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1172151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宁夏石嘴山市第三中学 2019 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一、选择题(本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1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政治” ,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 。这一现象( )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2秦简语书说,如果官员对其辖内吏民的犯法奸私行为和各种陋习等不能及时察觉而失职,将被免职,称之为“不胜任” 。这从侧面反映出秦朝( )A 已经确立官僚政治 B 地方官员失职现象十分严重 C 社会秩序比较稳定 D 地方官员仅负责维护社

2、会稳定3下表是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 )朝代 西汉 东汉 唐 元 明 清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 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4下表列举了孔子不同时期的“遭遇” ,据此可以得出的史学观点是( )A “历史就是一家之言” B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C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D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5更赋,汉制,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

3、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而所出之钱,即谓之更赋。更赋的实行( )A 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 成为政府敛财的主要手段2C 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达 D 促进了汉初经济逐渐恢复6隋初,针对地方官吏在征派时的作弊行为,宰相高颎主张由政府将民户统一划定不同的户等,规定各自应负担的赋役数目,并使之低于豪强地主对依附农民的剥削量。该主张有利于( )A 土地兼并的缓解 B 消除地方割据基础 C 自耕农队伍壮大 D 催生新的社会阶层7秦汉时期,丞相是朝廷中掌握行政实权的总理大臣, “门下”是皇帝的侍从机关。魏晋时“门下”发展为侍中寺,凡属重要政令,皇帝都要征求其意见,东晋时,改为门下省,权势渐重,南北朝时,成为与中

4、书省、尚书省鼎足而立的政治核心机关。这一历程反映了( )A 三省集体议政提高了行政效率 B 门下省成为监察百官机构C 丞相参与决策的权力逐渐削弱 D 宰相逐渐退出了权力中心8 丝路山水地图在戊戌年(2018 年)春晚惊艳亮相。据考证,此图绘制于明朝中后期,地理范围从中国嘉峪关到天方城(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 。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丝织业说法正确的是( )A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 B 唐代吸收花鸟画的写实风格C 明清时期北方丝织业进入鼎盛时期 D 宋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风格9秦汉时期设立了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

5、施行。这一制度( )A 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B 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议定C 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D 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10 “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教。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B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C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D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11汉初歌谣唱道:“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到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汉代思想界树起了儒学的权威。这一变化表明( )3A 黄老之学不能适应汉代社会的发展 B 儒家思想比道家思想更有利于社会发展C 统治思想的变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 汉代社会的发展推动了治国方略的变化12对秦汉魏晋南北朝这一历史阶段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特征,概括得较为准确的是( )A 倾覆与再建 辉煌与成熟 经世与玄思 B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鼎盛与革新C 创新与再造 传承与新变 集成与转型 D 波峰与波谷 恢宏与古朴 经世与玄思13元代为了便于强制征调工匠服役,将工入专门的“匠藉” ,称为匠户。明代与元代的不同在于匠户不须永远在官府服役,可以轮班

7、进行服役,不服役期间离开作坊,甚至可以纳银折抵服役。这种变化( )A 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B 巩固了小农经济主体地位C 打破了官营手工业的垄断 D 促进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14商代时,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周公提出“以德配天” ,到春秋时期,周内史叔兴提出:“吉凶由人” 。郑国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这表明春秋时期( )A 民本思想强调民的作用 B 天人关系的重心发生变化C 儒家天命观影响很广泛 D 出现贵贱、主从的人伦关系15战国考古史记载,河北西家庄的赵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这个遗址出土的全部农具的65%;河北兴隆燕国冶铁遗址发现农具铁范 28 副 51

8、件;辽宁抚顺的燕国遗址出土的铁农具占全部出土工具的 85%。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 铁农具推动农业发展 B 中原出现最早的铁农具 C 铁农具应用较为普遍 D 政府很重视推广铁农具16在凯恩斯学派看来,有效需求是推动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社会上绝大部分的有效需求几乎消失了。以下是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的叙述,其中最主要的是( )A “工商食官“绕过市场满足了社会需求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的顽强抵制C 广大农民的贫困难以形成有效社会需求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17孙健在中国经济通史提到, “西汉时期,冶铁业非常发达。据考古发掘,在北京清河镇、山东藤县、河南鲁

