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刘芸 文档编号:1179813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江西省九江市第一中学2017_2018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九江一中 2017-2018 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二生物试卷一、选择题1.下列对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描述,正确的是A. 黑藻的中心体可参与纺锤体的形成B. 醋酸杆菌的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 蓝藻的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D. 大肠杆菌的核糖体可以是噬菌体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答案】D【解析】【分析】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原核细胞没有被核膜包被的成形的细胞核(没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 ;原核细胞中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但原核生物含有细胞膜、细胞质结构,含有核酸和蛋白质等物质。蓝藻没有叶绿体,含有叶绿素和藻蓝素,能进行光合作用;醋酸杆菌虽然没有线粒体,但是细胞中含有有

2、氧呼吸的酶系统。【详解】黑藻是高等植物,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A 错误;醋酸杆菌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线粒体,B 错误;蓝藻是原核生物,细胞中没有叶绿体,C 错误;噬菌体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在大肠杆菌内利用细菌的核糖体和氨基酸合成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D 正确。【点睛】易错选项 A,误认为黑藻是低等植物,细胞内有中心体。2. 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作出了贡献,下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B. 虎克第一次观察到了活的细胞并为之命名C. 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D. 魏尔肖的著名

3、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补充【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在细胞学说创立的过程中,有很多科学家做出了贡献。按照时间顺序依次是:虎克第一次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将发现的“小室”命名为细胞,其实是死细- 2 -胞,主要是细胞壁部分;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到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施莱登和施旺共同证明了植物和动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魏尔肖的著名论断是对细胞学说的重要修正。综上所述,B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细胞学说的建立过程,意在考查考生对科学事实的识记和理解。3.下列有关细胞的分子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A. 脂肪、糖原、淀粉、纤维素等是细胞内重要的储能物质B.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

4、质、磷脂,此外,还有少量糖类C. 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小D. 血钙过高引起抽搐,说明无机盐有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的作用【答案】B【解析】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糖原是动物细胞中储能物质,淀粉是植物细胞中储能物质,纤维素是构成植物细胞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A 错误;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磷脂,此外,还有少量糖类,B 正确;休眠种子与萌发种子相比,结合水与自由水的比值更大,C错误;血钙过低引起抽搐,说明无机盐有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作用,D 错误。 4.下列关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 酪氨酸几乎不溶于水,而精氨酸易溶于水,这种差异可能是由 R 基

5、的不同引起的B. 甜味肽的分子式为 C13H16O5N2,则甜味肽可能是一种二肽C. 某二肽的化学式是 C8H14O5N2,水解后得到丙氨酸(R 基为-CH 3)和另一种氨基酸 X,则 X的化学式应该是 C5H7O3ND. n 个氨基酸共有 m 个羧基,则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两条多肽链中羧基数为 m-n+2【答案】C【解析】酪氨酸和精氨酸的 R 基不同,导致其溶解性不同,A 正确;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都含有一个氨基(-NH 2)和一个羧基(-COOH) ,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甜味肽属于肽类,其分子(C 13H16O5N2)中含有两个氮原子,可能是一种二肽,B 正确;丙氨酸

6、的化学式为 C3H7O2N1,C 3H7O2N氨基酸 XC 8H14O5N2H 2O,则 X 的化学式应该是 C5H9O4N,C 错误;n 个氨基酸共有 m 个羧基,则 R 基上的羧基数为 m-n,这些氨基酸缩合成的两条多肽链中羧基数R 基上的羧基数肽链数m-n+2,D 正确。5.如图为苹果成熟期有机物质含量的变化图,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3 -A. 图中的五种有机物质中最可能含有 S 的是酶B. 每个月采集苹果制备样液,用斐林试剂检测,则 10 月的样液砖红色最深C. 图中的酶最有可能是淀粉酶,在该酶的作用下,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小D. 图中五种有机物质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答案】C【解

