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

上传人:visitstep340 文档编号:1167796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一中 2018-2019 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 9 月月考试题一、单选题(共 30 小题,每题 2 分,共计 60 分)1.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 )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2.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几种称呼间不能相互僭越。这种规定主要反映了( )A.王位世袭制下君王地位尊贵 B.以礼乐制度来彰显等级尊卑C.宗法制分封制

2、得到持久延续 D.封建君主专制凸显高低贵贱3. 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时,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从商王朝接受过来的先进的器物、官僚体制、典章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结构,带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这主要强调分封制A.促成了统一民族的形成 B.扩大了西周的疆域C.推动了中原文明的扩展 D.巩固了西周的统治4殷墟甲骨卜辞大多是占卜的记录。从 10 多万片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出,一切民事都被涂上了“神事”的色彩。商王一年之中,无日不祭;大事小事,无事不卜。这反映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 B政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5西周时只有周天子才称王,春秋时期

3、楚、吴国君开始称王,而到战国时齐、韩、赵、魏、秦、燕、宋、中山等国的国君也都称王。这一变化本质上反映了( )A宗法等级秩序不断加强 B诸侯国的实力不断增强C分封诸侯数量迅速增加 D分封宗法体制逐渐解体6.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 B.统一文字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7.湖南大学抢救性回购 2 000 余枚流落海外的秦简,这批秦简成为珍贵的实物资料。其中可能涉及的历史现象有( )皇帝制度 行省制 郡县制度 三省六部制A B C D8.秦朝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2A.代

4、表皇帝监督百官 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 D.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9.依据下列资料可判定出中国历史上“县”最早出现于何时( )资料一 汉书.地理志:(秦)并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资料二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晋师破白狄,胥臣有功,襄公命(令)先茅之县赏胥臣。A.西周时期 B.春秋战国之时 C.秦灭六国之后 D.汉帝国建立时10.“秦始皇从根本上改变了间接统治的传统,采用官僚制度,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统治。”材料中的“改变”是指( )A.推行了郡县制度 B.强化了丞相的权力 C.创立了皇帝制度 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11.秦始

5、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12.据下图所示,中国古代某一朝代初期,地方行政区划方面出现“郡”“国”并存的情况,这一朝代应是( )A.秦朝 B.汉朝 C.唐朝 D.宋朝13.“汉承秦制”,亦有创设。以下属西汉创设的制度是( )A.什五连坐 B.郡县行政 C.刺史监察 D.皇权独尊14.公元前 106 年,汉武帝“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州为监察机构,而到了东汉中平五年(公元 188 年)州由监察机构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道发展成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单位。州

6、、道这一变化( )A反映出监察力度的减弱 B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C说明地方行政权力扩大 D其主因是社会经济发展15.2016 年在江西发掘的海昏侯墓已出土 2 万多件文物,“如此完整的西汉列侯等级墓葬,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属首次发现,对研究西汉列侯政治、经济等情况价值巨大。”此评价是由于该墓( )A.为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B.陪葬文物是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C.出土文物是中国考古史上最全面的 D.全面再现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316.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7、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17.唐朝实行集体宰相辅政制度。据记载,唐代 290 年间竟有 370 位宰相,同一时期宰相的人数少则五六人,多则十数人,唐玄宗即位初期最多达 17 人。这说明唐代( )A.宰相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B.国家的行政效率提高C.科举制满足了官员选拔 D.皇权专制进一步加强18.下表为唐玄宗和唐宪宗时期宰相的出身统计表,从表格中可知当时( )朝代 宗室 世族 庶族 待考证唐玄宗 3 24 3 4唐宪宗 19 2 3 A.科举制度成效十分显著 B.贵族势力仍占主导地位C.皇权对相权的优势增加 D.皇权实现有效控制地方19.唐代官吏选定后,要呈报门

8、下省审议,称为“过官”。如门下省认为选用不当,则驳回重选,即使是皇帝的旨意,也不能通过。唐代的“过官”制度( )A削弱了皇帝权力 B降低了决策机制的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 D利于防范官员权力滥用20.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A.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 B.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C.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 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21.曹操父子建立的曹魏政权,在改革选官制度时,采取了不少抑制、打击世族势力的措施,随着世家大族势力的不断发展,曹魏政权又设置了由世家大族出身的中正官去掌握地方选举。这表明曹魏实施的九品中正制( )A.在执行过程中标准发生了变化 B.相对于察举制具有历史进步性C.在事实