9、山、南阳、巩县、方城和江苏的利国驿等地,都发现过汉代冶铁4遗址。其中以南阳、巩县两处冶铁遗址规模最大。 ”这本质上反映了( )A 中原地区农业发达 B 河南冶铁业发达 C 政府重视手工业 D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18汉武帝规定, “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 。后世的历朝历代,也大都心照不宣地沿用了这一做法。这主要体现了( )A 历代将汉武帝作为治国榜样 B 汉代经济制度为后代所推崇C 富商大贾与小农之间的矛盾 D 政府对国计民生行业的控制19汉高祖时丞相对皇帝敢于直言不讳,惠帝时丞相无所事事,惠帝婉转表达不满也遭到了“陛下垂拱,参等守职”的申诉与抗辩。文帝幸臣对当时的丞相礼意怠慢,

10、丞相则直接对文帝表达了不满。以上这些信息主要体现了( )A 汉初政治局势呈现混乱的局面 B 中央集权面临着较严重的危机C 皇权与相权权力分配存在矛盾 D 中朝制度的实施导致丞相不满20成书于三国时期的人物志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才评定理论体系。 人物志的出现( )A 与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B 为科举制的诞生创造了条件C 标志门阀士族的形成 D 为三国争雄奠定了人才基础21汉武帝初置刺史时赋予其“六条问事”的权力,包括政、刑、民、选署等诸多方面,都是郡国事务的重要事项,并且主要针对地方郡国二千石官员。但同时规定“非条所问,即不省(察) ”。据此可

11、知,刺史( )A 以轻御重、以小监大 B 职权受到明确限制 C 为了削弱相权而设立 D 成为地方最高长官22秦始皇为统一岭南开凿的灵渠;东汉政府治理黄河水害上有显著的成效;唐朝设置了专门管理水利的机关;明太祖时,兴修塘堰近五万处。这反映( )A 从秦以后,兴修水利工程已制度化 B 兴修水利工程是历代朝廷的重要职能C 兴修水利工程促进全国统一的作用 D 兴修水利工程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私欲23据考证,秦汉时期维持一日两餐生活,上午用餐大致在 9 点左右,下午用餐则在 15 点左右。直到汉末,曹操享用“一日三餐”都是尊荣。汉代以后,一日两餐逐渐变为三餐甚至四餐。据此可知汉代以后( )5A 古人健康水平

12、呈上升趋势 B 农民普遍贫困现象愈演愈烈C 各地区贫富分化现象减轻 D 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更为丰富24战国时期秦国的青铜兵器出土数量很多,不少带有铭文,如“相邦吕不韦戈” 、 “相邦义(张仪)戈” 、 “上郡守戈” 、 “陇西守戈”等。这些铭文证实( )A 兵器使用者为中央高级官员 B 秦兵器分由中央和地方督造C 秦国人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D 秦兵器带有显著的地域特色25丝织业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手工业部门。下列项中有关中国古代丝织业的叙述错误的有( )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人工育蚕技术 汉代提花技术相当成熟唐代中期后,官营丝织业作坊兴起 元代丝绸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A B C D 26 史记记载,西汉前

13、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 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B 朝廷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 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D 地方豪强控制了郡县27自唐中叶以后,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主要是南北差距,其次才是东西差距。到近代,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已变为东西差距为主、南北差距为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A 东部沿海自然条件优势更加明显 B 近代列强对南方的破坏甚于北方C 由内向型向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趋势 D 农业经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发展28下面是秦汉至明清水旱等自然灾害发生次数及其频率一览表。据此最可能的推断是( )朝

14、代 秦汉 唐 宋 元 明 清次数 375 493 874 513 5105 5344频率 085 次/年 17 次/年 27 次/年 531 次/年 185 次/年 199 次/年A 政府效率救灾低下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C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D 农业生产日渐衰退629何一民在中国城市史纲中提到,唐代主要城市有长安、洛阳,扬州、益州、杭州、苏州、湖州、常州、鄂州、洪州、广州等 70 个之多。他认为,唐代的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增加,分布也较广泛且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和长江下游地区。这表明( )A 唐代城市兴起体现了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的普遍发展 B 唐代东部地区经济较为繁荣,有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C

15、 唐代经济发展较为均衡,交通对城市的发展影响最大 D 对外贸易的发展、商帮的涌现促进了南方城市的发展30两宋时期,江浙地区是全国粮食倚重之地,而到明清时期,江浙不少地区粮食已不能自给,需从湖广一带输入,但“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却是当时十分流行的谚语。这种变化说明江浙地区( )A 经济结构出现转型 B 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 C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 D 手工业生产出现专业化31唐朝时的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况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外。每科场文人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 ”这表明当时( )A 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积极性 B 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C 开始形成官商勾