7、析】糖类的组成元素是 C、H、O,而大多数酶的本质为蛋白质,蛋白质的特征元素是 S,故最可能含有 S 的是酶,A 正确;斐林试剂可用于检测还原糖,图中的果糖、葡萄糖均为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在 611 月期间,葡萄糖含量变化不大,而 10月果糖含量最多,故该月的苹果样液砖红色最深,B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随着酶含量的不断增加,淀粉的含量不断减少,故图中的酶最可能是淀粉酶,在淀粉酶的催化下,大分子的淀粉发生水解,致使苹果细胞液浓度逐渐变大,C 错误;图中的果糖、蔗糖、葡萄糖、淀粉均为糖类,其中属于单糖的是果糖、葡萄糖,D 正确。6.下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其中 a 和

8、 b 表示物质的两种运输方式,正确的是( ) A. 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决定B. 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有关,与无关C. b 可表示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D. 动物细胞膜表面起识别作用的是【答案】D【解析】- 4 -本题结合图形考查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求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读图形,判断出图中是糖蛋白、是蛋白质、是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外侧(细胞膜成分中的糖蛋白仅位于细胞膜外表面) 、是细胞膜内侧,a 是物质以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b 是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离开细胞,可据此分析答题。分析图形可知,图中是磷脂双分子层,是蛋白质,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由膜成分中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决定,A

9、 错误;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与、均有关,B 错误;b 是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离开细胞,肌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氧气时氧气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细胞而不是离开细胞,C 错误;图中是糖蛋白,动物细胞膜表面起识别作用的是,D 正确。【点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比较:7.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正确的是A. 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自由扩散实现的B. 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几乎没有差异C. 分泌蛋白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 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能量转化的过程【答案】D【解析】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其过程是 1

10、分子葡萄糖分解成 2 分子丙酮酸,产生少量的H,并释放少量的能量,有氧呼吸第二阶段发生线粒体基质中,其过程是丙酮酸与水一起被彻底分解生成 CO2和H,释放少量的能量,可见,有氧呼吸过程中线粒体内膜两侧形成一定氢离子浓度差是通过物质氧化分解实现的,A 错误;细胞膜与线粒体膜、核膜的功能不同,所含的蛋白质种类存在较大差异,B 错误;分泌蛋白是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细胞外,其过程体现了生物膜的流动性,C 错误;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附着多种色素,参与光反应- 5 -过程中的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能量转化的过程,D 正确。8.线粒体蛋白的转运与细胞核密切相关(如图) ,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

11、中的 T 蛋白明显增多。下列相关分析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相符的是A. 观察线粒体时可用甲基绿染液进行染色B. 过程都需要 DNA 聚合酶参与C. M 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D. 据图推测该药物最可能抑制了过程【答案】C【解析】观察线粒体时可用健那绿染液进行染色,A 项错误;过程表示转录,需要 RNA 聚合酶参与催化,过程是将 RNA 运出细胞核,与 DNA 聚合酶无关,B 项错误;在 TOM 复合体的协助下,M 蛋白可通过线粒体外膜嵌合在线粒体内膜上,说明 M 蛋白可能与有氧呼吸第三阶段关系密切,C 项正确;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 T 蛋白明显增多,推测该药物

12、最可能抑制了 M 蛋白与线粒体外膜上的载体蛋白结合的过程,D 项错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用高倍镜观察线粒体的实验原理、遗传信息的转录、有氧呼吸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依据题图中呈现的信息,准确识别各数字所示的生理过程,据此并结合题意信息“用某种抑制性药物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的 T 蛋白明显增多” ,与所学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进行图文转换、实现对知识的整合和迁移。9.氰化物进入细胞后,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 O2,引起细胞窒息。在培养植物根尖的培养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氰化物后,根尖细胞吸收 K+的速率随之降低(如图) 。- 6

