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17575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3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山西省平遥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11月质检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2018年 11月平遥中学高三(补)质检历史试题本卷满分:100 分 考试时间:9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部分 满分 50分 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 25小题,每题 2分,共 50分)1郭沫若主编的甲骨文合集从十多万片甲骨中精选 41956片分类进行编排,共分成奴隶和平民、奴隶主贵族、官吏、军队刑罚监狱、战争、农业、商业、建筑、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多个类别。由此可推知 A史家的研究大都具有主观偏见 B甲骨文已是成系统的文字C当时已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 D当时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2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

2、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B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D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3西汉司马迁在 史记中阐述了黄帝是秦汉以前历代帝王的共同祖先,并将秦、楚、越以及匈奴、南越、东越、西南夷等共同纳入华夏同祖共源的世系中。这种历史撰述 A是对历史事实客观真实的记录 B论证了宗法分封制度的合理性C批判了当时盛行的新儒学思想 D符合当时政治、文化发展的需要4汉代察举孝廉起初为分区察举,后来演进到按照户口数比例分配,制为定额,由是参与政治机会开放给全国各地,经济文化落后地区和经济文化进步的地区都一样按照人口比例来选拔。汉代对察举制作出这样调整的主要目的是 A

3、彰显公平公正的原则 B保障人民参政的权利C促进国家政权的开放 D缓和地域之间的矛盾5汉长安 9市格局不一,名称混乱,甚至有的在城外,其面积占居民区的 225%;唐长安 2市东西对称,形制雷同,其面积占居民区的 37%,这表明 A汉市官府管理混乱 B唐市商品经济衰落C汉市可能自发形成 D唐市经济职能加强6唐初实行府兵制,在长安附近各州设置军府,选拣均田农民担任府兵卫士。开元十年,唐玄宗接受张说建议,募兵 13万,充当京师宿卫;开元二十五年,根据边防需要, “招募丁壮,长充边军,增给田宅,务加优恤” ,由朝廷供给资粮,长期戍边。这一变化 A适应了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为

4、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埋下隐患 D增强了唐政府的边防实力7由于中国的自然河流多由西部山脉流向东部平原地区,因此对于政府而言促进商品流通的最大挑战是安排南北向的水路运输问题。隋朝开挖的大运河成为元、明两朝南北交通的核心。但明朝前期,大运河的枢纽地位却经历了从丧失到重新确立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 A元末农民战争的破坏 B明初政治中心的变迁C东南地区市镇的兴盛 D江南雇佣关系的出现8宋代中央官僚机构的设置中出现主民政的中书门下、主军政的枢密院、主财政的三司,以及官、职、差遣的分离。这种体制 A显示出理性精神 B结束了藩镇割 C强化了中央集权 D体现了文人治国9下表是辽、金、宋政权建都情况2辽上京(今内蒙古

5、巴林左旗) 、中京(今内蒙古宁城西) 、东京(今辽宁辽阳) 、南京(今北京) 、西京(今山西大同)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 、东京(辽宁辽阳) 、西京(今山西大同) 、南京(今河南开封) 、北京(今内蒙古宁城) 、中都(今北京)宋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 、西京(今河南洛阳) 、南京(河南商丘) 、北京(河北大名县)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由上表可推知,当时 A各民族之间的交往相当频繁 B北方仍具有较大经济优势 C区域经济格局发生根本转变 D政治中心逐步向北部迁移10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四年天下田土数为 387万余顷,而洪武二十六年修成的诸司职掌则记载为 849万余顷。这引发后世史家关于

6、 “讹误” 、 “垦辟” 、 “亩法差异”和“统计方法不同”的长期争论。这反映出 A官修史书的不确定性 B历史记录的主观性 C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D历史事实的客观性11下表为明清时期迁入江西南部寻乌县境内的村落统计表 (注:一代以 20年计算)迁入代数 2630代 2026代 1720代 1017代 610代历史时期 明前期 明中期 明后期 清前期 清后期建立村数 10个 71个 12个 37个 13个据此分析影响该地区人口大量迁入的主要因素是A赋税改革 B民族交融 C人地矛盾 D小农经济12下表为咸丰初年户部银库数置银数(单位:万两) ,导致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库存银数 新收银数

7、支出银数 实存银数咸丰元年(1851) 8440962 8508529 9569910 7379581咸丰二年 7379581 8361837 10326172 5415246咸丰三年 5415246 4753397 8471746 1696897A国内农民起义的影响 B清政府急需偿还债款C政府投资开办工 D小农经济逐渐解体131910 年秋,京师禁卫军的官兵剪辫。资政院通过“剪发易服”的议案, 民间闻讯,大受鼓舞,广东、京津地区、东三省、上海、香港等地“剪辫者一时风起云涌,大有不可遏制之势” 。这表明 A剪辫易服顺应革命的潮流 B清政府的统治不得人心C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最高 D晚清习俗变革的