16、结的风气 D 政府对商人压制和歧视32春秋战国时期,有思想家认为天地固然是化育万物之本,但如果万物不经君主圣人整治梳理,只能以散漫的形式存在,只有经过君主圣人之功,万物,特别是人类,才能各得其所,井然有序。由此可见,这一认识( )A 是诸子学说趋向统一的体现 B 为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支持C 表明儒家思想得到普遍认同 D 意味着百家争鸣的基本结束33战国思想家尹文重视君臣上下名分, “君不可与臣业,臣不可侵君事。上下不相侵与,谓之名正。名正而法顺也” ,君主都应循名责实,察法立威。 “正名分”思想的提出反映了( )A 儒家在政治上主张恢复周礼 B 没落贵族试图强化传统秩序C 小生产者要求建立权威

17、政治 D 新兴地主倡导君主集权统治34有学者认为,西方近代科学发展所需的一些因素在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已经萌芽,比如,儒家的社会伦理化、墨家的实践经验化(实验技艺方法) 、禅宗的概念澄清化(理论思维顿悟)和道家的系统逻辑模式(全息结构模型) ,以及一些技术发明的原型等。这一观点( )7A 背离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内容 B 准确评价了诸子百家的历史价值C 有益于拓展认知传统文化的视野 D 夸大了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作用35孝悌从孔子起一直被名儒大德列为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孝悌作为伦理规范广泛流传,主要源于古代中国( )A 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关系 B 儒家“性本善”的伦理观念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8、”的思想观念 D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文化抱负36由于考官与考生常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宋太祖将殿试改为定制。皇帝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成为定制的主要原因是( )A 遏制世家大族,加强中央集权 B 笼络知识分子,加强君主专制C 扩大选官范围,维护封建统治 D 防止营私舞弊,维护社会公平37下面是古代学校(书院)必读历史教材统计表(部分)朝代、学校(书院) 教材名称汉武帝时期的太学、郡国学校 春秋 (孔子编)五代书院 史记 汉书 后汉书宋代书院 资治通鉴纲目 (朱熹编)明清书院 二十一史、 资治通鉴纲目这一现象反映了古代历史学科

19、( )A 教材的来源趋向多元化 B 吸收国外思想成果 C 是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D 与科举考试相联系38有学者认为夏小正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是夏代的天文历法记录。又有学者认为, 夏小正是成书于战国的农业著作,篇中涉及蚕桑、畜牧、渔猎、采集活动。对夏小正的认识说明( )A 学者争论过大的史料没有价值 B 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认识差异C 无考古资料佐证的认识不可信 D 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认识模糊39隋制规定,自亲王至都督皆给永业田,多者百倾,少者三十倾;京官从一品至九品都给职分田,多者五倾,少者一倾;农民一夫一妇受露田一百二十亩;地主官僚的奴婢受田,8按其地位高低限制在六十人到三百

20、人之间,奴婢受田数量和普通农民一样。这种均田制度( )A 抑制了土地兼并 B 对地主官僚有利 C 促进了隋朝经济的繁荣 D 加强了中央集权40中国在汉朝时主要是向外传播生产工具和先进的手工艺品,唐朝时向外传播的是政治制度、思想、文学艺术等,北宋及以后向外传播的主要是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这说明了( )汉朝时我国以铁器为代表的生产力水平居世界前列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封建中央集权制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唐朝时各国普遍认同我国的儒家思想四大发明对整个世界的社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A B C D 41在文学发展历程中,有类作品形式上是“楚辞”式的,去掉了所有的特殊方言;内容上是“诗经”式的,

21、内涵却在扩大;句式上,每句字数没有限制,不严格地押韵,但确实有韵。下列作品符合该特征的是( )A 二京赋 B 将进酒 C 雨霖铃 D 窦娥冤42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盛誉元杂剧:“元剧自文章上言之,优足以当一代之文学。又以其自然故, 故能写当时政治及社会之情状, 足以供史家论世之资者不少。 ”王国维积极肯定元杂剧的主要依据是( )A 元杂剧反映时人的思想观念和世态民风 B 真实记载了元朝政治黑暗的历史C 深刻体现了元朝社会各阶层的政治主张 D 元剧是元朝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43 “它在不断的变革中积淀了独有的文化内涵,并呈现出重学问、重才情、重思想的特点。那视绘画为精神生存方式而非谋生手段的见解,