13、-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正常组织细胞中利用 O2的场所是线粒体基质B. 植物根尖细胞吸收 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C. 4 h 后根尖细胞因缺少能量供应不能吸收 K+D. 氰化物会影响 O2进入线粒体从而使组织细胞不能利用 O2【答案】B【解析】在正常组织细胞中,O 2在线粒体内膜上与H结合生成 H2O,A 错误;线粒体功能受阻后由于供能不足,导致 K+吸收速率下降,说明细胞吸收 K+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 正确;4 h 后根尖细胞仍能吸收 K+,速率相对恒定,所需能量可来自无氧呼吸产生的 ATP,C 错误;氰化物会妨碍线粒体的功能,但不会影响 O2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入线粒体,D 错误。10.以

14、测定的 C02吸收量与释放量为指标,研究温度对某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影响,结果如图甲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A. 光照相同时间,在 20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的量最多B. 若将乙装置中 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可测得 B 曲线C. 如果该植物原重 X kg,置于暗处 4h 后重(X -1) kg,然后光照 4h 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 3/4kgh -1D. 光照相同时间,35时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与 30相等【答案】D- 7 -【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甲中虚线表示的是 CO2的吸收量,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实线表示的是呼吸消耗量。图乙装置可以用来测定光

15、合速率据此分析作答。【详解】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在 25时,CO 2吸收量最大,即光合作用净合成量最大,积累的有机物最多,A 错误;将乙装置中 NaHCO3溶液换成蒸馏水,则在黑暗条件下只能测得无氧呼吸的释放的 CO2量,不能测出有氧呼吸释放的 CO2量,B 错误;该植物原重 X kg,置于暗处 4h 后重(X-1)kg,然后光照 4h 后重(X+2)kg,则总光合速率为 1kgh -1,C 错误;在光照时间相同的情况下,30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 3.50(净合成量)+3.00(呼吸消耗量)=6.50mg/h,35时光合作用的总量为 3.00(净合成量)+3.50(呼吸消耗量)=6.50mg

16、/h,二者相同,D 正确。【点睛】本题难点选项 C。在计算中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时,误认为光照下 4h 合成的有机物量=(X+2)-(X-1)=3kg.11.图表示某植物非绿色器官在不同氧气浓度下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根据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 P 点时,该器官的无氧呼吸强度最低B. O 点时,该器官产生二氧化碳的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基质C. 该器官呼吸作用过程中有非糖物质氧化分解D. Q 点时,该器官氧气的吸收量和二氧化碳的释放量相等,说明其只进行有氧呼吸【答案】C【解析】P 点时,CO 2释放量的相对值最低,说明细胞呼吸强度最低,A 错误;O 点时,O 2吸收量为零,

17、说明该器官只进行无氧呼吸,此时产生 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B 错误;Q 点时,CO 2释放量和 O2吸收量相等,但 O2的浓度大于 Q 点时,CO 2释放量和 O2吸收量不等,说明该植物器官在呼吸过程中即消耗糖类,也消耗脂肪等物质,但 Q 点时不能说明只进行有氧呼吸,C 正确,D 错误。- 8 -12.下列细胞分裂图中含有 2 个染色体组的是A. B. C. D. 【答案】C【解析】每个染色体组是由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这些染色体的大小形态各不相同,据此可推知:图中分别含有 2 个、4 个、1 个、2 个和 1 个染色体组。综上分析,A、B、D 均错误,C 正确。13.图 1 为某

18、一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示意图,图 2 所示为该果蝇体内某一细胞分裂图像中部分染色体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正常情况下,AB 段发生同源染色体联会、分离,BC、FG 和 LM 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相同B. 图 2 代表的细胞为极体,出现在图 1 的 EF 段,产生的子细胞全部异常C. 观察 100 个图 2 细胞所示时期的细胞,发现 5 个出现了图 2 所示情况,则异常细胞比例为 5%D. 图 1 中 AB、EF 和 IJ 段细胞含 DNA 分子数目相同【答案】D【解析】图 1 中 AB 段代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前期、中期和后期,该阶段可发生同源染色体