8、大众化14学者温铁军认为: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 20%的庞大人口。其强调的主旨是 A赞誉中国农民的勤劳勇敢 B评价中央集权的制度优势3C剖析人多地少的生产压力 D肯定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151846 年,耆英等人在奏折中称:“各国运往内地通商货物每岁只有此数,赴广州者十之六七,赴上海者十之三四彼有所丰则此有所歉,实为事理之必然。 ”这反映出当时 A通商口岸数量已不能满足需要 B统治阶层对世界大势缺乏认知C不平等条约并未得到全面落实 D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步解体16余英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

9、的反思中指出:“这一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一方面自动撤退到文化的边缘,另一方面又始终徘徊在西方文化的边缘,好像大海上迷失了的一叶孤舟,两边都上岸。 ”作者认为新文化运动 A处于孤立无援的被动地位 B失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C采取左右逢源的文化态度 D缺乏对中西文化的正确认知17中国近代某革命政府下达部队动员令,宣布其军事战略为:“先定三湘,规复武汉,进而与我友军会师,以期统一中国,复兴民族。 ”依据该战略展开的军事行动 A推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 B收回了列强在中国的部分权益C成为中华民族复兴转折点 D揭开了解放战争解放南京序幕181929 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没收一切土地归政府

10、所有,交农民使用” ,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 ;1931 年,苏区中央局发布通告指出,农民“不仅要取得土地使用权,主要还是要取得土地所有权” 。这表明当时 A军事的失利推动了中共调整土地政策 B土地革命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C农村生产关系调整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D土地革命受到“左”倾错误严重误导19某时期中共的宣传口号先后包括:“苗人下山来与汉族共同打倒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阀” 、 “保护喇嘛,信教自由” 、 “抗日反蒋,保护回民” 、 “苏维埃分田地牛羊粮食房屋财产给回番穷人”等。这些口号 A为国民大革命准备了条件 B扩大了中央革命根据地C有利于红军实施战略转移 D巩固了抗日民

11、族统一战线20下表为 1937-1942年晋察冀边区北岳区 39个村各阶层土地占有比例变化表,这一变化的实质是 阶层 1937年(%) 1942年( %)地主 1643 1017富农 2193 1956中农 4169 4917贫农 1910 2012雇农 083 101A推行三三制原则 B开展土地革命 C实行经济民主 D建立统一战线21古希腊体育竞技会是希腊人献给神的祭品。为了表明自身的虔诚,希腊人将自己认为最美、最纯洁的躯体献给神,谁取得了比赛的胜利,就意味着上苍把胜利之福恩赐给了谁。这表明古希腊 A体育服务于神 B人神相异同性 C重荣誉轻神性 D泛神论占主导2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规定,共

12、和国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一人副署,一旦政策或命令出了问题或是重大失误,内阁就要下台,执政党就要下野。这表明 A总统权力受限制 B总统对部长负责 C议会对总统负责 D内阁对总统负责423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的保障,两种政府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又自己控制自己。这段话 A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 B突出人民主权思想C反映了民主共和特色 D彰显三权分立立职能24. 18世纪中期的英国社会,有一定读写能力的劳动者被认为是具有危险性和有颠覆性的人,但是到 18世纪末,无知识则被认为是社会秩

13、序的最大威胁。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民主制的完善 B思想文化进步 C工业革命发展 D社会革命需要25. 从图 8a到图 8b的变化客观上反映了 A.欧洲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B.世界市场最终确立C.殖民主体和对象发生改变 D.人类文明进程加速第卷 非选择题 满分 50分二、非选择题部分(本大题为 3小题;共 50分;)26东西方“人民” 、 “公民”一词的词义经历了古今演变。反映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3 分)材料一 先秦时期的“人”与“民 ,是两个对立的阶级。甲骨文的 (人)像人垂手侧面站立形,表示一个懂得鞠躬、谦逊,有修养的人;甲骨文的 (民),像被用刃刺瞎眼睛(或

14、低眉顺目)的人, “盲其一目以为奴征”(或在人面前恭顺),即“民”为奴隶,被认为是蒙昧无知、不曾开化,没有道德可言的群氓。周秦以来“民, 渐渐演变成了一个与“君主、群臣百官”相对应的字。 “民”因其无知,就需要政府进行调教、驯服,教化。古代将管辖一方的官员称为放牧者, “民” ,就如同牛羊是官员们的放牧对象。19世纪末 20世纪初,西方“人民主权”理论,对中国产生较大影响。 “人民” ,已经不再是懵懂、糊涂、任人支配的代名词,而是拥有权力、发表意见、参与政务的新主体。孙中山认 为“专制国以君主为主体,人民皆其奴隶,共和国以人民为主体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也。摘编自万齐洲、