9、上不能选拔出有用之才 D.有缓和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意图22.“宋沿唐制,亦贵进士科。然唐时犹兼采誉望,不专辞章。宋则糊名考校,一决文字而已。”由此可见,与唐代科举相比,宋代( )A.考试程序更加公正 B.取士科目有所减少 C.进士及第尤为尊贵 D.录取人数大大增加23.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对政治影响甚大。宋代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措施是( )A.三公九卿制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增设三司 D.设立内阁424.宋史记载的“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令,以佐邦治”的机构是( )A.三司 B.政事堂 C.门下省 D.枢密院25.在北宋,关于监察官员的遴选,司马光说:“凡择言事官,当以

10、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晓知治体。”这表明司马光主张( )A.重视监察官员自身素养 B.扩大官员的遴选范围 C.侧重监察吏治腐败现象 D.建立完整的监察体系26.元朝建立后,废除尚书、门下省,以中书省为最高的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为中书令,“惟皇太子立,必兼中书令,枢密使”,中书令之下才设丞相。元朝中央机构的这种设置( )A.进一步削弱了地方权力 B.完全剥夺了丞相的行政权C.与行省制度相互配合 D.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27.“它是秦朝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有效地加强了对辽阔疆域的管辖,以及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西藏、台湾的管辖。”“它”是指( )A.西汉郡国制 B.北宋的枢密院

11、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的军机处28.我国现行的“省”这种行政区的划分制度是有下列哪种制度演变而来的( )A、郡县制度 B、三省六部制 C、丞相制度 D、行省制度29.下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不同封建王朝官员上朝的礼仪,实际上代表了君臣关系的变化。其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皇帝集中 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30.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能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

12、.皇权呈现不断加强的趋势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5二、材料题(共三题,总分 40 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封召公奭于燕;封弟叔鲜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摘自史记周本纪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其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

13、(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摘自左传请回答:1. 材料一中周武王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受封的主要是哪些人?(4 分)2.材料二说明周天子与诸侯间的什么关系?诸侯对周天子有何义务?(6 分)63.材料三反映出什么现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4 分)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王赢政统一六国后,采用“皇帝”称号,自称“始皇帝”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制作为中央控制地方的制度。材料二 汉武帝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参议要政,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

14、的高级将领如卫青、霍去病等也参与机要。材料三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开创了什么制度?(2 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君权与相权关系处理上,汉朝、唐朝各采取怎样的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存在的两对矛盾?并分别指出这两对矛盾发展的基本趋势?(6 分)7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到汉武帝时,察举成为一项严密的制度。在位的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定

15、期向朝廷推荐人才。察举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通常由乡、里评议,再由郡国考察。推举到朝廷。熊庆年中国古代科举百态材料二 由于官僚的徇私舞弊,东汉末年,竟然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奇怪现象。魏文帝丕采纳了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各州设大中正,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都由中央选派当地“贤有识鉴”的官员担任。中央政府根据中正评定的等第授与官职。王道成科举史话材料三 至隋炀帝,置进士科,开始改用以考试任官的办法。但并不盛行。到唐初,才为政府用为取士任官的主要方法。唐代的乡贡则专为不由学馆出身的士人而设,凡欲应试者,可至其所在的州县报名,先由州县加以甄试,其合格者于

16、每年仲冬送礼部与学馆生徒一同考试。由于参加乡贡的士人,不拘资格,因此成为平民的进身之阶。傅乐成著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说明其选官依据。(4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概括其特点。(4 分)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并对其进行评价。(10 分)参考答案8一、单选题1-5 BBCBD 6-10 DADBA 11-15 DBCBA 16-20 BDCDD 21-25 DACDA 26-30 DCDCB二、材料题31.答案:1.分封制(1 分)包括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3 分)。2.臣属关系(2 分)诸

17、侯要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4 分)。3.王室衰微(2 分)由于一些诸侯国实力的强大(2 分)。32.答案:1.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2 分)2.汉朝:内外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2 分)3.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 分)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 分)33.答案:1.察举制(1 分);选拔依据:德才/贤良、孝廉。2.九品中正制(1 分);特点:强调家世背景和门第高低,家世门第成为维护世家大族利益的工具。3.科举制(1 分);评价:利: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b.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提高了行政效率c.加强了中央集权;d.有益于形成重学风气;e.具有公平公正性,对后世和欧美文官制度具有积极影响。B.弊:a.考试内容不出儒家经典,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不利于选拔创新意识的人才b.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