19、的联会和分离,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一定是细胞一分为二,A 项正确;图 1 是“某一果蝇”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曲线图,只有雌性果蝇体内会同时出现减数分裂和受- 9 -精作用,所以该果蝇只能代表雌性果蝇。图 2 所示细胞无同源染色体,加之细胞质均等分裂,所以只能是极体,产生的子细胞染色体全部异常,B 项正确;100 个极体正常分裂后会产生200 个正常的子细胞,有 5 个细胞异常分裂后会产生 10 个异常的子细胞,所以异常细胞的比例为(10200)100%5%,C 项正确;AB 段细胞中含有 16 个 DNA 分子,EF 段细胞中含有 8个 DNA 分子,IJ 段细胞中含有 16

20、个 DNA 分子,D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 数目变化的相关知识,分析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突破口,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14.果蝇的红眼和白眼是 X 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让子一代红眼雌雄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A. 3:1 B. 5:3 C. 7:1 D. 13:3【答案】C【解析】假设红眼由 B 基因控制,b 基因控制白眼,因为用一对红眼雌雄果蝇交配,子一代中出现白眼果蝇,所以亲代红眼雌果蝇基因型是 XBXb,雄果蝇是 XBY,则子一代的红眼雌雄果蝇基因型

21、和比例分别是:1/2X BXB、1/2X BXb、X BY;雌果蝇产生的配子种类和比例是 3/4XB、1/4X b、雄果蝇产生的精子种类和比例是 1/2XB、1/2 Y,产生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是71,故 C 项正确,A、B、D 项错误。15.对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物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不考虑变异) 。三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状况是A. A B. B C. C D. D【答案】A【解析】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物与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物进行测交,其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AaBbcc:a

22、aBbCc:Aabbcc:aabbCc=1:1:1:1(不考虑变异) ,说明基因型为 AaBbCc 的植物在- 10 -减数分裂过程中产生了基因型为 ABc、aBC、Abc、abC 的四种比值相等的配子,进而推知 A和 c 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a 和 C 连锁,基因 A 和 a、B 和 b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 C 和 c、B 和 b 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图 A 符合条件,A 正确。B 图表示 A 和 b 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a 和 B 连锁,B 错误。C 图表示 A 和 C 连锁(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a 和 c 连锁,C 错误。D 图表示 B 和 c 连锁(位

23、于同一条染色体上) 、b 和 C 连锁,D 错误。16.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红绿色盲且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的孩子。下列示意图最能表明其原因的是A. B. C. D. 【答案】A【解析】人类的红绿色盲是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 B、b 表示) ,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 并伴有色盲的男孩,则该夫妇的基因型分别为 XBXb、X BY。性染色体组成为 XXY并伴有色盲的男孩的基因型为 XbXbY,则该男孩是由基因型为 XbXb的卵细胞和基因型为 Y 的精子结合形成的,而基因型为 XbXb的卵细胞是由于次级卵母细胞中两条含有基因 b 的子染色体没有分离移向同一极所致

24、,即母方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后未分离。由于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时,细胞质不均等分裂,着丝点分裂,所以 A 图可表示次级卵母细胞的不正常的分裂。故选:A。17.已知含一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Y,XO)为雄性,含两条 X 染色体的果蝇(XX,XXY)为雌性,含三条 X 染色体或无 X 染色体的果蝇胚胎致死。将白眼雌果蝇(X bXb)与红眼雄果蝇(X 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母- 11 -本产生配子时两条杂色体未分离。以下分析正确的是A. 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不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中B. 这只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是 XbXbYC

25、. 这只红眼雄果蝇的精原细胞内肯定有 Y 染色体D. 母本产生配子时肯定发生两条同源 X 染色体不分离【答案】B【解析】已知体细胞中含一条 X 染色体的是雄性(如 6+X,6+XY,6+XYY,其不育) ,含两条 X 染色体的是雌性(如 6+XX,6+XXY,都是可育) 。将白眼雌果蝇(X bXb)与红眼雄果蝇(X BY)杂交,后代中偶尔发现一只白眼雌果蝇和一只红眼雄果蝇,则该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 XbXbY,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 XB或 XBY,说明亲本白眼雌果蝇在减数分裂产生卵细胞时,减数第一次分裂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细胞中的两条 X 染色体未正常分离,结果生成了极少量含有二条X 染色体