22、那着力于艺术文化联结的种种努力,不但触及了艺术本质的深处,也孕含了种种超前性。 ”材料所叙述的“它”是指( )A 文人画 B 宫廷画 C 风俗画 D 年画44甲同学根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的记载“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得出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结论,乙同学查阅资料后以“金刚经刻印于唐咸通九年(868 年) ,发现于甘肃敦煌”为依据对甲的结论子以反驳。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 资料的记载不一定都可靠, 技艺的记载有误 B 金刚经的发表证明唐朝时活字印刷术已经发明9C 唐朝有雕版印刷,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并不矛盾 D 考古发现比史书记载更可靠,甲的结论不正确45雍正时期,内阁逐渐分化

23、,兼军机处职责的是内中堂,留守内阁的是外中堂。嘉(庆)道(光)以后,甚至出现了内中堂不看本章的情形。有史书则记载了当时皇帝发布上谕不许军机大臣将部务带到军机处处理。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军机处日益成为权力决策的中枢 B 内阁与军机处的权力争夺激化C 内阁地位下降,已经形同虚设 D 军机大臣必须以内阁成员身份入选46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说,唐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里。当时中国船称雄海上,也就意味着中国对外通商的繁盛。对材料解读准确的是( )A 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B 当时中国造船技术先进,对外贸易繁盛C 榷

24、场成为当时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场所 D 当时造船业发达,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47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 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 B 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C 女性社会地位低下 D 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48据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周人养国老于东胶,养庶老于虞庠。 ”汉代,统治者强调以孝道治理天下。唐宋以后保持了由皇帝宴请老人的习俗,称为“观醣” 。如康熙六十大寿时,举办“千叟宴”

25、,宴请天下老人。这种现象反映出中国古代( )A 政治活动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 道德教化和政治宣传的重要性C 社会活动具有鲜明的等级差别 D 百善孝为先思想源于宗法观念49公元前 720 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 。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C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50每年高考后,一个省一个分数线和“本地化”特色高考录取制度总会成为吐槽主题。10其实这种类似技“分地而取”的原则,可以追溯到唐代之后,那时由于南北政治,经济差距拉大,导致科举结果南北中试者人

26、数失衡。为此统治者在科举制中开始实行“南北卷” ,南北分开录取。南北卷的做法:( )A 体现了科举制的客观公正性 B 典型体现了封建专制制度的专制性C 维护北方衰落士族的地位 D 其合理性在于能促进民族融合和维护国家统一第 II 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51 题 18 分;52 题 17 分;53 题 19 分;54 题 16 分,共 70 分)5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

27、道德的意义。 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材料二: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秦皇尽灭大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 世袭)也。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若元(元朝) ,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

28、者矣。 元史请回答:(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人统治的机制”是什么?概括这种机制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5 分)(2) 根据材料二,概括“天下之变局”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西周到秦汉国家政治制度的变化?(3 分)11(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疆域状况的特点。为此,统治者实行了怎样的地方管理制度?有什么意义?(6 分)(4)综上材料,概括中国古代文明发展的趋势。 (4 分)52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

29、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 ,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 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 ,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 ,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论语里仁“存天理,灭人欲。 ” 朱子语类卷十三“愿募民自给费,因官器作煮盐,官与牢盆。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入其器物。郡不出铁者,置小铁

30、官,便属在所县。 ” 桑弘羊盐铁论元世祖于 1292 年下令“禁两浙、广东,福建商贾航海者” ;明朝嘉靖(15221566)则规定:“查海船但双桅者,即捕之,所载即非番物,俱发戍边卫。 ”(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并据所学知识概述商鞅持此主张的原因。(3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汉武帝采取的商业措施及其目的。 (4 分)12(3)根据材料三,分析阻碍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 (6 分)(4)

31、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4 分)53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 ”中国学者余秋雨也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宋代已出现装载数量数十万石的大海船,瓷器、丝绸与东南亚直至欧洲都有交易。据考证:近海有 20003000 艘沉船,以宋元时期居多。宋代是一个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的朝代,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参加科举考试。北宋都城开封商业区“市”和居民区“坊”已没有界限,到北宋中期,开封的街市变迁完成了从坊外店肆到坊墙开门侵街店肆再到夹街店肆的演变过程,市内到处设有晓市、鬼市、晚

32、市和夜市,全城店铺林立。材料二 北宋赋税结构材料三 儒学在宋代理学思潮中发展到了极致,国家被视为一个大家庭,君主同父亲一样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但像孟子所强调的,他必须具有完美的道德。材料四 在当时文人看来, “这种文学形式”是“小道” ,不是载道的工具、治国平天下的手段。但是,在诗歌走上“雅正”道路而较少表现纯粹的个人生活情感特别是男女恋情的情况下,它正是以其娱乐艺术的性质、不够堂皇正大却也较少拘谨的地位,而弥补了诗的不足,获得意外的兴旺苏轼作为士大夫集团的成员,比任何人都更敏感更深刻体会到强大的统治思想对个人的压制,而走向对一切既定价值准则的怀疑、厌倦与舍弃,努力从精神上寻找一条彻底解脱出世