15、冯天瑜“人民”词义的变迁材料二 希腊城邦(polis)是政治(politics)的词根,公民(politest)形成于城邦的政治生活 中,即“属于城邦的人” ,不包括妇女、侨民及奴隶, “凡有权参加议事和审判职能的人,我们就可以说他是那一城邦的公民” 。人是城邦权利的主体,城邦属于全体公民所有。古希腊、 罗马最初都是只有贵族才有公民权,平民经过斗争,公民范围扩大,不再局限于出生而可由授予获得(卡拉卡拉敕令)。5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激发了欧洲城市市民平等意识的觉醒,市民逐渐演变为近代西方的 公民。近代西方公民的选举权、参政权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扩展其范围的。摘编自西方“公民”概念演变的历史考察

16、 、 论述西方当代的选举制度(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先秦至晚清时期“人民”的含义的变化和西方自古以来公民政治发展变化的趋势。 (13 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人、民”的含义变化及西方公民政治发展的原因。 (10 分) 27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5 分)材料 1977年恢复高考后,党和政府开始对高等教育制度进行全面改革。1985 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将过去单一的国家计划招生,改变为既有国家计划生,又有委托生、定向生、保送生和自费生的各种计划同时并存的新的招生体制。同时将过去由国家统一分配,改变为在国家

17、计划指导下,由本人选报志愿、学校推荐、供需见面、择优录取的分配制度。 决定还指出在国家统一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加强高校同生产、科研和社会其他方面的联系,建设高校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针对建国以来高校专业设置“重理轻文”的现象,经过几年的调整,理、工、农、医专业种数有所减少,文、财、法、师等专业有所增加,专业结构趋于合理。针对高等教育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政府建立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如接受海外爱国人士捐赠、接受世界银行教育贷款和开展国际教育合作、通过联合办学获得经费支持等。据董宝良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 20世纪 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

18、的特点。 (9 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 20世纪 80年代高等教育改革的积极意义。 (6 分)28 (12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摘自陈会颖中外历史对比年表等上表为 19世纪中期一 20世纪初中外历史事件筒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中外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 (要求:写明论题,中外关联,史论结合。 )72018年 11月平遥中学高三(补)质检历史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答案,每题 2分,共 50分)题号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答案B B C C C C B A A C C A B题号14 15 16

19、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答案D B D B C C C B A A C D二、 (本大题有 3小题,共 50分。 )26. ( 23分) (1)含义变化:先秦时期,人、民是两个对立阶级,即文明的贵族与不开化的群氓( 2 分) ;春秋战国以后,官民相对,民是被官教化、驯服、管理的对象 (2 分) ;近代社会,主张人民是国家的主体、国家权力的拥有者,百官是人民公仆( 2 分) 。变化趋势:拥有政治权力的公民范围不断扩大(1 分) ; 由贵族到平民;本城邦到外邦;有产者到无产者;男性到女性。 (每点分,共分)(2) 原因:中国:社会经济变革,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先秦贵

20、族政治;(分) 西方工业文明冲击、先进国人传播启蒙思想,社会剧变(分) 。 西方:古希腊、罗马平民、近代欧美人民争取政治权利的斗争;(2 分)对外扩张;工商业经济发展;政府适应社会变化的改革。 (3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表述,也可给分。)27 (15 分) 【历史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评分标准:(1)特点:实行多样化的招生体制;就业选择自主化;将高校改革与经济建设相结合;注重专业结构的合理均衡;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的交流合作;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紧密结合;政府主导高等教育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完善高等教育体系。 (每点 3分,任意 3点,共 9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21、,最高不能超过 9分)(2)意义:纠正了文革时期的左倾教育方针;改变了原有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人才;有利于推动经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改革开放开放的深入;推动了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每点 3分,任意 2点,共6分。言之成理酌情给分,最高不能超过 6分)28(12 分)示例 1:论题:工业化的发展和深入。 (3 分)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清政府掀起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发展。工业化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9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22、 2:论题: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和深入。 (3 分)阐述: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胜利,使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一些国家相继确立。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党政治、责任内阁制、扩大普选权等举措,使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力图通过变法或革命的形式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9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3:论题:工业革命促使英国等列强加紧对外侵略扩张,业非等地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3 分) 。阐述: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然后向其他国家扩展,美国等相继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其加紧对外侵略扩张,抢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发动了一

23、系列对外侵略战争,8比如发动鸦片战争,侵略印度和埃及等国家,使这些国家成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造成了东方从属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 (9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产生与发展。 (3 分)阐述: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阶级矛盾激化。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在此理论指导下,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 (9 分,言之成理即可)示例 5: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 (3 分)列强的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促使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从魏源、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君主立宪”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到资产阶级激进派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向西方学习成为时代潮流,经历了从器物、制度到思想的三个层面的发展。(9 分,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