26、和没有 X 染色体的卵细胞。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母本两条 X 染色体未分离可能发生在初级卵母细胞或次级卵母细胞中,A 错误;后代白眼雌果蝇的基因型应该为 XbXbY,B 正确;后代红眼雄果蝇基因型为 XB或 XBY,不一定含有 Y 染色体,C 错误;母本产生配子时,可能发生了两条同源 X 没有分离,D 错误。18.下列关于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只含有 S 元素B. T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利用细菌的 DNA 作为模板进行 DNA 复制C. 35S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 35S 进入了宿主细胞D. 32P 标记的

27、 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释放的大量子代 T2噬菌体中含 32P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很小【答案】D【解析】T2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中肯定含有 C、H、O、N、S 元素,A 错误;T 2噬菌体侵染细菌时,以自身的 DNA 为模板,利用细菌的脱氧核苷酸为原料,进行 DNA 的复制,B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留在了外面,没有进入细菌,因此沉淀物中含有少量放射性可能是因为离心不充分,部分蛋白质外壳粘在了细菌的表面,C 错误;DNA 分子复制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而合成子代噬菌体 DNA 的原料均由细菌提供,因此子代噬菌体的 DNA 分子中都含有 31P,只有- 12 -少量的噬菌体含有 32P,D

28、正确。19.下列关于 DMA 分子的计算,正确的是A. 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细胞中,DNA 分子的(A+T)/(G+C)的值一般相同B. 不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 分子的(A+G)/(T+C)的值一定不同C. 若 DNA 的一条链中(A+G)/(T+C)=0.5,则其互补链中(A+G)/(T+C)=0.5D. 10 对 A-T 碱基对和 20 对 C-G 碱基对,可构成的 DNA 分子种类数小于 430种【答案】D【解析】DNA 分子具有特异性,同种生物不同个体的 DNA 分子一般是不同的,因此它们的细胞中 DNA分子的(A+T)/(G+C)的值一般不同,A 错误;DNA 分子中,A 与

29、T 配对,G 与 C 配对,因此不同种生物的不同细胞中,DNA 分子的(A+G)/(T+C)的值一般都等于 1,B 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在双链 DNA 分子中, (A+G)/(T+C)的值在两条单链中互为倒数,因此若 DNA 的一条链中(A+G)/(T+C)=0.5,则其互补链中(A+G)/(T+C)=2,C 错误;30 个碱基对构成的DNA 分子种类数最多 430种,若已知 10 对 A-T 碱基对和 20 对 C-G 碱基对,则构成的 DNA 分子种类数肯定小于 430种,D 正确。20.某双链 DNA 分子含有 1000 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上(A+T)占该链碱基总数的 3/

30、5,用15N 标记该 DNA 分子,并在含 14N 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四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含有 14N 的 DNA 分子占全部子代 DNA 分子的 7/8B. 含 15N 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 2 条C. 每个 DNA 分子含有氢键 2400 个D. 消耗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 6000 个【答案】A【解析】DNA 复制具有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因此复制四次后每一个 DNA 分子都含有 14N,但是只有两个DNA 分子含有 15N,即含有 14N 的 DNA 分子占全部子代 DNA 分子的 100%,A 错误;含 15N 的脱氧核苷酸链共有 2 条,B 正确;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单链中

31、双链 DNA 中(A+T)的比例相等,且双链中 A=T,G=C,因此这个 DNA 分子中,A=T=100023/51/2=600 个,则G=C=1000-600=400,则连续复制四次,消耗的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400(2 4-1)=6000个,D 正确;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含有 A/T 对 600 个,G/C 对 400 个,因此每个 DNA 分子含有氢键数=6002+4003=2400 个,C 正确。- 13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 DNA 的结构和复制的过程,根据公式先计算 DNA 分子中各种碱基的数量,再计算复制若干次后消耗的某种基本单位的数量。21.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