33、的途径。 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材料五 科举制度被外国人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宋太宗时在科举考试中开始使用糊名法。 (糊名法在当今中国各类考试中仍普遍使用。 )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采用这种方式来写文章,思维缜密,格式严整;但它一意代圣贤立言,远离现实。科举制度在 1905 年废止。在科举的存废和利弊上,不同学者观点不一。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顾炎武13科举虽然不好,但是没有科举,那个时代更坏! 疯狂的科举潘剑冰就耳目所睹记,语言文章之工,合于逻辑者,无有逾于八股文者也! 钱基博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宋代商业上出现的新气象。 (4 分)(2)写出宋

34、代理学的两位代表人物。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理学家的政治理想。 (6 分)(3)据材料四,概括宋代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特点,并分析该文学形式“兴旺”的主要原因。(6 分)(4)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若请你评价对科举制度,你会更注重材料五中的哪种主张?并说出理由(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 (3 分)5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人说,中国的四大发明不是中国文明的顶尖级代表,甚至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古代科技的最高水平。摘自中西对比500 年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 15 世纪到今天,欧洲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

35、、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的手中。 面向 21 世纪的科技请回答:(1)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革新对社会变革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4分)(2)如果需要你论证材料一观点正确性的话,你认为有哪些科技成果最能代表中国文明的形象?除四大发明外,请至少列举六例。 (6 分)(3)通过材料一和材料二的阅读结合所学,你认为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有哪些?(3 分)(4 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产阶级革命或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 分)1420182019 年度高三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36、本题共 5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分)1-5CAABA 6-10CCACC 11-15DDDBC 16-20BADCA 21-25BBDBD 26-30CCCBA31-35BBDCA 36-40BCBBB 41-45AAACA 46-50BBBCD二、材料解析题51 (18 分) (1)分封制; 宗法制。 (2 分)加强地方统治;贵族垄断权力;贵族的团结和统治稳定。 (3 分)(2)统治阶级由贵族世袭到皇帝,官员多出自布衣。分封到郡县制,中央集权; 皇帝制度确立。 (3 分)(3)特点:疆域辽阔。制度:行省制度;宣慰司。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37、。 (6 分)(4)打破贵族对权力的垄断;集权程度不断加强。 (4 分)52 (17 分) (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 分)原因: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1 分)(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 ;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 (2 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2 分)(3)儒家思想“重义轻利”的观念,求利成了“小人”与卑鄙的标记;封建政府推行盐铁专卖制度,与民争利;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等(若答重农抑商政策可酌情给分) 。(6 分)(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

38、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经济政策会影响经济发展。(两点 4 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53 (19 分) (1)海外商运发达;抑商政策有所松动,政治上改变了对商人的歧视;(坊市制度瓦解)坊与市没有界限,形成繁荣的街市,通宵达旦,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工商税成为财政收入的主体;(4 分)(2)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 (任答两位 2 分)君主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并具有完美的道德;认为道掌握在儒家手里,儒家拥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力;儒家干预政治的关键,就是要设法“正君心” ;因为只有君心得正,才能正纲常、正百官,而后国治、天下平;(其他言之有理也可得分,任答 4 点 4

39、 分)15(3)特点:具有娱乐艺术性;形式自由活泼;趋于平民化。 (3 分)原因:更能表达个人情感;更适合市民的需要;文人反抗统治思想的压制。 (3 分)(4)更注重:科举考试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在四书五经内命题) ,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选拔的人才只是忠于皇帝的奴才。 (或专制政治的工具)更注重:科举制通过考试的方式选拔政府官吏,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重学风尚的形成;从方式上看,追求公平、公正;从选拔标准上看,择优录用.更注重:明清时八股文是一种简单且良好的文章格式,格式严整,思维缜密.(观点 1 分,理由 2 分,共 3 分)54 (16 分)(1)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牛耕的运用,促进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出现(或社会转型)(4 分)(2)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丝织品的发明、瓷器的发明、农学、数学、医学等。 (6 分)(3)原因:国家统一,政局稳定。 经济繁荣,交通发达,对外、民族交往频繁,科学家的探索等。 (3 分)(4)火药帮助了新兴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推翻封建制度;指南针为新航路的开辟提供了重要条件,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出现;印刷术促进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