中可以看出诗人由此发出的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年的皇帝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本联含蓄而有力,点明了本诗的主旨,也表明了诗人对玄宗人格的否定。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