32、正确的是A.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B. 共同进化是物种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只要发生进化,基因频率就会改变C. 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变异都可以作为进化的原材料D. 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能反映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能反映可遗传变异的方向,因为变异是不定向的,A 正确;共同进化是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生物种群的基因频率只要发生了改变,则生物一定发生了进化,B 错误;生物在繁殖过程中产生的可遗传变异才能为

33、进化提供原材料,C 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的表现型而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 错误。22.下列关于进化与生态学知识的叙述,正确的是A. 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一般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B. 共同进化就是指生物与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C. 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是生态系统的“基石”D. 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答案】C【解析】在“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A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B错误;生产者能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而消费者和

34、分解者都直接或间接地以生产者制造的有机物为营养,因此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基石” ,C 正确;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因环境等因素的变化,群落内物种组成处于变化之中,D 错误。 23.关于 DNA 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DNA 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冷却可观察到蓝色产物B. PCR 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延伸复性三步C. 用兔的成熟红细胞可提取 DNA- 14 -D. 用甲基绿、吡罗红将细胞染色,细胞质呈绿色,细胞核呈红色【答案】A【解析】【分析】DNA 粗提取和鉴定的原理:DNA 的溶解性:DNA 和蛋白质等其他成分在不同浓度 NaCl 溶液中溶解度不同;DNA 不溶于酒精溶

35、液,但细胞中的某些蛋白质溶于酒精;DNA 对酶、高温和洗涤剂的耐受性。DNA 的鉴定:在沸水浴的条件下,DNA 遇二苯胺会被染成蓝色。PCR 技术:概念:PCR 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 DNA 的核酸合成技术;原理:DNA 复制;条件:模板 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 DNA聚合酶(Taq 酶) ;方式:以指数的方式扩增,即约 2n;过程: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详解】DNA 溶液与二苯胺试剂混合,沸水浴后生成蓝色产物,A 正确;PCR 的每个循环一般依次经过变性-复性-延伸三步,B 错误;兔属于哺乳动物,其成熟红细胞无细胞核及细胞器,故不能用于提

36、取 DNA,C 错误;用甲基绿、吡罗红试剂对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染色,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D 错误。【点睛】熟悉 DNA 粗提取和鉴定原理以及 PCR 技术的大致流程是分析判断本题的关键。24.下列关于体温调节和水盐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大脑皮层是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是水盐平衡的调节中枢B. 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C. 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但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只有一种激素参与调节D. 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 38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大于散热量【答案】B【解析】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和血糖调节中枢,还与生物节

37、律等的控制有关,A 错误;某人因出汗较多,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增多,因此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会加强,B 正确;多种激素参与体温调节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中也有多种激素参与,如抗利尿激素、盐皮质激素、醛固酮等,C 错误;某人发烧时体温一直维持在 38 左右,此时其体内产热量等于散热量,D 错误。【点睛】本题考查体温调节的中枢、水盐调节、等知识。本题考查的是重点知识中的基础内容,是学生必需掌握的。体温调节与水盐调节是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 15 -掌握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各自作用机理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还需要学生掌握在调节过程中的激

38、素的种类及作用。25.下列关于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实验中,叙述正确的是A. 腐乳发酵过程中毛霉生长温度应控制在 30-35 度B. 分两阶段发酵果醋时,第一阶段比第二阶段的发酵温度要高一些C. 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酵母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D. 实验室制作的腐乳因未经质量鉴定而不宜直接食用【答案】D【解析】【分析】传统发酵技术包括果酒和果醋的制作、腐乳的制作、泡菜的制作。各自的制作原理是:果酒:酵母菌无氧呼吸;C 6H12O62C 2H5OH2CO 2;果醋:醋酸菌有氧呼吸;a.当氧气、糖原都充足时,糖醋酸 b.当缺少糖源时,乙醇乙醛醋酸。毛霉等微生物能产生蛋白酶和脂肪酶,作用如下:蛋白

39、质在蛋白酶作用下分解为肽和氨基酸;脂肪在脂肪酶催下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乳酸菌在无氧条件下发酵产生乳酸。【详解】腐乳发酵过程中毛霉生长温度应控制在 1518,A 错误;分两阶段发酵果醋时,第一阶段即果酒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 1825,第二阶段的发酵即果醋的制作,所控制的温度范围是 3035,B 错误;变酸的酒表面的菌膜含大量醋酸菌,腐乳的“皮”为毛霉菌丝,C 错误;实验室制作的腐乳可能因灭菌不彻底,而且未经质量鉴定,所以不宜直接食用,D 正确。【点睛】本题关键要注意几个易混淆的发酵温度范围:果酒的发酵温度范围是 1825,果醋的发酵温度范围是 3035,腐乳的发酵温度范围是 1518。26

40、.在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提取过程中,正确的是A.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可用蒸馏、压榨和萃取的方法提取B. 分离出的玫瑰精油油层还会含有一定的水分,可加入无水 Na2S04吸水C. 新鲜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等,为了提高出油率,需用 CaC03水溶液浸泡D. 玫瑰精油和橘皮精油都有很强的挥发性,易溶于有机溶剂,其成分都是萜类化合物【答案】B【解析】橘皮易焦糊适宜用压榨法提取,不能用蒸馏法提取,故 A 错误;提取玫瑰精油过程中,向油- 16 -水混合物中加入 NaCl 以加速油水分层,分离的油层中还含有一定的水分,需加入无水Na2SO4将水除去,故 B 正确;新鲜的橘皮中含有大量的果蜡、果胶等

41、,如果直接压榨,出油率低,为了提高出油率,需用石灰水溶液浸泡,故 C 错误;大部分植物芳香油的主要成分是萜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但橘皮精油的主要成分是柠檬烯,故 D 错误。27.如图表示免疫异常引起的某种疾病的发病机理。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这是一种自身免疫病,细胞甲为 B 细胞B. 激素乙通过体液定向运到垂体发挥调节作用C. 细胞甲的分泌活动越旺盛,激素乙的分泌就越多D. 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二者具有竞争性【答案】D【解析】细胞甲能分泌抗体,则细胞甲是浆细胞,A 项错误;激素通过体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不能定向运向靶细胞,但只能特异性地对靶细胞发挥调节作用,B 项错误;图中细胞甲

42、分泌的抗体与甲状腺细胞上的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导致甲状腺细胞对激素丙促甲状腺激素的敏感度降低,从而使激素乙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故 C 项错误;据图可知,激素丙与抗体具有相同的受体,说明二者具有竞争性,D 项正确。28.关于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鸡的红细胞不能用于 DNA 的提取B. 反射一定依赖反射弧完成,体现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C. 病毒只能寄生于活细胞,所以不能体现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D. 基因工程能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这是通过改变基因结构实现的【答案】B【解析】A鸡的红细胞中有细胞核,含 DNA,可用于 DNA 的提取,A 错误;B完整的反射弧结构是反射完

43、成的基础,体现了结构是功能的基础,B 正确;C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只能寄生于活细胞,体现了细胞是生命系统最基本层次,C 错误;- 17 -D基因工程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中,属于基因重组,可定向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但没有改变基因结构,D 错误;答案选 B。29.为研究赤霉素(GA 3)和生长素(IAA)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切取菟丝子茎顶端 2.5 cm 长的部分(茎芽) ,置于培养渡中无菌培养。实验分为 A、B、C 三组,分别培养至第 1、8、15 天,每 组再用适宜浓度的激素处理 30 天,测量茎芽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 两类檄素对离体茎芽伸长生长都表现为促进,其

44、中 GA3促进作用更显著B. A 组数据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的内源 GA3含量较高C. 由 B 组可知,GA 3单独处理的促进作用是 IAA 单独处理的 5 倍D. 由 C 组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的促进作用是 GA3单独处理的 5/3 倍【答案】D【解析】与不加激素的对照组相比,两类檄素对离体茎芽伸长生长都表现为促进,其中 GA3促进作用更显著,A 正确;A 组数据出现的原因最可能是离体时间短的茎芽中的内源 GA3含量较高,B正确;由 B 组可知,GA 3单独处理的促进作用是 IAA 单独处理的(6.5-4)(4.5-4)=5 倍,C 正确;由 C 组可知,两种激素联合处理的

45、促进作用是 GA3单独处理的(10-4)(6-4)=3倍,D 错误。30.下面是某家族中一种遗传病的家系图,假设该遗传病由 1 对等位基因 R 和 r 控制。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18 -A. 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B. 构成等位基因 R 和 r 的核苷酸数一定相同C. 1与 3的基因型相同D. 4卵细胞形成过程中 M期发生基因 R 与 R 的分离【答案】C【解析】据系谱图可知, 1、 2有病,而其女儿 2却正常,说明该遗传病的遗传方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 项错误;等位基因 R 和 r 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时可能发生基因中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所以构成等位

46、基因 R 和 r 的核苷酸数不一定相同,B 项错误;根据 A 项分析可知, 1的基因型一定是 Rr。根据 6的基因型为 rr,可推知患者 3的基因型也一定是 Rr,故 C 项正确;根据 4的基因型为 rr,可推知患者 4的基因型是 Rr, 4卵细胞形成过程中,M期(减数第一次分裂)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所以会发生基因 R 与 r的分离,如果不考虑染色体的交叉互换,则基因 R 与 R 的分离发生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D 项错误。【点睛】本题结合系谱图,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几种常见人类遗传病的类型及特点,能根据系谱图准确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及相应个体的基因型,并进行相关概率

47、的计算;明确一对等位基因的本质区别;识记减数分裂过程中等位基因和相同基因分离的时期。31.如图是一个白化病家族的遗传系谱图,请写出1、3 的基因型和为白化病患者的概率 ( )- 19 -A. AA、Aa 和 1/16 B. Aa、Aa 和 1/9 C. Aa、AA 和 1/4 D. Aa、Aa 和 1/64【答案】B【解析】人类的白化病是一种单基因控制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等位基因为 A/a,由于 1、 3的后代中分别含有该病个体,且 1、 3个体均不患病,因此 1和 3的基因型均为 Aa;由基因的分离定律,因为 2个体不患病,其基因型可能为 Aa 或 AA,比例为AA:Aa=1:

48、2,同理 3个体基因型及比例也为 AA:Aa=1:2,而只有亲代基因型均为 Aa 个体的后代中可能出现患病子代,因此 1患病的概率为 2/32/31/4=1/9,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32.草原植物物种多样性可用样方法调查,下列做法正确的是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 根据植物种类确定样方面积若调查区域为正方形地块,宜用五点取样法 统计样方内植物的个体数时,应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样方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取样方法

49、常常以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为主。常用于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适用范围包括植物和昆虫卵及蚜虫、跳蝻等动等。计算公式是:设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分别为nl、n 2、n 3nm,则该种群密度的估计值=(n l+n2+n3+nm)m。 注意事项:宜选择双子叶草本植物,不宜选择蔓生或丛生单子叶植物为调查对象。因为丛生或蔓生的单子叶植物地上部分往往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植物的大小不同,样方的面积也应不同,如草本为 1m2 ,灌木为 16m2,乔木为 100m2。样方的选取应做到随机取样、不渗入主观因素,且尽量多一些。计数时,样方内的植物个体数量统计遵循“样方内部个体全部统计、压在边界上的只统计相邻两条界线及夹角上的个体”原则。要大胆舍弃特别悬殊的数值,取多组临近的求平均值。【详解】利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应该注意随机取样,而不是在植物密集处选取样方地,错误;统计时可根据植物密度确定样方面积,密度低的样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